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吃饭困(糖尿病人吃完饭犯困)

内分泌科医生北京 0
文章目录:

糖友餐后犯困,小心这两大危险找上门?

最近听到不少糖友反映,一吃饱就浑身疲乏,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赶快躺下来睡一觉。

吃饱就犯困,乍一听没什么,很多糖友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

因为吃饱喝足后,我们的身体正处于消化的高峰期,大量血液跑到胃肠道,这样一来脑供血减少,所以一吃饱就犯困。

但考虑到糖友自身代谢情况,小小的食困现象很可能暗藏玄机,糖友们千万警惕出现以下这两种情况。

01高血糖

很多糖友饮食不规律,在大量摄入糖分后,血糖骤然升高,就经常觉得犯困头晕。

这种情况下,极大可能是发生了高血糖,在血糖持续停留在较高水平下,糖友就容易一吃饱就犯困。

因为糖友本身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者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里的葡萄糖不能被我们身体很好地吸收利用。如此一来就不能为我们机体提供能量,导致糖友出现犯困头晕。

当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不仅会加重脑供血不足,而且高糖状态下更容易发生其他并发症。

对于经常餐后犯困的糖友,应定时监测血糖,一旦餐后2小时的血糖超过11.1mmol/L,尽早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血糖处于正常水平,加上平时饮食规律,这时糖友要怎么缓解食困呢?

建议糖友最好不要一吃饱就躺下,适当做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散步等。但像跑步这些中强度运动,在餐后1小时后进行最为适宜。

02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同样会引起糖友餐后犯困。

常听说神经病变更多的表现是蚂蚁感,食困倒是第一次听说,为什么神经病变会引起食困呢?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部位可发生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发生在周围神经更常见。

而糖友口中的蚂蚁感是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在早期最典型的表现是腿麻,还伴随着踩棉花和无数蚂蚁在上面走的异样感觉。

我们说的食困,无论是哪一类神经病变,都会引起小血管损害,加上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脑供血不稳定或不足,引起食困和头晕。

出现食困,还不能判断是神经病变,在这想给糖友们提个醒:

长期的一个犯困头晕加疲乏,很有可能是身体向你发出的一个信号,会不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尤其是有高血压的糖友,更要定时监测血糖、血压,建议每位糖友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才能明确知道自己有没有发生神经病变。

不管是高血糖,还是神经病变引起的食困,说到底都是控糖不到位。

希望看到这的糖友坚持控糖,健康抓在手。

3个原因让糖友老犯困

来源:生命时报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袁 扬

在炎热夏季,不少人经常“夏打盹儿”,总觉得休息不够,但机体健康并未受到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犯困却不可大意,有3个常见原因。

睡眠呼吸暂停。不少糖尿病患者,同时也是肥胖患者,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于打鼾,他们可能频繁觉醒、睡眠质量差,导致白天嗜睡。如果患者平时不打呼噜,只在偶尔极度劳累时出现,则不用太在意;但如果长期鼾声如雷,尤其呼噜声常突然停止的患者要当心,建议去医院接受检查和评估,看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血糖低了。当机体出现低血糖时,大脑无法获得充分的营养和能量,也会想睡觉。如果糖友常在餐前、空腹时犯困,应高度警惕低血糖的可能;如果经常出现低血糖,患者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平时,随身备些葡萄糖片、水果糖、饼干等,发生低血糖时可救急。

血糖高了。除了低血糖,糖友老困也要警惕高血糖。人体所需能量大部分来自碳水化合物,但糖友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因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时,血糖会升高,但此时机体仍然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与能量供应,导致疲乏无力。

因此,患者生活中要及时监测血糖,了解自身血糖的波动范围,有助医生调整降糖方案。由于中老年糖友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犯困、头晕、意识丧失等情况,更要做到定期体检,有助及时发现隐患,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糖尿病人餐后犯困,餐前饿劲大,可能是胰岛素抵抗!

在探讨2型糖尿病的复杂机制时,一个核心的概念频繁出现——胰岛素抵抗。这一病理现象不仅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源,也是其防治与逆转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了深入理解胰岛素抵抗,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定义与背后的生理机制,进而探讨如何识别并有效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一、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简而言之,是指尽管人体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正常,但由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反应性下降,导致胰岛素在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降低血糖方面的能力大打折扣。正如前文所述的钥匙与锁的比喻,胰岛素作为“钥匙”,而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则是“锁”。当锁因各种原因变得“生锈”或“不敏感”,钥匙便难以顺利开启,葡萄糖因此无法顺利进入细胞,大量滞留在血液中,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锁”生锈,即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呢?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遗传因素、肥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压力、睡眠不足以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使得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大打折扣。

二、如何判断自己胰岛素抵抗了

既然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防治的关键,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判断方法:

首先,最直接且准确的方式是通过胰岛素功能检查。这通常包括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如空腹、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检测血糖值、胰岛素水平和C肽水平,医生可以综合评估胰岛素的分泌与功能状态。若胰岛素或C肽水平升高,而血糖依然偏高,这往往意味着存在胰岛素抵抗。

其次,计算HOMA-IR值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HOMA-IR,即胰岛素抵抗指数,用于量化评估人体的胰岛素抵抗水平。其计算公式为:HOMA-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正常情况下,HOMA-IR值应接近1,一旦超过3,即提示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随着值的增大,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也相应加重。

除了上述实验室检查外,一些特定的症状表现也能为我们提供线索。

例如,特别爱吃甜食、餐前易饿、餐后困乏、缺乏饱腹感、进食后情绪提升、餐后脑雾、记忆力减退、腹部肥胖、体脂率上升、肌肉量减少、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餐前后血糖差异大、脂肪肝、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易疲劳、情绪易怒以及伤口愈合缓慢等,都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信号。

三、如何应对胰岛素抵抗

面对胰岛素抵抗,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这包括但不限于:

1.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 规律运动: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以及力量训练,都能有效提升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3. 控制体重: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诱因之一,通过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至关重要。

4. 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压力、戒烟限酒等,都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5. 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某些药物,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等,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6. 定期监测:通过定期检测血糖、胰岛素水平及HOMA-IR值等指标,及时了解自身胰岛素抵抗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总之,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核心机制之一,通过了解其定义、识别方法以及应对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预防或逆转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是预防疾病、提升生活质量的不二法门。在面对胰岛素抵抗这一挑战时,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