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代谢性(糖尿病代谢性酸中毒怎么治疗)
华西专家: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将实现网络化管理
封面新闻记者宁芝
“人口老龄化、生活结构的改变以及人们主动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应用、新方案、新的管理模式在内分泌代谢科及相关的科室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6月26日,在 2021年华西代谢与疾病学术年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黄进这样介绍说。
2021年华西代谢与疾病学术年会现场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哪些新的管理模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童南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这类病人的管理现在可从两方面讨论。一方面是对门诊病人的管理,华西医院通过“大门诊、小病房”的模式,对下级医院或者异地转诊而来的棘手病人进行专业化管理。另一方面是对网络求诊病人的管理,也就是非住院病人的管理,通过网络做一个连续性的管理。“成熟的网络化的管理,应是从疾病的预防到疾病诊断再到诊断后的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目前,华西医院已经开展糖尿病病人的网络化管理,后期,会考虑将更多的代谢性疾病纳入其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童南伟教授
童南伟认为,在未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进行慢病管理是早晚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互联网进行慢病管理,不用考虑时间、空间或者其他一些客观因素制约。病人可以留语音,也可以留文字,医生有空就可以看诊,帮助病人解决一些比如在线指导用药、科普问询、解读化验指标等小问题。网上问诊确实有很大的作用,相当于对病人进行初筛,能减少很多成本。”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改革开放40年 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防治取得许多进展
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宫晓倩)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近日,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做客新华网“聚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系列访谈,畅谈改革开放40年来,代谢性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
40年来,我国各个行业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同时医疗行业也有了诊疗方式与理念上的革新。
1979年,母义明步入大学,从那时开始他逐渐进入了医学领域。谈及对40年来医学发展的感受,母义明表示,伴随着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防治取得许多进展。
他介绍,第一,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发生了根本转变。“过去得了病才去治疗,现在在没有得病之前,医疗机构就会采取预防措施,针对患者制订一整套防控方案。从十多年前开始,国家疾控中心、内分泌学会等部门,对糖尿病等慢病做了多个大型调查,了解了中国有多少慢性病患者,其中有多少代谢病患者,为什么会得这些疾病等等,同时制订了系统的防控策略,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
第二,治疗理念发生变化。“代谢性疾病是很大的领域,其中糖尿病与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都有关系。过去治疗糖尿病只是管理血糖,现在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逐步过渡到合理饮食、合理运动,以及如何提高从文化到饮食行业到疾病预防的整体水平,是整个全领域的通盘考虑。站在综合治疗角度,除了进行血糖管理,也会对血脂、血压采取治疗措施,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既要全盘考虑,也要整体预防。”
第三,检测技术迅速发展。“近年来,影像技术等检测技术迅速发展,可以帮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糖尿病的类型,进而精准地进行治疗和控制。”
第四,治疗手段明显改善。母义明介绍道,“过去能治疗糖尿病的药很少,现在治疗手段、药物种类越来越多,更加符合患者病理生理的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另外,药物的作用越来越科学,副作用越来越小,服药也越来越简单。40年前用的是动物胰岛素,现在用的是人胰岛素、长效胰岛素、超长效胰岛素等。而且器械治疗也有很大的发展,用机器就可以自动注射,能够把血糖稳定地控制住。”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防治能力以及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无论是对整个疾病的认识,还是在药物研发、治疗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更高层次地发展。现在的健康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我们不会被动等着患者出问题,而是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这是对全民健康理念的贯彻落实。”母义明说。
在贯彻落实全民健康理念、提升我国代谢性疾病整体防治水平方面,跨国药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母义明认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国内一些企业研发进步也得益于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这些药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治疗手段,包括注射装置的改进,新药品的生产,国际上一些指南、共识等,这些逐步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当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
科学家揭示糖尿病传代“记忆”新机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剑平)北京时间5月18日,浙江大学一项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该成果找到了糖尿病的代际传播新机制,为人类认识和防控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视角。
该研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国良院士团队合作,研究中首次揭示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即母体不良环境可以通过卵母细胞影响子代糖代谢功能,并阐明了其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宾博士、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杜雅蕊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朱虹博士、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孙美玲博士和王超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为黄荷凤院士和徐国良院士。参加这项研究的单位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浙江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对糖尿病的治疗,通常是通过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增高,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但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和医学界,从生命早期找到疾病起源进行早期干预已成全球研究的热点。黄荷凤院士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在一次次诊疗后,她常常思考母亲对子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她带领团队致力于开展母体不良环境因素导致的子代成人疾病研究,发现高糖/高雄激素等不良因素暴露能够通过改变宫内胚胎/胎儿DNA甲基化谱式,或者通过影响精子/卵子表观修饰而引起慢性疾病的代间/代际遗传。
浙江大学团队与徐国良院士课题组展开深入合作,进一步证实由于糖尿病雌鼠体内的高糖环境,让卵母细胞中具有重编程DNA甲基化谱式功能的TET3蛋白剂量不足,进而使得TET3在受精后进入雄原核中推动重编程的潜能不足,导致“去甲基化不足”或 “高甲基化”。这好比原来有十个农民耕地(TET3介导氧化去甲基化),现在少了一部分人(TET3不足),很多地就没有开垦完全(DNA甲基化重编程未完全),影响未来的收成(子代健康受到影响)。
针对这项研究,《自然》同期配发了瑞士弗里德希-米斯科舍生物医学研究所Antoine H. F. M. Peters的评述。美国科学院院士Marisa Bartolomei和美国国家生殖表观基因学研究中心主任Wei Yan教授在《生殖生物学》(Biology of Reproduction)杂志上为该工作撰写评论。
“这个研究的结果,为我们对慢病的源头防控提供了变革性思路,从发育源头,配子发生阶段防控慢病,降低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策略。”黄荷凤院士说,针对糖尿病、高血压常在家族中聚集发生的现象,未来也要注意生殖环境所致的传代作用,在关心自己本身健康的同时,还有一个意义要保护她(他)的下一代。
浙江大学 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