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南齐与糖尿病(糖尿病人能吃南齐吗?)

中科院物理所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的尿喝起来什么味?品尿师:像蜂蜜

你有没有想过,在科技与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知道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是甜味的人,究竟尝试了什么?

在细说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味道之前,我们先来看下古人对糖尿病的认知。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糖尿病这种病症的存在。

糖尿病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50年的古埃及。

在《埃伯斯纸莎草纸》医学文献中,其中记载有一个参考疾病,症状表现为:「频繁排泄尿液」和「体重异常减轻」。

在世界各地的多种文化中,都有关于糖尿病病症的记录。古人还发现了到糖尿病患者的另一病症表现——尿液发甜。

比如在古印度,印度教的文字记载了一种人体神秘消瘦的疾病,患病者的尿液如同蜂蜜一般,因此糖尿病在当时还有「蜜尿」的绰号。

古埃及与古希腊人发现,这些患者的尿液会吸引蚂蚁吸食。

就连糖尿病的英文全称也与蜂蜜有关,diabetes mellitus,其中「mellitus」就是拉丁语中的「honey」。

对尿液发甜的这个认知,令「无所不能」的中世纪又催生出了一个奇葩的职业——品尿师(water taster)。

这个职业尝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工作,老铁们应该心里有数了。

那时的欧洲大陆,如果有患者发现自己频繁排尿,且体重骤减,就会聘请品尿师品尝他们的尿液。一旦品尿师鉴定患者的尿液「如蜂蜜般甜腻」,那么家里便会为患者开始准备后事。

毕竟在当时,胰岛素治疗方法还尚未问世,因此品尿师的一句「甜的」,几乎等同于宣判了一位病患的死刑。

只不过,没条件的平民或许会放弃挣扎,但是贵族阶级多少还是想搏一搏。对此,中世纪的医生们对糖尿病贵族患者的治疗建议是——多运动。这个治疗建议,听着似乎和现代医学的建议还有些类似。

但中世纪的欧洲人从不会让大众失望,当时的医生给出的运动种类是马术。他们认为,患者多骑马可以减少尿意,从而减少如厕次数,延长生命。

而除了「用尿液的甜度判断糖尿病」这一手段,病人的尿液在古代还有其它用途。

现代医学普及之前的欧洲医生,会用绘制有颜色的表盘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比照,判断对方感染了什么疾病,这也是现代医学成形之前的古代尿检方法。在那时,医生手里拎个尿壶并不是什么惊奇的组合。

而且,古代医生们除了会用尿液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对病人的粪便也不放过。通过尝粪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适用于古代许多病症。

根据《诸蕃志》的记载,「南毗国」(印度西南部一带)有尝粪诊症的做法,官员会品尝贵族粪便来帮助治病。尝粪,是印度传统医学的执着追求。

印度对粪便的热爱,自古至今不停歇

除了印度,尝粪诊症的方法在我国古代也存在,它不光是中国医药民俗的一部分,而且在古代中国的礼教中,还被列入孝道行为。

我国首个品尝患病亲人粪便来判断病况的事迹,记载于《梁书·庾黔娄传》,当时的南齐地方官吏庾黔娄,吃了父亲庾易腹泻时排出的粪便,发现粪便带甜味,因此担心父亲病情危重。

清任伯年《二十四孝图》的尝粪忧心示意图,

孝子(图右下)把手放到父亲的便桶内,舔着手指,品尝父亲粪便。

而小编只能说,无论是品尿的人,还是尝粪的人……真的都为人类的健康付出太多了。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来源:狂丸科学

编辑:乐子超人

糖尿病患者的尿喝起来什么味?品尿师:像蜂蜜

狂丸科学,每天涨点新知识

你有没有想过,在科技与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知道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是甜味的人,究竟尝试了什么?

在细说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味道之前,我们先来看下古人对糖尿病的认知。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糖尿病这种病症的存在。

糖尿病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50年的古埃及。

在《埃伯斯纸莎草纸》医学文献中,其中记载有一个参考疾病,症状表现为:「频繁排泄尿液」和「体重异常减轻」。

在世界各地的多种文化中,都有关于糖尿病病症的记录。古人还发现了到糖尿病患者的另一病症表现——尿液发甜。

比如在古印度,印度教的文字记载了一种人体神秘消瘦的疾病,患病者的尿液如同蜂蜜一般,因此糖尿病在当时还有「蜜尿」的绰号。

古埃及与古希腊人发现,这些患者的尿液会吸引蚂蚁吸食。

就连糖尿病的英文全称也与蜂蜜有关,diabetes mellitus,其中「mellitus」就是拉丁语中的「honey」。

对尿液发甜的这个认知,令「无所不能」的中世纪又催生出了一个奇葩的职业——品尿师(water taster)。

这个职业尝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工作,老铁们应该心里有数了。

那时的欧洲大陆,如果有患者发现自己频繁排尿,且体重骤减,就会聘请品尿师品尝他们的尿液。一旦品尿师鉴定患者的尿液「如蜂蜜般甜腻」,那么家里便会为患者开始准备后事。

毕竟在当时,胰岛素治疗方法还尚未问世,因此品尿师的一句「甜的」,几乎等同于宣判了一位病患的死刑。

只不过,没条件的平民或许会放弃挣扎,但是贵族阶级多少还是想搏一搏。对此,中世纪的医生们对糖尿病贵族患者的治疗建议是——多运动。这个治疗建议,听着似乎和现代医学的建议还有些类似。

但中世纪的欧洲人从不会让大众失望,当时的医生给出的运动种类是马术。他们认为,患者多骑马可以减少尿意,从而减少如厕次数,延长生命。

而除了「用尿液的甜度判断糖尿病」这一手段,病人的尿液在古代还有其它用途。

现代医学普及之前的欧洲医生,会用绘制有颜色的表盘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比照,判断对方感染了什么疾病,这也是现代医学成形之前的古代尿检方法。在那时,医生手里拎个尿壶并不是什么惊奇的组合。

而且,古代医生们除了会用尿液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对病人的粪便也不放过。通过尝粪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适用于古代许多病症。

根据《诸蕃志》的记载,「南毗国」(印度西南部一带)有尝粪诊症的做法,官员会品尝贵族粪便来帮助治病。尝粪,是印度传统医学的执着追求。

印度对粪便的热爱,自古至今不停歇

除了印度,尝粪诊症的方法在我国古代也存在,它不光是中国医药民俗的一部分,而且在古代中国的礼教中,还被列入孝道行为。

我国首个品尝患病亲人粪便来判断病况的事迹,记载于《梁书·庾黔娄传》,当时的南齐地方官吏庾黔娄,吃了父亲庾易腹泻时排出的粪便,发现粪便带甜味,因此担心父亲病情危重。

清任伯年《二十四孝图》的尝粪忧心示意图,

孝子(图右下)把手放到父亲的便桶内,舔着手指,品尝父亲粪便。

而狂丸只能说,无论是品尿的人,还是尝粪的人……真的都为人类的健康付出太多了。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早起的鸟有虫吃 春意萌动人吃啥?

新京报讯(记者 杨亦静 田杰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之后万物复苏,意味着仲春节气的开始。饮食考虑时令季节,养生讲究顺肝养脾。进入春草初生,春林初盛的农历二月,以下这四种食物当属惊蛰首选。

荠菜——路子“野”,性子稳

荠菜。资料图

李时珍介绍起荠菜,会说这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冬至后生苗,二、三月起茎五六寸,开细白花,整整如一。”陆游提起自己的幽居生活,会说起居饮食都离不开它,“荠菜挑供饼,槐芽采作葅”。养生“大咖”和寄情山水的诗人都看中的荠菜到底有什么好呢?

其实荠菜虽是野菜的一种,但它却安全稳定,营养价值非常可观,而且还是默默温补,绝不猛攻——性平味甘,这似乎与其“野”菜的“人设”不太相符,成书于汉末的《名医别录》言其“主利肝气,和中”。此外,荠菜虽然同样是受欢迎的一种馅料,但做成被称为“百岁羹”的荠菜糊、荠菜豆腐羮等,则更是温补佳品。

茴香——以油攻油,并无大碍

茴香。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影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人很落魄,但能够“茴香豆配温酒”,细说起来吃上算是讲究。

茴香的香气来自于它自身的茴香油,物质本身就能刺激人类的肠胃,加快消化液分泌,促进肠胃蠕动。而茴香本身又可以祛油腻、促进脂肪代谢。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茴香作为包子、饺子馅料时不但香气满盈,而且即使有油有肉,吃起来也不会那么腻了。

同时茴香还有顺气健胃的作用,经常闷闷不乐的人容易肝气郁结,若咬一口茴香馅的包子,满嘴都会是春天的味道,趁着大好春光哪还来得及生气。

西葫芦——甜没问题,苦不能食

西葫芦。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中医认为西葫芦具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同时对肝肾病有预防作用。

西葫芦中富含高维C、钙质,尤其是后者含量极高。西葫芦皮薄、肉厚、汁多、可荤可素、可菜可馅,可与豆腐、羊肉、洋葱等进补食材搭配烹任,促进营养综合吸收。当然,还有家喻户晓的西葫芦饼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西葫芦吃起来香甜可口,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对预防糖尿病有很好的作用。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西葫芦发苦则可能已经产生了“葫芦素”,就不能再食用了。所以,西葫芦不惧甜、但怕苦!

韭菜——春林初盛,最鲜担当

韭菜。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古籍《南齐书·周颙传》中有一段记载,文惠太子问名士周颙,蔬食何味最胜?周颙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韭菜与时令关系密切,“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可见初春,最鲜的还是韭菜。

春季人体肝气偏旺,会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多吃春韭可增强脾胃之气,有益肝功能。而韭菜入药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中医认为其味辛、性温,无毒,入肝、胃、肾三经,具有温肾助阳、益肝健脾、行气理血、止汗固涩等功效。

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田杰雄

摄影 王巍 田杰雄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