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护理剧本(糖尿病社区护理剧本)
山西省汾阳医院内分泌科举行糖尿病高渗昏迷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应急演练
2024年2月2日下午,山西省汾阳医院内分泌科举行了关于糖尿病高渗昏迷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的应急演练。此次演练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内分泌科相关疾病的基础应急处理能力,以及确保患者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本次演练由科主任、护士长组织,张姗姗护士具体负责,全体医护人员参与。演练项目涉及到多科室协作,紧急情况下的人力资源调配,医护之间、护护之间紧密默契的配合。演练分为两个场景,场景一是急诊科来电通知准备接收病人,急诊与科室护士之间的病人交接情况,搬运病人上床,内分泌科基本救治操作,还有健康宣教和交代病情等,本场景能够真实的体现出内分泌医护的日常工作的规范性。场景二是患者突然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后值班医生和护士应急处置、启动二线、汇报护士长及科主任、联系兄弟科室会诊等,目的是全员熟悉科室紧急状态下人力资源调配,体现了医护配合与协作。
内分泌科参与演练的医生护士从一周前,几乎每天都要组织起来练习,从流程到各项操作,还有医护之间的配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演练、讨论,最终出色的完成了这次演练。
演练前内分泌科医护团队讨论剧本
参演人员预演过程
本次演练提高了医护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协同作战能力,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调配资源,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演练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演练结束后,参加本次演练评价的各位评委老师表达了对本次演练效果的肯定,同时也指出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细节问题,如新护士对基本护理操作的不熟练,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后如何实现高质量的CPR,以及医疗用药的规范性,对此外,还对科室的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提出了建议,确保患者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通过此次演练,演练人员深刻认识到开展内分泌科应急预案演练对于提高医院紧急救治能力以及促进医疗安全的重要性。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培训、更新器材、优化流程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措施。只有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才能确保患者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为患者铺设一条安全的治疗之路。
来源:山西汾阳医院
我的这三年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糖尿病人?或者问:你是医生吗?当他们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复的时候,第三个问题就很自然的出现了——你不是病人,也不是医生,那为啥做这个呢?(糖尿病患者教育)
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糖尿病科普媒体人。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一直混迹于互联网行业的我接到一个电话,然后我就有幸见到了《糖尿病之友》杂志社的社长,然后我就混进了这家在糖尿病行业已经做了11年的媒体,专门负责传媒旗下的一家网站——糖友网的运营。
这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患者教育的网站,这个网站已经做了9年,虽然看流量规模貌似不大,但是百度排名挺高。我接手的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团队,位置还没坐热,当时的人力经历就悄悄告诉我,要注意和老员工的相处,因为我的前任就是因为跟下属之间的冲突而离职的。
说实话,我对这个行业完全是个门外汉,对媒体的运作也不甚了解,人力的善意提醒倒是给了我一个思路,内部挖潜力,先不做大动作,尝试微创新。
对于糖尿病知识的科普,目前国内的患者确实是有需要的,但是为啥总感觉需求不是那么强烈呢?我总结了两大原因,一是目前的患者普遍倾向直接寻找医疗手段解决问题,观念需要转变。二是国内的患者教育内容大多雷同,形式单一。我自己找了一些书籍、网站和视频,感觉比较枯燥,学不下去。而且通常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学以致用。
观念问题需要慢慢改变,我还是先从第二个问题开始解决,把患教内容做得生动、通俗、实用,让患者喜欢看,还愿意经常来看。
说干就干,我发现糖友网的内容多数是文字配图,天下文章一大抄,科普网站之间互相抄来抄去,看哪家的内容都差不多,这样的内容怎么能真正打动糖友呢?我绞尽脑汁,一无所得,有一天我的一位小伙伴张超来找我,他看到男厕所墙上挂着的一幅漫画广告很有意思,说为啥我们不做写科普漫画呢?我眼前一亮。
等我兴冲冲地把想法跟其他人说了,大家却没有意想之中的热烈反应,倒是抛出了一堆问题,专业美工、漫画创意,最关键制作周期长和成本问题难以解决,我沉默了。
我开始疯狂寻找可以制作漫画的软件,直到发现我的iphone4手机上的一款APP,可以通过拍摄来生成类似漫画效果的照片。从此就开始了系列科普漫画的拍摄和制作。
最开始,我出剧本,负责手机拍摄,找时间比较空闲的服务器管理员老高充当主角,其他人客串,提出创意的那位小伙伴负责后期制作。坚持每个工作日一天一集,从一开始大家的观望态度到后来的全员主动参与(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我的编辑部主任徐峰,后期基本是她负责这一系列漫画的创意和制作),我和我的团队开始互相磨合适应,共同成就了这一套到目前已经制作了400集的系列科普漫画——《我的高糖生活》。(有兴趣的糖友们可以去糖友网看看这套漫画)
有了拍漫画的经验,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在一次公司组织的海边旅游的过程中,我自己编了一个剧本,全程用我的iphone4手机和一个自制的手机三脚架,忽悠了我的美工帅哥张嘉悦和编辑部的一位美女杨洁,还有当时是同事,后来成为北京糖协秘书长的何道新(他负责扮演胰岛素大盗),拍摄了一部微电影。
这是一部科幻题材的微电影,说的是未来,人人都是糖尿病患者的时代。拍摄的时候,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限,剧本、演员、服装、造型、道具、布景、录音等等都是临时拼凑,临时解决的,经过海边两天不到的拍摄(基本上都是我自己保持骑马蹲裆式在拍,我的脚泡在海水里晒爆了皮,自制三脚架都挂了),和跟徐志强1个多月边学边剪辑的后期制作,终于完成了一部10分钟左右的微电影——《糖友时代》。(优酷网里可以搜到这部微电影)
拍了这部微电影,我的心里有底了。我发现原来的糖友网团队经常会去医院拍摄一些专家的讲课,但是比较粗糙,不成系统,时间也比较长。于是我想,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才是王道,我们应该做微课程,一集一个知识点,每集3-5分钟,要么用更直观,容易理解的三维动画来讲理论知识,要么用通俗实用的生活场景来展示实践的操作。经过了两年的摸索和改进,最终形成了大家可以在新版糖友网看到的《糖友公开课》。
移动互联网时代,怎么能少得了微博和微信这前后两大平台的身影。我先是在新浪微博建了糖友网的官方微博和我的个人微博——糖尿病之敌。说起来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段子:我初进杂志社,就对《糖尿病之友》这个名字吐了一次槽。我的理论是这个名字有明显的语病,糖尿病这么讨厌,为啥杂志还要叫做糖尿病的朋友呢,应该叫糖尿病的敌人才对。从此,糖尿病之敌就成了我个人钟爱的称号和品牌名。后来,我还用这个名字创建了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我创建公众号和微信群的故事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我的微信我的群》)
忙忙碌碌,寻寻觅觅,转眼已三年。我终于迎来了一次丰收——业内每年一评选的《改变糖尿病媒体好新闻奖》找到了我,要求我提交参赛作品,等到我看到票选参赛作品的网页挂出之后,才发现我竟然有七项作品入围。
每天清晨,有些失眠的我坐在电脑前,用语音或用图文消息,发出我的一篇篇科普微信的时候,公众号后台显示的粉丝数,仿佛变成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的奋斗和他们息息相关,在这片糖尿病之海,需要得到帮助的糖友们越来越多,我只担心——我的声音和能量太小。
我这三年,有苦有泪,但是跟我得到的糖友们的信赖比起来,值了!
如果你觉得我这三年做的事有点意思,请点击左下方“相关链接”进入好新闻奖评选页面,为我投票!或者转发,为我拉票。你的支持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动动手指,你就能帮助很多人。
用毛笔写作 十年自创11部剧本
杨月喜用毛笔创作。
文/图 本报记者 邓 宁
十年来,65岁的杨月喜自学写作,笔耕不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自创剧本11部,用30多万字,写下了积攒大半生的情感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耗时六年 完成第一部作品
这几天,杨月喜又完成了一本散文集《湖光》。“以后要是找到机会,我还想出版。”虽然30多万字均无发表,但杨月喜却说:“写作无非是表达情感,分享乐趣。写作让我快乐,这就够了。”
杨月喜住在同安,曾是一名人民警察。2010年,他因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提前走下工作岗位,来厦定居。为了减轻病痛,他想到了自幼就有的爱好,开始尝试写作。尽管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执笔伏案四五个小时,久而久之,杨月喜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写作。
为了寻找写作灵感,杨月喜先后到过山东、四川、江西等地。一路走来,他始终坚持边旅行边写作。杨月喜创作,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用毛笔书写。“既可以搞创作,又能练书法,一举两得。”
2016年,经过6年的坚持,杨月喜的第一部作品,10万字的剧本《山居》写好了。之后,他又陆续完成了《决战》《都市长梦》等长篇小说及剧本。
高中没毕业 难挡写作热情
高中没毕业,杨月喜就参军了,退役后转业进入家乡江西上饶市,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但杨月喜有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写长篇小说,成为一名作家。“我读中学时就很喜欢创作,自己经常写一些诗歌、散文等。”
这种“不务正业”也招来了质疑和不理解。当过教师的父亲曾劝告他:“这是知识分子做的事情,你一个没毕业的人,还是好好工作,好好过日子吧。”但杨月喜却说:“我心中认定了,就决不会放弃。”
几平方米大的空间摆了一张小床和一张简易书桌,这里就是老人的创作工作室。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环境里,杨月喜写出了30多万字。老人说:“桑榆不晚,为霞满天。我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从写作中得到享受,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