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有胃酸(糖尿病胃酸反流)

北青视频 0
文章目录:

经常反酸的原因何在?三招教你缓解症状,可以试试

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顿美食过后,胸腔里像是有把火在烧、火辣辣的,喉咙里不断反酸水,口腔则会感觉到酸苦味……

没错,这是“烧心”了。

“烧心”是什么在“烧”

虽然名为“烧心”,但这个病的根源却并不在于心脏,而是由于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刺激食管而产生的烧灼感。

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食管和心脏离得很近,当食管出现烧灼感时,人们会误以为这是从心脏发出来的感觉。

要知道,胃是一个“勤奋”的器官,为了消化食物,它每天都会分泌1.5~2.5升的胃酸。

胃酸是一种强酸,正常胃液的pH可达0.9~1.8。

平时,胃有两个阀门,进食物的叫贲门(向上与食管相连),出食物的叫幽门(向下与小肠相连)。

一旦食管处的“阀门”变松,胃酸、胆汁、消化酶等高腐蚀性的危险分子就会乘机腐蚀粘膜,此时就会出现烧心、反酸的典型症状

偶发一两次烧心是正常现象。毕竟很多人都经历过烧心,但并不代表大家都有病。

不过,频繁的烧心确实和胃食管反流病有联系。

所以,如果出现以下的情况,要及时就诊。

烧心:多发生于饭后1~2小时,且易在屈曲弯腰、咳嗽、用力排便、头低位仰卧或侧卧时出现。

反酸:是指在不用力的情况下,胃或食管的内容物反回到咽或口腔,感到酸呛不适。

吞咽困难:当炎症引起食管痉挛或食管瘢痕狭窄时,可出现吞咽困难,甚至吞咽疼痛,严重时可出现慢性食管出血。

胸痛: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常放射到胸、背、肩、颈、下颌、耳和臂部。

这些坏习惯,加重反流!

胃食管反流对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其实不亚于高血压和糖尿病!

而胃食管反流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除了疾病因素外,这些坏习惯也会促进反流!

睡前吃得太饱

吃饱就睡的坏习惯,长期不加以纠正,就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

预防胃食管反流的正确做法: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饭后长期坚持站立15分钟左右,可以帮助贲门慢慢恢复其功能。

睡觉姿势不对

从呵护消化道健康来说,左侧卧睡比右侧卧睡更好。

这个卧姿可因重力作用而帮助食物残渣从胃更快进入大肠完成消化,能促进胃肠道健康。

此外,胃食管反流患者在疾病发作期,最好将床头抬高12~15厘米,可以有效减少反流。

睡觉老打鼾

打鼾会导致血氧降低,继而影响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结果胃食管反流不请自来。胃食管反流又会加重打鼾,二者互为因果关系,互相影响加重!

爱吃油腻食物

如甜食、巧克力、辣椒等。

暴饮暴食、狼吞虎咽

进食过多过快会延长食物停留在肠胃道的时间,造成消化和吸收不良,特别是常吃糯米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会导致胃排空的速度变慢,提高胃食道逆流的发生风险。

着装过紧

会压迫胃部导致胃酸向上流窜。建议衣物的选择最好还是要符合自己的体型。

长期服药

长期服用降血压药物(比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也可能加重胃食管反流,有需要时建议咨询医生调整用药。

“烧心”的自我护理

烧心虽然烧的并不是我们的心脏,当它发作的时候,还是会让我们感到颇为不适。

除了遵医嘱治疗外,以下三个方法,也可以让您“赶走”它:

腹式呼吸

有研究认为,腹式呼吸可以通过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来改善胃食管反流症状。

锻炼方法

双手放于脐下,并轻轻按压腹部;

经鼻腔吸气,深吸气末腹部隆起并抬高双手;

深吸气至最大肺活量后屏气3~10s,维持腹肌紧张状态;

随后经口缓慢呼气,放松全身肌肉,双手随着腹部凹陷轻轻向下按压。

控制吸呼时间比为1:2~1:3,每10次呼吸为1组,两组之间间隔3~4次正常呼吸,每天锻炼15min,于空腹或餐后2小时进行,连续锻炼8周。

注意事项

呼吸锻炼时确保周围环境安静,不受外界影响,且处于平静、放松状态下,呼吸节奏稳定;

每次呼吸锻炼最好固定在同一时间段,尽量选择空腹或餐后2小时进行;

若出现头晕、反酸等不适症状及时停止锻炼,根据个人情况决定当日是否再继续锻炼。

烧心食物少吃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文总结出“加重烧心的12种食物”,提醒有烧心症状的人少吃或避开:

咖啡、巧克力、辛辣食物、柑橘类水果、比萨饼、薄荷、芝士汉堡、番茄、全脂牛奶、油腻食物、黑胡椒、牛油果。

常用墨鱼骨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大科主任医师黄穗平曾在其微信公众号中推荐有烧心反酸症状的人可常用海螵蛸。

海螵蛸又称为乌鲗骨、乌贼骨,其由乌贼科动物(墨鱼)的内壳制成,具有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的独特功效。

据了解,海螵蛸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中和体内的胃酸,减少对胃的损伤和刺激,缓解由胃酸过多的上腹痛、反酸、烧心等不适,是中药界的“达喜”。

此外,它还具有保护粘膜、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党参墨鱼排骨汤

材料:党参20克,带骨墨鱼干1个、排骨300克、姜3片、盐适量。(2人份)

做法:党参及带骨墨鱼干洗净,清水浸泡至软,切成条,排骨入沸水中焯烫后沥水,放入汤锅,加入敲碎的墨鱼骨和姜片,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肾,抑酸护胃。

适合人群:脾胃虚弱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见胃脘疼痛,反酸烧心,面黄肌瘦,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弱等。

来源:养生中国

糖尿病患者吃米好还是吃面好?很多人都弄错了,听听专家怎么说

米饭和面食是常见的主食,能为身体提供能量,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不管是米饭还是面食都是升糖指数比较高的食物,稍有不慎就会使得餐后血糖升高而威胁身体健康,那糖尿病患者吃米饭好还是吃面食好,不妨来看一下究竟。

糖尿病患者吃米饭好还是吃面食好?

1、从营养方面上来说

一般标准面粉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能给人们一定的饱腹感。大米中含有的锌比面食高,氨基酸比例和蛋白质吸收以及利用率高。两者含有的B族维生素不分上下,但大部分大米和面条经过层层加工,使得大量B族维生素流失。

2、从血糖反应上来说

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每天总热量摄入,饮食方面需选择血糖反应低且饱腹感强的食物。生大米和面粉的淀粉量及含水量差不多,但煮熟后就有很大区别。煮熟后的面条吸水量能达到72%,米饭吸水量大约在70%。由此可见同样质量下的面条和米饭都是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差别很小。

3、从糖尿病患者的胃部健康方面来说

米和面食都易被消化,只要吃饭时细嚼慢咽就行。糖尿病患者胃酸分泌过多时,在面食中可加入适量碱,这样能中和胃酸。总的来说,不管是面条还是米饭都适合糖尿病患者当做主食,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吃对。碳水化合物是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身体运行也离不开糖,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需占到总热量的50%,一般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量在200~350克以内即可。若使用降糖药物后血糖仍然不稳定,每天的碳水化合物需控制在200~250克,尽量采取少量多次饮食原则。老年糖尿病患者单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250克以内。

糖尿病患者如何饮食才能稳定血糖?

1、主食弄的杂一点

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吃精制的白米面,不妨在主食中加入适量薯类杂粮或杂豆。吃饭时需适当搭配含优质蛋白质的大豆豆制品或瘦肉等,也要搭配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能降低餐后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在购买面条时尽量选择全麦的,购买大米时优先选择糙米。

2、不要把食物煮得太烂

烹调蔬菜时不能切得太碎,豆子尽量整粒能吃进去,面条或米饭不能蒸的太软,蔬菜和水果不能榨成汁,因为保存食物的天然形式,减少一道加工烹调程序,能减慢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速度,避免餐后血糖升高。

温馨提示

综合所述,糖尿病患者无论吃米饭还是面食都可以,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来吃。另外患者需控制每天总热量摄入,保持清淡饮食,烹调食物时少放油和盐,这样能帮助控制血压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得了糖尿病以后,胃肠系统会有什么改变吗?

糖尿病患者出现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表现,易被认为是慢性胃炎或糖尿病酸中毒,但大多数为胃肠动力障碍,糖尿病患者可出现食道及胃肠的动力异常。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因此肝脏与糖尿病具有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

糖尿病性胃肠病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病率为30%~76%。由于以往人们认识不足和受检测方面的限制,大多数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治。

糖尿病性胃肠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糖尿病性自主神经性病变所致,同时与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小肠细菌生长失衡等有关系。

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糖尿病胃动力障碍是糖尿病胃肠病其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为糖尿病胃麻痹,是糖尿病胃神经性病变引起的胃动力减弱,个别病人甚至完全失去蠕动功能。

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自主神经有关,是由于胃植物神经性病变所致。糖尿病病人,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都存在神经性病变,胃食物神经受累,出现胃动力低下或胃排空延迟。

糖尿病肠病。糖尿病肠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0%~20%。糖尿病人群中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人群高4倍,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

糖尿病慢性肠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内脏植物神经系统病变及发生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内脏植物神经性病变;第二是电解质失衡;第三是肠道激素分泌失调;第四是胆酸吸收异常;第五是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糖尿病合并消化系溃疡,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胃酸低;内源性胰岛素减少或无分泌而致胃液分泌减少;糖尿病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胃液减少。

(创作不易,如果喜欢,请关注,谢谢支持;如果不喜欢,请评论,慢慢改进。尽量每日更新,在此给各位叩首拜谢!您的态度就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