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苦(糖尿病的苦荞有几种吃法)
中医角度确实苦能制甜,那糖尿病该怎么运用?
我国古代就有“苦能制甜”之说,即应用苦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记载,而且临床也已证实苦味中药确实有很好的降糖作用,但具体的降糖原因也不十分清楚。
一、苦味药的中医作用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总体来说,苦味、酸味属阴,甘味属阳,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尿甜属甘味。
二、苦味药的作用(西医角度)
1、调节糖脂代谢
2、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3、刺激胰岛素分泌,保护并修复胰岛细胞
4、肾脏保护的作用
5、抑菌抗炎
三、部分单方和复方的临床应用
1、黄连(辅助降糖)
一提到苦,大家肯定想到黄连。的确黄连是苦药的代表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 :“治消渴,用酒蒸黄连” 。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临床治疗糖尿病应用广泛,相关品种有:复方黄连降糖片、降糖胰生胶囊、黄连消渴颗粒复方,除具有明显降糖作用外,认为黄连相关复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也有显著疗效。
4、大黄(辅助降糖)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肾、大肠、心经,有泻热攻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的功效。糖尿病患者多长期嗜食肥甘厚味,出现痞满之证,早期痞满属热者,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通便除痞 ;糖尿病患者症见面红、口干、便秘为胃肠热盛,以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3、苦参(糖尿病皮肤瘙痒)
苦参性寒味苦,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治湿热之痢疾、黄疸、皮肤癣疹瘙痒、恶疮等病症。糖尿病出现皮肤瘙痒者,临床常用苦参煎汤外洗,可缓解不适症状。
4、苦瓜(糖尿病饮食)
苦瓜性寒,味苦,具有利尿凉血的作用。苦瓜提取物中含有大量植物类胰岛素,动物及临床实验表明苦瓜制剂对糖尿病有一定辅助的治疗作用。但个人建议这个更推荐用于糖尿病的饮食辅助,其余的食物例如南瓜、大豆、魔芋有利于血糖控制。
四、苦味药的配伍
1、苦辛相配 :黄连配干姜。生姜味辛温属阳,一则以护胃阳,二则辛味苦味搭配,辛开苦降,开畅中焦。
2、苦酸相配 :黄连配乌梅。酸甘化阴,苦寒燥湿,酸甘配用于糖尿病阴虚证中,苦寒配用于糖尿病湿热明显者。黄连味苦清热,乌梅味酸配以甘寒之品麦冬、生地,酸甘化阴,苦、酸、甘三味合剂清热养阴。
3、苦温燥湿 :苍术配厚朴。苍术苦温,性燥主升,善除湿运脾 ;厚朴苦温性燥主降,功偏温中化湿,下气除满,例如平胃散。
4、苦寒坚阴 :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冗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坚阴”所指最初重点是肾阴,所用之药主要是指黄柏、知母,例如大补阴丸。
五、如果确实太苦了,怎么办?
属于苦寒的药物,在喝的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对于中药太苦喝不下怎么解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喝中药期间可以在中药中加入一些冰糖(清热泻火),但是前提是患者没有糖尿病,第二、在中药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蜂蜜,蜂蜜能够润肠通便,也能够泻火,并且能够起到补益的作用。如果是糖尿病的患者不建议加入含糖的物质,就是要利用药的苦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从而发挥疗效。日常如果具有腹胀、湿热停滞、痰积体内、舌苔厚腻等情况,一般也不建议加糖。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一定要用好这新“五驾马车”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全面评估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为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邹大进教授,结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总结出了新“五驾马车”的综合管理措施,即:降压、调血脂、抗血小板、体重管理、控制血糖,从而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保驾护航。
下面笔者参看文献,为大家做一详细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一驾新马车:降压
临床上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二者并存可使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特别是肾病及视网膜病变更易发生和进展,使死亡率增加,其危害是1 1>2。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早干预和处理。
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属于相对特殊的高血压人群,指南推荐在患者耐受情况下主张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
和普通高血压一样,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降压方法,其中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以及保持良好心态等。
在药物治疗上,宜优先选择服用简单、效果平稳的长效制剂。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调整,防止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如果血压较高,建议从一开始就选择两种降压药联合治疗。
第二驾新马车:调血脂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最大。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的结果显示,血脂异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脂控制达标,可以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10%。
因此加强血脂管理,控制血脂异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目标
改善血脂异常,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调整+增加运动)是维持健康的血脂水平和控制血脂紊乱的基础;调脂药物的应用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LDL-C水平,从而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因大血管事件而死亡的风险。若他汀治疗前 TG>5.6 mmol/L,服用降TG药物(如贝特类),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但在老年、严重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特殊情况者,应慎用他汀联合贝特类药物,并严密监测和随访,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停药。
监测很重要:推荐在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同时检测空腹血脂谱 (包括 TG、TC、HDL-C 和 LDL-C)。血脂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调脂过程中每1~3个月监测1次,血脂正常后则建议每3~12个月监测1次。
第三驾新马车:控制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防止并发症的重中之重。控制血糖不但是要血糖达标,更要保持血糖稳态,避免波动过大。
血糖控制的好坏,主要决定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而血糖的稳态则对预防大血管并发症中的心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对血糖管理也提出了个体化的目标: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普通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
不同人群的理想目标根据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有差异,如下表:
不同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值也有不同。
- 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6.5%;
- 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7%;
- 有严重低血糖史、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病程很长、有其他严重疾病<8%;
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第四驾新马车:抗血小板
由于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而且容易造成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血小板过度活化,使机体呈现出一种易于形成血栓的病理状态。
血栓形成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环节,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抗血小板治疗非常必要。相关文献报道也指出:糖尿病患者适时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减少心脑疾病患病风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的抗血小板治疗具体如下:
1.没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则应根据临床医生的判断,来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2.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应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措施。
3.有高危心血管风险(10年心血管风险>10%)的糖尿病患者,包括大部分>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合并1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紊乱或蛋白尿)者,如无明显出血风险(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胃溃疡,或近期服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华法林),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4.有中危心血管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包括有1个或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青年(即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患者,或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年龄较大的患者(即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或10年心血管风险在5%~10%之间的患者,应根据临床医生的判断来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并不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唯一药物,如果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能耐受,或者有出血倾向、接受抗凝治疗、近期胃肠道出血以及不能应用阿司匹林的活动性肝病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1年。
第五驾新马车:体重管理
体重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重要措施,体重过重和过轻都会给糖友的健康带来不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控制目标如下:
正常范围:BMI在18.5-23.9 千克/平方米;如果过胖,目标定在<24 千克/平方米;如果太轻,尽量达到18.5千克/平方米以上。
注意: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要循序渐进争取3-6 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对于糖友来说,除了注意好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来控制减重,还要重视降糖药对体重的影响,肥胖的糖友建议降糖药首选具有降低体重或对体重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DD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尽量避免使用具有增重倾向的药物如胰岛素及胰岛素促泌剂,如果非用不可,注意配合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新“五驾马车”,你记住了吗?
作者:医者仁心仁术
糖友最难熬的日子要来了!掌握4点,稳稳过冬
听说北方已经开始下雪了,可我们大广东还是丝毫没有入冬的迹象,真真是“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我在南方的艳阳高照里热成‘狗’”……
大家都在盼着冷空气,但糖友们可不这么觉得。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一到秋冬免不了多吃几口贴膘,血糖就hold不住了;早晚天凉,也还要“被迫营业”出门锻炼;还有的糖友会出现糖尿病足等问题……
虽说现在体感上的冬天还没来,但糖友们也别大意,因为大自然已经进入“冬天模式”了,我们的身体保养也应该随着自然节气开始调整,现在就要开始多加注意,才能健健康康安稳过冬哦!
//
密切监测血糖
管住嘴、迈开腿
//
已有研究报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冬季比夏季更容易出现波动。
首先,到了冬天,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尤其在北方甚至还有“猫冬”的习惯,无形中为控糖增加了难度。糖友须知:体力活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
其次可能因为身体要御寒,机体在冬季对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的应激激素敏感性更高,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了胰岛素抵抗;
再加上,严寒刺激,很多糖友倾向于摄入更多能量以御寒。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美食佳肴,以肉贴膘。
殊不知时代变了,如今的人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已经不是食物匮乏,而是能量过剩,超重肥胖刺激胰岛素抵抗,能量应激导致血糖超标。
尤其在我国,冬季象征团圆的节日较多,一方面增加了食物的摄入,一方面减少了就医的频次。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尤其要重视血糖监测,仍然要注意“管住嘴,迈开腿”,亲友团圆聚餐时也要注意控制饮食与饮酒。若发现既往的降糖方案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应该及时就医。
//
加强通风
冬季更要防感染
//
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群更易出现感染,无论是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还是其他特异性的感染。在冬季为了防寒我们通常会开着暖气、门窗紧闭,这就给病菌造就了绝佳的滋生和传播环境,所以糖友们更应注重开窗通风、换气,减少室内空气的病菌浓度,预防感染。
天气晴好时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抵抗力,也有利于血糖控制;当然,在户外活动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以及注意低血糖发生,随身应携带巧克力、糖果等应急食物。
//
泡脚别太烫!
注意足部保湿,预防糖尿病足
//
糖尿病足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创面不仅难以愈合,而耗资、耗时巨大,还有可能面临“足”财两失,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情况。
在冬季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皴裂,人们通常注重面部和手部的保湿,而往往忽略足部;所以,糖友冬季足部保健要注意:
1.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检查足部,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可以重点检查足底、趾间及足部变型部位,尤其不能忽视足部的保湿和护理,防止皴裂或因干燥瘙痒抓伤进而引起巨大创面难以愈合。
2.许多人在冬日有沐足的习惯,这不失为一种好的保健方法;但对于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存在,会出现末梢神经感觉减退,对水温感知迟钝。如果水温过热,出现足部烫伤进而感染,容易引起严重的糖尿病足。同样的情况还见于电热毯、热水袋及各种取暖器烫伤。因此对于糖友来说,沐足前一定用手或请家人感知水温,防止烫伤;沐足后注意趾缝间擦干,防止足趾间皮肤破溃。
//
糖友冬季须记“护心脑”
//
冬季严寒人体血管收缩,正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期。糖友同样容易发生各种心脑血糖事件,如:“心梗、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要高2-4倍,而发生心梗的几率和冠心病人发生心梗的几率近乎一样。
糖尿病控制不仅仅是控糖,更重要的是对代谢危险因素的全面控制,预防并减少糖尿病的相关慢性并发症及其终点事件。预防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要注意这几点:
●戒烟限酒;
●合理运动;
●保持健康体重;
●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有度,不要暴饮暴食;
●注意保暖,避免严寒骤然刺激;
●保持“血糖、血压、血脂水平”达标;
●相关的抗糖、降压、调脂、抗凝等药物冬季也应遵医嘱服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广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