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安贞糖尿病(安贞糖尿病认知治疗专家)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专家:过去4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幅超10倍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过去的40年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幅在10倍以上,且目前仍在上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周迎生13日在“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启动仪式上透露说。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的指导下,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保健时报,发起了“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并在2020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前夕,在北京举办系列直播启动仪式。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位列全球第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是中国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突出特点。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糖尿病防治列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要求从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全面推进防治工作。

糖尿病虽然无法根治,但可防可控。“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项目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迎生在启动仪式上指出,1980年,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不到1%,但过去的40年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幅在10倍以上,且目前仍在上升。

周主任介绍,糖尿病发生发展分三个阶段: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期。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患者,失去了健康;而当很多患者意识到要重视糖尿病时,往往已经进展到慢性并发症期,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医疗成本急剧上升,治疗效果不佳。所以,防控糖尿病,仅仅局限于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源头抓起,加强预防。“成人糖尿病以预防为主”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一直倡导、坚持的基本观点,实践证明,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危害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是糖尿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

启动仪式之后,“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的第一场已正式开启。周迎生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及全科医疗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文丽娜为网友们详细讲解了糖尿病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科学防控。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保健时报社社长张伶俐在启动仪式上指出,糖尿病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活动,将汇集专家资源,联合媒体,把正确的健康科学知识传播大众,进而保护公众健康,助力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获益。

“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今后将结合媒体报道、健康培训等方式陆续邀请糖尿病防控专家及心理学、营养、运动、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专家,从糖尿病防控的关键入手,为大家提供权威、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和操作技能,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生活方式管理,全面提升大众的糖尿病防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周迎生:防控糖尿病,应知、信、行合一

糖尿病防控“知、信、行”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周迎生

早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糖尿病和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主题倡议,号召大众正确认识糖尿病及其危害,获得切实可行的糖尿病防控知识技能。中国糖尿病患者数上升,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年轻患者越来越多见。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糖尿病性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等是糖尿病导致的主要危害。从预防发病风险因素和关键环节入手,完全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知、信、行合一

有助早期识别危险因素

01

知、信、行合一的糖尿病防控知识技能可以早期监测和干预疾病危险因素,关口前移,健康优先,主动健康,从个体诊治迈向群体防控,有效降低疾病发生,提升健康质量。

促进心脑血管健康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目标。引起疾病的自身行为的危险因素有高脂、高糖饮食习惯,身体缺乏运动,长期持续性精神紧张和压力以及吸烟、过量饮酒等损害健康的习惯。

特定人群

要积极预防糖尿病

02

成年人(≥18岁)具备以下任何一项,都要积极预防糖尿病: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

(3)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超重为体质指数(BMI)≥24,肥胖则BMI≥28。腹型肥胖指男性腰围≥90厘米或女性腰围≥85厘米。

(4)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

(5)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6)高血压或正在治疗。高血压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

(7)血脂异常或正在治疗。

(8)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9)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0)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1)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食、多饮、多尿、消瘦、视力下降、皮肤易发感染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任何一项:

(1)不同日期测量两次空腹血糖均≥7毫摩尔/升。

(2)糖化血红蛋白≥6.5%。

(3)任何一次检测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

健康生活方式

需终身保持

03

预防糖尿病的基础是终身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建议经常测量观察自己的体重、腰围以及体质指数。合理搭配每日膳食,包括食物多样、营养均衡、总热量控制,减盐、减油、减糖。坚持学习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建议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主动筛查糖尿病:40岁以上、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由于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极易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等多种慢性并发症,因此,国内外制定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指南都建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应达标: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30毫米汞柱/80毫米汞柱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1.8毫摩尔/升。三项都控制达标将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危害,对于糖尿病患者获益更多。

尽管糖尿病难以治愈,但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完全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危害。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 || wt11390@cnki.net

冷知识!“糖友”必须随身携带这种糖,快速应对低血糖

来源:【夕阳红】

北京安贞医院全科糖尿病门诊负责人主任医师马立萍提示糖尿病患者日常应携带糖果以防糖尿病的发生,同时介绍哪类糖果最为方便取用。

本文来自【夕阳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