间隙牙糖尿病(牙缝大跟糖尿病有关系吗)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种牙
近年来,种植修复技术依靠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和理想的美学效果,已成为广大医生和患者首选的缺牙修复方式。研究指出,糖尿病是牙齿缺失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缺牙。目前,糖尿病缺牙患者众多,且对种植修复需求越来越大。
但是,糖尿病是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相对禁忌证,这一疾病状态常会引起继发的血管与骨组织病变,进而增加种植修复治疗失败的风险。这就导致了口腔种植医生谈“糖”色变,很多糖尿病患者也对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有所顾忌。但糖尿病患者真的不能种牙吗?
01 种牙的不利因素
糖尿病患者进行种植牙治疗确实有一些不利因素,包括:拔牙创口愈合缓慢和愈合不良;骨再生术后新骨生成速度缓慢,生成率降低;术区感染率高;种植体周围病高发;种植治疗失败率高等。
此外,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4种并发症之一时,治疗失败的风险增加:
1.糖尿病肾病,尤其是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3.糖尿病足。
4.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
02 什么样的患者能种牙
糖尿病患者判断自己能否种牙,应以血糖水平作为参考值,同时参考糖尿病并发症进展的程度。
对于血糖控制稳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长期低于6.5%的糖尿病患者,在牙周情况稳定的前提下,种植牙是相对安全的。但是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出现以下3点中任意一项时,种植失败的风险增加:
1.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
2.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
3.糖化血红蛋白≥6.5%。
03 种牙的注意事项
种牙的注意事项有以下4点:
1.建议患者使用具有骨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经典降糖药物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都有一定的骨保护效应。
2.种植体的健康维护对糖尿病患者种植牙的成功至关重要。
3.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够提高种植牙的成功率,建议成年、未孕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目标设定为7%之内。
4.糖尿病患者进行种植牙修复后,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种植体周围的健康状况。糖尿病患者种植牙后可使用冲牙器进行种植牙的健康维护。冲牙器通过高压脉冲水柱可以对暴露的牙间隙进行冲洗,清洁牙齿和牙缝。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是可以种植牙的,只是风险较普通患者高。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成功进行了种植牙修复治疗,并长期维持的病例报道。因此,控制好血糖,维护好牙周健康,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享受到种植技术所带来的益处。
文: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副主任医师 张思佳
整理:王献佩
编辑:杨真宇 穆薪宇
审核:徐秉楠 闫龑
牙周患病就像树根周围发生了水土流失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口腔健康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牙齿,不仅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过,大多数人都知道牙齿歪了要正畸,牙齿掉了要镶牙,却有不少人忽视了牙周的健康。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闫福华教授提醒,牙周疾病可能会和全身疾病产生双向影响。要想为健康的牙周“保驾护航”,要从早发现早治疗做起。 通讯员 魏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吕彦霖/文 于房浩/摄制
牙周患病
就像扎根在土壤里的树根周围
发生了水土流失
健康情况下,我们的牙齿牢牢地扎根在口腔内,就像是树扎根在土壤中。但当一个人的口腔卫生保持不好时,细菌形成的菌斑生物膜使牙周出现了炎症,就会破坏牙齿周围支持组织,一旦牙周组织的破坏过重,还会导致牙齿松动。“我国的牙周健康情况总体上说并不好。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35-44岁的中年组居民中,牙周健康率只有9.1%,而55-63岁的老年组居民中,这个数值更是低至5%。”
牙周患病,到底会有怎样的表现?闫教授指出,刷牙或咀嚼硬物时牙龈出血,口气不清新等都是牙周出问题的早期信号。而随着疾病的进展,还可能会出现牙龈退缩等。“到了牙周炎的晚期阶段,会出现咬物无力、牙齿移位等症状。有的时候,重度牙周炎还会出现牙周脓肿等症状,有的重度牙周炎还会引发牙髓根尖周组织疾病,从而出现咬合疼痛、自发性剧痛等牙髓根尖周病的症状。”
牙菌斑
牙周疾病的头号“凶手”
不少人会觉得牙龈出血是不是就是“上火”了,以为多吃点蔬菜水果就能好。事实上,闫教授告诉记者,牙周病是一个多因素疾病,引起牙周发生病变的因素很多。由细菌形成的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病的始动因素,也是牙周病最根本的病因。因此,保持口腔卫生是牙周病防治中最关键的内容。而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的牙结石、以及咬合创伤、食物嵌塞等这些后天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牙周治疗等改善。 与此同时,闫教授指出,机体的免疫力和全身的健康情况也会影响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例如,免疫功能缺陷者、糖尿病患者等更容易发生牙周破坏。同时,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吸烟、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加重牙周疾病。
当然,也有一些不可改变的因素为牙周疾病“埋雷”,比如遗传因素。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副主任医师陈斌就告诉记者,在临床上,曾遇过30岁左右就出现了多个牙齿松动的重度牙周炎患者。陈斌表示,这种早发性的严重破坏和遗传密切相关,建议患者的相关亲属也要尽早到医院进行专业的牙周检查。
不仅是牙
牙周疾病与全身健康双向影响
牙周疾病,仅仅只是牙齿“土壤”的水土流失吗?事实上,国家卫健委在《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中明确指出口腔健康直接或间接影响全身健康。牙周炎作为危害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可能影响全身健康和疾病。
闫教授指出,牙周致病菌及其毒力因子、牙周局部炎症介质等还可通过破溃的牙周袋内壁进入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引起低水平的系统性炎症。另外,牙周致病菌也可能随着唾液一起进入肠道,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的低水平炎症,从而加重系统性炎症。
闫教授指出,牙周病导致的牙齿移位、牙龈退缩都会对美观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无疑给患者增添了精神负担和社交压力。而更进一步说,得不到有效治疗的牙周病还可能导致牙齿的缺失,影响咀嚼功能,从而导致消化道的负担加重,影响营养吸收,对全身健康产生影响。
糖尿病是牙周病对全身疾病的影响中最受关注的疾病之一。闫教授指出,糖尿病会导致牙周炎的预防和治疗更加困难,而牙周炎也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和进展风险。“我们课题组一直都在做牙周炎和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有些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常规的降糖治疗出现了胰岛素抵抗,治疗效果不好。研究发现,通过对牙周进行干预治疗之后,血糖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
为牙周健康“保驾护航”,从好好刷牙开始
那么如何才能为牙周健康“保驾护航”?闫教授指出,首先一定要提高对牙周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比如可以注意牙龈颜色的改变。健康的牙龈是淡粉色的,但当你的牙龈变为鲜红色、暗红色以后就要引起重视。”同时,闫教授告诉记者,异味也是自测牙周是否出现问题的方法之一,“由于细菌分解的产物加上组织有炎症以后它会坏死,就会出现口臭。可能早期自己不一定能发现,但一旦周围的人发现了也会影响社交。”
记者了解到,现有研究发现成年人每天两次刷牙率仅为36.1%。如果连每天刷两次牙都难以做到,何谈牙周健康?“干净才意味着健康”,闫教授坦言,只有让大家真正意识到牙周健康的重要性,才会主动自查是否存在牙周问题,才能真正行动起来把牙刷好。“亚洲人大多数牙龈比较薄,采用竖刷就可以。除了刷牙以外,还要使用牙线和牙缝刷清除邻面的菌斑。”自己在家刷牙,也有可能清洁不到位之处,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恼人的牙结石。因此,闫教授表示,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洁牙也是很有必要的。“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龈下刮治,对于重度牙周疾病患者,则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闫教授提醒,当出现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口臭、塞牙和牙齿松动等症状时,应当及时到口腔医院检查、治疗,以防止牙周病加重。“健康的牙齿是您的财富和幸福,愿健康的牙齿伴您终生。”
来源: 扬子晚报
糖尿病患者遇上牙病,后果很严重
俗话说:“十个糖尿病人九个半坏牙”。最近半个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五院”)陆续收治了几例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牙病问题,差点没危及生命。
今年72岁的李大爷,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基础疾病。几天前,因右下后蛀牙牙痛引起面部肿胀,出现吞咽困难,情况较为严重,来到了南医五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
经过抽血、CT等检查显示,患者炎症指标较高,血糖远高于正常值;面颊部口底肿胀明显,大范围积气积液;右侧面部口底肿胀厉害,张口度只有1cm;患者已经出现无法吞咽,伴有轻微的呼吸困难。
考虑到病情危重,感染可能进一步向全身扩散,口底肿胀极容易引起窒息,随时危及生命。
口腔医学中心李志强副主任带领科室团队,立即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详细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时邀请内分泌科、肾内科、呼吸与危急重症医学科等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通过切开排脓、冲洗换药、抗生素治疗等,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面部肿胀也逐渐消退。
无独有偶。在此期间,科室又收治了一名类似病状的患者。64岁的刘大爷,一直自觉身体状况良好。几天前在当地牙科诊所种牙,随后就出现了面部肿痛,吊针输液后不但未见起色,反而肿胀疼痛越来越厉害,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患者立即被送院治疗。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抽血检查中发现,刘大爷原来患有糖尿病,这也是他病情进展凶猛的罪魁祸首之一!但是由于刘大爷从未进行定期体检,所以一直懵然不知。
其实,科室遇到类似这样的病情还有很多……很多糖尿病患者常轻视牙病,实际上,牙病,特别是牙龈炎,可使细菌进入血液和活动细胞,产生对身体有破坏作用的炎症生物信号,在胰腺中,与胰岛素分泌(血糖)有关的细胞就会受到破坏。一旦这种现象发生,会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控制不好,各种并发症就会找上门来。
01什么是间隙感染?正常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感染侵入这些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症产物充满其中,此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组织扩散,形成弥散性的多个间隙的感染。
02间隙感染会有哪些症状?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张口困难,吞咽困难,疼痛等),全身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如患者原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炎症容易再持续扩散,可出现口底广泛发炎、肿胀,甚至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感染也可导致细菌进入我们的血液,出现全身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03间隙感染会怎么来呢?常见的感染来源多种,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可由扁桃体炎、唾液腺炎、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致;还有血源性,相对少见。
04那该怎么治疗呢?轻:对于一般牙源性症状较轻的感染,建议尽早就诊于口腔门诊,对病灶牙进行处理后,结合口服消炎药一般可控制。
中:对于颌面部有明显肿胀的情况,若穿刺有脓,应及时进行切开排脓,必要时需输液治疗。
重:对于感染比较严重的病人,有可能会引起窒息或者感染全身扩散,危及生命,需住院治疗,尽快进行广泛切开排脓,必要时需气管切开,全身抗菌支持治疗。
05平时该怎么预防呢?上述的两个病人除了是牙源性感染之外,共同点是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年龄大,抵抗力相对较低,糖尿病会让感染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牙齿的问题引起严重的间隙感染,情况十分危险。
因此,专家建议首先要健康饮食,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其次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口腔/牙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口腔卫生;还有就是定期体检,特别是60岁以上人群,对于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重要的是如果出现不舒服,第一时间要去医院就诊!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秦新立 黄晓桥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