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餐盘推荐(糖尿病饮食餐盘法)
逆转糖尿病前期,从你的餐盘开始!让我们战斗糖尿病
原创 每天都要健康饮食
你是否最近被医生告知,你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别担心,虽然听上去像是个不好的消息,但它也是个绝佳的机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通过饮食控制血糖,把这场“血糖战争”打赢。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成为血糖控制的超级英雄!♂️
首先,糖尿病前期并不意味着你要和美食绝缘。相反,只要你掌握了“控制血糖”的秘籍,健康饮食也可以是一次愉快的美食之旅!
1. 全谷物的魔力
告别精制碳水化合物吧!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和全麦面包是你的好伙伴。它们富含纤维,能减缓血糖的升高速度,让你吃得更饱,也能保持血糖平稳。想象一下,早上一碗香喷喷的燕麦粥,搭配点坚果和水果,简直就是“血糖控”的最佳早餐!
2. 蔬菜大咖秀
绿色蔬菜是你的“超级食物”!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低热量的蔬菜,不仅富含营养,还能为你提供足够的纤维,帮助消化和稳定血糖。试试做个五彩缤纷的沙拉,既好看又好吃,简直是餐桌上的明星!
3. 蛋白质助力
记得把优质蛋白质加入你的饮食中,如鱼、鸡肉、豆腐和低脂奶制品。蛋白质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对糖分的渴望,轻松保持身材和血糖平衡。谁说健康饮食不能丰富多彩?一盘香煎三文鱼加上一旁的蒸西兰花,绝对是完美组合!
4. 坚果小零食
最后,别忘了坚果!杏仁、核桃和腰果不仅美味,还含有健康的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帮助控制血糖。随身带些坚果,随时随地都能补充能量,是个极好的小零食选择。关键是,记得适量哦,别让它们变成“暴击”的负担!
控制血糖并不意味着生活的乐趣消失,相反,它是让你发现更多健康美味的机会!通过选择正确的食物,你完全可以逆转糖尿病前期的风险,让自己活得更健康、快乐。记住,保持乐观的心态,健康的饮食会让你拥有更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把美味与健康融入每一天吧!️
一个盘子让餐后血糖又稳又好,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建议收藏
餐后血糖高是让很多糖友头痛的问题,除了吃药、运动可以帮助降低餐后血糖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测血糖前的那一餐到底是怎么吃的。
为了让糖友能够非常简单地控制好餐后血糖,美国糖尿病协会(ADA,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提出了糖尿病餐盘法(Diabetes Plate Method),很多糖友用这种方法控制好了餐后血糖。
使用这个方法,只需要用3分钟看完这简单的5步即可。
9英寸,也就是22.8厘米。也是就是需要准备一个直径不超过23厘米的盘子。
因为老外吃饭是分餐制,比较喜欢用盘子装各种食物,就好像我们去吃自助餐一样。这点比较符合老外的吃饭习惯。
我们也可以适应这种方式,或者也可以尝试用碗代替盘子,前提是你已经熟悉糖尿病餐盘法,明白了它的底层逻辑。
非淀粉类蔬菜,碳水化合物含量不高。碳水少就意味着不太会升高餐后血糖。
不仅如此,蔬菜中的膳食纤维还能延缓血糖的吸收、减少脂肪的吸收、增加饱腹感、利于排便,对于改善血糖、血脂、便秘、减重都很有帮助。
蔬菜除了含有膳食纤维,还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物等多种身体必需的营养素以及对身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它是健康饮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每天至少要吃300~500克的蔬菜才能基本满足人体的需要。对于糖友来说,可以吃的更多一些,甚至有专家建议可以吃到2斤。如果餐盘的一半装不下,可以另外盛起来。
非淀粉类蔬菜种类其实非常多,比如各种绿叶菜、各种菌菇、西兰花、茄子、芹菜、辣椒、西葫芦、白萝卜、胡萝卜、番茄等等。
或者换个思路,只要把淀粉类蔬菜排除,剩下的就是非淀粉类蔬菜,就可以随意组合搭配来吃了。含淀粉比较多的蔬菜比如土豆、山药、南瓜、莲藕、芋头、红薯等。
这类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物,比如各种水产品(鱼虾贝等等)、各种禽类(鸡鸭鹅等)、各种畜类(猪牛羊),还有鸡蛋。
另外,大豆类以及各种大豆类制品(豆腐、豆干等)也是富含优质蛋白质的,但是相对动物性食物,它的碳水就要高一点。
动物性蛋白类食物,特别是禽类、畜类,即便是纯瘦肉也都含有饱和脂肪,更不用说它们的皮和肥肉了。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会导致坏胆固醇升高,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很多糖友本身就有血脂增高的问题,加上糖友血脂达标的标准要比正常人更严格,所以,糖友吃蛋白类食物一定要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不吃禽类的皮,不出畜类的肥肉。
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对餐后血糖影响比较大,但是已经把它们限制在只有盘子的四分之一,这样就已经把对餐后血糖的影响尽量最小化了。
碳水化合物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在糖友的长期饮食模式中,一定要包含一定量的碳水。现在流行的低碳饮食,只能作为一个阶段的饮食,不适合长期执行。
优质碳水化合物类食物,是指除了有碳水之外,还含有比较多的其他营养物质。像白米、白面就不是优质碳水,因为它们经过了精加工,很多营养物质已经流失了,比如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等。
像各种全谷物,比如糙米、黑米、燕麦、藜麦、玉米等就是优质碳水类食物。
另外像淀粉类蔬菜,也可以算入碳水化合物类食物,比如土豆、红薯、南瓜等。
还有一些杂豆,比如芸豆、红豆、豇豆、鹰嘴豆等。
糖友也是可以喝饮料的,饮料的定义其实很宽泛。对糖友来说,最好的饮料就是白水,最好自己烧水喝,最近不是发现喝瓶装水会导致塑料微粒进入人体,可能会导致肠道炎症。
除了白水,淡的茶水、不含糖的咖啡、低脂牛奶也是很好的饮料。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有讲过相关的研究。
最后,再好的方法,如果不亲自实践的话就不会有任何作用,欢迎大家交流实践心得。
他发明的这种餐盘 能让糖尿病人简单易行地控制食量
2018-02-01 07:2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苗 通讯员 陈佳琦
健身达人们必备的能力,就是快速换算出每顿饭的卡路里。准确掌握吃进多少热量,是减脂、增肌过程中事半功倍的事儿。
比健身达人更需要掌握这项能力的,其实是被糖尿病困扰的“糖友”们。在针对糖尿病人的饮食指南上,每一餐都有具体到“克”的营养搭配标准。
可中国人的餐饮体系当中,厨房里可不会摆着电子秤,连油盐酱醋的添加都遵循着“少许”、“适量”的模糊标准,糖尿病人该怎么安全、合理地吃一顿饭,实在是个大问题。
好在这样的困境很快就会被打破,舟山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方跃伟的“糖尿病健康餐盘”刚刚拿到了国家专利,“正在联系我们当地社区做推广。”一切顺利的话,将来糖尿病病人只要端着一个餐盘,就能精确掌握每顿饭的营养搭配了。
自己患上轻度脂肪肝
才发现卡路里难计算
方跃伟从事健康教育30多年了,在过去给市民上课讲膳食平衡时,用的都是全国通用的膳食宝塔,用克来计算每天吃多少食物,比如一天要吃米饭多少克、蔬菜多少克等等。
“以前都这么讲,也认为这样讲很正常,直到我自己也出现轻度脂肪肝后,才意识到这样的计算方式很难操作。”方所长说,脂肪肝需要综合防治,除了运动,还要管理每天的膳食。
2008年,方所长的爸爸也被查出糖尿病,这种慢性病最需要每天计算摄入的食物量,但是从来没有医生具体告诉他爸爸该怎么吃。
于是,方跃伟花了一年的时间,总结出了手势测量卡路里的方法——食物手测量法。
这个操作很方便,在糖尿病人快速估算出每日需要的食物份后,用手测量就能控制饮食。比如身高172厘米,体重79公斤的的男性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食物摄入可以简化为“1单手捧的水果,2个半拳的蔬菜,2个拇指的素油,3个拳头略少的谷薯,4个手心的蛋白。”
这个发明产生于2013年,方法也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可5年过去了,方跃伟发现,基层医生的宣教程度以及病人的接受度并不高。
“医生花15分钟就可以看一个病人了,再花15分钟教病人用手测量食物,医生没动力这么做。”方跃伟有些无奈。
6个凹槽盛放不同食物
根据份数控制饮食总量
到了2016年,方跃伟想到了用餐盘的形式解决糖尿病人的食物摄入问题,“把各类食物直接放入餐盘上相应的凹槽吃,也不用换算了,该吃多少放多少就行。”
餐盘的设计乍一看很像国内食堂常用的不锈钢餐盘,上面有6处大小长短不一的凹槽。要使用这餐盘,还得搭配同样由方跃伟申请了专利的《糖尿病每日热量食物交换份速查表》以及《不同能量级膳食一日三餐食物合理分配表》。
“不同身高体重,不同工作强度的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物摄入的总量都不一样。”方跃伟说,速查表和分配表起到定位的作用。
比如一个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男病人,40岁,身高173厘米,体重76公斤,根据“工作、身高和体重”,在两份表格里,可以定位到他属于轻体力、超重体型病人,每天应该摄入18份食物。这里的“份”指的是“食物交换份”,代表90大卡,所以这位男病人每天要摄入1620大卡的食物。
在餐盘中,每个凹槽都被方跃伟规定好了可以放置什么种类的食物,比如左下角的凹槽,当它用五谷米饭填满时,就意味着“2份”,也就是180大卡;当它被茎叶茄瓜类等蔬菜占满时,就是“0.25份”也就是22.5大卡。
病人只要记住自己一日三餐各类食物的份数,就能控制住每天的饮食总量了。
方跃伟告诉记者,他最近的工作就是联系厂商,希望尽快将第一批健康餐盘生产出来。舟山当地社区的糖尿病病人,会成为第一批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