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头雾(糖尿病头蒙蒙的)
69岁老人视线雾蒙蒙,原来是糖尿病导致
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全世界每6秒钟就有一个人因糖尿病死亡,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全球第一……因为症状隐蔽,糖尿病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其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298亿(男性为7040万,女性为5940万);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
专家表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血糖升高,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危及心、肾、眼睛、足等部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69岁老人视线雾蒙蒙
69岁的杨爹爹在社区内体检时,医生告诉他血糖过高,建议他到医院进一步诊疗。老人并没有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认为在饮食上注意些就可以。
大约十天后,杨爹爹四肢麻木,下肢疼痛,眼睛看远处物体模糊,像是隔着一层雾。在家人的劝说和陪伴下,来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经过空腹查血糖,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原来,2019年底,杨爹爹就出现了多尿、口干多饮的情况,新冠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状态是多吃不动,对医院就医有抗拒心理。医生表示,视力下降是血糖长期过高导致的,建议老人立即入院接受治疗。老人入院后通过降糖,营养神经、改善下肢循环等治疗,病情趋于好转。
“患者对于糖尿病前期发出的信号没有重视,导致血糖逐步升高,病情进展加快。”该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解释,糖尿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由于现代人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缺乏,糖尿病患者增多,糖尿病高危人群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邵挥戈提醒,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就医,早发现早治疗,才不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31岁男子三个月暴瘦十余斤
糖尿病患者的肺结核患病率比正常人高出4至8倍,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给结核病的防控也带来了挑战,近三年来,湖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数达7000余例。
31岁的张兵来自益阳,工作十分卖力,经常忙起来就忘了吃饭。今年6月份开始,张兵莫名消瘦,出现乏力的症状。他以为是工作劳累所致,没有特别在意。两三个月过去了,张兵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体重下降了十多斤。9月份在家人的陪伴下,他前往医院检查,医生表示考虑肺结核和糖尿病。10月12日,张兵来到湖南省胸科医院内三科接受治疗。入院后,内三科为张兵做了相关检查,他被确诊为肺结核和糖尿病。
该院内三科医护团队在梁珍主任的带领下,从抗结核用药、血糖控制、饮食结构及营养等方面对其针对性治疗,目前张兵的病情逐渐好转。
湖南省胸科医院内二科主任李芳白介绍,糖尿病和肺结核属于“姐妹病”,糖尿病患者体内含糖量高,代谢紊乱,可为结核分枝杆菌快速生长、大量繁殖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
李芳白介绍,糖尿病患者本就抵抗力差,因此,当血糖控制不好时,容易感染肺结核。
专家:八段锦等可加强心血管系统功能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尿有甜味、消瘦为特征,其基本病机为内生燥热、耗伤阴精,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失调相关。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内分泌老干科)主任袁春云教授介绍,治疗糖尿病需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健康教育、监测与药物、中医治疗这“五驾马车”配合治疗。
一是饮食治疗。无论年龄大小,均应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应摄入足够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及钙质,以保证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饮食治疗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需戒烟限酒限盐,特别是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尤应注意叶酸的补充,以防止新生儿缺陷;可根据自身血糖水平和喜好选择一些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菜肴、药膳和茶饮等,如玉米须煲瘦猪肉、清蒸鲫鱼等,同时宜进食素菜,少摄入动物内脏及油脂类食物。
二是运动治疗。利用八段锦、太极、慢跑、快走、骑自行车和游泳等运动可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对血压和血脂的调节亦有一定的作用,但运动应适量、循序渐进和个体化,每天以30分钟左右为宜。
三是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糖友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的办法及特殊情况的处理等,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保证治疗方案的长期严格执行。
四是监测血糖联合用药。建议糖友配备便携式血糖监测仪,并养成检测记录血糖的好习惯,每2至3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近期血糖控制情况,指导药物的调整;无论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治疗,均应按时按量进行。
五是中医特色治疗。中医治疗疾病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辨别为不同证型,再选用不同的辨证中药治疗;结合传统的预防保健操,常见的是揉腹部、按揉腰背、通调脾肾、推擦涌泉和拳扣胃经等,还可配合耳穴压豆、针灸等特色疗法。
链接
150个城市开设糖尿病眼病专科门诊
本报长沙讯糖尿病并发症不容小觑,特别是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严重可致盲。11月14日,全国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培训项目启动会暨爱尔眼科糖尿病眼病专科门诊发布会举行,爱尔眼科将在150个城市开设糖尿病眼病专科门诊,从整个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发展中进行眼健康的终身动态服务管理,将糖尿病眼病的预防、管理、治疗、控制深植其中,从而保障糖尿病患者的视觉质量,从根本上降低糖尿病的致盲率。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糖尿病患者(20至79岁)数量已高达1.164亿人,位居全球第一。糖尿病可引发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眼肌麻痹等多种眼部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底并发症之一,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中,糖网患病率为24.7%至37.5%。按此估算,我国糖网患者在3200万至4800万人,且随着糖尿病病程越长,患病率越高,病情也越重。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院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唐仕波教授表示,一般而言,糖网到了晚期,会让患者失明,且无法挽回。由于糖网严重可致盲,且病程不可逆,已成为工作年龄段(20至64岁)人群第一位的、不可逆的致盲性疾病。爱尔眼科此次发布的糖尿病眼病专科门诊将覆盖150个城市,以倡导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长期随诊为核心,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眼底检查、糖网筛查、手术治疗等专业诊疗服务。
该门诊会为进入的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建立眼健康档案,由专科护士担任眼健康慢病管理师,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长期复查、治疗管理。对于疑难病例还有成熟的疑难眼病会诊、转诊体系,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此外,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糖尿病眼病急症患者,可直接进入48小时手术绿色通道,开展紧急救助。记者张树波通讯员李青霞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脑雾”是什么?医生提醒:出现这3个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脑雾”是什么?医生提醒:出现这3个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片浓雾中,四周模糊不清,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踏错。这种感觉,就像大脑被一层无形的迷雾笼罩,思维变得迟钝,记忆力大不如前,连日常的决策都变得异常艰难。这就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脑雾”现象。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想好了要说的话,到了嘴边却忘得一干二净;刚放下的东西,转眼就找不到,仿佛它从未存在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可能是大脑在向你发出警告。而当你开始察觉到自己频繁陷入这种“迷雾”状态时,是时候停下脚步,认真倾听身体的声音了。
医生提醒,出现某些特定症状时,可能意味着你的大脑正经历着不为人知的挑战。那么,这些关键症状是什么?又该如何及时应对,保护我们宝贵的大脑健康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脑雾”的真相,为你的大脑健康保驾护航。
揭开“脑雾”的神秘面纱
“脑雾”一词,虽非医学专业术语,却形象地描绘了大脑功能下降,如同被一层迷雾笼罩的状态。它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多种健康问题或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的统称。当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人们便可能感到思维不清晰,仿佛大脑被一层雾遮住,难以形成清晰的思考和记忆。
警惕!出现这3个症状,及时就医
1. 记忆力减退明显
不再只是偶尔忘记小事,而是频繁出现短期记忆丧失,如刚说过的话、刚做过的事转眼即忘。这不仅是衰老的自然表现,更可能是大脑功能受损的信号。
2. 注意力难以集中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容易分心,思维跳跃。这种注意力的分散,可能预示着大脑在处理信息时遇到了障碍。
3. 思维迟缓与决策困难
思考问题时反应变慢,决策过程变得艰难,甚至日常小事也需反复权衡。这种思维上的迟滞,可能是大脑健康亮起红灯的标志。
导致“脑雾”的常见原因
生活习惯不佳:长期熬夜、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对大脑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情绪,还可能干扰大脑的正常运作。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若控制不当,可引发血管病变,影响大脑供血,进而损害大脑功能。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安眠药、抗抑郁药等,长期使用可能产生副作用,影响大脑清晰度。
营养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等关键营养素的缺乏,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引发“脑雾”。
如何缓解“脑雾”症状?
调整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绿叶蔬菜等;适量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血液循环。
管理心理健康:学会释放压力,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若心理问题严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控制慢性疾病: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疾病稳定。
避免药物滥用:了解药物副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如需长期服药,应定期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补充营养: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以支持神经系统健康。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缓解“脑雾”症状,提升大脑功能,让思维更加清晰,记忆力更加敏锐。记住,大脑健康是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呵护。
23岁小伙子“黑云遮目”,竟是糖尿病在作怪!
#长沙头条##长沙爱尔眼科#
近日,小贺发现自己的双眼视力开始下降,起初以为只是双眼视疲劳,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息调整之后,发现视力下降的症状不仅没有任何好转反而就像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雾”,并且视力下降严重,遂抓紧来到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陈忠平副院长的门诊。
经检查发现,小贺右眼矫正视力为0.1,左眼仅指数/10cm,检查眼底见双眼玻璃体积血。陈忠平副院长诊断其为双眼玻璃体积血、双眼Ⅱ型糖尿病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亟待手术治疗。
“患者眼底情况十分复杂,视网膜上弥漫着一层致密的增殖膜,且牵拉视网膜极易诱发脱离和裂孔,玻璃体出血量大,积血无法自行吸收。”陈忠平副院长介绍。
“需要通过手术将出血清除、剥除增殖膜,来控制病情的发展,挽救视力。”
住院后,陈忠平副院长对小贺的血压、血糖进行了控制,待指标稳定后,陈忠平副院长通过玻璃体切除手术,把眼球里的积血清除。
为了阻止病变的进一步恶化,陈忠平副院长在术中进行了“视网膜光凝术”通过光凝破坏视网膜的细胞,减少视网膜组织的需氧量,使视网膜的缺氧状态得以改善,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使已经出现的新生血管消退。
现在患者视力已经明显提高,但后续还需进一步治疗来巩固和稳定,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血糖。
年纪轻轻为什么会出现视网膜病变呢?造成这一切的病因就是糖尿病!小贺的血糖值已经达到了20.8mmol/L,而他一直以为自己年轻,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病情会这么严重。
陈忠平副院长介绍,中国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3550万,占比约五分之一。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处于工作年龄。而一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111万名2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
一旦得了糖尿病,失明概率是正常人的25倍!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看起来似乎与眼睛,没有太大的关系,实际上糖尿病的并发症,可怕到令人发指。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5倍,是名副其实的“光明杀手”。
糖尿病性眼病就像“温水煮青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平均患病率大概占糖尿病病人的50%,可是大多数的糖尿病病人从来就不做眼科的检查。但是这种病发病隐匿,早期的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眼部症状存在,其实30%的无眼部症状的患者可能已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存在。
“除了尽早进行眼底检查,长期随访也是防治糖网的重要举措。”陈忠平副院长指出,由于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病情控制及病程长短密切相关,因此广大“糖友”万不可因感觉视力没有变化,而忽略了眼科定期随访观察的重要性。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曾映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