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在线(糖尿病在线问诊)

家庭医生在线 0
文章目录:

世界糖尿病地图:我国患者达1.4亿人,11个信号,还不查一下?

2021年12月6日,《2021 ID F全球糖尿病地图》正式公布。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2011年~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4亿,增幅达56%。其中有两个信号值得警惕。

一是1.4亿糖尿病患者中有7283万人尚未被确诊,比例高达51.7%。二是十年间糖耐量受损患者人数由2337万,大幅飙升至1.69亿。

为什么不知情的患者比例如此之高?

有些人之所以不知道自己患上糖尿病,是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出现糖尿病人最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这部分尚未确诊的患者未能察觉到自身情况与糖尿病常见症状有明显关联,因此更难确认自己的病情。

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下这些非典型糖尿病症状,要警惕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尽快测量血糖。

  • 一是餐前低血糖,在吃饭之前有非常明显的饥饿感。
  • 二是乏力疲惫,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身体缺乏糖分功能,就会特别的疲惫。
  • 三是脖颈发黑,有些肥胖的人会在脖子、腋窝、大腿根处出现皮肤发黑的情况,可能是二型糖尿病的表现。
  • 四是怀孕生产时孩子属于巨大儿,这类女性是高危人群。
  • 五是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
  • 六是出现腹胀、便秘、食欲不振、腹泻等肠道不适症状。
  • 七是排尿困难,出现张力性尿失禁。
  • 八是出汗异常,尤其是上半身。
  • 九是手脚麻木,走路会有一种踩棉花的感觉。
  • 十是皮肤状态很差,会容易生疖长疮。
  • 十一是身上有伤口会不容易愈合,哪怕是一些小伤口也是如此。十二是出现糖尿病性水泡,虽然能够自愈,但是经常出现。
哪些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检查?

1、四十岁以上的人群

目前中老年群体依旧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四十岁以上的人,要每年做一次糖尿病筛查。

2、家族中有患糖尿病的人群

糖尿病这种疾病有遗传倾向,后代会携带糖尿病的易感因子。糖尿病患者亲属得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要高。

3、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经常一起出现,因此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要定期筛查糖尿病,测量一下血糖。

4、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也有可能会让血糖升高。例如糖皮质激素、性激素、抗抑郁药物等等。

什么是糖耐量受损?

过去的十年间,糖耐量受损人数激增6倍有余,这个数据也是相当值得警惕。糖耐量检查主要是监测三次空腹血糖、餐后一小时后血糖、两小时后血糖。如果其中一个以上指标不达标,即可被称为糖耐量受损。

糖耐量受损表明身体调节血糖的功能已经出现异常,属于糖尿病前期,没有及时干预血糖,有较大几率转为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的人约有一半或转化成糖尿病,约有一半的人会恢复正常,其实糖耐量能否恢复正常水平主要看干预手段是否足够有效。

如何才能使糖耐量受损恢复正常?

1、运动

运动是最好的辅助治疗糖尿病的手段,如果出现糖耐量受损,运动同样适用。最好每天都能运动,运动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散步这种轻微运动是不管用的,可以进行慢跑、快走或者健身操,强度要上来。

2、饮食

想要解决糖耐量受损问题,想要恢复正常,可以按糖尿病的饮食标准要求自己。吃东西之前要研究一下升糖指数,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和均衡,注意食物多样化,主食以粗细粮搭配为主,进餐顺序为先蔬菜后肉类最后吃主食。同时,要控制热量的摄入,不能让热量超标。

世界糖尿病地图出炉,我国患者达1.4亿人,形势非常严峻。大家要了解糖尿病的症状,除了典型的“三多一少”以外,还要研究其他的“非典型症状”。还要了解糖耐量受损的相关知识,在糖尿病前期就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生活干预把血糖恢复正常,这样才能避免患上糖尿病。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健康明星计划#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国内已明确可行,有4个条件,你符合吗?

小悦是一名快乐的上班族,安安稳稳上班,甜甜蜜蜜谈恋爱,日子过得很开心。小悦和很多女孩子一样,嗜甜如命,最喜欢吃甜甜圈、蛋挞、奶油冰激凌,奶茶更是每天都不离手,至少两杯起步。

久而久之,小悦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情况,体型逐渐消瘦,胃口却越来越好,还时常感到口渴,吃得多,喝得多,也尿得多。小悦终于下定决心到医院检查,却被确诊患上二型糖尿病。小悦瞬间崩溃了,她没办法接受这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数据,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小悦是很不幸加入了这支糖尿病“亿万大军”的其中一员。而糖尿病根据发病人群、发病年龄、发病表现分为三个类型。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1、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又叫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者青少年糖尿病,通常在35岁以前发病,所以又叫做青年发病型糖尿病。病人体内缺乏胰岛素,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从而患上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患者自身是无法产生胰岛素的,所以需要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2、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在所有糖尿病类型当中,发病率最高,为最常见的类型,大约有90%的糖尿病属于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患者跟一型糖尿病患者不一样,二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相对的胰岛素缺乏。患者主要通过服用药物进行治疗,有时也会用胰岛素治疗。

3、妊娠糖尿病

孕妇在怀孕前不是糖尿病患者,但在怀孕期间受胎盘分泌的多种激素影响,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血糖升高,患上妊娠糖尿病。患者在怀孕期间应该积极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在大众的一贯认知中,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就要终身用药治疗。因此,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在渴望逆转,摆脱药物。而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当中,对关于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用药疾病的说法已经进行删除,并且2021年中国第1版《缓解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出台,其中已经指出,这个疾病是可以逆转的。

这里说的逆转指的是患者在没有使用降糖药物的情况下,血糖仍然处于达标或者正常的状态。而逆转也有分开不同阶段,主要分为部分逆转、完全逆转和长期逆转。

部分逆转:不用药并且至少一年,HbA1c<6.5%,空腹血糖<7mmol/L

完全逆转:不用药并且至少1年,HbA1c<5.7%,空腹血糖<5.6mmol/L

长期逆转:完全逆转状态持续超过5年(仍需要定期检查、对体重保持警惕,以免复发)

糖尿病想要实现逆转要满足哪些条件?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罗露露表示糖尿病想要实现逆转,需要满足4个条件。

  • 1、糖尿病的类型属于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或者成人隐匿性一型糖尿病,是无法实现逆转的。
  • 2、病程比较短,不超过5年。如果患者的病程已经很长了,实现逆转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 3、患者属于肥胖型糖尿病,可通过科学减重之后,体重问题能够有很明显的改善。
  • 4、胰岛功能正常。存在一定的胰岛功能,才能有可能实现逆转
二型糖尿病患者想要逆转,一定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努力。
  • 一是努力减重,把体重维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
  • 二是遵照医嘱,尽早开始强化降糖治疗,例如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 三是把生活方式调整得健康且规律,控制饮食,坚持运动,戒烟戒酒。

糖尿病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是能够实现逆转的。即使确诊糖尿病之后,患者也不要自暴自弃,不能放弃逆转的希望。哪怕是没有办法实现逆转,患者也要用心控制血糖,防止血糖出现较大的波动,预防并发症的到来。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健康明星计划#

采访专家:

罗露露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获“身边好医生”称号

吃糖太多不一定会得糖尿病 科学“控血糖”避免这5个误区

只是一个小伤口

为何却导致3根脚趾被截掉?

今年30岁的小龚

究竟遭遇了什么?

一个小伤口

让男子截掉3根脚趾

浙江杭州30岁的小龚,年纪轻轻早已发胖。日前,他洗完澡后穿着拖鞋,不慎踢到硬物,右脚第三足趾出现一个破口。没想到,脚趾很快开始溃烂,并逐渐延扩至其他脚趾。随后,小龚又莫名其妙发起高烧,于是急忙赶往医院。

医生对小龚的病情印象深刻:“足背破口按压可流出脓液伴气泡,足底皮肤大面积肿胀伴波动感,中央皮肤颜色变白已坏死,受伤足趾几近脱落。”经检查,小龚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图源:浙医在线

原来,小龚父亲是糖尿病患者,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是高危人群,吃喝随心所欲,结果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却浑然不知

由于病情严重,医生不得不将小龚已坏死的2-4脚趾以及部分2-4跖骨切除,经过一系列治疗,小龚目前已恢复行走功能。

今天(1‍1月14‍日)

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

我国作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患病人数已超1.4亿!

糖尿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如何才能远离糖尿病?

往下看,一同了解↓

“三多一少”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两个类型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通常不能分泌胰岛素,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人数占糖尿病患者的5%左右。

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多见于成年人。发病人数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目前,我国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并不清楚自己已经患上糖尿病。如果出现视力变差、咽干舌燥、刚吃完就觉得饿、夜尿增多、足部麻痹、皮肤干痒、伤口迟迟不好等问题,就要警惕,必要时可去医院就诊。

糖尿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有上述临床表现者,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就可以诊断糖尿病↓

1.与进食无关的任何时间点的随机血糖≥11.1mmol/L(毫摩尔每升)

2.空腹血糖≥7.0mmol/L(毫摩尔每升)

3.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毫摩尔每升)

4.糖化血红蛋白≥6.5%

不只是血糖升高

糖尿病会让你的身体“千疮百孔”

作为一种“不死癌症”,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数值的升高和异常,它还能在身体各部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等。

1.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几乎每6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患有糖尿病足,严重者会导致截肢。

2.心: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约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

3.神经: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约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

4.肾: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

5.胃:糖尿病可能导致神经病变,进而影响植物神经,引发胃部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

6.牙:糖尿病会增加牙周病、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患者并发口腔问题的概率约是普通人的2-3倍

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

远多于糖尿病患者

近年来,糖尿病前期呈现高发势头。统计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远多于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前期呢?即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血糖值比正常血糖高,但并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但是,由于糖尿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很难被察觉,极易被人们忽视。

“控血糖”的5个误区

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血糖高,肉类越少吃越好?

荤素搭配的吃法,可以使血糖升高幅度小一些、代谢慢一些,对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

误区二:血糖高,主食越少吃越好?

吃太多精制米面等主食确实会使血糖升高,但并不意味着要不吃主食或吃太少,糖尿病患者饮食建议:碳水化合物热量占比50%~60%为宜

注意:长期不吃主食,每日脂肪及蛋白质摄入占比增高,会增加肝脏及肾脏负担,严重情况下,还会引起“饥饿性酮症”“血脂紊乱”。

误区三:血糖高,不能吃水果?

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水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糖脂代谢,但需要注意水果含糖量、进食时间和摄入量。

误区四: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

许多人爱吃甜食,但运动量大,脂肪摄入少,生活也较为规律,因此,血糖就没有问题。但若本身不爱运动、生活不规律,伴有肥胖,家族有糖尿病遗传史等高危因素,再加上爱吃糖就有可能得糖尿病

如何科学控糖?

牢记“500111口诀”

  • “5”: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 “0”:晚饭后不要进食;
  • “0”:不喝甜饮料;
  • “1”:每周只在外进餐1次;
  • “1”:每天吃1斤蔬菜;
  • “1”:肥胖人群每天至少减1两主食。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控制饮食和体重

保持规律作息

加强体育运动

定期关注血糖健康

正确预防糖尿病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艾玖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