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避免吃(糖尿病可以吃什么可以不吃什么)
糖尿病人最好不要吃的四类食物,一吃血糖就高,但许多人不知道
糖尿病呈上升趋势,全世界有4.2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国有1.14亿人。由此可见,我国是一个糖尿病大国,发病率高,患者多。而且在我们周围,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而2型糖尿病主要由遗传和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对于高血糖患者,在生活中就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尤其是每天摄入的糖分,以避免高血糖的复发。
特别是,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在生活中应该避免更多的并发症的出现。生活中有很多种食物,可以吃,也不能吃。高血糖患者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如果你不确定,就不要盲目地吃,以免对身体造成危害。
生活中4类食物,糖尿病人要少吃,以防血糖升高1、粥
粥一直被认为是暖胃养身的好食物。很多人特别喜欢粥,粥也是一种常见的养生食品。与其他主食相比,白米粥更容易消化和吸收。然而,糖尿病患者不适合喝粥,因为大米加热和煮沸的时间越长,淀粉糊化越充分,越容易分解成葡萄糖并进入血液,这使得餐后血糖迅速升高,不利于疾病控制。此外,粥的饱腹感很差,喝了很快就会感到饿。这样,血糖会迅速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不喝粥,以避免血糖失控。
2、高糖水果
哪些水果含糖量高,例如,我们经常吃的龙眼有很高的血糖指数。它也是一种高热量和高糖含量的食物。吃得太多后很容易上火,而且多吃对糖尿病患者不利。这种高糖食品还包括甘蔗。甘蔗属于单糖,含有较多的葡萄糖。它是白糖的制糖原料,因此我们在选择时也必须少吃甘蔗,因为它也属于高糖食品。对于我们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不利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少吃。
3、腌制食品
目前,腌制食品主要有三种:酸腌制食品、盐腌制食品和糖腌制食品。糖尿病患者当然不吃咸味食物,但许多人喜欢味道重的咸味食物,这也是不健康的。毋庸置疑,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咸菜,如果经常吃腌制的蔬菜,就会把多余的盐带到血液中去,而盐的主要成分是钠,过量摄入钠会导致高血压,而高血压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并增加肾脏负担,因此糖尿病患者尽量不吃腌制食品。
4、年糕
年糕是我们的传统美食之一。它是秋冬季节的一种食物。许多地方都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除了年糕美味以外,它也意味着节节高升的意思。此外,年糕还有很多烹饪方法,如蒸、油炸等。同时年糕有不同的味道,可以作为主食或一餐,受到许多地方人们的喜爱。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一种比大米更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的食物。虽然全国各地的年糕制作方法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用糯米或米粉蒸制而成的。因此,像我们通常吃的主食一样,碳水化合物占新年蛋糕营养成分的绝大多数。每100g年糕含有约60.9g水和33.9g碳水化合物,血糖指数高达85,极易引起血糖波动。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吃年糕时一定要注意,尤其是血糖控制效果差的患者,最好不要吃。
1、学会忌口
如想轻松地降低血糖,就应该控制饮食。健康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因为很多人的血糖升高与平时不正确的饮食方法有关,他们忽视了在饮食过程中减少脂肪和糖摄入的重要性。
这些物质过多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甚至有肥胖的风险。因此,在合理控制血糖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禁忌,通过健康饮食获取营养,避免过量摄入某些物质使血糖飙升。这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只要饮食方法正确,血糖通常会保持稳定。
2、坚持运动
体内脂肪过多会导致肥胖,而肥胖也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肥胖不仅与饮食有关,还与生活习惯有关。由于工作性质的变化,许多人基本上长时间久坐,没有任何运动量,因此增加运动量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日常锻炼可以使体内脂肪快速燃烧,预防肥胖,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坚持锻炼还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帮助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身体状况选择一些锻炼方法,在锻炼过程中也需要保护自己。
3、科学补水
我们应该养成在生活中经常喝水的习惯。这是因为多喝水可以加速糖的代谢,同时多喝水还可以帮助我们稀释血液浓度,促进新陈代谢,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并尽量控制糖摄入。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生活中保持血糖的稳定就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控制饮食,同时也要注意运动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维稳血糖。
糖尿病饮食误区,看完不踩雷
1. 过度节食
一些糖尿病足患者为了降低血糖和尿糖水平,盲目地控制食物摄入,从原来的饮食无度转变为过度节食。
后果:短期内血糖和尿糖水平可能下降,但长期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身体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可能引起酮酸中毒,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正确做法:均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定时定量:按时进餐,避免长时间饥饿或暴饮暴食。咨询专业人士: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2. 限制饮水
一些糖尿病足患者因为发病初期有多饮、多尿的症状,就限制饮水。
后果:限制饮水会导致脱水或高黏血症,进一步加重病情。
正确做法:充分饮水:感到口渴时应及时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监测尿量:注意尿量的变化,如果尿量过多或过少,应及时就医。
3. 不敢吃水果和甜食
一些糖尿病患者觉得水果含有糖分就不敢吃,其实这也是对营养的误解。完全不吃水果会导致维生素、果胶和矿物质的摄入不足,对健康不利。
正确做法是选择低糖水果,如草莓、蓝莓、樱桃、柚子等。控制摄入量,每次不超过100克,每日总摄入量不超过300克。为了避免热量摄入超标,水果中的计入总碳水化合物:将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计入每日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中,多吃一份水果就相应减少一份主食。
对于甜食而言,尽量避免高糖分及精制糖的产品,转而寻找更健康的替代品,比如使用人工甜味剂作为调味料,但同样需要注意不要过量。
4. 多吃坚果能增加饱腹感
一些糖尿病足患者认为多吃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物可以减轻饥饿感。
但是坚果类食物含有大量脂肪,过多摄入会使血脂升高,部分血脂会通过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不利于稳定血糖。适量摄入坚果是可以的,每天不超过一小把(约30克)。选择坚果时尽量选择低脂坚果,选择未加工的原味坚果,避免高盐、高糖的加工坚果。
5、糖尿病不能喝粥
粥在熬煮的过程中,由于淀粉颗粒破裂,易于消化吸收,可能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喝粥时应当防范这种效应,可以在粥里加入粗粮或豆类,这不仅可以降低粥的GI值(血糖生成指数),还可以提供额外的营养素。喝粥时还可以搭配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
6、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不含任何糖分,我国法律对无糖标签的规定是生产加工过程不添加蔗糖、果糖、葡萄糖,如无糖饼干、无糖面包等。这些食品本身可能仍然含有天然存在的糖分或其他形式的碳水化合物。因此,糖尿病患者选择这类产品时仍需谨慎,并且要留意食物成分表中的总碳水化合物含量。
7、南瓜与苦瓜有疗效
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验证实南瓜可刺激胰岛细胞反应,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虽然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南瓜能够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但南瓜作为一种蔬菜,它富含维生素A、C以及钾等多种矿物质,适量食用对健康是有益的。
苦瓜虽然被认为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但它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来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该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正规治疗。
综合建议
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血糖结果调整饮食和药物。日常要注意营养均衡,确保饮食中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尝试个性化饮食,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血糖控制情况、营养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还可以咨询专业人士,定期咨询医生和营养师,调整饮食方案,确保营养均衡和血糖控制。
通过遵循这些饮食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血糖,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个性化的建议,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走入饮食误区。
预防及控制糖尿病 这些食养建议很重要
“幸亏你来做检查,不然下周你很可能就是昏倒后被抬进医院了。”
3年前,28岁的施麦茹(化名)在一次例行体检时被医生告知得了酮症酸中毒,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她最终确诊糖尿病。在此之前,她对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毫无察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2021年,B站网红博主“墨茶Official”就曾在切除肿瘤时发现罹患糖尿病,最后因酮症酸中毒逝世,令人唏嘘不已。
在贸易行业从业的陈洪杰今年34岁,半年前去医院做检查,阴差阳错下他做了血糖浓度测试,结果显示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比施麦茹幸运的是,因为发现较早,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加以控制,有希望实现临床逆转,恢复到正常水平。
近年来,像施麦茹和陈洪杰这样突然受到糖尿病困扰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Ⅱ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糖尿病发生趋低龄化、长病程、并发症多等特点。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进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患病人数众多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多与不合理膳食有关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显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
的确,在确诊前施麦茹和陈洪杰都过着非常不健康的生活。
在饮食上,施麦茹非常喜欢吃高油高糖、辛辣甜腻等重口味的食物。因为工作原因,她几乎没有时间运动,熬夜、作息不规律更是家常便饭。“以前我经常抱着侥幸心理喝无糖奶茶、无糖饮料等,以为这样不至于影响健康。现在想想,都是自欺欺人。”
而陈洪杰此前经常跟朋友打游戏到深夜,结束后难免会来一顿啤酒烧烤助兴。“我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但总觉得自己年轻不会出事,现在想想真的很后悔。”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指南》提出8条原则建议,包括:一、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四、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八、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指南》强调,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可帮助患者良好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支出。
膳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核心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
《指南》中提到,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包含五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在保持食物多样的基础上,少油、少盐、限糖、限酒。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另外,应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以便控制血糖。
同时糖尿病患者应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
不同证型、不同地区人群可“辨证施膳”
除了日常膳食建议,《指南》还提到了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糖尿病患者,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食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3类:第一,阴虚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第二,气阴两虚,表现为倦怠乏力、心慌气短、盗汗、自汗,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酸膝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第三,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阴虚热盛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
《指南》还参考了不同地区的饮食实践,根据各地食物资源和人群膳食特点,推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糖尿病患者适用的全天膳食食谱。
比如施麦茹所在的华北地区喜面食及畜禽类,蔬菜和水产类摄入不多。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增加蔬菜及水产品的摄入,并按照四季分明的特点强调应季食物的选择。
而陈洪杰所在的华南地区饮食特色主要是粤菜文化,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食不可无汤”,汤料常采用食药物质;其次,华南地区盛产稻米,主要以米为食,例如肠粉、河粉,以及萝卜糕、米糕等各类精致糕点。食谱遵循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建议患者主食定量,同时合理搭配华南地区各季特色食材。
健康生活,什么时候都不晚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记录膳食、运动和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科学规划水平。
施麦茹在医生的建议下创建了一个主食糖分记录表,里面记录了她每餐吃的主食、摄入的糖分。“吃饭前我都会拿出记录表看看今天有无超标,如果过量,那就克制一下;没有的话,就稍微吃一点。”
刚确诊时,施麦茹经历了一段非常崩溃的日子,那段时间她为了控糖,几乎不吃主食,也不敢吃任何高油高糖的食物,但是突然戒断糖让她内心非常煎熬,也很难坚持下去。“有了记录表后,我开始合理规划饮食,不再像之前那样极端,这也让我更容易坚持下来。”
《指南》还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对年轻人来说,比起身体承受的痛苦,糖尿病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压力。施麦茹在与病友的交流中发现,大家普遍担心糖尿病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以及婚育。而陈洪杰在几个月前也经常在“被迫接受”与“无法相信”之间反复横跳。“虽然我还有机会实现逆转,但是感觉身体就像一个已经损坏的车轮,往后一辈子我都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让车轮不再受到损坏。”
“不过,健康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女朋友的鼓励下,陈洪杰开始改变生活规律,合理营养饮食,早睡早起,抓住一切间隙运动。“健康是一种积累,能少熬夜就少熬夜,能少喝一杯奶茶就少喝一杯奶茶,能多运动就多运动,哪怕只有10分钟呢!”现在,陈洪杰的血糖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糖尿病会有2-3年的潜伏期,在这个阶段早发现早纠错是完全可以实现逆转的。”陈洪杰说,“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对糖尿病的了解很少,总觉得患上糖尿病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事情。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呼吁年轻人重视血糖,重视糖尿病。”
陈洪杰说,“只需要平时多注意,多了解一些预防糖尿病的小知识,在注意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尽量将自己维持在健康的状态下,就会很大概率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对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来说也是一样。(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