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糖尿病眼科(中医治糖尿病眼病医案_)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这些眼病 更提倡看看中医

一些眼病不仅可以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会致盲。中医认为,眼睛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连接贯通,正是经络不断输送气血,眼睛才维持了正常的视觉功能。不管是脏腑、经络还是其他问题,都可以导致眼病的发生。面对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眼病,中医有什么办法呢?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联合中药事半功倍

中日友好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金 明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为难治性眼底病,是全球50岁以上人群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眼病。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我国AMD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中医将AMD归于“视瞻昏渺”范畴,古人对此病的认识有许多共识。中医认为,目珠高居人体之首,结构精细复杂,脉络纤细,对营养物质的要求极高,正如《审视瑶函》云:“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说明精血是眼球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保证。特别是渗出型AMD,黄斑区新生血管膜出血引起视力下降属于“暴盲”,黄斑区渗出水肿引起视物变形归属“视直如曲”。

中医治疗AMD多遵循古人的临证经验。《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的病机因于热者多;《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方面;《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黄斑区水肿多为水湿停留,瘀滞结聚所致。《诸病源候论》谓:“经络痞涩,水气停滞”,则发为肿;《血证论》说:“瘀血化水,亦发为肿。”因此在治疗上,对于干性AMD,根据体质重在固本,辅以补脾益气或滋补肝肾;对于湿性AMD,在固本的同时,针对黄斑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出血、渗出、视力骤降、最终形成纤维瘢痕等特点,分别使用凉血止血、化瘀消肿、化痰祛湿、利湿消肿等治标为先的治则。临床上标本兼治确有促进出血、渗出吸收的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缺血在AMD中对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因此,抗新生血管药物已成为治疗湿性AMD 的主流方法,并被大家广泛接受,规范化治疗能够保证发挥它的最佳疗效。

玻璃体反复注药目前有两种方案:方案1:每月1次,连续3次后改为 PRN(根据是否发展决定注药次数);方案2:注药1次后改为PRN。尽管多数学者认为方案1疗效更好,但弊端是高价药费和感染风险并存,所以我们更推荐方案2。注药1次后联合使用中药或中成药,经临床观察证实确有事半功倍的疗效,中西医协同治疗可以促进黄斑区出血、水肿和渗出的吸收,缩小CNV 病灶,在抑制CNV生长方面有改善作用。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益气活血 温阳利水治之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一科主任 接传红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眼底黄斑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或/和色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导致液体渗漏积聚,引起中心视力障碍,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糖尿病气阴两虚向阴阳两虚转化中所发生的血瘀目络和水湿内停是DME的根本原因,其病位在脾、肾二脏,故在治疗过程中也应特别注意对脾、肾二脏的调理。

1.气与血,补气为首:DME患者病程往往在5~10年,久病耗气,则生血乏源,气血亏虚至目无所养,故视物昏花。在临床治疗中配以益气药物,其道理就是“气能生血”。再者,“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外”,气虚则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出现眼底出血等表现。综上所述,治疗上必以益气为首。

2.血与水,从血治水:《金匮要略》曰:“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道出了血与水的病理因果关系。对于DME患者黄斑水肿久不消退,严重影响视功能者,单纯利水消肿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从血治水往往收益颇丰。

3.阳与水,温阳化气:“水精四布”要靠阳气的蒸腾气化。DME患者病久伤阳,肾阳虚,气化失司,则加重黄斑水肿的程度。不知者往往只重滋阴而疏于温阳,或令水肿加重。基于多年的临床观察,在治疗时辅以温阳通脉之品,有画龙点睛之效。

4.辨病与辨证结合

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有其自身的用药特色,笔者认为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思想要贯穿治疗始终。

①根据病程长短及气血阴阳虚损程度来辨证用药。主治黄斑水肿,以补气健脾、活血通络、温阳利水为法。黄芪为君,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之功;白术、茯苓为臣药,健脾燥湿利水;丹参、桂枝、附子为佐药,具有温阳活血利水的作用;车前子清热利湿,载药上行。诸药并用,可温肾健脾、利水消肿。

②根据发病新旧及其伴随症状的不同,用药有别。新病者,气虚不似久病明显,多以血瘀水停为主,用药时可相应减少生黄芪用量,这一阶段可相应重用活血化瘀利水药,如三七、益母草等。近年来较多临床研究报道单用三七或联合其他中药治疗多种血管疾病,且联合用药可加强三七活血化瘀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降低眼底出血的发生率。

久病者,气虚、血瘀、痰凝、水停等多种病理因素杂合而至,治疗中更应分清主次,此时补气显得更为重要。脾气虚是水肿病的共性,所以在此重用黄芪意在补脾益肺,保持脾的健运,此乃治疗水肿最为关键的一步。同时兼以活血利水、燥湿化痰等药物,方显功效。

原发性青光眼当先改善脉络瘀滞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彭清华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眼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也是目前主要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可由机械压迫、血液流变性异常、视神经轴浆流运输障碍等因素引起。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原发性青光眼除有神水瘀积的病理改变外,脉络瘀滞(血瘀)亦是其重要因素,两者可以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因血液瘀滞,脉络瘀阻,可使神水流出受阻而瘀积于眼内;而神水瘀积又可加重其血瘀病理改变。为了进一步论证原发性青光眼存在的血液瘀滞、脉络瘀阻、神水瘀积的病理机制,笔者曾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多项局部和全身相关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发现,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眼压显著升高,房水流畅系数显著降低,房水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说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存在房水黏度增高、房水流出阻力增大、房水瘀积于眼内的“水停”病理改变。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还存在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的黏滞性增加,血流速度缓慢,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受损,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的血瘀病理改变。这种病理改变与眼压呈正相关关系,即眼压越高,眼血流参数指标的变异越明显。总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不论其中医病因如何,在病变过程中均存在“血瘀水停”的病证特点。

基于此,中医治疗青光眼患者,不论其中医证候如何,都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中医水血相关、水血同治的原则,加用活血利水药物,常用药物如赤芍、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地龙、牛膝、泽兰、益母草等。肝郁气滞证者,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利水,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活血利水药物;风火攻目证者,治以清热泻火、平肝息风、活血利水,用绿风羚羊饮加活血利水药物;痰火郁结证者,治以降火逐痰、活血利水,用将军定痛丸加活血利水药物;肝肾亏虚证者,治以补益肝肾、活血利水,用加减驻景丸加活血利水药物。

对于青光眼术后患者,为了提高患者术后的视功能,根据其气阴两虚、血瘀水停的病机特点,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养阴利水的药物,常用黄芪、生地黄、枸杞、赤芍、川芎、灯盏细辛、红花、地龙、益母草、车前子、茯苓、白术等药。

在中成药应用方面,对于低灌注导致的青光眼,针对其存在的血瘀病理,有很多中药复方制剂可以使用,如复方丹参片或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益脉康片、血栓通胶囊、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灯盏细辛注射液、复明片等,对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针刺能改善视网膜血流量、眼血流图波幅、灌注和排放指数,调节眼底的微循环。针灸治疗青光眼的效应主要体现在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改善眼部血流状况,多采用眼周选穴和远端选穴相结合,眼周多选用睛明、四白、攒竹、球后、鱼腰、承泣,远端选穴多选用太冲、合谷、足三里、大敦、行间、三阴交、风池、太阳、百会、合谷等。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研制首个糖网病中成药,600万患者受益!川籍“国医大师”廖品正工作室落户银海眼科医院

6月29日

在北京召开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

表彰大会上

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的

廖品正教授荣获第三届

国医大师

称号

这是继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已故)、第二届国医大师刘敏如之后,四川诞生的第三位国医大师,也是川内眼科界的首位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 廖品正

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教授

全国首位中医眼科博士生导师

196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指导老师。

擅长:眼内、外各种难治性疾病,尤长于治疗玻璃体混浊、葡萄膜炎、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眼底出血等眼底病以及糖尿病性眼病。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如今廖品正教授仍然在坚持坐诊,济世救人。

在疑难病众多的眼科领域,她运用中医药为无数病人留住光明;

在历经20多年的科研攻关后,她主持研发的全国首个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成药“芪明颗粒”(原名“优糖明”)上市,可谓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至今已惠及600余万名糖网病患者。

今日(7月16日),“廖品正国医大师工作室”正式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启动,将对廖品正的学术思想和眼科临床经验进行传承和研究,以造福更多的眼病患者。

英雄与时势 互相成就

预见糖尿病发病走高

她领衔研制成功全国首个糖网病中成药

1938年10月,廖品正出生在成都一个中医世家,祖父廖志鸿是一位知名老中医。受祖父的熏陶,她立志传承家学、治病救人。1964年,廖品正以优异的成绩从成都中医学院(今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并留校,师从建国后第一代中医眼科泰斗陈达夫教授,从事中医眼科工作。

廖品正介绍——

在中医眼科中,眼底(即眼球内后部的组织)疾病一直属于疑难杂症,也是历代名医力求攻克的难关。

以眼底出血为例,就可能由外伤、炎症、血管病变、高度近视、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病因引起,需要不同的诊疗思路去应对。但在检验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中医仅靠肉眼观察,很难明确诊断并对症下药。

而现代诊断设备和技术的进步,让眼底病的“分而治之”成为可能。上世纪90年代初,廖品正在接诊中注意到,由糖尿病引起的眼病患者比例在快速增加,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糖网病”)。

她发现,这类患者单用传统的“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病情常出现反复,许多人甚至失明。这让她萌生了专门针对糖尿病眼底病变开展中医药研究的想法。

廖品正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会越来越多,糖网病患者肯定也会迅速增加。研究数据表明,在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50%以上都有眼底病变,而当时西医尚无针对糖网病人的理想药物。她敏锐地意识到,中医药治疗糖网病未来或许大有可为。

她和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了一个“益气生津、滋养肝肾、通络明目”的独门处方“优糖明”,不但对糖网病有明显疗效,还有助于稳定患者的血糖。

这个药方的成功,让作为一名中医的廖品正声名远扬,大量患者闻名而至。但她并不满足,“只有我自己的患者受益还不够,能不能让更多人用它治疗?

在她的主持、学生和同事段俊国教授的合作下,“优糖明”的研究和成果转化被列入国家“九五攻关课题”。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医药就是自说自话。”

不信任中医药的人认为,西药都是经过严谨的临床实验、充分证明疗效和副作用后才给病人使用的,而中药只是前人的个别经验,没有经过大样本验证。“当时我们课题组都憋了一口气,一定要严格按科学的标准做最严谨的实验,向世人充分证明这个药的有效性,”廖品正说。

在除本单位外的全国10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验,由第三方单位统计……在她的主持下,这项中药研究取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荣获四川省科技一等奖,她本人也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其后续的相关研究又于2013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9年,经过20多年精心研究的“优糖明”以“芪明颗粒”为商品名上市,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生产上市的治疗糖网病的中成药,名列国家二类中药保护品种。

在廖品正开始研究中药治疗糖网病的90年代初,全国糖尿病患者只有1000多万;

而今年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仅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就达10.9%,1亿多中国人直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威胁。

如今,79岁的廖品正和团队仍在致力于第二代“优糖明”的研究,力求使药方更精炼、剂型更先进。“当初我选择了对的方向,以后还会继续走下去。”

她也想对年轻人说:“一生做事情不用贪多,要做一件有用的、能实实在在为病人服务的事。”

医者父母心

千方百计帮患者留住光明

就是最大的快乐

已接近耄耋之年,却还坚持坐诊、搞科研教学,身为“国医大师”的廖品正为何还要这么“拼”?

廖品正教授说——

一方面,我还想利用自己在眼科的知识和经验,为患者多服务一点,让后来的学者多传承一点;

另一方面,其实能帮患者留住光明,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她介绍,对某些内眼病,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出确切病因,故西医治疗上常难以获得满意效果。中医则换了一种思路,不是针对单一症状,而是通过辨证施治、调理患者全身情况,从而求得减缓局部症状的效果。

几年前,有一位来自外地的中年女患者,患视网膜色素性变多年,因视神经萎缩,导致视野严重缩小、视物模糊,视力已经退化到0.1以下。这是一种遗传病,目前没有什么好方法治疗。

我和患者都清楚,她最终难逃失明的命运。但她告诉我,女儿刚考上成都一所大学,要供养女儿读书。

她问我,能不能通过治疗,至少再拖几年?

于是,廖品正坚持用中医药为她调理,控制她的病情,几年下来基本维持未恶化。而这位坚强的母亲就用自己仅剩的0.1视力,每天在成都街头蹬着三轮车卖水果,顽强地撑起了生活。

4年后,患者最后一次来复诊时告诉廖品正:女儿顺利毕业工作,自己心愿已了,要回老家去了,今后不再继续治疗。

“我一直都记得,当时她的神情平静而满足,对我说了许多声‘谢谢’,感谢帮助她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心愿。”

因糖网病而逐渐失明的中年人,治疗后生活能自理了;脑肿瘤手术后濒临失明的少年,终于看清她满头的银发了……

廖品正对自己治疗过的患者如数家珍,“对这种帮助病人的快乐,我实在割舍不下,所以还想继续发挥余热。”

今天(7月16日)

廖品正国医大师工作室

正式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启动

今后,祝愿有更多患者

受益于国医大师的医术和仁心!

ID:scmingyi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合作,请致电:028-86780845

本文记者:王欢

图片来源:银海眼科医院

本文编辑:王欢

糖尿病引发眼病,中医可以提供治疗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糖尿病引发眼病,中医可以提供治疗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中老年人群中主要导致失明的眼部疾病之一。

中医常将这种疾病称为“消渴目病”或“消渴内障”。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绪不稳、气血不足。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体内气阴不足,长期影响到肝肾功能,最终导致阴阳失衡,瘀血、郁结和痰湿是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辨证治疗

治疗气阴两虚可采用补益气阴、活血明目的方法,有助于改善血液状态,促进积血的吸收;而对于肝肾亏虚,可以采用补益肝肾、明目通络的治疗方法,以活血明目,控制病情的发展。采用阴阳平衡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温补阳气、化瘀通络的方式来改善视力,使眼睛更加明亮。

二、针灸和药物结合治疗

在非增值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可以采用针刺联合药物的方法。针灸的穴位包括风池、太阳、睛明、攒竹、三阴交和合谷。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帮助改善疾病症状并促进康复。有助于减轻症状并减少眼底出血,增强视力。

三、应用中药贴敷穴位

选择穴位可以帮助提升身体的阳气,增强阳光下的活力,使眼睛更加明亮。

四、利用耳穴按压豆状物进行治疗

在进行健康指导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耳穴压豆治疗。选择耳穴上的肝、脾、内分泌、耳迷走神经反射点、眼、屏间前以及屏间后进行治疗。

五、食疗调理

对于气阴两虚的人,可以选择喝山药猪胰炖汤来增强气血、滋养阴阳;而对于阴阳两虚的人,则可以饮用知母人参茶,以促进阳气生长、阴气滋养。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病程较长的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血糖、血脂和血压等全身情况。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药物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调理肝气,平抑情绪,根据症情适当加减药物以舒肝解忧、清肝泻火、健脾和胃,最终达到控制病情发展,保持患者视力的目的。#日常医学科普##眼科##眼科医生##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