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肾衰(糖尿病性肾衰竭能生孩子吗)
糖尿病肾病是什么情况?防治指南提出4个用药建议,糖友提前关注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是中老年人身上不足为奇的一种疾病了。但是在不少糖友控糖的路上,都会出现糖尿病肾病,还可能有一些患者因为糖尿病肾病抱憾离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肾病是什么情况?很多糖友都知道,糖尿病可能会诱发一些慢性的器官损伤,针对身体内的某些器官造成伤害,而肾脏就是其中一个。在长期患病的患者身上,受到血糖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肾脏血管受损,在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就可能诱发肾脏疾病。
根据国外研究的数据显示,大约每百位糖尿病患者中就可能有1个人会进展为慢性肾衰竭,这也会对糖友稳定病情,保护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糖尿病病情不稳定,导致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并且诱发肾脏病变的疾病就可以被称为糖尿病肾病。
相比于其他诱因带来的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一开始往往会出现微量的蛋白尿。如果能够在这时及时地发现病情,并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有望稳定病情的。但很少有人能发现这种异常,以至于虽然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较为缓慢,却仍然不断地让肾脏受到损伤,最终导致肾功能受伤害。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长期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肾脏病变不断加重,诱发了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
首先,长期稳定血糖
当血糖稳定下来了,肾脏血管也不容易受到刺激,不容易诱发肾脏血管病变,威胁肾脏功能,时间长了也可能导致健康受到损伤。
其次要重视糖尿病的复查
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对定期复查这件事非常漠视,甚至觉得医生就是单纯地想多挣钱。其实对糖友来说,定期进行蛋白尿、血肌酐等检查也能作为了解肾脏功能的一种方式,一旦发现指标异常,也能及时地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发生。
最后就是遵医嘱用药
糖尿病患者长期用药其实也是需要考虑对肾脏的影响的。一般来说医生会尽量选择肝肾负担比较轻的药物长期服用,稳定血糖。如果你擅自停药或者乱吃别的药,也可能导致肾脏受到伤害,面临一定的威胁。
假如你真的出现了糖尿病肾病,或许要针对疾病采取不一样的治疗方式。除了稳定血糖,还应该注重保护肾脏功能。
用药建议一:药物治疗要考虑肾小球滤过率
对身体一向比较健康的人来说,药物经过哪里代谢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肾小球过滤率就影响了有些药物是不适合使用的。很可能会给肾脏增加一定的代谢负担,影响肾功能。
用药建议二:选择对肾功能有利的降糖药
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时候,稳定血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一些降糖药是明显能够让肾脏收获好处的,更适合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用,比较常见的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相比之下,这些药物会比普通的降糖药带来更大的肾脏受益,对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也是表现比较优异的。
用药建议三:必要时搭配降压药治疗
由于肾脏疾病的出现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在查出糖尿病肾病后,如果你原本也有高血压的问题,优先推荐普利类的降压药和沙坦类的降压药。在用药的过程中,目标血压的范围应该是130/80mmHg。用药时还应该监测血肌酐水平,不超出265微摩尔/升,是比较安全的水平。
用药建议四:合并高血脂的患者调整他汀药物
三高问题相互影响,当患者出现糖尿病合并肾病、高血脂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他汀类药物来稳定病情,降低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注意在食用匹伐他汀、氟伐他汀的时候检测肾脏功能和肝功能,以免因为他汀药物带来较大的肝肾负担。
糖尿病肾病本身是一种很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如果不能提前预防,也应该了解在出现疾病后如何治疗?面对糖尿病肾病,主要的治疗方案除了稳定血糖就是保护肾功能。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对治疗疾病也有帮助,记住光是吃药还不够,一定要配合定期的复查。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8):23.
2、刘健, 王琴, 车霞静,等. 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病率分析[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6):5.
3、20年,糖尿病肾病治疗终于有新突破了!死亡风险能够降低至少30%·健康时报·2019-07-09
糖尿病竟然会导致肾衰竭?如何控制血糖,建议了解
前不久患有糖尿病的王先生突然感到自己的腰部非常疼痛,早上起床以后双腿肿胀。他感到情况不妙,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居然是是肾衰竭。王先生一家人都很纳闷,为什么会得肾衰竭呢?医生给出的答案也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医生表示王先生的肾衰竭是由糖尿病造成的,这是典型的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带走了许多人的生命)
糖尿病作为我国第一大代谢性疾病,危害国人健康已久。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会使多个器官衰竭。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糖尿病的那些事。让大家对糖尿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借此告诉大家,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么可怕。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一定要将它转发给家中患有糖尿病的人。
一、糖尿病会导致肾衰竭吗?如果血糖控制不稳定,糖尿病病史过长,就很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肾衰竭是众多并发症中最严重的一种。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被肾衰竭、尿毒症等并发症带走。
那糖尿病为什么会和肾衰竭有关呢?第一种原因,当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过高的血糖进入身体的细胞中以后,就会促进有关酶的活性不断增高,这就导致一些酶或者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沉着在肾小球附近。久而久之,我们的肾小球也就遭到了严重的损伤。
(肾衰竭是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所导致的肾衰竭在初期症状并不是很明显,患者只会出现轻微的腰痛以及水肿,并不影响他们日常生活,这就会让许多人放松警惕,以为自己的身体没什么大碍。实际上,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那些复合物沉着在肾小球上会导致肾衰竭的出现。
第二种原因,一些幼年时期就得糖尿病的患者,他们更容易得糖尿病所导致的肾衰竭。幼年时期患者身体中会分泌许多生长激素,而这些过高的生长激素与较高的血糖一起参与反应会形成糖与蛋白质的复合物,在这种情况下会加速肾衰。糖尿病的并发症会使患者继发各种感染,反复感染的发生会导致肾皮质坏死,这也是肾衰竭的原因之一。
(肾衰竭来得猝不及防,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二、糖尿病引起的可怕并发症还有哪些?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最主要特征就会使人体的代谢紊乱。当代谢紊乱时,就会诱发很多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是最致命、最可怕的,这其中就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等等。据统计表明,全球有将近4.3亿的糖尿病人,而我国就占了1/3。
(我国患糖尿病的人数还在不断上升)
很多人对于降血糖都没有信心,来看看这些并发症有多么凶残,你就知道降血糖有多重要。第一种并发症,心脏病变。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由于血糖的不稳定,我们的血液质量以及血管质量都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很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硬化,长期积攒不治疗就容易导致猝死。据研究表明,45岁以下的糖尿病病人死于心脏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10~20倍。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也要确保自己的血糖处于稳定状态,降血糖势在必行。
(糖尿病患者要比普通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高很多)
第二种并发症就是脑血管疾病。因为糖尿病会使血糖不稳定,血液系统会出现很大的隐患。据研究表明,糖尿病脑中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脑中风轻则会让我们半身麻木,重则导致瘫痪。
糖尿病的第三个并发症就是视网膜病变。我国目前有1.1亿糖尿病患者,这个数值还在不断的升高。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都有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可能。
(并发症就主要的特点就是损害器官的健康)
视网膜病变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眼红,视力下降,近视等。视网膜病变最初是以急性结膜炎为主要特征,患者的眼睛会分泌很多的东西,这会使眼睛感到烧灼感。糖尿病所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会使我们的视神经损耗严重,久而久之视力会出现下降,这是糖尿病眼症的症状之一。
第四种糖尿病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足。糖尿病病足的危害可不要小瞧,很多人因为这种疾病最终必须选择截肢。如果你的下肢出现关节变形,足部皮肤变成紫红色或者间接性跛行,那一定要注意是不是糖尿病足。
(较严重的糖尿病足会使得患者必须接受截肢)
三、如何从饮食下手控制血糖?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千万不要灰心,配合治疗是最关键的。糖尿病本来就属于代谢性疾病,恢复难度较大,速度较慢。患者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要丧失信心就放弃治疗,这样只会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诱发并发症。
一定要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下手,多了解怎样才能缓解糖尿病。以下的四种饮食方法对于控制血糖有很大的益处。只要严格遵循,身体会越来越健康。
(代谢性疾病和“吃”有着密切联系)
第一种方法就是控制好食物的摄入量。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量与我们的血糖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饮食方面想要降低血糖就要学会合理饮食,暴饮暴食很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出现。
无论是还没有患病的朋友,还是已经患病的患者都要合理饮食。吃太多东西能量无法被消耗,不仅会长胖还会导致血糖的升高。早餐要吃的丰盛一点中午吃到七分饱,晚餐清淡饮食,这样既不会挨饿还能让我们的身体处于稳定状态。
(合理饮食,规律生活)
第二种方法就是远离高热量食物。高热量食物的烹饪方式是十分不健康的,它们不仅热量高,还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肥胖。
当一个人过度肥胖时,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会出现紊乱,久而久之会导致很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所以改变饮食习惯很重要,如果你的饮食习惯足够健康,你也不至于吃太胖。合理饮食,清淡饮食,多吃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少吃高热量食物。
(胰岛素在高热量食物面前也束手无策)
第三个方法就是放慢吃饭的速度。细嚼慢咽可以避免短时间内获取过多的热量,不仅能够控制体重,还能够控制血糖。有很多人吃饭速度非常快,几分钟就能搞定一大碗饭。
吃得太快,你的大脑不能及时放出吃饱的信号。你可能会无形中吃更多的食物,这样就会导致血糖不稳定。所以在合理饮食的条件下,还要选择细嚼慢咽,两者相配合效果更佳。
(细嚼慢咽能够减少热量的摄入)
第四种饮食习惯就是保证三餐规律饮食。很多人由于工作和学习的缘故,在吃饭时间却没有按时吃饭或者饮食习惯很不健康,要么不吃早点,要么不吃晚饭。这些饮食习惯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消化,如果三餐都能够规律饮食,那么我们的血糖一定会稳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四、如何从生活习惯下手控制血压?饮食习惯占60%,剩下的40%就要由生活习惯来达到平衡状态。糖尿病人不仅要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还要在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做出很大的改变。想让血糖长期稳定,那就要将那些良好习惯融入到生活中。下面几种习惯,如果你都坚持住,稳定血糖效果更上一层楼。
第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戒烟戒酒。血糖过高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血液质量以及血管质量,而抽烟喝酒的危害也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血液质量和血管质量。抽烟喝酒的患者无疑就是吃了并发症加速剂,让死亡离你更近了一步。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酒精中所含的物质列为世界第七大致癌物。无论你是喝一滴酒,还是一杯酒,对身体的伤害都是很大的。中国的酒文化让许多人拉不下面子来拒绝。
这就导致喝酒时一杯加一杯,停都停不下来。喝完酒还要吸一口烟,进入身体的有毒物质太多太多。所以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保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个的生活习惯就是学会抗压以及自我减压。有很多人的心态并不是很好,一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就会出现精神内耗的现象,有许多人压力非常大。
压力会使得我们的肾上腺素分泌更多,这些物质会使得我们的血糖指数上升。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自我减压,不要让自己的压力过大。太大的压力不仅不利于我们的健康,还会导致降血糖的工作效果变差。
第三个习惯就是多运动多喝水。想要健康一定要提高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以及免疫力。很多人会通过吃药或者吃保健品去提高免疫力,其实这些都是徒劳的。
最天然的提高免力方法就是运动。生命在于运动,每天保持运动能够使得我们血糖趋于稳定,消耗掉身体多余的热量。每天大量喝水,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我们的基础代谢能力,帮助提高运动效果。
第四个习惯就是定期测量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离得开任何东西,但一定不能离开测血糖的仪器。这个东西对于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时刻记录自己的血糖情况,才能够从中得到规律进而配合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达到高效率降血糖。
总结糖尿病一直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糖尿病的并发症带走了许多人的生命。我国糖尿病人数之所以这么多,与我国的饮食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吃碳水比较高的国家。我们的饮食结构中碳水含量非常高,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都导致糖尿病的出现。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很多疾病出现的年轻化的趋势。
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身体比较硬朗,不会得什么太大的疾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生活习惯都达不到健康标准。所以为了健康,从最基本的做起。今天有关于糖尿病的知识,我们就科普到这里,感兴趣的朋友我们评论区见。
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肾脏损害?重点观察两项指标
每十名糖尿病患者大约有二至四人发生糖尿病肾病,而在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病因中,糖尿病也位列前三,且不少糖尿病患者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从而需要血液透析治疗。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最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且20%-4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微血管损伤而并发糖尿病肾病。但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早期通常无症状,但高血糖却可使肾脏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升高肾小球囊内压从而引起肾小球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蛋白尿,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已经受损,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更易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同时大量蛋白尿也可加重肾脏损害;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意味着肾脏排水、排毒的功能开始减退,若未加干预,可能逐步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往后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才能将人体多余的水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不少糖尿病患者均有这样的疑问: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一样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因此不易识别,更重要的是不少患者在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但自身却毫无察觉,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不能依靠相关症状,而是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定期筛查。与其它并发症不同的是,糖尿病肾病的筛查与诊断较为困难。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已经知晓糖尿病肾病可表现为尿蛋白增多,但蛋白尿并非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表现,其它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的疾病也可出现蛋白尿,且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无蛋白尿,但却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即使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也需要排除是否为糖尿病以外的因素所引起。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明确肾脏损害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呢?有,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是发现、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但却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肾穿刺活检,这是因为该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有创意味着存在一定风险,且这种风险需要肾脏来承担,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我们主要依靠无创检查,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肾小球滤过率,但却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因素较多,发热、感染、运动以及女性月经等均可引起该指标升高,因此检查该指标时应排除相关影响因素,若该指标依然≥30mg/g说明尿蛋白尿排泄增多,且不能以某一次的检测结果诊断为白蛋白尿,应在3-6个月的内重复检查,若其中两次检查发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说明已经出现肾脏损害。
如前所述,部分糖尿病早期尿中可无蛋白,但却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主要表现,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筛查肾脏损害时,应同时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情况下,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的平均水平为125ml/min,不同的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但至少不会低于90ml/min,否则说明存在肾脏损害:当肾小球滤过率位于90-60ml/min之间为轻度下降,位于60-45ml/min之间为轻中度下降,位于30-45ml/min之间为中重度下降,位于30-15ml/min之间为重度下降,低于15ml/min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衰竭。肾小球滤过下降不仅预示发生了肾脏损害,还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会增加,即使该指标轻度降低,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还可引起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
结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这两项检查,可初步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了肾脏损害,但如前所述,其它疾病也可引起这两项指标异常,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现了这两项指标异常,也并不能说明出现了肾脏损害,此时需要综合判断。首先了解有无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一样,均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损伤,二者往往相伴相随,可通过眼底检查了解病情,若眼底检查提示存在微血管瘤、小出血点、棉絮状软性渗出等改变,说明已经发生了视网膜病变,那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或肾小球滤过率异常由肾脏损害引起的可能性大;反之,若眼底检查没有异常发现,说明当前没有发生视网膜病变,而上述指标的异常还需进一步查找病因。
其次,无论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还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均是缓慢进展的过程,糖尿病患者短期内不会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也不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否则应查找其它肾脏损害的病因。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常规筛查尿常规,若肾脏损害为糖尿病引起,尿常规中往往表现为尿蛋白阳性,倘若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也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肾脏损害。当然,除外这些情况,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应考虑肾脏损害可能。即便当前这两项指标检查无异常,糖尿病患者也应每年筛查一次,了解病情变化。最后,补充一点,部分糖尿病患者以泡沫尿判断有无肾脏损害,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出现经久不散、细密的泡沫,说明可能出现了蛋白尿,但仅为主观判断,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筛查肾脏损害。
综上,糖尿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高滤过,增加肾小球囊内高压,从而可损伤肾小球,损害肾小球的滤过膜,可引起尿蛋白增多或肾脏排水排毒能力下降,但早期很难通过相关症状判断有无肾脏损害,主要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进行筛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筛查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说明可能发生了糖尿病肾病,但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短期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或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肾脏损害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病因。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为肾穿刺活检,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常规筛查肾脏损害。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