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未来治愈(糖尿病未来治愈案例)
中国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这类糖尿病患者有望摆脱胰岛素,或将实现治愈
糖尿病治愈“难题”有望出现新解法。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研究组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彭小忠研究组,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存活、成熟,并长期维持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移植策略有望使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实现1型糖尿病的治愈。该成果日前已在《自然·代谢》期刊发表。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赖胰岛素,胰岛移植能使他们脱离胰岛素注射,是治疗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人胰岛组织供体极其稀缺,科学家又将目光聚焦到人多能干细胞上,它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胰岛细胞的潜能,为胰岛移植提供替代方案。
“开发细胞存活率高、安全性好、有利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移植方案,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邓宏魁说,联合研究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移植策略——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将人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植入包裹腹直肌的腱膜下方。“手术在B超引导下就能完成,没有出血和凝血风险。”邓宏魁举例说明新策略的优势:相较于其它腹腔外移植方案,腹直肌鞘下移植通过影像学手段就可以对移植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早期细胞存活和长期功能维持。
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胰岛细胞移植后,控制血糖的效果如何?数据来说话:团队以糖尿病模型猴为实验对象,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后第12周,糖尿病猴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44%,达到健康猴水平。研究还证实,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可以使内源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提升,且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
“未来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临床移植中,接受腹直肌鞘下移植有望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邓宏魁说,腹直肌前鞘下移植操作方法简单,相关不良反应少,移植后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能高效存活,在体内逐渐获得成熟功能并长期稳定地维持其生理功能。这些优点使腹直肌鞘下移植成为未来人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糖尿病治疗理想的移植策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得了糖尿病,也有可能逆转!医生提醒→
糖尿病往往被认为是终身性疾病
但其实,临床上不少患者实现了逆转
不过,逆转糖尿病是有条件的
一起了解↓↓↓
糖尿病达到逆转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般来讲
血糖经过药物治疗或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
降低到正常或达标水平
且停药达到3个月以上
血糖仍然处在正常或达标水平
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mmol/L
这种情况下就认为糖尿病达到了逆转
随着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
这一对糖尿病转归的认识和诊断
已得到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认可
2型糖尿病、病程短、年轻患者
更有可能达到逆转
我们说糖尿病可以逆转
但不是所有糖尿病都可以逆转
主要是2型糖尿病、病程短、年轻患者
可能达到逆转
病程较短,特别是5年以内的患者
由于胰岛功能还未被完全破坏
而是处于休眠、去分化状态
经过治疗可使胰岛功能恢复
从而达到逆转
而患病10年、1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达到逆转的可能性非常小
年轻患者(如四五十岁以下)
由于β细胞功能受损的可能性较小
也更有可能达到逆转
而年纪较大的患者(如70岁以上)
逆转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三种方式达到逆转
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强化治疗、代谢手术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而言
饮食、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
最重要的两方面
一般来说
每天需要比原来减少30%~50%的能量摄入
每周进行150分钟,5天以上的有氧运动
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于初发的糖尿病患者
进行2周左右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能使血糖快速恢复至正常状态
且在未来一年左右
不用任何降糖药物
也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代谢手术
对于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可选择做代谢手术
这不仅能够减重
更重要的是有可能逆转糖尿病
控制饮食和体重
定期关注血糖健康
早发现、早干预
转给你身边需要的人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
这是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期,可惜90%的人都错过了!
你可能见过这样的体检结果:
血糖已经明显超出正常值一大截
却没有糖尿病的诊断结果
便认为自己的身体“无事”
却不知自己已经
进入了糖尿病的候选行列
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的疾病
只有在糖尿病前期或者早期
是寻求可能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期
今天,我们邀请到成都军区总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艾智华
分享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哪两类?
艾智华主任指出:中华医学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中提到:
糖尿病发病风险高者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
1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
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高危因素,即可定义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年龄≥40岁;
既往有糖尿病前期病史;
超重、肥胖【体质指数(BMI)≥24 kg /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静坐的生活方式;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GDM)史的妇女;
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及甘油三酯(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CCVD患者;
有一过性类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
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以上条件大家可以对照检查,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糖尿病前期人群
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和/或餐后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诊断糖尿病的程度,其具体的诊断标准是:
空腹血糖偏高(IFG):血糖介于5.6~6.9mmol/L之间,也称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异常(IGT):餐后2小时血糖偏高,血糖介于7.8~11.0mmol/L,也称糖耐量受损。
上面两个标准符合其中一个或两者同时符合,均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0%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而2型糖尿病即是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的。
2017年最新的糖尿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4亿人处在糖尿病前期,但90%的人不知道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数据来源:央广网健康)。
糖尿病前期有哪些危害?
由于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已经发生,因此糖尿病前期就是一道分水岭,如出现糖尿病前期则标志着将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以及肿瘤和痴呆等的危险性增高。
最新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空腹血糖偏高(IFG)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这是经多项研究证实的。
而糖尿病前期不仅会增加患癌、微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导致智力衰退,增加痴呆、阿兹海默症的风险。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如何自我管理?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呢?
1
加强学习
每位高危者及其家属有必要积极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重视糖尿病健康教育,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巩固。
2
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加强生活方式干预:由糖前期引起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慢性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糖尿病前期的范围中。
3
适当采取药物干预
对糖前期人群来说:生活方式干预不够时应积极采取药物进行干预,首选是二甲双胍(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持续6个月以后再考虑使用药物预防糖尿病)。
4
坚持常规监测
重视血压血脂的监测,定期监测血糖,前往医院进行空腹血糖(FPG)和(或)口服葡萄糖耐糖量(OGTT)的检查。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控制应强调个体化,但总体须遵循以下原则:
总原则: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自然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糖尿病高危人群理想的控制目标是将血糖水平逆转至正常(标准)葡萄糖耐量水平。如无法逆转,至少应维持在糖尿病前期水平,以预防和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
除此以外,糖尿病高危者还需坚持合理的生活方式,管理体重,进行适量运动等。
大家切记,预防胜于治疗!糖尿病前期/早期是可能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期,一旦糖尿病发展到中后期,便可能成为伴随一生的疾病了!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吃这些,拯救你的用眼过度!
寒冷冬季,稳糖小技巧必收藏!
不爱喝牛奶的糖友,要怎么补钙?
♥戳以上链接直接浏览♥
编辑:江瑾然 图片来源:123RF、SOO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