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几度(糖尿病几度算严重)
专家解读:感染新冠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多久能康复?
出现发烧等症状是感染新冠病毒了吗?感染新冠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
针对本轮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特点和个人防护要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专家对热点问题做了进一步解读。
1、感染新冠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从中医来看,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呈现风热加湿加毒的中医学的病证特征。
第一个症状是发烧,感染者可以高烧到40摄氏度,可以低烧至37摄氏度左右。这个热程大概是两天左右,它可以自然退烧。若采取干预手段的话,可能会好得更快一点。
第二个症状是咽喉疼痛、咽干。
第三个表现为特别乏力。乏力的同时,有些人会在发烧前或者发烧过程中,出现全身酸痛,表现为乏力的骨节酸痛、困痛的感觉。
随着三到五天的变化,前面症状逐渐下降消失,患者开始咳嗽或者声音嘶哑。只要一开始咳嗽,或者轻微的咳嗽加重了,基本上就进入到了快好的状态了。
2、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该如何处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建议,对新冠患者要实行分层救治,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高风险人群。
当出现发热、咳嗽这一表现,首先可以对症处理,同时建议进行抗原自测。如果阳性上传报备,同时密切监测自己的症状。出现发热,可以服用一些解热镇痛药、感冒药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自己的各种表现,包括测体温,看有没有呼吸困难、气短这些表现。特别是有基础病患者,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加重,一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3、要不要囤药?怎么选择药物?
刘清泉表示, 大多数居民家中都会有些常备治疗感冒、发热的药物,现在大家没有必要再去抢购药品。一旦有密接行为,如与感染者同时吃饭,同办公室工作,可以在家里吃一些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达到疏风、清热、解表、化湿的作用。如果咽喉疼痛,可以服用一些利咽止痛的药物,一般都可以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王贵强提醒,不要滥用药物,尤其不能随便用抗生素,抗生素本身容易出现继发的菌群失调。也不要多种药混在一起吃,因为各种药物也有副作用的风险,相互作用也可能增加一些药物不良反应。
4、哪些人群属于重症高风险人群?
王贵强表示,几类重症高风险人群一定要保护好,避免短时间大量的感染。
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病,尤其各种严重基础病的人群;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
对重症高风险人群,还要强调去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风险。
5、一般来说,新冠感染后多久康复?
王贵强介绍,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后患者症状跟一般感冒很类似,往往出现发烧、疲乏无力等,大部分三到五天痊愈,个别可能一周或者十天左右。(记者 袁滨 黄政龙)
来源: 央视新闻
糖尿病友夏季血糖稳,必看!
人体的血糖水平有随季节变化而波动的特点。夏季高温天气,人们普遍食欲不振,往往转为摄取清淡的食物。且由于天气炎热,往往大汗淋漓,人的能量消耗较大,以散热量为主,而热量的消耗主要来自于体内的血糖。另外,夏天的白昼长,天热也容易睡眠不足,造成体内热量消耗,新陈代谢旺盛,相对消耗的血糖也增多。所以,夏天人们的血糖总是偏低的,患糖尿病的人更是如此。
【夏季血糖降低有诸多因素】
1、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的量较多,机体本身能很好的控制血糖。
2、炎热的天气使人体内的热量消耗增大,新陈代谢相对旺盛,体内的糖消耗也较多。
3、在饮食上,多数人以清淡为主,减少了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血糖降低也不能随意减药】
1、改变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会人为地造成血糖的波动,使病情加重,导致血糖的长期控制不理想,而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2、对于血糖波动大的糖友,必须坚持用药,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待血糖下降一段时间后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减药。
3、在血糖值降低的情况下,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一些有糖尿病并血管病变的患者此时应控制好血压,防止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夏季怎么做血糖更好?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糖友们常常觉得烦躁不安,因为原来控制得较为平稳的血糖,入夏后却变得忽高忽低,上蹿下跳,犹如坐过山车一般。专家称,在夏季,由于饮食清淡、消耗量大,再加上睡眠不佳等原因,导致血糖起伏不定。所以,糖友们要特别注意监测血糖,并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以保持血糖稳定。天气热,也要运动
糖尿病医生要提醒大家,这样可不好,天气热了,也要动起来。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千万不可因为天气太热而犯懒,停止运动。因为医生在给糖友制定控糖计划的时候,已经把运动量考虑在内,如果减少了运动量,就可能引起血糖上升。
建议糖友选择气温不那么高的时候进行运动,比如,可以吃完早饭后或者吃完晚饭后。
夏季,更要多喝水
许多血糖患者担心多喝水容易导致多尿,总是限制自己的饮水量。
其实,夏天一定不能这样,气温高,出汗量大,如果饮水量过少,容易导致血粘度增加,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所以,糖友们在夏天应该多喝水,每天要喝 1~2 升左右。
对于糖友而言,最好的饮料是就是白开水。
水果可以适量吃
其实,如果血糖控制得好,糖友是可以吃水果的。
糖友可以选择对血糖影响不那么大的品种,比如,苹果、桃、梨、李子、樱桃等。
只要不吃太多,水果不会对血糖产生太大的影响。一天的吃水果的量控制在 100~200 克,分次食用。100 克水果的量大概是半个苹果、半个桃、半个梨、两个李子、10 颗樱桃。吃的时间可以安排在两餐之间、运动之前。
糖友吃水果的时候需要注意,我们吃水果的能量是需要用主食的能量来交换的,也就是说,如果吃水果,主食就要相应减量。比如,每天如果吃半个苹果(100 克),那么每天的主食就要少吃两口了。
另外还要提醒糖友,如果用水果换了主食,改变了食谱,则需要监测餐后的血糖。
吃凉菜,小心拉肚子
在炎炎夏日,品种丰富、口感爽利的凉拌菜实在是十分诱人。
但要是不小心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会加剧血糖的波动。同时,由于食物中毒,吃不下东西,减少了能量的摄入,这时候如果还是按照平常的量用药,更容易诱发低血糖。
所以,糖友在夏天吃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食品安全。
食物要煮熟。
购买的食材和吃不完的食物要放在冰箱里面储存。
如果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要立刻去看医生,并和医生说明自己的病情,方便医生判断。
天气热,胰岛素要放好
夏天天气炎热,气温动辄升到三十几度,许多糖友担心过高的气温导致胰岛素失效。
按照这几点做,胰岛素保存妥妥地。
1. 未开封前
按照说明书要求,未开封的胰岛素一般都是要求 2 ℃~8 ℃ 冰箱保存,只要放置的位置不要靠近冷冻室,不过保质期,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就不会受影响。
2. 注射前
在注射前,建议先从冰箱中取出放置 2 个小时左右,等胰岛素接近常温以后再注射,可以避免注射时的不适感和对皮下组织的刺激。
3. 开封的
已开启的胰岛素,可以放在室温(25 ℃ 左右)下避光保存,储存时间不可超过 4 周。胰岛素注射液反复置于冷热环境中,更易造成胰岛素失效,因此不必再放入冰箱冷藏。
4. 用完后
装有胰岛素笔芯的胰岛素笔在使用后不要放回冰箱冷藏室,因为针头未取下的情况下注射笔反复从冰箱中放入、取出,胰岛素笔芯中的药液因热胀冷缩会吸入空气形成气泡,导致注射剂量的不准确。每次使用胰岛素注射完成后,只需将针头取下,室温保存即可。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任何胰岛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 0℃ 保存,冻过的胰岛素不能再使用。
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关注的人血糖都好!
医生再三提醒:糖尿病患者突然离世都有这2个共性,早知道早预防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糖尿病,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但你有没有想过,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有时候会突然离世?
难道真的是命运捉弄,还是有什么我们忽略的“警告信号”?
施大妈正坐在医院的候诊区,满脸愁容地翻看着手里的报纸。
突然,她听到两个护士低声交谈:“昨天那个糖尿病患者,突然没了……”
另一个护士接着说:“我听说,他最近都没怎么注意饮食,运动也少,血糖波动大,可能就是这原因。”
施大妈心头一紧,顿时觉得血糖好像突然升高了几度。
她心里嘀咕:“这可不行,我得好好问问医生,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万一我也犯了什么大错,突然……”
施大妈是家附近一所学校的食堂阿姨,平时做饭做得有条不紊,倒是没太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
她知道自己有些年纪了,血糖不太稳定,早前做过几次检查,但一直没听医生说太严重,这次来医院,她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医生,医生,我想问问,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突然没了?你们说的那些预兆,真的能看出来吗?”施大妈终于鼓起勇气,推开医生办公室的门。
张医生看了一眼施大妈,笑着让她坐下:“施大妈,别急,先告诉我你的检查结果怎么样,咱们先看看这次血糖到底有多高。”
施大妈拿起桌上的检查单,递给医生:“结果显示血糖又升高了,你看,是不是太高了?”
张医生拿着单子看了看,皱了一下眉:“嗯,确实是有些高,尤其是空腹血糖,你得控制一下。可是你别担心,咱们可以慢慢调整,不是说立刻就有大问题。”
施大妈听后稍微松了一口气:“那就好,前两天听到人家说糖尿病患者突然就没了,我还挺害怕的,想问问你,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能预防呢?”
张医生点点头,表情变得严肃了起来:“糖尿病突然发作,确实有个特点,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期。”
“最近有一些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两个特定的共性,可能会突然发生不良反应,甚至猝死。”
施大妈瞪大了眼睛:“哎呀,这么严重,那我岂不是……”
张医生看着她,安抚道:“别着急,第一个共性,就是血糖波动大,很多糖尿病患者平时血糖控制得不稳定,忽高忽低,这种很容易引发急性并发症,甚至出现昏迷、心脏骤停等危险。”
“你知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一旦过高,体内就会产生很多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产生极大的压力,特别是心脏。”
施大妈听了,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肚子:“那我平时就爱吃点甜的,特别喜欢糖果和蛋糕,难怪总是控制不好。”
张医生笑了笑:“这就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通病,吃了甜食,血糖波动大,最终导致心脏和肾脏等器官受到影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已经有了基础病,这时候血糖不稳定就更加危险了。”
“那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血糖波动大呢?”施大妈忙不迭地问道,那双眼眸中满是忧虑。
张医生拿出一支笔,指着桌上的血糖仪:“这个东西可以帮你检查血糖波动,只要你每天记录一次血糖,保持血糖稳定,不让它波动得太厉害,就能有效减少风险。”
施大妈点了点头,又问:“那除了血糖波动大,还有什么是糖尿病患者突然离世的原因?”
张医生沉思了一会儿,说:“第二个共性,就是忽视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不止是高血糖,它还可能引发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就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冲击。”
施大妈听了直摇头:“我可不想得什么并发症。”
张医生继续说道:“最典型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很多患者失明的原因就是这个,还有糖尿病肾病,可能悄无声息地损害肾功能,最后发展成肾衰竭。”
施大妈心里一紧:“那怎么办?我可不想得这些病。”
张医生微笑着说:“关键就是要定期检查,像你的检查单上,虽然血糖有些高,但还没到需要治疗并发症的程度。”
“只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避免长期高血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就能有效减少风险。”
施大妈松了一口气:“原来如此,我平时都不怎么去医院检查,看来这次得多重视一下,我是不是也得考虑控制体重,做点运动呢?”
张医生点点头:“控制体重和运动非常重要,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过重的体重会加重胰岛素的负担,每天适量的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都能帮助降低血糖,保持身体健康。”
施大妈点点头,心里充满了决心:“我明白了,谢谢你,张医生!从今天起,我要好好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糖尿病控制住。”
张医生笑了笑:“没错,生活方式的调整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
施大妈站起来,拍拍自己的衣服:“谢谢张医生!我会好好控制血糖,不让自己陷入危险的。”
然后,她走出了医生办公室,心里感到无比的轻松。
关于糖尿病的控制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