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怕打针(糖尿病怕打针怎么办)
有了这个东西,糖尿病患者还怕打针吗?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长期注射胰岛素确实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还可能导致出血、断针、注射部位感染、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等问题;还有少数患者有“打针恐惧症”,一看到注射针,立刻全身瘫软,注射时甚至出现“晕针”。
那么,除了心理沟通、加强患教、提高注射操作技术培训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德国科学家率先研发了一种无需金属针头的注射方式——无针注射器,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使用。除此之外无针注射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疫苗注射、牙科和医疗美容领域。
无针注射器是没有针头,注射的时候通过注射器主机产生压力将胰岛素注射器药管(医用塑料材质的)前端极细的小孔压进体内,整个注射过程没有金属异物入侵肌体,从而实现微创微痛,舒适注射,没有针头彻底避免恐针现象。
无针注射器特点:
避免针头刺入皮肤,消除金属过敏和针头带来的恐惧,避免针头划伤和断针带来的伤害。无针注射消除了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提高了注射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
药物是弥散式进入体内的。传统针头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后,在针尖的位置聚集成一个药池,而无针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是呈现一个5cm直径的雾状均匀分布区域,跟皮下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吸收更充分。糖尿病患者用普通针头注射胰岛素,在餐前通常要提前30分钟注射,因为吸收慢,药效会延迟。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在饭前5分钟注射即可。
无针注射方式,胰岛素吸收的更充分,无胰岛素残留,可以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本身是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如果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以后,没有被充分吸收有残留的话,会导致组织增生,产生硬结,时间久了,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无针注射方式可以延缓这种现象出现。
无针注射方式由于是弥散式注射,吸收充分,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会节省15-20%的胰岛素使用量,降低费用。
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重复使用所导致的感染几率,使用更安全。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对糖尿病患者肌体的伤害。
无针注射器避免了针头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让糖友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无针注射给恐针的糖友们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舒适!所以建议害怕打针的糖友们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恐针的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记得转发身边也有恐针情况的糖友看哦~
老糖友害怕打针抗拒注射胰岛素,医生用这招打开她的心扉
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
通讯员 吴萍 项倩
老糖友因害怕打针而抗拒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患者亟需治疗又不够配合,如何解决难题?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护士用“动机访谈”打开老人心扉,顺利治疗一周后,老人的血糖终于降了下来。
70岁的冯婆婆退休前是一名教师,5年前她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她听朋友说,得了糖尿病就要打胰岛素,因害怕打针,她没有去医院复诊和治疗,一直在家吃口服降糖药,吃药也不规律。近两年,她的双足麻木、手脚冰凉、乏力等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在家人的劝说下,冯婆婆于一周前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
入院时,冯婆婆的血糖高达30.3毫摩尔每升,还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该院内分泌科管床医生殷翠平综合评估后发现,她的胰岛功能很差,必须尽快使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以减轻自身胰岛负担、促进胰岛功能恢复,于是决定给她使用胰岛素泵降糖治疗。没想到,冯婆婆在听到“注射胰岛素”几个字后,非常紧张和抗拒,带着哭腔反复强调“我不用胰岛素,我只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碰到难题,为了尽快使冯婆婆血糖达标,殷翠平开启了“动机访谈”模式。
护士在给老人进行降糖治疗(通讯员供图)
“冯婆婆,我们理解您的担忧和害怕。其实,胰岛素泵长得就像一个小型BB机,带了一根软管子,住院期间是不需要每天打针的,就是开始的时候扎一次,后面您准备吃饭的时候,护士就直接在胰岛素泵上操作了。至于您回家后也不用担心,我们会教您注射的方法。”殷翠平医生通过和老人的一番对话,冯婆婆点了点头,终于接受了注射治疗。在使用胰岛素泵的过程中,冯婆婆发现其实在使用过程痛苦很小,也不会影响洗澡以及日常活动,再也不紧张和抗拒了。
通过配合治疗、护理、饮食调整和运动,冯婆婆看到自己的血糖每天都在下降,手足麻木明显改善,睡眠也好了很多,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带泵5天后,冯婆婆的餐后血糖降到10毫摩尔每升。
据内分泌科护士长涂丹介绍,“动机访谈”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咨询方式,着眼于改变患者的动机,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通过运用开放式提问、反馈式倾听、避免冲突、确立访谈目标、强化行为改变动机等基本技能和策略,以满足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降低抵抗和矛盾心理,进而引导患者意识到需要改变当前存在问题的行为,提高战胜困难的自信心,促成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涂丹表示,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通过运用动机访谈的技巧,可以提升配合度,从而更容易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更多资讯请扫码加入极目新闻老年健康群!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55岁糖尿病阿姨不想吃药,不想打针,血糖高,能行吗?
55岁的李阿姨最近的身体有些奇怪。一向感觉身体很好的她发现自己下肢有些浮肿。在腿上按完手印,恢复需要很长时间。最近吃的也没有什么变化,体重却开始下降。同小区的王阿姨告诉她,你这种症状很像糖尿病啊,不管怎么吃就是会瘦,快去检查一下吧。这不,到医院一查空腹血糖:12.6mmol/L。吓坏了李阿姨,自己最怕打针吃药,听说糖尿病还无法根治,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但是糖尿病就要一直打针吃药吗?
得了糖尿病不想打针吃药怎么办?糖尿病的初期不一定需要药物的治疗,部分医生会先建议通过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的方法看能否控制,如果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就有可能不需要打针吃药了。
糖尿病患者怎么运动要讲究!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通提醒,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注意,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运动时能量的消耗会让血糖波动更大,低血糖时有可能昏迷。
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做些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放松身心,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运动能力不强的患者,如果家附近有公园等,可以从散步开始。散步虽然看着很简单,但是它可以增强呼吸,锻炼心血管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血糖的效果。适当的运动可以让身体的代谢更加顺畅。锻炼重在坚持,最好每天都运动。运动的量要适当,运动时标准的心率应该在170-年龄是最恰当的。
运动时间要了解。目前医生普遍建议最好的运动时间在在每天早饭后的一个小时,这时候患者的血糖比较高,不容易产生低血糖,而且可以消耗体内的能量。
糖尿病怎么吃,这是个学问。记住六字口诀。定时,适量,搭配。定时是针对吃药的患者。这样可以避免胰岛素等药物服用后没有“东西吃”。或者饭后没有胰岛素的帮忙血糖升的过高等情况。糖尿病病人是难以控制血糖。饭后血糖会快速升高。所以吃要非常讲究。不少患者觉得得了糖尿病很多东西都不能吃。放弃了水果,放弃了主食,放弃了肉类。其实没有必要。吃东西讲究平衡两个字。要理解好“适量和搭配”。
可以先了解一下升糖指数的概念。升糖指数越高就代表吃之后血糖升高的越快。中餐习惯主食较多,但是主食升糖指数高,那就减少主食的摄入。蔬菜升糖指数低,所以可以适当增加蔬菜的摄入。注意是适量,不是说有些食物的升糖指数低就可以“狂吃一大盆”。适量和搭配摄入是相辅相成的。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严格控制,最好做到不吃。食物的摄入最好结合血糖检测进行,摸索到最适合自己的搭配。
25岁的小张确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到了14.0mmol/L,初期进行了胰岛素清华治疗。一个月后开始药物,结合运动和饮食来进行控制。半年后连药都停了。按照摸索出来的运动和饮食身体就可以很好的控制血糖。由此可见,血糖高了不可怕。治疗之后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控制饮食的。
糖尿病前期症状有哪些?这三点全都有了,建议测血糖第一就是干吃不胖。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引起葡萄糖代谢异常。通俗来说,就是吃进去的吸收不了,也存不下来。体内吸收不到能量,人就会想摄入食物,所以就会出现干吃不胖的情况。
第二:容易口渴。血液中的葡萄糖过高,尿液会将葡萄糖排出体外,体内水分不足就会口渴。所以很多患者有喝很多水但是还是依然口渴的情况。
第三,精神萎靡。由于体内没有得到充足的能量补充,所以初期患者很容易困顿。如果这三个症状同时突然出现,那你就要小心了。赶快去医院检查。
1.糖尿病足。由于受到高血糖的影响,患者脚部的周围神经容易病变,血管弹性下降甚至硬化。更容易形成血栓,最后出现大面积的损坏组织,严重的可能需要截肢。
2.心脑血管患病率增加。有60%-70%的心血管病患者都有高血糖的症状。血糖高的血液在全身流动,心脑血管都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
3.抵抗力下降。血糖浓度高,抑制了白细胞的作用,在病毒入侵时无法很好的发挥出吞噬的作用。就会造成患者经常生病,生病后也不容易痊愈等情况。
除了以上三点,还有糖尿病型高血压,电解质紊乱,视力下降等情况。血糖高的危害是一般是长期作用,不能因为短期内没有什么不良症状就不对血糖进行控制。初期的血糖情况很大概率决定了你后期的治疗方案,所以一定要关注!
饮食和运动时治疗血糖高的基础,但是注意运动和控制饮食时要注意因人而异。遇到不良的反应要及时找医生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