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常见不(糖尿病有哪些不适症状)

保健时报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常见的7大类疾病感染,这些防治方法请记好

糖尿病血糖控制差易感染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 袁月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尧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引起的全身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

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一方面,糖尿病与细菌、霉菌、寄生虫和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与不良后果有关,这归因于先天免疫功能失调和炎症反应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细菌和病毒感染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和血糖的紊乱,因此,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各种感染。而血糖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所以,糖尿病患者感染的几率远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很多。

正如我们所知,在新近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染中,糖尿病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肺炎和脓毒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这也增加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风险。据统计,糖尿病是ICU患者中唯一与浸润性肺炎球菌感染死亡率相关的合并症,糖尿病患者是新冠肺炎重症进展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感染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皮肤真菌感染,如手足癣。手指、足趾的甲沟炎,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因下肢缺血造成足部病理状态,若合并感染则表现为足溃疡与坏疽,严重者可致截肢。皮肤葡萄球菌感染,多见于下肢,包括糖尿病足感染、蜂窝组织炎及骨髓炎。糖尿病患者截趾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15倍。

2呼吸系统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减退,可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部分人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这在吸烟者中尤为多见。引起肺炎的细菌除常见的肺炎球菌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与葡萄球菌感染也相当多见,用一般针对肺炎球菌的药物常无效。

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远较非糖尿病者高,病变多呈干酪样坏死,结核病灶易扩展播散,形成空洞;肺下叶病灶较多,病人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低热、盗汗症状。为早期发现肺结核,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糖尿病患者如有上述症状宜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

3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因尿液中葡萄糖较多,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易合并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尿路感染以膀胱炎和肾盂肾炎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及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若感染导致肾及肾周脓肿甚至肾乳头坏死,可表现为高热、肾绞痛、伴腰痛、血尿、尿中排出坏死的肾乳头组织,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若合并植物神经病变,常可出现尿潴留排尿不尽,则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更高。

4胆道系统感染

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胆道感染,特别多见于女性,这与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由于糖尿病患者胆囊收缩不良,胆汁排空延缓与滞留,可继发细菌感染。同样,糖尿病患者胆石症发病率也较高,而胆石症又易合并胆道感染。

5口腔感染

糖尿病与口腔疾病存在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的唾液量减少、流率减慢,唾液内葡萄糖浓度升高,唾液pH值下降,使口腔的自洁力下降,口腔内环境改变,易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导致口腔发生多种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舌炎、口腔黏膜炎、龋病、牙齿松动脱落等。

另外,糖尿病患者有着特异性的血管病变,血糖升高,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强,抗凝血因子减少,红细胞脆性增加,造成牙龈等口腔组织缺血缺氧,血管内皮损伤,容易受到细菌及其产物如内毒素的侵袭。同时,糖尿病患者因伤口愈合障碍,易导致口腔病变迁延难愈。急性感染如颌面部间隙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6消化系统感染

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可合并消化道感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常由于老年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较为频繁、饮食紊乱,致使肠黏膜受损,肠道功能紊乱所致。另外,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升高。

7其他

糖尿病患者可合并深部组织感染,如肝脓肿、肺脓肿、肾及肾周脓肿,甚至脑脓肿、脑膜炎的病例也屡见不鲜。一般人群中较少见到的严重感染,也容易发生于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中。如比较少见的鼻脑毛霉菌病。

毛霉菌首先侵犯鼻咽部向副鼻窦、眼眶、筛板及颅内扩展形成严重的鼻脑毛霉菌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副鼻窦炎、鼻出血、眼眶疼痛、眼球运动受限、视力下降、颈内静脉或海绵窦血栓形成。诊断主要依靠病变部位活检的组织学检查及毛霉菌培养。

另外,患者可发生恶性外耳炎致病菌常为绿脓杆菌。患者出现耳痛、耳道溢脓、发热。感染向深部组织发展可侵犯腮腺、乳突、下颌关节及颅神经。游泳及长期佩戴助听器常常是诱因。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01 预防感染

良好的血糖控制加强自身卫生及必要的免疫接种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预防严重感染的发生。必要的定期检查也很重要,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02 治疗

要严格控制血糖和其他的代谢指标为首要措施,已经发生感染时胰岛素治疗首选,糖尿病合并感染的患者可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直到感染治愈为止。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特别是在脓肿和糖尿病足的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

03 加强自身支持治疗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患者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全身支持治疗,维持血浆蛋白水平和能量的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维持重要的代谢指标如血糖、血压、血脂、肾功能、肝功能的正常,如此才能为有效的抗感染提供前提和保证。

使用胰岛素、抗生素和抗病毒是治疗糖尿病合并感染的利器,只有将这些有效的“武器”运用得当,才能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抗击感染,使患者安然度过急性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

糖尿病的十大误区,不认清很要命

关于糖尿病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

生活中,你对糖尿病有哪些误解呢?

01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不一定!

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

“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02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错!

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

“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03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吗?

那可不一定!

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可不在少数哦!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

“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04误区4: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

错了!

控制饮食并非是要忍饥挨饿,而是在保证基本生理需要前提下,合理控制每日膳食的总热量。如果长期进食太少,摄入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就会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免疫力下降,反而有害健康。

进食太少还容易发生低血糖,进而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增大,危害更大。科学的饮食控制,强调既要控制好疾病,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

“达标不是饿出来的,控制饮食谨防矫枉过正。”

05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哦!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把握好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06误区6:“无糖食品”就可以随意吃了吗?

肯定不可以!

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

“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07误区7:没有症状就不必监测血糖吗?

错!

没有症状也必须定期监测血糖!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高血糖。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决定是否监测血糖。积极监测血糖,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才能远离并发症。

“没有血糖监测引领的治疗,必然是盲目的治疗。”

08误区8:血糖高无症状就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

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09误区9:血糖降下来了就能停药了吗?

当然不是!

除少数患者外,绝大多数患者血糖降下来后,仍需坚持药物治疗。若自己擅自停药,则很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与反弹,这样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能否停药必须去医院就诊,听取医生的建议,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决策。即使医生同意停药,也仍需注意控制饮食和运动,同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糖尿病治疗的疗程,就是患者的余生。

“降糖治疗,是糖尿病患者一辈子的事业,应贯穿始终。”

10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应努力把糖尿病带进坟墓,而非被糖尿病拖进坟墓。”

糖尿病会遗传吗?得了就活不长?糖尿病10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俗称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

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举办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郭启煜主任医师就糖尿病防治常见10大误区进行了讲解。他强调:“正确的理念务必反复宣讲,因为很多错误的观点一直在广泛传扬。”

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不一定!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专家比喻,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错!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吗?

那可不一定!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误区4: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吗?

错!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确实大多为1型糖尿病。但近些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常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热量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或玩游戏、活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各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

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误区6:糖尿病人不能喝粥吗?

错!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喝粥,但需掌握一些技巧。喝粥确实影响血糖,但影响相对短暂。喝粥后,血糖升高速度快,但下降的速度也快。

推荐的喝粥技巧:少喝纯米粥;煮粥时加一些豆类或杂粮;别煮时间太长;放凉再喝;搭配蛋白类和蔬菜类食材一起食用;先吃菜再喝粥;限量喝粥,放慢进食速度慢慢喝,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者谨防低血糖。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较大时,谨慎喝粥。

误区7:“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吗?

肯定不可以!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误区8: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酒?

不可以!某些患者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长期喝酒的理由。糖尿病人饮酒会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酒,若无法做到,一定少饮。

误区9:血糖高无症状,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118期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