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盗汗原因(糖尿病盗汗原因及治疗)
糖尿病异常出汗,什么原因?医生一文为您详细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所以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就是糖尿病的症状,但其实糖尿病所引发的症状会有多种多样,原因是糖尿病对身体多个器官和系统都会带来损害,从而引发多种并发症。
例如对眼会导致视网膜病变,对肾会引起糖尿病肾病,对血管会导致大血管和微血管循环障碍,对神经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以如果发生了这些并发症,也会导致相应症状出现。
人体的汗腺可分为大、小两种,大汗腺主要在于腋窝、乳头和阴部,小汗腺则分布于全身皮肤。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神经功能的正常维持需要微血管供血滋养,而前面已经说过糖尿病会导致微血管循环障碍,从而导致神经病变,这时交感神经功能就容易出现紊乱,所以有些糖尿病患者会不自觉出现多汗,特别在睡觉时,有时醒来后会发现上衣湿透。
虽然糖尿病本身会引起上身出汗的症状,但在临床上也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加以鉴别的,所以还需要警惕以下疾病的可能。
1.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与糖尿病都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时也会同时出现。由于基础代谢旺盛,甲亢常见的症状有多食、多汗、易激动、消瘦等,部分症状与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非常相似,所以也常常会被糖尿病患者忽略,这是需要先排除的,可以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加以鉴别。
2.结核
近年来,结核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糖尿病由于会对身体免疫力造成损害,所以感染也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也并不少见。结核的症状之一就是盗汗,患者在睡觉时会不自觉的出汗,其他症状还有午后潮热、消瘦等,有些人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核毒性症状或者仅有其中一种症状,所以这个也是需要警惕的,可以去做一下结核抗体、PPD试验或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检查加以排查。
最后,无论是糖尿病神经病变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身出汗,都是需要尽快地查明原因,尽早对症治疗的,因为有糖尿病这个基础疾病存在,可能会导致其并发症或者其他疾病的迅速进展,到那时治疗难度就会非常的大了。
#健康乐享官# #南方健康超能团# @头条健康 @南方健康
更多关于血糖控制和糖尿病防治的健康知识,欢迎点击下方专栏卡片,获取药师方健的科普干货:
糖尿病人,出现心慌、冷汗时,要提防低血糖
华子在回答一位糖尿病人的咨询时,嘱咐他平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他有些不解,糖尿病不是血糖升高吗,为什么还要提防低血糖?华子告诉他,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偶尔的高血糖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出现低血糖,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
华子有一位朋友,家里的叔叔就是因为低血糖造成了脑损伤,在ICU里住了两周,最终成为了“植物人”。
人体正常血糖在3.9~6.1mmol/L之间,健康人血糖低于2.8mmol/L,或是糖尿病人血糖低于3.9mmol/L时,就是低血糖。人的大脑依赖葡萄糖提供能量,当出现低血糖时,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就会“死机”。
初期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症状,随着程度加重,可能会出现躁狂、妄语、行为异常、精神错乱等脑功能障碍症状,之后会发生昏迷,如果6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大脑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水肿、坏死。
曾经在一个案件中,有个护士趁男友睡觉时,向其注射了胰岛素,最终导致了男友死亡,利用的就是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
1、空腹饮酒:酒精可以阻止人体肝糖原分解与糖异生反应,空腹状态下饮酒容易引起低血糖,使人更容易醉酒。所以在喝酒前,要吃些主食“垫底”,不要空腹饮酒。
2、反应性低血糖:肥胖、糖尿病前期者,会存在胰岛素分泌异常,如果吃碳水类食物过多,可能会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在餐后2~3小时造成反应性低血糖。
3、肿瘤:在胰腺内发生肿瘤,会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导致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
4、糖尿病:糖尿病人需要使用降糖药物、饮食控制以及规律运动共同控制血糖,在用药过量、吃饭不及时或是运动过量时,就容易出现低血糖。
在发生低血糖时,初期表现为心慌、冷汗、手抖,此时要迅速补充含糖食物。糖尿病人最好随身携带糖果、含糖饮料,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食用。
要注意的是,如果降糖药物中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时,会抑制多糖、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吃普通的含糖食物不能解救。在发生低血糖后,需要直接补充葡萄糖才可以。
同时服用洛尔类药物的糖尿病人要注意,因为洛尔类药物有降低心率的作用,可能会掩盖低血糖时的心慌症状,从而没有低血糖的前驱症状,就有可能直接进入脑功能障碍、昏迷。
如果糖尿病人已经发生昏迷,则不建议强行喂食或是喂水,因为此时有可能误入气管,造成窒息。此时需要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让医生通过静脉输液方式进行抢救。建议糖尿病人随身携带联系卡,写明所患疾病与联系人电话,在出现意外时便于施救。
总结一下,有糖尿病的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注意低血糖的威胁。平时要对血糖进行监测,不要低于3.9mmol/L。如果出现了心慌、冷汗时,要提防出现低血糖。不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要按时吃饭,不要过度运动。对用药有疑惑时,要向医生或是药师咨询,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经常出6种汗,怎么也干不了?可能预示糖尿病并发症,一定要警惕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夜晚的写字楼一片寂静,37岁的张志强正坐在电脑前,眉头紧锁,盯着屏幕上的最后一张报表。
作为一家外贸公司的区域经理,他最近为了赶季度销售业绩,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
键盘敲击声是唯一的伴奏,而桌面上的空咖啡杯已经积攒了三个。
他一边搓着额头试图提神,一边打起了哈欠。
然而,就在这时,一阵头晕目眩突然袭来,眼前的文字像被抹上了马赛克,他的手脚开始发麻,额头上竟渗出一层冷汗。
他试图起身活动一下,却发现腿软得站不住,冷汗从额头、后背、腋下大滴大滴地冒了出来,甚至连手心和脚底都湿漉漉的。
他的同事见状赶忙上前扶住他,连忙拨打120。救护车呼啸而至,把他送到了医院急诊室。
在急诊室,医生给张志强做了详细的检查,包括血糖监测、心电图和全套生化指标。
结果显示,他的血糖严重异常,诊断为低血糖,并且很可能已经有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
医生告诉张志强,他身上经常出汗的问题,尤其是无法解释的异常出汗,很可能就是潜在问题的信号,而他一直没有重视,才导致了今天的突发状况。
医生详细分析,张志强的出汗问题并不是普通的体质问题,而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表现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出汗异常通常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
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人体的汗腺分泌、血压、心率等功能,而糖尿病引起的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纤维,导致神经功能失调,汗腺的分泌也随之紊乱。
医生列举了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六种异常出汗现象,并解释了它们背后的机制。
第一种是头部和面部多汗。张志强回忆起自己过去几个月时常因为一点小活动就满头大汗,
尤其是在饭后或稍微有点紧张的时候,整张脸都会像洗过一样湿透。
医生解释,这是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头部和面部的汗腺被错误激活,从而产生过量的汗液。
一项研究显示,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会经历这种“局部性多汗”,而它往往是自主神经受损的第一个信号。
第二种是手心和脚底的异常出汗。张志强发现,他在加班时手心经常湿漉漉的,握鼠标甚至会滑手,而脚底也是凉湿的感觉。
医生指出,这种出汗通常与交感神经调节异常有关。
正常情况下,手心和脚底的汗腺主要在紧张或高温时分泌汗液,
但自主神经紊乱会让这些汗腺“随心所欲”地过度工作,甚至在低温或休息时也分泌不止。
第三种是夜间盗汗。张志强的妻子曾多次抱怨,他晚上睡觉时汗湿枕头和被褥,甚至在冬天都经常半夜惊醒,全身黏腻得难受。
医生指出,夜间盗汗可能是低血糖的表现。当血糖水平降得太低时,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来试图维持血糖平衡,而这一过程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汗腺大量分泌。
一项临床数据表明,低血糖患者中,有高达40%的人经历过夜间盗汗。
第四种是局部无汗。与局部多汗相反,糖尿病患者的某些部位可能会出现“干燥地带”。
张志强发现,他的小腿和脚背皮肤干燥、发痒,甚至有些地方开始脱屑。
医生解释,这是因为自主神经损伤可能会让某些汗腺“失灵”,导致这些区域的汗液分泌完全停止。
这种无汗的现象会让皮肤失去天然的保护层,更容易发生感染和溃疡。
第五种是全身大汗淋漓。张志强当晚的突发状况就是典型的全身大汗,这通常是低血糖危象的信号。
血糖快速下降时,身体会将这一紧急状态传递给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全身汗腺“集体出动”。
如果不及时补充糖分,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低血糖昏迷。
第六种是冷热不分的出汗。医生问张志强有没有经历过在冬天吹冷风时却觉得出汗,或是在夏天开空调却出冷汗的情况。
张志强点头承认,自己确实有几次感到不适,但并未多想。
医生解释,这种“反常出汗”是因为神经系统对温度调节的功能已经紊乱,身体对环境温度的感知和反应出现错误。
医生特别提醒,这些异常出汗现象并不只是让人不舒服那么简单,它们往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信号,提示神经系统已经受到损害。
如果不能及时干预,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甚至心血管事件。
为了让张志强更加了解这种现象,医生还举了一个病例。
一位60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起初只是频繁盗汗,后来发展为手脚多汗和局部无汗的混合现象,最终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因为未能及时干预,他的神经病变逐渐波及到内脏,导致胃轻瘫和排尿困难,不得不依赖药物和饮食控制来维持生活质量。
医生建议张志强立即采取措施,控制血糖水平并改善生活方式。
他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尤其是在夜间,避免出现低血糖。
同时,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保持规律的作息,也是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手段。
医生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信号毫无察觉,直到出现严重症状才去就医?
是否是因为人们对出汗这种“小问题”过于习以为常,而忽略了它背后的健康警报?
如何加强对糖尿病并发症早期信号的教育,或许是值得思考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1]刘冲.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加强糖尿病慢性病管理[J].健康中国观察,2024,(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