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中医糖尿病(中医糖尿病叫什么)
还在为难怎么选,悄悄告诉你,中医治糖尿病有这5大优势
糖尿病作为中国人常见慢性病之一
用中医药的循诊治疗模式来应对
很多人在有所耳闻的同时
也充满了多种疑惑
中医防治糖尿病毒副作用小?
单用中药可完全控糖?
……
这些真的可信吗?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是这样
其实,在古代并无“糖尿病”病名,根据症状表现,古代所说的“消渴”即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糖尿病。
“相如渴”是《史记》里的典故,说的是汉朝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即糖尿病,后即用“相如渴”指代该病。
可见,中医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对糖尿病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并认为该病的病因是阴虚为本,病变涉及三焦、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来源:人民网健康)
而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人们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中药只能辅助治疗,降糖还得靠西药。”其实不然,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有大量研究和临床案例证实,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西医不及的优势。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这些优势
1
未病先防: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非常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予中药干预可安全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
针对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内服中药消脂减肥方剂,配合穴位埋线、针灸理疗等控制减轻体重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延缓发病时间。
2
改善症状
病程日久的患者容易出现疲乏、倦怠,西医目前无特殊治疗,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运用益气滋阴、调补气血等药物扶助正气,消除疲乏感,改善机体状态。
3
治疗并发症
糖尿病重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中医配合中药防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对某些早期并发症具有逆转作用。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论治,全身、局部双管齐下治疗,再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有效促进病变向愈,降低截肢率。
4
毒副作用小
中医外治的方法包括针灸、膏药、刮痧、拔罐、足浴、蜡疗等。目前中药各种制剂内服疗效肯定,毒副作用鲜有报道,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证实。
另一方面,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多,西医专病专药,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对肝肾功能损害比较大,而中药强调整体调节,一剂药方中涵盖多个方面,联合运用中药可以有效减少西药的服用量、种类。
5
弥补西药降糖药物的“失效”
中药能弥补西药降糖药物的“失效” 。
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是2 型糖尿病人常见的问题,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而中药和外治法相互补充可协助控制血糖、减少口服降糖药的用量、缓解西药毒副作用、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特别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药治疗整体上副作用较少,安全性更好。此外,在糖尿病前期,中药治疗的优越性还体现为患者更易接受。国人心理上对于在糖前期就要吃降糖西药普遍比较抵触,但对中药调理并不抗拒,用药依从性好也是治疗见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一阶段应用中药可以有效阻断糖尿病的形成。
中药降糖具体如何操作
糖尿病患者养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更多问题
小康妹儿邀请到了
成都麒麟国医馆 创始人 李翔
来为大家解答
点击下方图片即刻报名参加
↓↓↓
除了知识讲座,现场还有迷人福利。
详情
时间:9月25日(周二)下午15:00~16:00
地点:锦江区书院西街1号亚太大厦4楼
讲座嘉宾:成都麒麟国医馆 李翔
现场福利:现场免费检测血压、血糖
附:交通示意图
下期预告:
下期讲座时间:10月9日(周二)下午15点
讲座医生: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科主任 李和莅
讲座主题:脑中风的预防与合理处置
内容来源:BTV我是大医生官微、糖尿病家庭调养
编辑:板栗 图片来源:123rf
中医附院专家:中医治疗糖尿病有5大优势!
中医防治糖尿病毒副作用小?
单用中药可完全控糖?
......
针对糖友们的疑惑
本次糖友家线下活动特邀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陈秋主任
揭秘如何巧用中药来控糖
下午2点左右
陆陆续续有糖友进场
免费做血糖检测、品尝控糖饼干等
下午3点
糖友们最期待的环节开始了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陈秋主任
为大家带来了健康知识讲座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优势
中西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各有优势,西医注重指标的正常,中医的优势在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对于缓解主观症状,调护机体功能,增强机体自身对疾病发生、进展的抵抗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效果。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
(糖友们在认真听讲)
古代并无“糖尿病”病名,根据症状表现,古代所说的“消渴”即是当代所谓之糖尿病。
消渴病的辨证分型有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脾虚胃热证、上热下寒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等。
中医外治的方法包括针灸、膏药、刮痧、拔罐、足浴、蜡疗等。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糖友在认真做笔记)
未病先防: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非常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予中药干预可安全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
针对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内服中药消脂减肥方剂,配合穴位埋线、针灸理疗等控制、减轻体重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延缓发病时间。
改善症状
病程日久的患者容易出现疲乏、倦怠,西医目前无特殊治疗,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运用益气滋阴、调补气血等药物扶助正气,消除疲乏感,改善机体状态。
治疗并发症
糖尿病重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西医当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配合中药防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对某些早期并发症具有逆转作用。
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论治,全身、局部双关齐下治疗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有效促进病变向愈,降低截肢率。
毒副作用小
目前中药各种制剂内服疗效肯定,毒副作用鲜有报道,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证实。
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多,西医专病专药,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对肝肾功损害比较大,而中药强调整体调节,一剂方药中涵盖疾病多个方面,联合运用中药可以有效减少西药的服用量、种类。
弥补西药降糖药物的“失效”
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成为 2 型糖尿病人常见的问题,其发生率每年高达 10%左右,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
目前研究方向对倾向于多药联合治疗,研究表明基础降糖药、中药、外治法三者综合治疗效果最为理想,中药和外治法相互补充可协助控制血糖、减少口服降糖药的用量、缓解西药毒副作用、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专家答疑解惑
陈秋主任的演讲结束后
本次活动也接近了尾声
主持人提前收集了糖友们的问题
陈秋主任也给予了细致的解答
如果说,我开始吃中药了,就可以停吃西药了么?还是中药和西药一起吃?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在临床中经常碰到,也是病人比较关心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如果说吃西药是针对并发症的,那么我建议可以中西药结合治疗,这样效果往往来说比较好。
第二种情况,如果这个西药是用来降血糖的,这个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如果用了西药,血糖比较高,这个时候可以联合中药治疗,不需要停西药。
如果使用西药控制血糖比较稳定,联合使用中药后,血糖反而下降,这时候我建议减少西药用量,甚至停用西药。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什么特色呢?中药有没有副作用?需不需要长期服药?
糖尿病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糖尿病的预防,第二个阶段是控制血糖,第三个阶段是并发症的治疗。
中医的优势主要在于糖尿病前期的预防和后期并发症的治疗,同时,在降糖与控糖方面,中医也有优势。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这时候我们应辨证看待,例如某些中药具有肝毒性或肾毒性,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这时我们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时进行调整。
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决定病人使用中药的长短。如果这个病人使用中药后的效果非常好,那么可以长期使用。
在医生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使用中成药和中药方剂。
如果您不想错过这些机会
↓↓↓
听专家讲座、免费做检测、和糖友交流等
请继续关注糖友家
参与我们的活动
一个小提醒
下一次活动时间是
4月25日
主讲人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王煜主任
不在现场的糖友
通过以下方式加入我们
第一时间获得糖友家的最新消息!
加入糖友家的方法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请在对话框内输入关键词“糖友家”
系统将自动回复你添加方式
按提示进入群内
更多活动预告,可在群内互动交流
名医说直播预告
时间:4月13日20:00开始
主题:四月不减肥,五六七八月徒伤悲~
主讲嘉宾:曾上劼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直播内容:四川名医特邀中医曾上劼为你支招减肥大计,中医减肥,中医甩肉!没错,看我的口型,我们要瘦(shou)不要肉(you)!
直播观看方式
1、病友圈观看:在中医养生圈、营养瘦身圈、四川名医华西中医圈、整形美容圈、心血管圈、糖尿病1、2、3、4圈,妇科圈1、2,育儿圈1、2、3、4圈,准时点击小康妹发送的直播链接观看。
2、微博观看:关注新浪微博@四川名医,准时点击直播链接观看。
3、如何加入病友圈:微信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在底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中医养生圈”“ 营养瘦身圈”“ 四川名医华西中医圈”“ 整形美容圈”“心血管圈”“糖尿病圈”“妇科圈”“育儿圈”,按照提示入群。
国医大师卢芳:治好疑难病,是我最快乐的事
“治好疑难病,是我最快乐的事!”(走近国医大师 )
人物小传
卢芳,1939年生,黑龙江肇东人,祖父业医,继承家学,2017年入选第三届国医大师。
他提倡“辨病与辨证结合”,提倡脾胰同治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擅长治疗内科杂病,毕生致力于在继承基础上进行中医药创新。
卢芳83岁,两鬓斑白,出行需靠轮椅,但在问诊时,仍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你别急,咱们先聊聊天。”察觉出患者的焦虑,卢芳以“唠家常”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让患者讲述病情,丝毫没有名医的架子。
几番问询下来,他耐心对患者说:“我回去琢磨一下配方,我们一起努力,把你的病治好。”尽管有着丰富的经验,遇到难题新题时,卢芳总要钻研一番,再为患者开出最适合的药方。
幼承庭训,医者仁心
《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宗金鉴》……幼年开始,卢芳就跟在身为民间中医的祖父身边,诵读经典论著,潜移默化中,他渐渐开始对中医产生兴趣。
卢芳回忆,小时候,农村不少孩子早早下地种田,读书是一种奢侈。家人的支持,是卢芳早年求学路上的最大动力。穿着透风的棉裤熬过冬天,嚼着发硬的玉米饼寒窗苦读,卢芳从不说苦。
高考时,成绩优异的卢芳选择了中医学院作为志愿。大学时代,卢芳被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深深吸引,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知识。宿舍每天准时熄灯,他经常在半夜起床温习功课,回宿舍时,天色已然微亮。
卢芳知道,每个月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父母辛苦省下来的。“我每天都拼命地读书,如果不能多学一点中医知识,就感到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出身贫寒,让卢芳对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一次,患者还未进来,家属便在门外泣不成声。只见一个年轻的女孩被推了进来,浑身红肿。问诊室里,七八位大夫围坐一桌,却迟迟拿不定主意,一番讨论后,大家齐刷刷望向卢芳。
“病状的确很罕见。”卢芳眉头紧锁,思考良久,开了几服药。
“我们把全省的医院都走遍了!不少人说治不了,但我们借钱也想再试一试。”听患者家属讲起家里的不易,卢芳又默默减免了一半费用。
专攻疑难,守正创新
从医六十载,卢芳致力于治疗疑难杂症,在积累研究的数千病例中,他发现不少疾病很麻烦。“哪儿都看了,谁都瞧了,就是治不好。”卢芳解释道。
50多年前,卢芳的邻居吴大娘得了三叉神经痛,发作时痛苦不堪,遍寻名医,始终不见好转。彼时,年轻的卢芳并不出名,也缺乏治疗这类疾病的经验。
“我就去图书馆翻阅古籍文献,一页页地看,在一本古籍中发现,所描绘的病征和三叉神经痛特别相似,需用一味药材入药。”卢芳如获至宝,但喜悦却很快落空——药方中加了这味药,吴大娘却依旧不见好转。
经过反复衡量和大胆尝试,加上卢芳上门实时观察,经过治疗,吴大娘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经过对三叉神经痛的认真钻研,卢芳总结出辨证分型治疗法,将该病归结为风火型、血瘀型、风寒型三种症型,采用辨证分型治疗,其为三叉神经痛研制的“颅痛宁”获得了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奖。
卢芳还提出“辨病与辨证结合”,并倡导通过脾胰同治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他将经验方剂成果转化为药品4种,用于消解患者病痛。
10多项科研奖项和发明专利背后,是卢芳对疑难病症的执着钻研。翻开卢芳的病历记录手册,“追访”“随访”“回访”——这些词语十分常见,有的间隔数月,有的则长达10年,“对疑难病症的回访,既是对患者负责,也便于我们研究药方药效。每个患者的病症都记在我的脑子里,治好疑难病,是我最快乐的事!”
“中医要精通,西医要通晓,同时还要坚持创新,只守着老方法可不行。”卢芳认为,中医要坚持创新、刻苦钻研,将中西医各自优势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著书立说,桃李满园
上世纪70年代,卢芳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汇集为《内科辨病与辨证》一书,有西医诊断,有中医分型,用病因病疾示意图的方式展示出来。
白天事务繁忙,他就熬夜写,屋子里床上桌上堆满文稿:“夜深人静效率高,一晚上能写6000到10000字。”
“他写书那段时间,常常一言不发。有次我给他炒鸡蛋,错把小苏打当成盐,他边吃边看资料,完全没吃出来。他对中医事业的执着热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老伴儿王玲芬回忆说。
该书于1979年出版发行,全书25万字,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将西医对疾病的理解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阐述。
“我的朋友分两大类,一类是患者,一类是学生。”在卢芳看来,学生有成就比自己有成就更让人高兴,他常对学生们说:“我不做老师,我只做你们的梯子。”他连续6次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培养中医人才数百名,收获满园桃李芬芳。
“问诊时,为了在有限时间里多看几个患者,老师常常一口水也不喝,一上午不上厕所。他视患者的疾苦为自己的疾苦,遇到疑难病例,不吃不睡也要想出办法。”学生孙奇感慨地说:“在大学,学生慕名去上老师的课,面积再大的阶梯教室,只要卢老讲课,也坐得满满当当。”
“中华医学瑰宝是我生命之根,我愿用我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去浇灌它,让它发扬光大,生根、开花、结果,为民造福。”
不久前,卢芳的孙女刚刚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得知消息后,卢芳兴奋不已,他将一首小诗发给孙女,想与她共勉——
“毕生恒心无他愿,立足本职心血献。振兴中医不可怠,闻鸡起舞早着鞭。”
本报记者 方 圆 张艺开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