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糖尿病(糖尿病2的早期症状)
我患2型糖尿病45年,靠这七大法宝,没有糖尿病并发症
通过四十多年对抗糖尿病的实践,我体会到:要征服糖尿病这个“魔鬼”,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首先要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其次要管住嘴,控制饮食;第三要迈开腿,多锻炼;第四要科学选用降糖药物;第五要稳定思想情绪;第六要学会监测技术;第七要活血化瘀,疏通血管,防治并发症。
只要运用好这七大法宝,就可以征服糖尿病,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这是我的切身体会,现将我的具体作法分享给大家。
1.学习糖尿病知识,掌握战胜“糖魔”的武器
1975年2月,我被溆浦县人民医院确诊为糖尿病,七十年代初期我国糖尿病人并不多,当时我县包括我在内只有3个糖尿病人,那时我还在基层工作,对糖尿病知识一无所知,得病后如盲人骑瞎马,乱碰乱闯,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头。
为了活命,我不得不学习糖尿病知识,自费订阅了六七种医学刊物,先后购买了200多本医学书籍,积极主动地参加医学知识学习班,经常看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天天饮食》等节目,向老糖人刘宗福等人学习打针、监测血糖,打电话、写信等向我国医学泰斗伍汉文、向红丁、张崇泉等专家教授请教。
先后研读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千金方》《营养圣经》《糖尿病基础知识》等200多本医学著作,同时还学习了营养学、心理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知识,记了6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绘制了100多张人体结构图表,摘录了150多种药物简介,收集整理了3000多个防治糖尿病的秘方验方。同时,学以致用,把自已的病体作为“试验田”,将有关药品、食品在自己身上作试验。通过学习,掌握了对付糖尿病的武器,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不仅自已由“糖盲”变成了“糖尿病专家”,而且还给糖友讲课六十多场,为糖友解答疑难问题1500多个,推介了几十个防治糖尿病的方法措施,在全国出版发行了十多部医学书籍。
糖尿病知识帮我改变了命运。
2.迈开腿,坚持运动锻炼
我一直把运动锻炼作为降糖、降脂、降压、减肥等重要措施来抓,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我每天清早醒来就在床上习练《铁档功》,按摩全身。下床后习练《健身功》,从头拍到脚。早、晚餐后半小时外出散步,每次不少于40分钟,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
3.管住嘴,控制饮食
防治糖尿病是个系统工程,控制饮食是这个工程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把饮食治疗作为防治糖尿病的基础工程来抓。主要抓三点:
饮食多样化。科学研究证实,人体需要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等七个方面的营养物质,缺一不可。为了全面获得这些营养物质,我什么食品都吃,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山上长的,地上跑的,只要正常人能吃的我都吃。从而满足了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控制数量。我每日吃3餐,主食控制6两米左右。如果为了饱“口福”,吃了瓜子、花生、糖果等副食品,我就按“食品交换份”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灵活调剂。我控制主食不死板。而是根据当天的运动量、降糖药物量,对饮食进行适当地调整。如果降糖药物量没变,当天的运动量比较大,就适当地加大饮食量。如果当天运动量少,降糖药物量没变,就适当地减少饮食量。使饮食、药物、运动这三者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既不会出现高血糖,也不会产生低血糖。
4.稳定情绪
抑郁、焦虑、忧愁、紧张等对血糖影响很大。不良情绪会直接作用于A细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同时也直接作用于B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在这双重作用的影响下血糖就会升髙。
为此,我把稳定情绪作为稳定血糖的重要措施来抓。主要是:
①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心胸坦荡,不斤斤计较。
②投身社会,生活多样化。如:唱歌、跳舞、下棋、搓麻将等,“黄连树下吹笛子”,没有快乐寻找快乐。
③遇到矛盾和挫折,不闷在心里,找朋友谈心,打电话、写信、上网等把闷气喧泄出去。
5.科学选用药物
现在市面上的降糖药有几百种,归纳起来主要是四大类。即:促泌剂、增敏剂、抑制剂、胰岛素(外源)。我是老糖尿病病人了,已70多岁了,胰岛功能基本衰竭,而且肠胃功能也不太好,服用促泌剂和抑制剂对于我来说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产生副作用,所以我选择注射预混腱岛素,适当地服点罗格列酮,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疗效很好。
6.自我监测
监测是观察病情的“透视镜”和“晴雨表”,是指导治疗的科学依据。我科学运用监测这个武器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监测空腹血糖很重要。
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医院和诊所要到上午8点多钟才开门,要获得真正的空腹血糖值不容易,患者必须走自我监测之路。
七十年代我就向专家学会了监测技术,自己监测得心应手,清早、晚上、睡前、或者身体出现不正常现象等,就自已及时进行监测,这样可以早发现问题,治早、治小,将病症消灭在萌芽阶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活血化瘀,疏通血管
《黄帝内经》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糖尿病患者一般都气虚血瘀,血流不畅,血管阻塞是糖尿病患者产生各种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几十年来我把疏通筋络血管作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大法。主要抓三点:
①吃清淡饮食,降低血脂,防止血液黏稠。
②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黄帝内经》曰:人体“气血相依,气血互根,血由气生,气由血化。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我根据这一理论滋补气血,经常交替服用人参、三七、丹参、黄芪等活血化瘀之类的药物,对疏通经络血管效果很好,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③多动少坐,以步代车,活血化瘀。
由于我长期运用以上七大法宝,从而降服了“糖魔”,现已78岁了,还能够写文章、著书、讲课,为“健康中国”提供正能量。希望我的方法对您也有帮助。
作者:邓焕新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华夏医魂》丛书特邀编委
澳门文化传播大使
二型糖尿病,如何用药?这一篇太全了,必看
接收人:小特工 老探员
主题: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降糖药物专场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确定世界糖尿病日的意义在于要使世界所有国家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和监测,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加强对糖尿病预防措施、治疗手段的研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糖尿病究竟有多泛滥?阿尔法的数据时间到。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突破3亿;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4.15亿,预计到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将达到6.42亿。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足0.7%,201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病人数量为1.096亿,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更可怕的是,这还不是全部。全世界有大约30%~60%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诊断,我国糖尿病检出率不足一半。
这些数字真是让人揪心。所以今天阿尔法也要通过这个日子,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和家人的预防意识,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那么今天就把大家最关注的糖尿病用药讲透吧。
有人可能会问:糖尿病直接打胰岛素不就好了,怎么还要搞清楚类型?
因为,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治疗方法根本不一样。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生产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的,这种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相对比较复杂,有些患者能正常分泌胰岛素,有些患者胰岛素分泌减少,有些患者伴有胰岛素抵抗,有些患者则没有胰岛素抵抗。而且,目前2型糖尿病的病因仍然没有一个定论。
说到2型糖尿病,不得不说说胰岛素抵抗,因为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
接受胰岛素调节的器官或部位,本是可以和胰岛素相敬如宾、配合密切的,可这些器官和部位却因为各种原因,对胰岛素“不来电”了。这样一来,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身体糖代谢紊乱,就会出现一系列糖尿病的症状。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降血糖以外,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在治疗中,多数人需要用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有时还需要注射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1型糖尿病患病率远远低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一旦确诊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而且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控制高血糖状态,以维持身体的生理功能及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的发生。
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主要有下列几类:①双胍类;②磺脲类;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④胰岛素增敏剂;⑤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物;⑥胆汁酸螯合剂;⑦溴隐亭。
双胍类
在没有耐受性问题和禁忌症的情况下,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第一选择;它除了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外,还可以降低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所以,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单纯性肥胖及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都很适合使用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抗糖尿病药物主要有二甲双胍(盐酸二甲双胍、迪化糖锭、美迪康、格华止、降糖片)、苯乙双胍(降糖灵、DBI)和丁双胍,现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二甲双胍。
长期使用苯乙双胍和丁双胍,可能导致胃肠道反应,还容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现在基本上不使用了。
药物需要经过肝肾代谢,会导致4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反应
服用二甲双胍的人,很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胃肠平滑肌痉挛、腹泻、口中有金属味等问题。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和药物剂量有很大的关系。
乳酸增高及乳酸性酸中毒
有肾功能不全、心衰及严重心肺疾病、严重感染、低血压、缺氧、酗酒等问题,吃二甲双胍后可能导致乳酸性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后,往往出现全身倦怠、乏力、恶心、呕吐、厌食、腹痛、呼吸深快、进行性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迷;还会伴有脱水、心动过速、低血压、循环衰竭、痉挛等问题。
皮肤反应
有些人吃了二甲双胍之后可能会出现皮疹。
营养不良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为了防止糖尿病患者吃二甲双胍后出现不良反应,阿尔法特意把不适合用这种药的人列出来了:
有肾功能损害的人
二甲双胍主要从肾脏排泄,肾功能减退后,二甲双胍会在体内大量积聚,有发生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
有肝功能损害的人
有严重肝脏功能异常时,乳酸在肝脏的代谢受阻,容易导致血中乳酸增多或乳酸性酸中毒。
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人
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长期消化不良、长期大便次数增多的人,不适合吃二甲双胍。
有急性并发症的人
糖尿病伴有急性并发症,不适合吃二甲双胍。
孕妇
二甲双胍易引起胎儿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处于严重应激状态的人
严重感染、大手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都不能服用二甲双胍。
心、肺功能不全的人
心衰和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应该慎用二甲双胍。
年龄大于80岁的人
80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适合使用二甲双胍。
酗酒的人
酒精能影响肝功能,会减慢双胍类药及乳酸的代谢。
有过乳酸中毒的人
以前经历过乳酸中毒的人,不适合服用二甲双胍。
另外,服用二甲双胍的人还有一些需要特别在意的事情:
定期去医院复查血乳酸浓度、尿酮体,防止血乳酸浓度过高;
做造影、增强CT等检查前后48小时内暂停使用二甲双胍,含碘造影剂可能会影响二甲双胍的代谢;
使用双胍类药物前,如果有服用呋塞米、西咪替丁、地高辛、华法林等药物的人,应该注意和医生提前沟通。
磺脲类
磺脲类药物属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二线药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磺脲类药物能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能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肝糖的输出。体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调整治疗1~2个月,但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话,可以考虑使用磺脲类药物进行治疗。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第一代药物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第二代药物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吡嗪(吡磺环己脲)、格列美脲(亚莫利)等。
现在临床上基本以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为主,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因为使用后会出现不良反应,现在已经不怎么使用了。
格列齐特
格列齐特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格列喹酮
格列喹酮的降血糖作用能维持8小时,属于短效作用的磺脲类药物。
但它能增加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肝功能良好,已经患有肾功能损伤,还不愿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把格列喹酮作为一种首先选择的药物。
格列美脲
格列美脲与传统的磺脲类不同,不受进餐时间影响;餐前、餐中服用格列美脲,降糖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阿尔法整理了一个表格,懒得看文字的人,从表格也能get到这几种药的差异:
老年、餐后血糖容易升高的糖尿病患者,适合用短效类制剂,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
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格列喹酮。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控释剂等。
使用双胍类药物需要注意的事情已经够多了,磺脲类药物完全不输给它,也同样需要注意很多事:
五类人谨慎使用
磺脲类药物过敏的糖尿病患者;
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心、脑、眼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
严重急性感染、接受大手术、有严重创伤的糖尿病患者;
出现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
出现这六种反应,去医院就诊
1 低血糖
应用长效作用磺脲类制剂的人,很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2 消化道反应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减退、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等消化道反应。
3 过敏反应
荨麻疹、皮肤出现红斑、剥脱性皮炎等过敏反应。
4 骨髓抑制
个别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症状。
5 神经系统反应
头晕、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等神经系统反应。
6 体重增加
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
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
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医生会首先选择作用时间较短的磺脲类药物,最好从最小剂量开始服用,一般在餐前15~30分钟吃药就可以了。
同时服用以下药物,要告知医生
在服用磺脲类药物的同时,如果还在吃保泰松、双香豆素抗凝血制剂、吲哚美辛、丙磺舒、水杨酸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普萘洛尔、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女性避孕药物、降钙素、甲状腺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药物,需要告知医生,请医生调整药物和药物剂量。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二线药物之一,临床上应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卡波糖(拜唐苹)、伏格列波糖(倍欣)。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但它本身不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单用也不会造成低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比较适合餐后血糖容易升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及老年的糖尿病患者。而且,它还能和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药物联合使用。
所有的药物都不完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也会有不良反应:它容易导致胃肠胀气,尤其在用药前2周易产生胃肠胀气。但别担心,用药一段时间后,身体适应了,胀气就会逐渐消失。
除了胃肠胀气以外,吃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人还可能出现:
腹胀、腹泻、胃肠痉挛性疼痛、顽固便秘、肠鸣音亢进、排气增多等胃肠道症状;
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反应;
头晕、乏力、头痛、眩晕、低血压等问题;
铁吸收率降低、贫血等不良反应。
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调整药量,一般不需要停药。
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患Roemheld综合征,严重的腹壁疝、肠梗阻和肠溃疡等疾病的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功能异常严重的人;18岁以下、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人不应该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在吃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时候,需要和第一口饭同时吃下;同时服用地高辛的人在用药前,要记得和医生说明情况哦。
胰岛素增敏剂
常说的胰岛素增敏剂,指的就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除了二甲双胍具有一定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也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有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2种。
存在胰岛素抵抗、有一定胰岛素分泌能力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适合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但是吃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它可能会引起体液潴留、加重心衰,增加皮下脂肪、导致体重增加,导致呼吸道感染;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心肌梗死和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在2011年,吡格列酮也被发现可能和膀胱癌有一定的关联。
所以,18岁以下糖尿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的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NYHA(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3、4级的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水肿的患者、肝功能不全者、高血压患者等都不能使用这种药物。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又称为格列奈类,它是氯茴苯酸的衍生物,能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有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2种。
格列奈类药物能够快速代谢,不在体内蓄积,特别适合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后,血糖仍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格列奈类药物的任何成分过敏的人、妊娠和哺乳期的女性不能使用格列奈类药物。
格列奈类药物应该在饭前或饭中服用,不吃饭的时候,也就不用吃那顿药了。服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轻度的低血糖反应、短暂的视力障碍、如腹泻或呕吐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最好立即去医院就医。
胆汁酸螯合剂
胆汁酸螯合剂的降糖作用,是被阴差阳错地发现的。刚开始研究胆汁酸螯合剂时,科研人员是为了研究它的降脂作用,偶然中却发现它能够降低血糖,现在它就作为一种降糖药使用了。
胆汁酸螯合剂还算是一类比较安全的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和腹胀,而且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不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但患有胃轻瘫、胃肠动力失调的人在吃这种药的时候应该谨慎。
而且,需要同时吃环孢素、左甲状腺素、格列苯脲、炔雌醇和炔诺酮时,应该在吃完胆汁酸螯合剂4个小时之后,再服用这些药物。
溴隐亭
溴隐亭是一种中枢性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改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的耐受性。这种药物没有使用年龄的限制,但是最好不要和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共同使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来说,多了解糖尿病药物真的很有必要。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会以每年18%左右的速度下降,2型糖尿病的病情会继续进展。所以,光使用一种药物,在治疗5年后,已经不能满足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需求。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旦血糖控制不好,就应该及早使用另一类抗糖尿病药物。同时使用2种或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不仅能控制血糖,而且能减少药物剂量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生也会根据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和血糖状况,考量抗糖尿病药物的降糖效果、药物安全性、费用等多方面状况,决定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药物。
其实,除了前面介绍的这7种口服药物,其实能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还有很多,比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PPAR双受体激动剂、PPARα/γ联合激动剂、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1抑制剂、阿那白滞素、选择性大麻碱受体CBI阻滞剂、磷酸烯丙酮酸羧基酶、淀粉不溶素类似物……只是临床上不经常使用而已。
最近小蒲姐说如果文章写太长,小特工老探员读起来可能会吃力。这篇文章阿尔法就写长了,可是我觉得很有必要哎,只好和小蒲姐说——我下次写短点,一定写短点。
用实力让情怀落地。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请向我开炮。
本文版权归百科名医网所有,获取转载授权请加助理妹子微信:KF-PGY。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欢迎个人直接转发朋友圈。
图片&字体:已购买授权。
阿尔法参考情报:
1.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蒲公英药物百科
4.蒲公英医学百科
5.百科名医网
30多岁就诊断2型糖尿病,以后该怎么过?医生说,有一颗平常心
有一个朋友诊断出了2型糖尿病,情绪非常低落,我这么年轻,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每天都在纠结,是不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要不要用药,要不要打针,会不会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有1.14亿的糖尿病患者,其中大约有一半的病人为青年人,与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紧张的生活,沉重的压力,不健康的饮食和休息,多脂少动,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诊断出糖尿病,在生活纠结的同时,有些年轻的糖尿病人也会埋怨,自己怎么会得这种病?糖尿病的发病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可能不易避免,但既然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有很大影响,在诊断糖尿病以后,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血糖的控制也是很有好处的。
既然已经诊断为糖尿病,已经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而且也不是那么容易摘下来的,就要有一颗平常心,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去对待。
年轻得病是个不幸的事情,要在那么长的时期内吃药,控制饮食,还要运动。但也要认识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积极乐观的去看,这又是个幸运的事情。如此年轻就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会影响,生活方式可能更重要,平时存在大吃大喝,饮酒,不爱锻炼、压力大等情况。
目前能够认识到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危害,积极调整饮食、运动,坚持吃药控制血糖,防止血糖控制差会带来的并发症,就将坏事变成了好事。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的查体发现了血糖高,那么他可能还在继续着他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出现了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动脉硬化等等,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持续进展就会出现视力下降、肢体麻木、浮肿、肾病、脑梗塞、心梗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失明、截肢、偏瘫甚至猝死。
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30多岁患糖尿病的朋友,生活方式调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将血糖平稳控制,很多年后,身体仍然保持的比较好,也没有并发症的出现。
但是还有一些年轻的糖尿病人,查出血糖高以后怨天尤人,生活上仍然保持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坚持用药,不定期复查,待若干年后各种并发症缠身,后悔的很“怎么当初没有听医生的话呢?”
诊断出糖尿病,年轻人该如何做?年轻人被诊断为糖尿病,就要保有一颗平常心 要认识到,患了糖尿病,除了生活方式和用药上要注意,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和非糖尿病人也没有什么区别。糖尿病人的生活方式是适合所有人的健康生活方式,非糖尿病人如果想保持健康的体魄,也是要采取这种生活方式的。
糖尿病饮食 糖尿病饮食是最为健康的饮食方式,吃着健康的食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着强健的肌肉,健美的体型,作为年轻人,表现着青春活力的一面,这样的形象在工作中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坚持应用药物 作为一种慢性病,在应用饮食、运动等治疗外,可能需要药物来保持血糖的稳定,要积极与糖尿病专科医生进行沟通,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当血糖控制的比较理想时,可以考虑逐渐减少用药,而不是自行停用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减重都是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可能不使用药物,血糖也能控制的比较平稳。这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为理想的状态。
定期复查血糖及相关并发症倾向 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指路明灯,知道血糖的情况,就可以了解自己的饮食、运动、用药是否适合,千万不要凭感觉 用药,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肾脏、心脏、神经等的检查,来尽早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情况,积极治疗。
保持家庭中良好的氛围 30多岁,上有老人,下有夫妻儿女,患病后需要家人的和睦健康的气氛,糖尿病遗传倾向,使老人、孩子甚至夫妻的糖尿病发病率也是相当高的,培养家庭中健康的饮食、运动氛围非常重要。要积极安排家人定期进行代谢项目的检查,来明确家人的健康状况。家人之间也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督促,来保证健康的身体。
综上所述:30多岁患2型糖尿病,大部分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确诊后,不要怨天尤人,要积极面对,保有一颗平常心,既来之则安之,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坚持锻炼,适当减重,规律应用药物,定期进行血糖及相关并发症的复查,保持加重良好健康的氛围,对血糖的稳定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都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的真相#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关注并点赞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转发给他们。这是对家人和朋友最大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