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诊查(糖尿病确诊检查)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身体有这5个异常表现,多是糖尿病在“敲门”,忽视不得

糖尿病在近几十年来,发病率一直呈上涨趋势,跟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有着较大的关系。当然随着医疗条件的变好,检测率也在随着增加。虽说医疗条件变好,但是在国内,人们普遍没有去检测某类型疾病,连定期的体检也不甚上心。

所以也就有一些人群,等到了病情严重的时候才被确诊。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病情的疾病,越早发现,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更有利。糖尿病的发病是有症状可循的,虽然普通人群不会专门购买仪器去测试的自己的血糖变化,但是对于身体的一些异常还是能自我发现的。

身体出现哪些症状,说明有糖尿病的可能?

1、饥饿感明显:因为胰岛素的变化,使其在肌肉跟脂肪或其它组织中的运作会不太顺畅。而胰腺也会因此释放出更多的胰岛素,高胰岛素会刺激头脑,让人体感觉到饥饿。

如果只是单纯的饥饿并不用过于担忧,主要是在胃口不断激增的同时,体重却不断的下降。这个需要引起警惕,短时间内没有特别的原因,减重很明显,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讯。

但发现自己吃得比以往越来越多的时候,但是体重一直在下降就要担心了。血糖因为糖尿病的原因升高时,体内的细胞会因此得不到葡萄糖,身体就会把肌肉分解掉来替代能量。长期以往,也会对肾脏跟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2、视线出现模糊: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就是视线模糊,或出现飞蚊症,飞蚊症是指眼前总感觉有一个黑点像蚊子在飞。因为血液中的血糖较高时,晶状体跟眼睛会受到改变,视线模糊一般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信号。所以当发现自己常出现这类型情况,别以为休息一下就会好,应该要考虑是否有糖尿病的情况,如果是伴随着其它症状那么最好是前往医院检查。

3、尿频且常感到口渴:如果起夜比往常频繁,比如以前只有偶尔才会半夜起来上厕所,但是现在经常是一个晚上就要起来2-3次。那应该要警惕,因为糖尿病会导致血糖升高,身体会想着要制造更多的尿液把糖分排掉。

所以,糖尿病患者比常人要更频繁的跑厕所,而且尿频之后,会越来越口渴。上厕所的次数多,身体缺水相应的也就变得口渴,陷入喝多上厕所多的循环。

4、伤口难愈合:糖尿病患者伤口更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愈合也比常人要慢,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定要小心擦伤流血的情况出现。此外,脚痛跟麻痹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这种感觉是从下往上,麻麻的感觉可能就是糖尿病造成的神经损伤能感受的体验。

5、干燥发痒:血糖过高会直接影响到周围感觉神经的正常代谢,毛细血管也间接的受到了损害,导致其对于周围神经的供养受影响。能明显感觉到瘙痒、刺痛、麻木等周围神经刺激症状。除了发痒之外,脖子或腋下皮肤颜色变深也可能是糖尿病的象征,血糖指数不正常、尿频造成的脱水状态都会让人感觉到发痒。

糖尿病是一种对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病情,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来说更有利。所以当发现有疑似糖尿病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诊查,减少糖尿病对于身体造成的危害。#医联媒体超能团##清风计划#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诊断与分期

前言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高血糖所致血管病变中最特异的表现。

◇ DR早期可无自觉症状,晚期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严重可致盲,因此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十分必要。

◇ 合理的筛查时机、完善的筛查项目、科学的筛查评估有助于DR的诊断与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必要性

◇ 中国糖尿病人群DR患病率为23%,其中轻度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NPDR)的患病率高于增殖期视网膜病变(PDR);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和东部。

◇ DR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糖(高血糖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DKD)、妊娠、肥胖、遗传易感基因等。

◇ 有研究提示胰岛素抵抗是DR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下降可严重影响DR的进展;吸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催乳素、脂联素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会影响DR的发生与发展。

◇ 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主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之一。除影响视力致盲外,还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由于视力受损或丧失所导致的心理变化,亦可增加DR患者抑郁症患病风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项目与方法

◇ 推荐糖尿病患者首次的全面眼部检查在眼科进行,眼部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视力、眼压、房角、虹膜、晶体和眼底等,可观察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生等。

◇ 具体的眼科相关检查包括

01 视力及眼压检查

  • 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进行屈光视力检查,判断视力情况及眼压是否正常。

02 散瞳后眼底照相

  • 用于DR筛查、诊断与分级评估,适用于眼科中心。

03 免散瞳眼底照相

  • 推荐用于内分泌科的筛查和随访。

04 裂隙灯下眼底检查

  • 眼科核心设备,可用于DR筛查,必须散瞳。判断有无眼底改变。

05 眼部超声检查

  • 因白内障或玻璃体积血等难以检查眼底情况时,作为评估视网膜状态的检查方法。

06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 用于黄斑水肿的诊断与评估。

07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 视网膜浅层、深层和黄斑区域的血管三维成像,用于DR诊断与评估。

08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 有创性检查,用于DR的诊断、分级与评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时机

◇ 1型糖尿病患者

  • 青春期前或青春期确诊:青春期(12岁后)开始DR筛查;
  • 青春期后确诊:病程5年内进行首次DR筛查。

◇ 2型糖尿病患者

  • 确诊后立刻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
  • 合并糖尿病肾病或伴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进行DR筛查。

◇ 妊娠糖尿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妊娠前和妊娠早期进行全面眼科检查;
  • 妊娠期确诊糖尿病孕期:不需要进行眼底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频率

◇ 1型糖尿病:开始筛查后每年检查1次;

◇ 2型糖尿病不伴DR:每1~2年检查1次;

◇ 轻度NPDR:每年检查1次;

◇ 中度NPDR:每3~6个月检查1次;

◇ 重度NPDR和PDR:每3个月检查1次;

◇ 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前或第一次产检、妊娠后每3个月和产后1年内进行眼科检查;

◇ 如果DR持续进展,应该交由眼科医师给予更频繁的随访和相应处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转诊节点

◇ 如果存在以下初筛结果,需要及时至眼科就诊:

◇ 无DR、轻度NPDR、无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于1年内至眼科诊查;

◇ 中度NPDR、非累及黄斑中心凹的DME于3~6个月内至眼科诊查;

◇ 重度NPDR、PDR、累及黄斑中心凹的DME需要立即至眼科诊治。

◇ 如果发现以下情况需要当天急诊转至眼科就诊:突然的视力丧失、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或玻璃体积血、虹膜红变导致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患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与分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症状

  • 可表现为视力下降。患者在DR早期常常不会有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生发展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视野缺损;视力丧失,严重可致盲,常无伴随症状。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的临床表现

  • DME:包括黄斑区域弥漫性或局灶性的血管渗漏,其常由渗出性改变导致,包括脂蛋白渗漏(硬性渗出)、血液(点状出血等)。
  • 进展性血管病变:包括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血管迂曲和血管畸形,最终导致异常毛细血管生成。
  • 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荧光造影常显示无灌注。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在患者确诊糖尿病的情况下,进行规范眼底检查。可参考视网膜病变国际分级标准(2002版)及DME分级(表2)。
  • 2型糖尿病患者也是其他眼部疾病早发的高危人群,这些眼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 存在微动脉瘤可作为鉴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合并其他眼底病变的指标。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 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分为无明显视网膜病变、NPDR及PDR。其中NPDR又分为轻、中、重3个程度,重度NPDR可遵循“4-2-1”原则记忆。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

血糖怎么样,看走路就知道?糖尿病患者,脚上一般会出现这个症状

【本内容为故事性医疗科普文章,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

清晨七点半我刚推开诊室的门,护士小李就匆匆跑来:"主任,急诊来了位特殊病人,麻烦您先看看。"

只见一位身着西装、面容疲惫的中年男子正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进诊室。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额头渗出的汗珠在晨光中闪烁。

"张先生,请坐。"我示意他在诊查椅上坐下。这位看起来事业有成的企业高管,此刻却显得异常狼狈。

"大夫,我这脚已经折磨我好几个月了。开始以为是穿新皮鞋磨的没在意。这两个月越来越严重,走路就像踩在针毡上,晚上疼得睡不着觉。"张先生一边说一边艰难地脱下袜子。

我仔细观察他的双脚:皮肤干燥发亮,有多处角质增厚,脚趾间有轻微擦伤,部分区域呈现不自然的深褐色。作为从医二十余年的内分泌科专家,这些症状都在向我传递着明确的信息。

"除了脚部不适您最近有没有其他异常?比如特别口渴,或者上厕所次数明显增多?"我一边询问,一边观察他的面部表情。

"您怎么知道?"张先生露出惊讶的神色"最近工作压力大总觉得口干,一天要喝好几升水。晚上起夜三四次影响休息。我还以为是上火......"

这番描述印证了我的判断。随即我为张先生安排了详细检查。空腹血糖11.3mmol/L,糖化血红蛋白高达9.2%远超正常范围。糖尿病足的诊断已经明确。

这让我想起上周那位退休教师王阿姨,她也是因为走路不稳才来就医。检查发现双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感觉障碍,右脚甚至有一处无痛性溃疡。原来她有糖尿病病史十年,却从未重视过足部护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足部症状。除了最常见的感觉异常,还包括:

神经病变症状:表现为足部刺痛、灼烧感、麻木感,严重者会完全失去疼痛感。记得有位患者因为感觉迟钝,脚被开水烫伤都毫无知觉,等发现时已经形成了深度烧伤。

血管病变表现:由于微循环障碍,足部血供不足,表现为皮肤发凉、发绀,愈合能力差。曾经有位老年患者脚趾间的小伤口拖了三个月都不见好转,最终因为感染而不得不截趾。

皮肤改变:皮肤干燥、皲裂,容易形成老茧,甚至会出现无痛性溃疡。去年我遇到一位商人,平时工作繁忙,直到发现脚底有个黑洞才来就医,检查发现是糖尿病性溃疡已经深达骨头。

走路姿势异常:由于感觉障碍和肌力减退,患者可能会出现步态不稳经常绊倒。有些患者形容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这是典型的神经病变表现。

面对张先生的诊断结果,我详细解释了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外周神经和血管,导致感觉异常和血液循环障碍。神经受损使患者对疼痛、温度的感知减弱,容易造成意外伤害;血管病变则会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

"医生,我这情况严重吗?还能治好吗?"张先生神色凝重地问道。

我安慰他:"幸运的是您发现得较早。通过规范治疗症状是可以改善的。"随后我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血糖控制:这是治疗的根本。除了饮食控制和运动,根据他的情况开具了降糖药物。

神经营养:针对神经损伤,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改善症状。

足部护理:教会他正确的足部检查和护理方法。每天都要仔细检查双脚,保持清洁干燥,穿着合适的鞋袜。

三个月后张先生血糖已经控制在理想范围,走路也明显稳当了。"真没想到,一个简单的走路姿势竟然能提示这么大的健康问题。"他感慨道。

这些年我看过太多因忽视早期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病例。有些患者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就医,不得不面临截肢的痛苦。数据显示糖尿病足症的发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15%-25%,是导致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

在此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异常:
走路时足底发麻、刺痛或有异物感
经常莫名其妙地绊倒或失去平衡
脚部皮肤特别干燥,容易起皮或皲裂
出现小伤口愈合缓慢
脚趾发凉,或者感觉不到冷热变化

预防胜于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良好的足部护理习惯至关重要:

定期检查:每天都要仔细检查双脚,注意有无伤口、水泡或其他异常。

保持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双脚,特别注意趾缝间的清洁。

合适的鞋袜:选择舒适透气的鞋子,避免赤脚走路。袜子要每天更换,不要有褶皱。

正确的指甲护理:定期修剪脚趾甲,注意不要剪得太短或伤及周围皮肤。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观察身体的细微变化。走路姿势的改变可能是多种疾病的早期信号,除了糖尿病还可能提示关节炎、脊椎疾病等问题。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回顾这些年遇到的病例我深深体会到: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走路姿势变化,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示。希望每个人都能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把健康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记住您的每一步不仅承载着前行的力量,也记录着健康的轨迹。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微小的变化,守护好健康的每一步。毕竟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值得我们用心呵护。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