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肾上糖尿病(肾糖尿病的症状)

衡水市中医医院 0
文章目录:

肾上症状要当心!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高血糖近些年来出现概率越来越高,这种疾病是一种代谢病症,跟一个人的饮食习惯紧密相连。高血糖对身体最大的伤害在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是其中一种,如果没有控制好,可以引发尿毒症。对于“糖肾”你了解多少?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肾脏损伤,尤其是1型糖尿病,确诊后5-10年的最易出现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有部分甚至在确诊的同时就出现糖尿病肾病了。

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

蛋白尿

早期,因为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终会出现少量的蛋白质,但是,随着病情发展,这种症状会越来越严重,尿中出现少量的蛋白逐渐变为持续性重度蛋白尿,如果尿蛋白超过3克/日,是预后不良的征象。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多呈进行性发展,直至出现肾病综合征。

浮肿

一般来说,糖友早期都不会出现浮肿的症状,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浮肿,但如果是严重的全身浮肿,多半就是糖尿病肾病搞的鬼。

高血压

严重的糖肾患者常常并非高血压,二者相互促进发展,导致糖尿病肾病恶化的同时,高血压也会随之严重,因此,如果发现高血压要及时控制。

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性肾病一旦开始就是持续进行的,久而久之会导致氮质血症以及尿毒症,危及生命。

贫血

有明显氮质血症的糖尿病病人,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用铁剂治疗无效。

衡水市中医医院内分泌肾病科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病、透析的专科。长期与京津冀专家团队协作,努力打造衡水中西结合肾病诊疗、透析优质服务品牌。全体医护人员将以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超的医疗技术、热情细致的服务,与您携手,共同战胜疾病,早日康复。

科室主任高福顺,内分泌肾病科主任 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先后于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肾病科进修学习。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内分泌、肾脏病:如糖尿病伴各种并发症、甲状腺、肾上腺、垂体、痛风、高尿酸血症、肥胖症及蛋白尿、水肿、血尿、高血压、高血脂等。

糖尿病肾病——拿什么来护驾,我的糖友“肾上”!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病变可累及全肾(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CKD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超10%。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确诊5年后出现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发生。与糖尿病相似,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生,尚无特殊疗法或药物可以逆转。

治疗糖尿病肾病

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目标主要是延缓病情进展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主要药物包括:

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

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此两类药物不仅减少心血管事件,而且延缓肾病进展,包括终末期肾病的发生。

该类适用于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且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300 mg/g 或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60 ml/min/1.73 m²的患者。

ACEI类代表药物:卡托普利、培哚普利等;

ARB类代表药物:厄贝沙坦、氯沙坦、缬沙坦等。

2.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具有降糖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对伴糖尿病肾病的T2DM 患者,推荐在eGFR≥45 ml/min/1.73 m²的患者中使用,以延缓病情进展和(或)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代表药物: 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达格列净等。

3. 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能减少患者新发大量白蛋白尿风险,可在eGFR≥30 ml/min/1.73 m²的患者中使用。

代表药物: 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

4. 高选择性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ns-MRA)

我国于2022年6月29日批准1类创新药非奈利酮片上市。该药物可减少eGFR的持续下降、终末期肾病、心血管死亡和因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

代表药物: 非奈利酮

与其他类药物差异是,非耐利酮可阻断盐皮质激素受体(MR)介导的钠重吸收和受体过度激活,改善靶器官损伤;同时,它对盐皮质激素受体的选择性高,对雄激素、孕激素、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极低,因此无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非耐利酮的用法用量:

(1)治疗前,测量血清钾水平和eGFR。如果血清钾>5.0mmol/L,请勿服用。

(2)根据eGFR确定起始剂量,参见表1。无法整片服用的患者,可将非奈利酮片压碎并与水或饮食(例如苹果酱)混合后口服。

(3)监测和剂量调整,非奈利酮的目标剂量为20mg,每日一次。在初始治疗后4周内检测血清钾并调整剂量,参见表2。

如 eGFR与上次检测相比降低30%以上,则维持10mg,每日一次。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最好的护肾方式是保持健康的生活节奏、适量锻炼、维持生体机能平衡,千万别在“肾上”快“噶”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主任药师 张明伟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 夏飞

糖友,这些药您得躲远点!

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十分重要。有些药物如激素、利尿剂、烟酸等,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药,糖友应尽量避免服用。

激素类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生长激素等,可引起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的分解和减少机体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人体血糖水平升高和糖耐量降低。避孕药可减少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可使外周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升高血糖。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拟交感神经类药物

如沙丁胺醇,在使用时可能会促使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然而,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时,其对血糖造成的波动会相应变小。

烟酸

又称为维生素B3,在起到降低血脂作用的同时,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升血糖作用。另外,目前临床上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会损伤患者的胰腺β细胞,进而间接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但这点似乎还缺少相对明确的循证医学依据。

降压药

降压药中的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对糖耐量影响较大,对β细胞有毒性作用,在导致患者出现低血钾的同时还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因而糖尿病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会通过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及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而诱发机体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应当慎用。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岛细胞坏死、空泡样病变,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并增加机体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而且这种升血糖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剂量密切相关。

抗精神病类药物

氯丙嗪、氟哌啶醇、三氟噻顿、氯氮平、舒必利、奥氮平、利培酮等可导致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的反应性,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其中氯丙嗪升糖作用最为明显。但通常情况下此类药物并不会引起严重的高血糖样不良反应。

蛋白酶抑制剂

如奈非那韦、沙奎邦韦、茚地那韦等,在抗HIV病毒治疗且维持较长时间后,可能会诱发高血糖症。患者应在治疗之前和第一年治疗中每间隔3~4个月检测基础血糖水平,若血糖稳定,才可以逐渐减少检测的次数。

化疗药物

如铂类、环磷酰胺等可对胰岛β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血糖的升高。此外,异烟肼、利福平、加替沙星、胺碘酮、甲状腺激素等药物也可以引起血糖的升高,其中人工合成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加替沙星还可能会引发血糖水平紊乱。

事实上,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与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可能会诱发血糖升高的药物;若必需联合用药时,更加应当注意给药剂量和对血糖的影响,定期检测血糖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并适当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品种与剂量。此外,密切注意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影响降糖药代谢的酶诱导剂或酶抑制剂,根据患者的基础水平和实际情况去调整药物剂量,合理、安全用药。其实,上述情况对于血糖水平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而言,同样有意义。

文/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石浩强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