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i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发病趋势)

自我控糖小知识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遗传和环境,但这两者哪个的影响更大一些,大家一直有争议。

有人认为遗传决定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他们把自己患病归罪于基因不好,觉得都是“父母惹的祸”,这真的是让父辈们“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更重要的是自身不良习惯造成的,也就是后天环境造成的,遗传顶多算一个“助攻”而已。因此,把自己患上2型糖尿病归罪于基因不好,从而忽视了生活习惯的改变会“误了大事”。

既然糖尿病是自己造成的,那治疗方法就要从自身做起。

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总结为五驾马车方法: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前四个方法是每个人都必须执行的,如果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能把血糖调整至正常,那就不需要启用药物治疗了。

患上2型糖尿病后,大家首先要明白糖尿病的本质。糖尿病这个病可大可小,主要取决于血糖控制的好坏。糖友们要对自己的病情有个清晰的认识,这就是糖尿病教育。

现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人占多数,这也就导致了2型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如果你已经患上了2型糖尿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控制饮食。在控制饮食方面,最重要的是控制主食的量,增加蔬菜的量,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基本上饮食控制的精髓就算掌握了。

不爱动是现代人的大问题,这也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上班坐着,回家躺着”是大多数成年人的常规状态,想要降糖就必须打破这个常规!每天餐后1小时开始慢跑30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你就能感知到运动的益处。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人日常控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血糖监测是为血糖控制导航,如果你连自己的血糖情况都不了解,那控糖岂不是一句空话?很多糖尿病人来到医院后,我们为其测一日七次的血糖。有时候病人就会讲,在家里从来没有测得这么高过。其实他是很少测血糖,或者压根就没测过餐后血糖。

五驾马车的最后就是药物治疗了,药物是为你“保驾护航”的,但降糖药物的选择要让医生说了算,否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虽然2型糖尿病人认真执行好五驾马车里提到的办法,大多可以把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但能不患上糖尿病不是更好吗?这就涉及到了糖尿病的预防。

糖尿病的预防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改变原来不好的生活方式、保持理想体重、定期体检等。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也就是自认为“基因不好”的人群,更应该做好糖尿病的预防。

医生总结: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个人生活习惯不好,因此无论是治疗还是预防,都要先从自身做起。

中国专家最新研究亮相AHA百年庆典: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中新网上海11月17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7日获悉,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6日22时42分(美国芝加哥当地时间8时42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卫庆、毕宇芳和徐瑜教授团队领衔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目标( BPROAD)研究,在美国心脏协会( AHA)百年庆典暨2024年科学会议上亮相。该研究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

中国专家的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收缩压降至140 mm Hg以下的常规治疗策略相比,将收缩压降低至120 mm Hg以下的强化治疗策略可在长达五年的随访期间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研究提示,强化降压时需要谨慎监测低血压的发生,并严密监测多种降压药物使用后的电解质水平。

在美国心脏协会( AHA)百年庆典暨2024年科学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代表团队作最新重磅研究(Late-Breaking Science)开场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供图)

当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代表团队作最新重磅研究(Late-Breaking Science)开场报告,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同步在线发表该项创新临床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代谢领域学者在AHA年度会议最新重磅研究专场作开场报告,标志着中国在代谢与心血管临床研究领域获得历史性突破。BPROAD研究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收缩压控制以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和数据支撑,将为改善中国和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健康做出重大贡献。

BPROAD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结局评估者持盲、平行组设计的临床试验,聚焦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强化与常规降压治疗的临床研究。BPROAD研究纳入了中国大陆145个二级和三级医院的12821名50岁及以上、收缩压升高合并心血管风险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干预时间长达5年,主要评估、比较强化降压治疗组与常规降压治疗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疾病复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需治疗或住院的心力衰竭和心血管原因死亡。

研究结果显示,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在谨慎监测多种降压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低血压与电解质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收缩压至

得了糖尿病可能还会瞎?!不要被「糖」蒙了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它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型糖尿病患者,“糖网”发生率接近100%。2型糖尿病患者,“糖网”发病率约为20%。我国“糖网”患者约1950万,其中约1/5危及视力。

“糖网”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此悄无声息的“视力杀手”,你对它足够了解吗?

周健 |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龙达 |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形成的原因

高血糖是视网膜发生病变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在高血糖作用下视网膜微血管发生渗漏和阻塞,引起一系列眼底病变:黄斑水肿、新生血管出血、视网膜脱离。以上病变导致视力进行性下降,最终完全丧失。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而它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是正值壮年的工作年龄人群视力受损及导致低视力和失明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疾病!

得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会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很容易被患者混淆为白内障、青光眼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也会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

1

早期:

视网膜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渗出和黄斑水肿。如果病灶累及到黄斑区域,那么就会开始出现视力下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或者看东西有中央暗点甚至变形扭曲。

2

晚期:

视网膜大量出血或者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骤然下降。甚至有的人会发展到晚期,发生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出现眼痛伴头痛,最终可能完全失明。

为了帮助大家更早发现早治疗,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常见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务必就医检查哦!

如何判断是否有

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果判断自己是否有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专家教了三种方法,赶快点开看看吧:

控制血糖 预防的最佳手段

控制糖尿病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方法。糖尿病患者应尽量控制自己的血糖在正常水平,方法包括规律锻炼,健康饮食,合理用药等。

1

饮食:

适当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同时还要保持营养平衡! 控制总热量、高纤维饮食、少量多餐、合理配餐、口味清淡、禁烟酒;维生素、无机盐要充足,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脂肪25-30%;避免食用油炸油煎的食物等。

2

运动:

规律运动的益处: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减轻体重,纠正血脂异常、缓解轻、中度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推荐:散步、做操、太极拳、快走等。

3

用药:

药物是糖尿病治疗的有力武器。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规律地服用药物。

4

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包括认识糖尿病自然进程、临床表现、危害。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生活干预措施、饮食计划、运动处方等;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包括科学饮食与运动、正确监测血糖、规范注射胰岛素等。日常护理技巧,包括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等。

5

自我监测:

何时监测血糖比较合适?一般在空腹时、午餐或晚餐前、餐后两小时、驾车前、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运动前后、睡前、夜间等。

除了自我监测,还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生化、血压和血黏度、眼底等情况,以尽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阻止病情发展。

来源: 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