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嗜睡(老年糖尿病嗜睡吃什么药)
老人“春困”提防几种病
“春困,秋乏,夏打盹”,如今这个时节,不少老人进入春困期。但老人白天嗜睡不是什么好事,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新研究提醒,这会增加糖尿病、癌症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H见习记者 潘利利 整理
老人白天为何会嗜睡?以下是几种常见原因。
生活孤独单调。空巢和独居老人生活孤独单调,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加上一些躯体疾病,往往不爱活动,易出现嗜睡。建议这类老人打起精神,白天多出门走走,找老友聊聊天,一起进行休闲活动,消除寂寞的同时有助于减少困意。
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该病可引起严重低氧血症及睡眠紊乱,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夜间患者鼾声响亮而不规律,时断时续,声音忽高忽低;白天不分时间、地点嗜睡。有该病症的老人要及时就医,监测睡眠,采取干预措施,注意控制体重。
贫血。由于造血功能下降等原因,老人易出现贫血,疲乏、困倦是最常见的症状,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等。老人多是缺铁性贫血,饮食上需多选择含铁量高的食物,如牛肉、黑木耳、海带等。若没有医生指导,不要盲目服用补铁剂。
老年糖尿病。其起病隐匿,易漏诊,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视力模糊、外阴瘙痒等;出现低血糖时,表现为思维迟钝、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等。因此,老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如确诊糖尿病需谨慎控制,听从医嘱进行饮食,配合适量运动,才能从根本上调节嗜睡状态。
甲状腺功能减退。老年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组织利用不足,导致全身代谢减退的疾病。老年甲减通常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症状不典型,老人可能出现反应迟钝、兴趣减退、白天嗜睡、肢体肿胀等情况。甲减的诊断依靠甲状腺功能检查即可完成,确诊的老人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患者夜间睡不好觉,因而白天打瞌睡也是常见现象。该类老人往往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拒绝表达、白天嗜睡。家人要尽早识别,重视起来,配合老人进行药物、心理等方面的治疗,最好常伴看护者,避免让其独自在家。
用药不当。老人常服用的一些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安眠药等,一旦过量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也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神志异常等。因此,老人不可擅自换药、添药,必须谨遵医嘱用药,有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
心脑血管疾病。老人急性心梗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很多患者都以脑循环障碍为首发症状,比如头疼。当老人突发急性心梗时,大脑缺血、缺氧,会引起精神不振、爱打瞌睡等症状。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突然升高,同时出现嗜睡、头痛、烦躁、萎靡等症状,可能是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要及时就医。严重心律失常的老人会出现头晕、乏力、嗜睡、视物模糊等现象,不可轻视。另外,老人脑血管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形成脑梗,也会有昏昏沉沉、总是想睡的情况。
老人爱睡觉,或与“疾病”有关!医生:睡够这个时间,最利于长寿
老年人喜欢睡觉,并且一沾床边就睡,睡眠质量高,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从侧面反映出老人的心态好、乐观,没有烦恼。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修身养性,对健康长寿很有好处的习惯。
在进入睡眠状态之后,身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节奏会随着放慢,好的睡眠质量可以让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修整,促进身体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免疫,提高抗病的能力。但是睡觉真的是睡得越多越好吗?睡觉的时间应该保持在几个小时,才最有利于长寿呢?
老人的最佳睡眠时间
如果人到了60岁,就已经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了,最佳的睡眠时间应该在7-8个小时左右,一天的睡眠时间最好不要少于7个小时。如果长期睡眠时间少于7个小时,有可能会导致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老年痴呆的症状。
有的老人非常爱睡觉,早上吃饱饭之后睡1-2个小时,中午吃饱饭又睡1-2个小时,晚饭吃过没多久就又开始上床睡觉了,睡觉虽然好处多,但是过度嗜睡,或许和疾病有关!
脑血管硬化
脑血管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如果动脉出现了硬化,那么动脉血液流淌到大脑的速度就会变慢,大脑无法及时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成分,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工作,就会出现打瞌睡的症状,变得很爱睡觉。
慢性疾病
如果本身就长期患有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那么也有可能会出现嗜睡的症状。此外如果患上了抑郁症,也会出现白天打瞌睡、晚上失眠的现象。如果中老年人在夜间正常睡眠,白天还总是犯困的话,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寻找到相关病因,早防范,早治疗。
心脏病
心脏是身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身体的“指挥部”。心脏的主要任务就是泵血,泵出的血液有百分之二十左右都供给脑组织使用了,因此大脑能否正常的工作和心脏的收缩功能影响非常大。如果老年人患上了心脏病,那么泵出的血液肯定也会受影响,大脑出现缺氧的现象, 因此变得很嗜睡。
总而言之,如果您身边有非常嗜睡的老年人,还是建议您及时就医。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七旬老人半夜仿佛“灵魂出窍”,这种情况,很多糖友都遇到过
糖尿病常与“高血糖”划等号,无论是服用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总的来说,患者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血糖过低也并非是好事,当患者处于低血糖水平时,部分人可能会没有症状而忽视其危险性,也有部分人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症状。
杭州一名70多岁的陆阿姨,就被自己的低血糖产生的症状“吓得不轻”。据悉,陆阿姨是一位空巢老人,但身体也算是“硬朗”,平时起居可由自己安排好。前几日凌晨,还在睡梦中的她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赶快起来寄快递,有急用!”晃过神来后,陆阿姨才发现四下无人也没有通话记录,着实吓了一跳。
原来,陆阿姨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本次出现的“灵异事件”可能就与糖尿病引发的低血糖有关。对此,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唐咸玉提醒糖友们,出现低血糖可大可小,轻则头晕、心慌,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建议要定期监测血糖,发现低血糖时及时纠正,且防范于未然,尤其是夜间低血糖。
糖尿病为何会出现低血糖?低于这个指标要注意“低血糖”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时常有人在忘记吃早餐后出现了低血糖。事实上,诱发低血糖的原因远不止于此。
唐主任介绍,首先,除降糖药外的其他药物也可引起低血糖,如水杨酸盐、奎宁等;其次,大量饮酒同时摄食不足会导致肝脏释放储存糖原受阻,造成低血糖;再者,重症疾病如肝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营养不良症等,胰岛素分泌过量,升糖激素缺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非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
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怎么也会出现低血糖?对此,唐主任解释说,“低血糖是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严格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出现低血糖的风险更大,临床上以药物性低血糖症多见。”
“具体包括:1)降糖药物使用不当:主要是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剂量不当引起;2)过度的饮食控制或吸收不良;3)运动量过大,葡萄糖消耗过多;4)合并特殊疾病: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垂体功能减退等。”
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当非糖尿病患者血浆葡萄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都可以诊断为低血糖,需要引起重视。低血糖症是糖尿病的急性合并症之一,带来的影响可大可小。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低血糖就是头晕、站不稳,进食或休息一下就能好。其实,低血糖症带来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唐主任指出,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往往比高血糖更大。“第一,低血糖导致血糖波动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第二,低血糖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明显影响,包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等;第三,对脑功能的影响,包括出现精神症状、认知功能下降等,严重可出现意识丧失、昏迷,甚至死亡。”
“当出现低血糖时,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和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有出汗、心悸、紧张、焦虑、饥饿、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四肢冰凉等;脑功能障碍的表现在初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也可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的精神症状。”
案例中陆阿姨出现的“灵异事件”,便是属于低血糖症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表现的一种。唐主任指出,“因为糖是脑组织的唯一能量来源,所以脑对低血糖最为敏感,低血糖时可迅速出现脑功能损伤,出现精神症状。”好在就医及时,陆阿姨的血糖已经得到纠正。
当然,并非所有的低血糖症都有迹可循,有些人出现低血糖也没有症状表现。“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无症状低血糖’,多发生在年龄较大、病程长、反复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对于这部分人群,唐咸玉建议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正确、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规律饮食;了解体育锻炼潜在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锻炼时间;规律及在必要的时候测量血糖,尤其是睡前血糖的监测;随身携带能够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发生低血糖后应及时就诊,调整降糖方案。
低血糖时吃糖就能好?专家教你正确防与治低血糖的治疗远不是吃糖就能好如此简单。唐主任强调,出现低血糖时,首要目的是尽快纠正低血糖。“对于意识清醒的低血糖患者,建议立即口服15-20g糖类食品,如葡萄糖、果含糖汁、软饮料、牛奶、糖果等,15min后复测血糖,如仍有低血糖,继续口服或改静脉注射葡萄糖,直至低血糖纠正;对于意识不清,无法进食的患者,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或肌注胰高糖素,15min后复测,如仍未纠正,继续静脉给予葡萄糖,直至低血糖纠正;低血糖纠正后,如距离下一次进餐时间大于1h,建议继续补充含淀粉或蛋白质的食品。”
预防重于治疗。唐主任提醒,低血糖的预防可着眼于预防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和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
1)制定个体化的降糖目标:血糖控制应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也应个体化。尤其是老年糖尿病、反复低血糖或低血糖高风险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放宽。
2)合理用药:降糖药物特别是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宜从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注意血糖监测。注意选择合理的降糖药物搭配,减少低血糖风险;严格按照药物性能选择给药时间,服药后及时进餐。
3)避免可能诱发低血糖的生活方式:建议规律饮食、适当运动、戒酒:饮食要定时定量,误餐或进食过少可能诱发低血糖,另建议外出时应随身携带食物,如饼干、糖果等。运动要规律,每周3~5次,持续20~30min为宜,根据年龄、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长和运动强度,避免空腹运动、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4)加强血糖监测:血糖监测被公认为预防低血糖的主要手段。
#家庭医生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赛##健康科普挑战赛##健康科普大赛##长江健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