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肌糖尿病(糖尿病肌红蛋白高)
想要锻炼肌肉,糖友需要了解这些
案例:糖友小王在春节时与朋友前往滑雪场滑雪。期间,由于小王还未熟练掌握滑雪技巧,就想要挑战高级别雪道,结果在滑行途中摔了一跤,不幸髋关节扭挫伤,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只能在床上静卧修养,而在这段修养的日子里,小王发现原先自己通过健身锻炼出来的肌肉,开始变得松弛。为此,他决定等身体康复后,好好锻炼一番自己的肌肉。
人体大小肌肉共计600多块,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3种。我们通常所说的锻炼肌肉指的是锻炼骨骼肌。骨骼肌通常附着于骨,跨过关节附着在两侧的骨上。在运动时,肌肉收缩会带动骨骼和关节活动,形成身体活动。适度使用骨骼肌可以增大其体积和力量,长时间不用的话肌肉容易萎缩,肌肉力量也随之减弱,也就是上述案例当中小王的状况。
当然,除产生身体活动以外,骨骼肌还有如下功能。第一,保持体温所必需的热量大部分是由肌肉收缩提供的,其余三分之一来源于肝脏和肾脏等(详见天地链接),这部分热量使体温上升。第二,骨骼肌还有吸收来自外部的冲击、保护骨骼和内脏的作用。第三,被称为"第二心脏”的小腿肚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反复交替,像水泵一样压迫静脉,使静脉血向上回流。第四,在骨骼肌内,血管流经的周围部位储存着作为能量源的糖原,所以肌肉也有储藏营养的功能。另外,肌肉能够提高胰岛素的代谢效率,有利于控制血糖的稳定,如果糖尿病患者身体的肌肉含量比较高就容易把多余的糖分和能量的消耗掉,小腿的肌肉还能够促进下肢的静脉回流,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怎么锻炼肌肉?
骨骼肌是由一定数量的肌束聚集形成,肌束结合在一起形成肌肉,通过肌腱附着在骨上。肌束则是多条肌纤维组合而成,而肌纤维由肌原纤维构成。在肌原纤维中,数万个肌节纵向排列,其中被薄膜包裹的蛋白质构成的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构成了肌丝,它们相互穿插,并通过肌节收缩,产生力量。肌纤维并非都拥有相同的性质,根据收缩速度不同有很大的差别。
白肌纤维(FG)能迅速收缩但易疲劳,也被称为快肌纤维;红肌纤维(SO)收缩速度迟缓但是有持久力,也被称为慢肌纤维。身体不同部位的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的比例不同。在同样粗细的情况下,白肌纤维占比越高,力量越强。使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可以主练白肌纤维或主练红肌纤维,从而在不增加肌纤维数量的前提下使肌纤维变粗。一般有氧运动(慢跑等)可以锻炼红肌纤维,有助于提升耐力,无氧运动(肌肉力量训练等)可以锻炼白肌纤维,有助于提升力量。
如何安排有氧运动?
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肌耐力以及全身耐力,并且能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有氧类的耐力是指长时间持续进行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所必需的耐力。主要的有氧运动除慢跑外,还有自行车、游泳、健美操、舞蹈等各种各样的运动。
如果平常身体活动很少,开始运动时,可以设定一个较低水平的目标,如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活动。选择自己感觉轻松或有点用力的强度,以及习惯或方便的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适应活动量的变化,再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
对于糖友来说,运动应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般饭后一小时后可试试快走、慢跑、打太极等较轻活动量的运动。且因为饭后没过太久,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当运动一段时间后,同样的精力可以走得更快,说明体质在增强,适合自身运动的强度也可以适当增加,给自己树立一个更高的目标。
如何安排无氧运动?
无氧运动的特点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人体内的糖分来不及经过氧化分解,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主要由少量的高阻力运动组成,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有规律地从低到高强度的阻力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体积、重量和体能,适宜特殊肌肉群的运动。因此,无氧运动又称力量训练、阻力运动、抗阻运动等。田径的短跑、跳高、跳远、投掷项目等运动都属于无氧运动。棒球、足球、篮球等项目中的快跑、跳跃和投球等每个需要爆发式运动的场景都有无氧运动的能量参与。
无氧运动主要针对身体的大肌肉群,包括上肢、下肢和腰、腹、背等核心肌肉群,以增强肌肉力量。阻力负荷可以采用哑铃、水瓶、沙袋、弹力带和健身器械,也可以是肢体和躯干自身的力量(如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坚持每周2~3天抗阻运动,隔天进行。每天8~10个动作,每个动作做3组,每组重复8~15次。针对同一肌群的抗阻运动最好隔天1次,不要天天练习,以免恢复不足导致疲劳和损伤。
对于老年糖友来说,如果没有哑铃,也是试着用两个大小相同的饮料瓶注水充当哑铃,效果是一样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切勿高强度的进行无氧运动,一般略感疲惫时,就应当进行休息。
天地链接:为什么肝脏和肾脏可以提供体温所需的部分热量?
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是在各个组织器官中进行的,因此,体热主要来自这些器官。但是由于这些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其产热量有很大差异。机体内产热最多的器官为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脑、心和肾。肝脏是体内物质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多,其温度比主动脉血液高出0.4~0.8℃。但因肝脏体积有限,所以产热的总量不及骨骼肌。
从一例猝死病例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离猝死真的很近很近
这是今日急诊会诊的一例糖尿病猝死患者。
男,63岁,因发作性全身乏力,伴胸闷、心慌3天,突发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意识淡漠自行来院,来院路上出现猝死。
经在急诊科积极抢救,并行心电图检查提示V1-v5导联ST段升高,QRS波群呈Q波,T波倒置合并室性期前收缩,心肌酶提示:肌钙蛋白阳性,肌红蛋白阳性,肌酸激酶同工酶阳性,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急诊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患者症状缓解。
患者有10年余糖尿病史,长期血糖控制差,高血压病史10年,间断服用高血压药物,控制差。
本次患者发病未出现心前区疼痛,急诊检查血糖达18.6mmol/L,糖化血红蛋白12.4%,整体控制的非常差。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非糖尿病患者大大增加,有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死于急性或者慢性的心血管并发症,其中主要是死于冠心病。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大血管并发症。
据研究发现,285例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33%无典型心绞痛,这些病人在1个月内40%会发生死亡。
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往往更具有隐蔽性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往往更具有隐蔽性,这是因为,患者一旦发生心肌的严重缺血,会感到胸痛、憋气等,出现的临床所谓的心绞痛,会迫使患者停止活动,缓解心肌缺血。
糖尿病患者常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心肌缺血引起的痛觉确实,甚至出现心肌梗死时,依然没有感觉。
心肌梗死后,由于心排血量减少,颈动脉窦反射迟钝,使脑部血供出现障碍,脑缺氧造成痛觉减弱,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糖尿病患者的无痛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很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迅速升高且不容易控制,部分患者可能会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出现恶心、呕吐、心搏增快,并出现重症心源性休克,出现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细数、皮肤苍白湿冷等,当出现上升症状时,即使没有胸痛也应考虑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早期、正确的诊断疾病,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保持血糖的平稳,是不出现并发症的基础。定期进行心脏的检查就能发现大部分的冠状动脉病变,及时的进行干预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保证。
糖尿病人出现急性心梗的血运重建治疗一般包括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就是常说的“搭桥治疗”。
但因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比较广泛,冠状动脉弥漫着大大小小的斑块,缺血成普遍性,局灶性治疗效果非常不好。
因此预防仍然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出现猝死的主要减少手段,保持血糖平稳尽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
#你离猝死有多远# #健康大V创造营# #长城心血管健康周#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关注并点赞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转发给他们。这是对家人和朋友最大的关爱。
有糖尿病,为何“增肌”很重要?糖友增肌有四大难点,怎样克服?
为了更好地控制住血糖,有不少存在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在积极地“减重”。但其实,除了减重以外,还有一件事情对控糖也很有帮助,但却常常被大家给忽视了,这就是“增肌”!
那么,增肌究竟为何可以帮助大家改善糖尿病呢?糖尿病患者想增肌,存在哪些难点?又该如何克服呢?这篇文章一次说清楚。
肌肉---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原创内容,创作不易!希望路过的朋友们帮忙关个注、点个赞!看完这篇文章,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吃完一顿饭,体内的血糖都会随着食物的消化而升高。不过,由于胰岛素的作用,血糖并不会不停地上升,而是逐渐被降下去。
那么,这些血糖是被胰岛素给“消化”掉了吗?其实并不是!它们是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被“储存”起来了,等到人体需要的时候,可以再次被“调动”出来,为我们提供能量。而血糖被“储存”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肝脏,还有一个就是肌肉了!
一般,血糖是以“肌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肌肉当中,当我们进行身体活动、肌肉需要消耗能量的时候,就会“调动”肌糖原来为肌肉提供能量。
也就是说,肌肉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个【血糖代谢与调节器官】。理论上,全身肌肉组织越多,对于血糖的储存和代谢能力就越强,体内的血糖水平就会越稳定;而体内的肌肉组织越少,则意味着对血糖的储存和代谢能力越差,血糖也就越难以得到理想的控制。
大量的临床观察却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更容易观察到肌肉组织萎缩以及肌肉力量下降等【肌少症】的相关表现。
所以,搞懂了肌肉对于血糖调控的意义,大家也就不难理解:对于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光要“减重”,与此同时还得“增肌”;而对于体型不胖甚至偏瘦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则更应该把饮食调整与运动锻炼的侧重点给主要放在增肌上!
糖友“增肌” 有四大难点一说起增肌,不少人简单地认为:这不就是多举举哑铃,多吃点儿蛋白粉吗!
但事实上,糖尿病患者体内一直存在着一些病理因素会加速肌肉组织的流失,这使得糖友们增肌所面临的挑战比普通人更大。这其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相较于普通人群,糖尿病患者体内更容易出现高血糖、低血糖以及血糖剧烈波动等情况。
长期的血糖异常本身就会损害肌肉的生理功能,还可能对控制肌肉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从而加快肌肉组织的萎缩与肌肉功能的减退。
有医学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越高,往往肌肉力量的下降速度就越快。
第二,“胰岛素抵抗”效应会抑制肌肉的增长、影响肌肉的功能。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血糖转化为肌糖原并储存在肌肉当中,这一过程需要由胰岛素来促进。然而,糖尿病患者体内却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效应。
一方面,“胰岛素抵抗”会阻碍肌纤维蛋白的合成,这会使得肌肉质量出现下降;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还会降低肌糖原的储存效率,从而减弱肌肉组织对于血糖的调节能力。
第三,糖尿病患者体内常常合并脂质代谢的异常,而脂质代谢异常会加重脂肪在肌肉组织当中的浸润。
这种脂肪在肌肉组织中的浸润,不光会减少肌肉本身的质量,同时,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效应。因此,这种现象会从多个层面加速肌肉质量与功能的流失。
要知道,脂肪在肌肉组织中的浸润并不只发生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在正常体重甚至偏瘦体型的糖尿病患者身上也可以出现。
第四,很多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其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还有一些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功能较差,无法耐受高蛋白饮食。
这些都会使机体对于蛋白质的摄入下降,而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是合成肌肉的前提。
总而言之,血糖异常、胰岛素抵抗、脂肪浸润以及蛋白质不足等问题,为糖尿病患者增肌带来了不少的障碍。
帮糖友“增肌” 注意三件事既然搞清楚了糖友们增肌的难点在哪里,那么,接下来就说一说,该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主要得注意三件事:
一 用好降糖药,稳定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有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减重、增肌的目的就是要减少降糖药的使用。因此,在刚开始增肌的阶段就把降糖药给减下来了。但这样做其实是操之过急了一些!
事实上,在增肌的早期阶段,利用降糖药维持平稳的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抵抗”效应,这对于增肌本身意义重大。在这一阶段不要慌着减药甚至停药,而是应该等到体重和肌肉含量达到一定的目标值以后,再尝试慢慢减药。
二 力量训练搭配有氧运动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力量训练”也叫“阻抗训练”是实现增肌的最有效手段,其他的方法往往很难取代力量训练的价值。
不过,由于脂肪对肌肉组织的浸润会加速肌肉质量与功能的下降,因此,在增肌的同时还要减脂。相对应的,也就不能为了增肌而只做力量训练,这样的效果反而不如力量训练与有氧运动相搭配。
一般,每周可以安排2-3次中高强度的力量训练,以训练核心肌群为主;与此同时,还应该安排至少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保证30分钟以上。
三 补充足量的优质蛋白质/氨基酸
有效增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机体可以摄入足够的用于合成肌纤维蛋白的氨基酸。
对于胃肠道与肾脏功能均正常的患者来说,日常在饮食上应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而对于胃肠道消化与吸收功能受损、肾脏功能存在减退的患者来说,则最好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针对性地补充更便于吸收的氨基酸。
简言之,糖尿病患者在增肌的过程当中,需要利用好降糖药确保血糖平稳;力量训练的同时得搭配有氧运动;与此同时,还需要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或氨基酸。
【参考文献】
1,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1月 第42卷 第1期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3,Exercise/Physical Ac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22
#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