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型糖尿病(高原对糖尿病患者影响)
西藏那么美,很想去看看,糖尿病的我能去吗
又到了出游的黄金季节,很多人都去西藏旅游了。糖尿病的我,也想去体验一下。可是,在西藏那样的高海拔地区,气压低、氧气稀薄,要是出现了急性高原病,那可不得了啊。糖尿病人能去高海拔地区旅游吗?如果您正在寻求相关的建议,请看下面的文章。
美丽的西藏自然风光
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出:“只要血糖控制良好且没有并发症,糖尿病人可以进行所有级别的运动,包括休闲活动、休闲运动和专业竞技表演”[1]。但是,所有形式的运动都适合糖尿病患者吗?由于(1)高海拔地区的运动/活动可能会使糖尿病人遇到严重的代谢紊乱、急性高原病、远离医疗护理等问题,并且(2)缺乏有关海拔高度对血糖控制影响的数据,医学界对支持糖尿病患者参加高海拔活动仍持保留态度。
东非乞力马扎罗山的壮丽风景
爱尔兰糖尿病联合会在乞力马扎罗山(4559 米)的探险,或许可以为糖尿病患者能否在极端海拔活动提供参考[2]。这些爱尔兰人在乞力马扎罗山的探险总结如下:
- 用“路易丝湖评分”评估的急性高原病症状,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登山者中发生的频率相似,这表明糖尿病本身并不诱发急性高原反应;
- 严重的高原反应,例如高海拔肺水肿和高海拔脑水肿仅发生在非糖尿病人群中;
- 2名糖尿病患者(其中1名曾患有视网膜病)和3名非糖尿病登山者发生了视网膜出血(通常来说,5000米以上海拔会使超过1/3的登山者发生视网膜出血[3])。
最终,16名糖尿病中有6名和22名非糖尿病中有16名登顶。
糖尿病人在高原活动时可能会有潜在危险
尽管在糖尿病登山者中没有发生急性高原病,但其中许多人还是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这是因为高原反应的某些症状,例如头痛和头昏眼花,使低血糖症的识别更加困难。在缺乏可靠的低血糖预警信号的情况下,患者会更加依赖于血糖仪的测试结果。然而,在海拔高于3700米,特别是环境温度很低的地区,血糖仪的读数要比正常的血糖浓度低60-80%[4]。实际上,在尝试登顶的夜晚,当温度下降到22°C时,爱尔兰人的血糖仪全部失灵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进行精确的血糖控制。
此外,许多因素共同增加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当发生继发于高原反应的厌食症时,糖尿病登山者倾向于通过减少胰岛素来弥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足,以防止运动中的低血糖。有4名以这种方式减少胰岛素的登山者出现了糖尿病酮症和轻度高血糖症,其中2名登山者在山顶附近病情加重,加之高海拔地区的脱水,最终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2名登山者不得不从山上撤离。在用担架撤离之前,随队医生在4000米处开始使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胰岛素对他们进行治疗。此后,1名登山者迅速康复,而另1名登山者住院治疗。有一点必须要强调的是,一些糖尿病登山者为了预防高原反应,口服了一种叫做乙酰唑胺的药物,这种药物可能会诱发持续性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那个住院的糖尿病登山者,就是在登山前服用了这种药物。所以,糖尿病人在做高海拔地区活动的准备工作时,要事先咨询专业医生用药问题。
高海拔低温会使血糖仪读数失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
那么,对于打算进行高海拔登山的糖尿病患者,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建议呢?到达乞力马扎罗山顶的6个爱尔兰糖尿病登山者的经验表明,糖尿病患者是能够参加这项艰巨而具有潜在危险的运动的。但是,高海拔登山仍可能会给患有糖尿病的人带来极大的危害。以下是爱尔兰和荷兰医学专家对高海拔地区活动的糖尿病患者给出的建议[5,6]:
- 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从低海拔升至高海拔地区,有视网膜出血的可能。任何准备到高海拔地区的糖尿病患者,应该事先由专业的眼科医生进行检查。
- 由于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和低血糖症相混淆,以及血糖仪在寒冷高海拔地区的不精确性,很难识别低血糖症。
- 一旦发生急性高原病症状,加之呕吐和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项对高原徒步旅行者的研究表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占高海拔地区死亡的8%[7]。
- 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乙酰唑胺,可能会诱发高海拔登山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糖尿病登山者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必须从偏远的山脉走很长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医疗机构,这可能会加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糖尿病人即使没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迹象,其感知寒冷的知觉也可能受损。在极端条件下,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冻伤。
逐步适应环境是糖尿病患者在高海拔地区运动/活动成功的关键。所有糖尿病人都应擅长在任何条件下的自我监控,并且具备计算胰岛素和碳水化合物的技能以及处理早期高血糖和低血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Maggirini M, Buhler B, Walter M, et al. Prevalence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the Swiss Alps [J]. BMJ, 1990, 301(6756):853-855.
[2] Moore K, Vizzard N, Coleman C, et al. Extreme altitude mountaineering and Type 1 diabetes; the Diabetes Federation of Ireland Kilimanjaro Expedition [J]. Diabet Med, 2001, 18(9):749-755.
[3] Hackett PH, Rennie D. Rales, peripheral edema, retinal haemorrhage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J]. Am J Med, 1979, 67(2):214-218.
[4] Pecchio O, Maule S, Migliardi M, et al. Effects of exposure at an altitude of 3,000m on performance of glucose meters [J]. Diabetes Care, 2000, 23(1):129-131.
[5] Moore K, Thompson C, Hayes R. Diabetes and extreme altitude mountaineering. Br J Sports Med [J]. 2001, 35(2):83.
[6] de Mol P, de Vries ST, de Koning EJ,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t altitude: challenges for people with diabetes: a review [J]. Diabetes Care, 2014, 37(8):2404-2413.
[7] Schlim DR, Gallie J. The causes of death amongst trekkers in Nepal [J]. Int J Sports Med, 1992, 13:74-76.
吴天一新书发布 首次系统提出“高原减肥”
中新网西宁5月17日电 (记者 张添福)“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主编的新书《高原与肥胖及糖尿病》17日在青海西宁正式发布。
吴天一在《高原与肥胖及糖尿病》自序中表示,当今肥胖和糖尿病正施虐全球,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患,然而在世界上的高原人群,包括北美的洛基山脉、南美的安第斯、亚洲的青藏高原人群的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都较低,这绝不会是偶然,而是人类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产生的生理一代谢、习服一适应的结果。
《高原与肥胖及糖尿病》全书细分为16篇65章,概括为四大部分。本书提出了“高原减肥”这一论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内分泌学家宁光教授指出:“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高原对肥胖及糖尿病有利的理论,并据此提出了利用高原环境来有效控制肥胖和糖尿病,是一重大创新和贡献”。
青海省卫健委副主任王勇表示,吴天一院士的新书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和社会意义,必将促使我们更新医学观念、提升科研水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必将对高原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院长杨爱荣表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和我国最高发、死亡率排第一的疾患,而代谢性疾病肥胖和糖尿病正是元凶。这本专著既为“高原康养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青海的一些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完)
高原游需要了解的健康注意事项
新华社拉萨6月9日电(记者黄浩铭)6月后,西藏渐入旅游旺季,针对游客关心的高原旅游健康注意事项,医生提醒,大部分人可以适应高原的环境,但享受高原美景的同时要密切注意身体变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西藏阜康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田鹏建议,游客进藏前,可进行身体检查,及时掌握自己的血压及心、肺功能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
田鹏介绍,游客初进高原,可能会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具体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失眠、嗜睡、食欲减退、腹胀、手足发麻等。一旦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在症状未改善前,应减少活动,卧床休息和补充液体。轻者可不予处理,大部分人经3至10天的适应后症状会逐渐消失。但症状不缓解甚至恶化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患有心、肺、脑、肝、肾疾病以及严重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不建议进入高原。因为这些人群,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若在高原停留时间过长,也较其他人易患各种慢性高原病。同时,由于机体要适应高原环境,心、肺等重要脏器的代偿活动增强,脏器的负担加重,可能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此外,有较为严重的感冒时,建议治愈后再进入高原。
田鹏建议,高原昼夜温差大,游客应注意及时加减衣物,避免受凉。在饮食方面,多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建议不要进食过多的肉食且不宜过饱;忌饮酒。活动不宜过于频繁,需避免过度疲劳,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无谓的担心与顾虑,保证充足的睡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