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冰凉(糖尿病下肢冰凉吃什么药好)
糖尿病人下肢有这些信号要注意得了神经病变,防治方法给您了!
糖尿病已经悄然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慢病,慢慢的到来,让人防不胜防,但了糖尿病的人,首先的问题就是防并发症,怎么防呢?当然就要提前了解相关知识,今天我们讲一讲糖尿病人周围神经病并的预防知识!
今年59岁的李先生,糖尿病史10余年,期间一直口服二甲双胍治疗,两年前出现双下肢麻、凉、痛,他一直没有太在意,血糖也控制的忽高忽低,半年前症状加重,最后因一次剪指甲而引发了感染,导致了足足大面积溃烂,成了糖尿病足病。
一、糖尿病人为何会出现双下肢麻凉痛?
首先要提醒广大糖尿病友,如果已出现肢麻凉痛,就要注意了这就是所说的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为什么会有这种症状发生呢?因为在身体的表层皮肤,充满着神经末梢的感应器,如触觉、温度、痛感等外来的刺激,就会由神经网络把信号传到大脑来诠释。如果把神经比喻成一条电线,那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常是外层的电线皮破损。这时候就会出现异常的神经感觉,典型的症状是四肢远端的麻木、疼痛、发凉和感觉异!
当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光会让下肢受损,严重者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还可出现体温调节、泌汗异常及神经内分泌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受损神经类型,糖尿病神经病变通常分为四类:
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损伤影响周围神经的感知能力,如温度觉和触觉。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会影响手臂、手、腿、足和足趾,造成疼痛或失去知觉。这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
近端神经病变:神经损伤导致髋部、大腿、骨盆和臀部疼痛。肌无力和腿部疼痛也是近端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
局部神经病变:对某一特定神经或神经群的损伤。局部神经病变通常会导致强烈的、突然的肌无力、疼痛和感觉丧失。
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一系列关键的人体机能,如心脏和呼吸频率、胃肠活动、性功能和血压。很多自主神经病变患者无法感知其血糖下降至危险的低水平。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了还能治好吗?
糖尿病人如果出现早期的下肢发麻或发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治疗,就能逆转,但治疗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疗程,如果不及时治疗,一不小心碰破了,就引发足病了,这样不但治起来费事,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截肢的风险。
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因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
营养神经:常用药有甲钴胺等。
抗氧化应激 :如α-硫辛酸等
改善微循环 :常用药如胰激肽原酶、前列腺素E1、己酮可可碱、山莨菪碱、西洛他唑、活血化瘀类中药等。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等。
2、对症止痛治疗 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米替林等。
3、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中药汤剂、针灸、中药熏洗等治疗。
4、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或者采用动脉微灌注直治,这两种治疗目前效果最好,见效也最快。
三、得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饮食怎么吃?
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一环,得了糖尿病或相关并发症后,更要加强饮食管理,在饮食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以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为原则,主食以疏糖营养馒头为主,副食肉、蛋、奶、油要适量,一日1个鸡蛋、半斤牛奶(脱脂)、100克瘦肉、各种蔬菜500克,烹调食物油25克,以保证机体营养供;
糖尿病人除了饮食,还要注意三餐后的运动,以步行为主,餐后行走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四、糖尿病友得了神经病变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降糖药:无论使用胰岛素还是其它药物治疗,稳定性和监测对保证药物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减少饮酒:酒精会导致血糖波动,且常常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还含有可导致超重的无营养热量。
如有必要需减肥:超重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还会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概率。
选择健康脂肪:坚果、豆类、植物油、低脂乳制品、瘦肉和家禽产品所含的脂肪可被人体加工、利用和清除。人工或添加脂肪,通常被称为反式脂肪,会被人体储存而非利用,通常会导致高胆固醇和体重增加。
避免摄入过多糖:高度精炼或加工的糖如含高浓度葡萄糖或果糖的甜味剂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和下降。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是合理控制血糖并防止进一步神经损伤的关键。
治疗其他并发症:影响血糖、血压和血流或神经控制的健康状况如心脏、肝脏和肾脏疾病,均可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概率。
运动:规律运动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降低胆固醇,改善肌肉效率和耐力,改善血流。建议每周运动150分钟,最好分为5个30分钟来实施。
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要怎么预防?
因此我们糖尿病患者应加倍重视,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理想的范围,同时保证血脂、血压等指标达标,从而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应该在保持上述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达标的情况下,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理应用药物治疗。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糖尿病患者总感觉腿脚特别凉,可能与这6种疾病有关,赶紧就医
在寒冷季节,尤其是在停止活动时,下肢特别是脚便会感到寒冷。
这是因为人体下肢距离心脏最远, 局部血流相对缓慢所导致的。但有时即使气温并不太低,鞋的保暖作用也很好,仍然感到下肢发冷,这时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免延误病情。
引起下肢异常寒冷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是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病变,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
发病初期,大多表现为受寒后足部发冷、麻木、疼痛,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若病情加重,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走几步路之后就感觉下肢无力,需要停下来歇一歇);肢体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加剧;严重者有肢体端溃疡和坏死脱落。
2.闭塞性动脉硬化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肢体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
随着病情的进展,缺血程度加重,出现下肢持续疼痛,尤其是当肢体抬到高位时疼痛加重;疼痛在夜间更为剧烈,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汗毛脱落、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稀疏。
在病变晚期,可出现趾、足或小腿的干性坏疽和溃疡,且较为广泛。糖尿病患者常有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
闭塞性动脉硬化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多见于腹部主动脉下端的大、中型动脉闭塞,两下肢同时发病。
对于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等老年患者,如发生上述症状,需要引起警惕。
3.肢端动脉痉挛症
肢端动脉痉挛症又称雷诺综合征,是由于支配周围血管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表现为手指等四肢对称性阵发性发白,随后潮红、疼痛,通常因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在寒冷季节中发作较频繁,起病缓慢。患者在受寒之后,尤其是与冷水接触之后容易发作,故冬季多发。
对于抵抗力低的患者,由于指端缺血而发生的溃疡,有可能导致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这也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正确而及时地应用抗感染药物 有助于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4.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多表现为乏力、怕冷、腹胀、 便秘、嗜睡、月经过多;重者可出现黏液性水肿,表现为眼睑浮肿、鼻宽大、唇舌肥厚、皮肤干燥角化、毛 发稀疏干黄、眉毛外侧1/3脱落、声音低粗、心率缓慢、不可凹陷性水肿。
在寒冷季节,有些严重患者可出现黏液性水肿昏迷,表现为体温低、低血压、呼吸浅慢、心率缓慢、 低氧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5.神经系统疾病
一些神经衰弱的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出现持续性下肢寒冷的感觉。
表现为心悸、气短、 多汗、腹胀、头痛、易失眠、疲乏等症状。而这些患者在体格检查时并无异常现象,此时应考虑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嫌疑。
临床上,我们常见有些癔症患者由于言语暗示产生的双下肢寒冷感觉。
可见,下肢寒冷也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作者: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潘琦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肢端麻凉疼,这种情况如何用药才正确?
陈女士,58岁,患糖尿病七年多,近几日感到小腿经常麻木到动不了,不仅麻木还很冰冷,经检查我初步诊断为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动脉下肢病变。
“有没有水肿的情况,一般水肿最明显的时候是早晨。”“有这种情况,一开始我也没咋在意,我以为是吃药的原因。”“尿液有没有大量不易消散的泡沫。”“有这种情况。”“会有头晕,眼前发黑的情况吗?”“偶尔有,没有小腿麻木的情况多。”
陈女士的情况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了,其中主要的慢性型的定定并发症就是下肢动脉病变,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糖尿病下肢病变怎样正确用药治疗。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PAD) 是糖尿病最有影响的慢性型继发性疾病之一,是一种很常见,但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糖尿病并发症。其患病率与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水平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
病变其实主要指的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简单来说,就是下肢动脉血液流通受到阻塞了。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内的动脉血管,是人体内血液运行的必经之路,当糖尿病血糖过高时,血液会变得更加粘稠,血管很容易被堵塞,流通不出去就会在动脉管壁汇集,慢慢的凝结成血块慢慢的血小板死亡,在壁管斑驳形成,进而堵塞动脉。如果还有糖尿病中血脂过高,脂类物质也在动脉堆积,使血管管腔更加堵塞,以及管壁老化壁膜脱落堆积等,一起汇集堵塞,最后形成下肢动脉病变。此外,高血压也可加重动脉拥堵状况,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的信号1.动脉搏动微弱:可以摸足背动脉,位置比较浅表,在足背踝关节背侧正中线上面,伸拇指和食指可以在这上面进行触摸,如果摸到搏动比较弱或者摸不到,考虑有下肢血管的病变。
2.体温过低:患者在早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四肢发凉,腿部一摸比较冰、发凉、温度低,这样也可能提示早期的血管病变。
3.间歇性跛行:糖尿病时间久了以后,会在行走的时候感到小腿等部分的酸痛,但是这种情况不是持续性的,一般都是走挺长时间才会出现,比一般正常人更容易感到酸胀,比如正常人走五公里才会有酸痛感,下肢病变患者走一公里就会有酸痛感,这种叫情况叫间歇性跛行,也是早期的症状。
4.肢体感官灵敏度降低:可以自己感觉到腿么以前利落,四肢感官降低,也是早期发现下肢血管病变的信号。
5.水肿:肢体水肿是组织病变的信号之一,可以用来发现早期下肢病变。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危害1. 动脉血栓:病变动脉增厚、变硬,壁腔内壁膜脱落以及壁膜钙化,使血管流通受阻。
2. 肢体出现缺血症状:肢体缺血引起静息痛、组织坏死,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又可能会导致截肢。出现静息痛甚至丧失行走能力和伴随组织坏死与溃疡发生为特点的危重肢体缺血。
3.影响肢体及周围组织坏死:肢体有疼痛,或者组织细胞坏死导致的肢体知觉降低,组织间隙坏死等使肢体或周围组织发生溃烂。
4.使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
5.非持续性跛行:下肢血管被堵塞时,加之我们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是又由于管腔堵塞,就会使肢体出现酸胀感,不敢下肢发力,只能垫脚走。
怎样治疗或控制他们那边下肢动脉病变?现在主要的治疗方式是维持血糖、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以及强制性的运动锻炼、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扩血管药物以及行循环重建手术。
一、药物治疗(如何正确用药治疗)
药物治疗上继续给予降糖、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1. 应该采取口服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加强血糖的控制。胰岛素:维持血糖平衡,改善糖代谢。常用药物: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等。a-糖酶抑制类药物、基肽酶-4(DPP-4)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同向转运体2抑制剂(SGLT2 抑制剂)等。
2.口服阿司匹林或者他汀类的药物,起到抑制血小板凝结或稳定血脂作用。
3. 口服改善循环的药物:患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之后,可以选择中成药物治疗,副作用小,治病因,比较常用的就是三七、丹参,这些中药材有通血疏通堵塞、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变微循环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血液循环,我们可以口服成片,也可以买成品药材煎服。服用中成药治疗疾病期间要多饮水,多休息。西药比较推荐贝前列腺素钠。
4.口服扩张血管的药物:口服扩张血管的药物,主要是以硝酸酯类为主,还有一些中成药,像人参、苏合香这些都属于血管扩张的药物。服用这类药物既可以扩张血管和缓解病症,又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二、手术治疗
1.外科手术:旁路移植术或动脉内膜切除术
2.血管内介入技术如:支架置人或球囊扩张术。
怎样预防糖尿病动脉下肢病变?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应注意减重,并使体质指数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
3.养成运动习惯,增强体质。
4.积极控制高血脂、高血压。
如何护理或预后?
糖尿病主要护理和预后都是在饮食方面,其次在于平时锻炼身体,加强免疫力。
1.饮食上:饮食多元化,做到荤素、粗细搭配,要注意多吃低糖、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以及足够的水分,少吃盐,减少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人;日常饮食应做到定时、定量、定餐次;不吃零食;含单双糖较多的水果,也宜慎食。
2.适当运动:做一些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散步,瑜伽等。
3.无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
糖尿病在改变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是可以稳定在可控的范围中,我们只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使血糖长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延缓并发症的进展速度,降低病残和致死率,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不留后遗症。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还有一定要忌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