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愈(糖尿病自愈的真实案例)
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现象重要还是本质重要?
前天跟大家分享了“俄罗斯降糖5号”的例子,血糖控制良好的背后,是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味地追求降糖效果,就可能掉进商家虚假宣传的陷阱。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个患糖尿病十几年的糖友,竟然自行“痊愈”了,现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了保护隐私,就用“张洁”这个化名吧。
张洁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患病10年的老糖友。
作为人民教师,张洁对自己要求严格,这种自律也表现在她对待疾病的态度上 。
自从10年前确诊糖尿病之后,她就像一名令行禁止的士兵一样,开始了与糖尿病的顽强作战 。她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按时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糖。
在这种严格管理下,张洁的血糖也像一名优秀的学生一样 ,控制得很理想。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张老师有时也会感到一丝疲倦。她经常跟同事倒苦水:“这糖尿病简直像个牛皮糖一样甩不掉!学生都有毕业的时候,糖尿病什么时候才有办法彻底根治啊!”
想不到,这个愿望居然真的实现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张洁开始经常感觉心慌、出汗、饥饿感。张老师也是一名老糖友了,根据经验,她判断自己是出现了“低血糖”。拿血糖仪一测,果真如此。
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但是自那以后,张洁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难道是因为自己控制得好,糖尿病改善了?由于今年带毕业班,工作比较忙,张老师也没时间上医院咨询,就自己把降糖药给减量了,后来看血糖也没有升高,索性就完全停掉了。奇怪的是,血糖也没反弹。
难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了?
可张老师却觉得有点不对劲:降糖药是停了,血糖也不高,可是感觉自己的状态却变差了。整天总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胃口也不好,而且格外怕冷。家人也觉得她气色不太好,面色看上去有些浮肿、蜡黄。
难道是血糖仪坏了?张老师又借了小区邻居血糖仪来对比,完全正常。她觉得可能是自己工作太劳累了,毕竟活生生的血糖数字摆在面前,既不高也不低,能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张老师早上上完厕所起身的时候,突然眼一黑晕倒了!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马上打120把她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张老师的血糖的确不高,但血压、血钠均明显低于正常。
医生考虑她这次晕倒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
但是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却不清楚。因为张老师平时的血压是完全正常的,以前也从来没出现过低血压的情况。
急诊医生觉得这背后还有潜在的病因没有发现,就把张老师收进了住院部进一步检查。
住院后经过检查,发现张老师有几种激素的水平明显降低。再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她大脑的垂体上有个梗塞灶。
至此真相大白:张老师是得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
经过3周的治疗,张老师乏力、怕冷、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但与此同时,她的血糖又开始升高了。重新用上降糖药后,血糖慢慢达标了。
张洁糖尿病“痊愈”的梦幻破灭了,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
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也叫“Houssay综合征”。Houssay是阿根廷的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先发现了这个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到这个病,一切还得从大脑中那个小小的“垂体”说起。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重约0.6克,相当于一粒豌豆大小。
垂体个头虽小,却“位高权重”,是掌控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
它每天要分泌多种重要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的功能进行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腺垂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病变时,它所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些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它们的分泌减少以后,就会导致病人血糖降低及“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消失。
张老师的糖尿病之所以不治自愈,就是因为垂体发生了梗死,也就是发生了“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所以,张老师的血糖虽然恢复了正常,却并不是什么好事。背后的真相是“垂体卒中”掩盖了“糖尿病”。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遇到反常的情况,不要麻痹大意,以免耽误了真实的病情。
糖尿病并非终身疾病,其实有可能逆转!逆转的机制以及策略如何?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疾病,一旦得上了,是没有办法“根治”的。因此,降糖药也一直都不能停......
但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糖尿病治疗手段的增多、治疗理念的改进,有越来越多的医生都意识到以前的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
事实上,糖尿病是有希望被逆转的,并且逆转糖尿病的曙光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其实还并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糖尿病逆转标准。
不过,自2000年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组织以及专家都意识到,我们需要定义出究竟什么样的情况算是糖尿病逆转,并且大家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一定义。
比较早一点的是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一起提出过一个糖尿病逆转的定义。具体就是:在停用所有降糖药物至少2个月以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仍然在7.0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小于6.5%。
但似乎医学专家们随后在实践当中发现,这一标准可能过于宽松了。
所以到2009年的时候,ADA又重新组织专家提出了一份关于糖尿病逆转定义的专家联合声明。其中,将糖尿病逆转给进一步区分为“部分逆转”以及“完全逆转”这两种情况:
部分逆转指的是:停用降血糖药物至少1年以后,空腹血糖水平仍在7.0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而完全逆转则需要达到:停用降血糖药物至少1年以后,空腹血糖水平降至5.6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7%;
一旦完全逆转的时间维持超过5年,则可以进一步被认定为实现了“长期逆转”!
不过,似乎这一版的定义也没有被广泛采纳,应该有不少医生都认为这一版本的标准太过于严苛,很少有患者能够达到。
在2014年的时候,有一项纳入了十几万糖尿病患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就发现,经过7年随访,达到部分逆转的糖尿病患者比例只有1.5%,而达到完全逆转的患者比例甚至仅为0.14%。
所以,到2019年的时候,英国糖尿病学会的专家就建议,应该将糖尿病逆转的标准给放宽为:停用降糖药6个月以上,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即可。
尽管,看上去似乎这个定义在不停地变来变去,医生们至今都并没有搞清楚到底正确的标准在哪里。
不过,大家也应该从中发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是:医学专家们都普遍认同糖尿病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后是有可能停药的,并且在停药一段时间以后血糖仍然有希望维持在较低水平。
而并不像以往很多人所以为的,得了糖尿病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不停地恶化,而治疗只不过起到延缓的效果。
那么,到底为什么经过治疗以后,糖尿病可以逆转呢?这其中的机制究竟是什么?
糖尿病为什么有可能“被逆转”?在我们人体当中,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激素。可以说,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者“绝对”不足。
所谓“相对不足”,大家可以理解为:分泌出来的胰岛素数量本身是正常甚至是过量的,但是,身体对于胰岛素的反应力下降了、不敏感了。因此,哪怕有不少甚至很多的胰岛素,但血糖仍然降不下去。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胰岛素抵抗”,常见于很多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尚好的早期糖尿病患者。
而所谓“绝对不足”,则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衰退了,胰岛素的数量明显减少从而引起了血糖升高。
事实上,当“胰岛素抵抗”出现以后,如果不给与任何的干预,那么,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逐渐被“拖垮”,就几乎变得不可避免。
道理其实很简单,当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还正常的时候,胰岛素抵抗会迫使胰岛β细胞每次都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够把血糖给降下来,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就会因为“疲劳”、“受累”而渐渐出现功能退化。
此外,胰岛素本身的属性也会加速这一变化。胰岛素降血糖的路径之一是让血糖转变为脂肪并沉积于我们的内脏当中,尤其是肝脏里的脂肪增多时,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效应;而肝脏还会把额外的脂肪往胰腺里“输送”,这一过程则会加快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
所以,要想让糖尿病实现逆转,关键就是要在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还尚未被“拖垮”以前,就阻断掉由“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恶性循环。机制主要有两点:
第一, 是要想办法改善胰岛素抵抗;
第二, 则是要及时地把血糖给控制稳定,减少血糖波动对于胰岛β细胞的刺激。
要避免让胰岛β细胞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应该将它们给“保护”起来。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做呢?
逆转糖尿病 哪三大策略?策略一就是要及早地进行干预。
有专家提出,如果能在糖尿病前期就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那么,血糖恢复正常的概率是最高的。
而哪怕已经确诊了糖尿病,理论上也是病程越短,逆转的概率越高;当前胰岛素分泌功能越好,逆转的希望越大。
所以,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千万不要犹豫不决、不断拖延,而应该果断地立刻开始干预与治疗!干预与治疗并不等用于吃药或打胰岛素,事实上,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是首先从饮食调节与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开始做起!
策略二是要把体重给控制下来。
可以确认的一点是,糖尿病的持续逆转与维持减重有密切关联。
而也有专家提出,体重指数BMI大于25kg/m2是糖尿病逆转的必要条件之一。
换句话说就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相反比体型偏瘦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逆转的概率更高,但前提是必须要把体重给减下来。
减重主要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减少内脏脂肪则不仅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够帮助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
所以,减重的目标不仅是让体重指数下降,还必须要把腰围给控制好。因为,腰围是主要反映内脏脂肪情况的一个常用指标。
策略三是强化降血糖的药物治疗。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保护胰岛β细胞的本质就是借助药物把血糖给控制好。
在常用降糖药当中,有研究提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比如吡格列酮,在逆转糖尿病方面效果不错。
当然,如今可供选择的降糖药越来越多,比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以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也给糖尿病逆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对于有一部分确诊时血糖水平就很高的患者而言,早期强化的胰岛素治疗是有助于糖尿病逆转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医生会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这其实是帮助胰岛β细胞恢复功能。
最后再跟大家总结一下,糖尿病并不是完全没有逆转机会的。
如果您希望增加自己逆转糖尿病的概率,那么,请务必在发现血糖问题以后尽早开始干预,而干预的关键就是要控制体重并强化降糖。
糖尿病会自愈吗?
糖尿病会自愈吗?
疾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突发的,如交通事故,外伤,流感,传染病等,这类病人,占到总数不足20%,另一类是慢性病,常见有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突发,肝病,各种炎症,等等,占总数80%以上。
一些突发的,有自愈的可能,比如骨折,有时不用治疗,通过营养,生活方面注意,可以自行长好,但如果粉碎性骨折,一般需要专业的治疗,单靠自愈风险很大。
慢性病,是人体,细胞长期受损造成的,糖尿病也不例外,如果是初期,症状不严重,可以通过生活方面,情绪方面,饮食方面,运动方面等等,慢慢缓解,一点点康复。
但对于病程比较长,病情比较重的人,单靠自愈风险也比较大,需要专业的调理,通过调理,使受损的脏器一点点恢复功能,这个过程也会很长,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