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吸磷(糖尿病肾病磷摄入量)
糖尿病人骨骼“变脆”更易骨折
糖尿病患者占慢性疾病患者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比例,许多糖尿病人还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糖尿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的危害已经蔓延至了身体各个器官。糖尿病人的骨骼“变脆”,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骨折。
糖尿病人易骨折,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大约有90%的1型糖友和50%左右的2型糖友被贴上了骨质疏松的标签。而骨质疏松易导致骨折。对于骨头“变脆”的糖友来说,冬季是一个考验骨头的季节。天气寒冷路面湿滑都是容易骨折的危险因素。
这里面不仅有跌倒骨折的,还有一些“离奇骨折”的患者。曾接诊过一位60岁的老爷子,因感冒剧烈咳嗽把胸椎骨咳断了。还有一些患者接连骨折找不到原因。求医后发现骨头“变脆”的原因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引发的严重骨质疏松。
造成糖尿病人骨质疏松的原因主要是血糖高了之后导致排尿多,随尿一起排出的钙和磷就多了;另外胰岛素分泌不足,不利于身体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钙和维生素D代谢紊乱;还有糖尿病肾病等都会影响钙的吸收。
危害还不止如此,一次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也会增大,而且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感染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
所以,糖尿病患者防骨折的根本在于控制好血糖。制定合理的用药、饮食、运动计划,平时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体重,避免肥胖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积极防控各种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防止肾功能不全影响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进而造成骨质疏松,引发骨折。
饮食上,要适量补充钙质,像牛奶就是糖尿病人补钙的合适饮品,牛奶升糖指数不高,很适合糖尿病病人饮用。牛奶不仅仅含钙,里面钙与磷的比例也很恰当,帮助吸 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热量摄入过多,糖尿病病人最好选低脂牛奶。喝的时间饭后为宜,营养素吸收更加全面。成年糖友每天喝大约250毫升牛奶即可(可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此外,冬季到了,糖友可以适时穿好保暖衣物出门享受暖融融的阳光,晒晒太阳,不仅驱寒,还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的吸收。
除了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骨折的问题,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患者也是骨折的高发人群,在冬季出行的时候,老年人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雨雪天气尽量少出门,穿防滑的鞋子,以免意外发生。
于康教授告诉您18岁以上人群每天补多少钙合适?怎样吃才补钙?
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仅次于碳、氢、氧和氮,位居第五位,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人体内绝大部分钙都储存在骨组织中,人们常说的骨质疏松,就是由于骨骼中钙含量减少所致。当体内钙丢失量多于摄入量时,骨骼就会脱钙,从而发生骨质疏松症。通常在35岁以后,骨骼中的钙等无机物质的含量就会逐渐减少。如不及时补充钙,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疾病。
补多少钙合适
年龄每天适宜摄入量每天最大摄入量18-50岁800毫克1500毫克50岁以上1000毫克1500毫克(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
如果钙的摄入量超过最大推荐量,即每天摄入量超过2000毫克,不但不会带来任何营养好处,还会使钙过量的风险增加。因此,补钙要掌握度。
钙质在餐后和晚上吸收率最高,因为钙需要在体内溶解为离子钙才能被吸收,溶解的过程需要有胃酸的参与。吃完饭后胃酸比较多,钙的溶解和吸收就会比较好。糖尿病患者晚餐后加餐一杯牛奶或酸奶,在预防低血糖的同时,有利钙质的吸收。
补钙的好食材
牛奶:每天500克牛奶(486毫升),可以满足人体大部分的钙的需求。平均而言,每100克牛奶含钙104毫克,每100克酸奶含钙118毫克,市售某品牌的高钙牛奶每100克含150毫克钙。牛奶中所含的乳糖、氨基酸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所以说,每天1斤奶对补钙大有好处。每天早晚各半斤牛奶,先吃主食或含动物蛋白的食物,最后喝牛奶,同时避免与咖啡、浓茶同饮。需要提醒的是,喝牛奶每天最多不超过500毫升,因为牛奶富含蛋白质,蛋白质过量尿钙丢失会增加,不利于补钙。有些人会有乳糖不耐受的现象,喝牛奶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排气增多等不适症状。这主要是由于消化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将牛奶中的乳糖完全分解被小肠吸收,残留过多的乳糖进入结肠又不能在结肠发酵利用所致。存在乳糖不耐受者可以这样喝牛奶:少量多次饮用;控制饮用速度,尽量慢,像喝功夫茶一样;控制温度,一般20°C~30°C为宜;改喝酸奶,或者换成“去乳糖奶粉”。
豆制品: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每100克北豆腐和南豆腐分别含钙138毫克和116毫克。每100克豆腐丝含钙204毫克,平均而言每100克豆腐干含308毫克钙。可见豆制品是补钙的良好食品。但不包括豆浆,因为每100克豆浆含10毫克钙,可见豆浆的补钙效果不能和牛奶相提并论。
蔬菜:整体而言,蔬菜属于高钙食品,每100克毛豆、蛇豆、洋葱、乌菜、油菜、荠菜、芥蓝、胡萝卜缨、香菜、苋菜、雪里蕻、苜蓿等含钙量均超过100毫克。但并不是每一种蔬菜都有利于补钙,在草酸含量高的蔬菜中(即有涩味的蔬菜),蔬菜自身的钙只有5%左右能被人体吸收。对于有涩味的蔬菜,如菠菜、苋菜等,最好沸水焯烫后再食用,而且不要喝菜汤。
在蔬菜中也有一个家族——甘蓝类蔬菜钙含量高,而草酸相对较少,比如小油菜、小白菜、羽衣甘蓝、卷心菜等,是糖尿病患者应该重视的膳食钙来源。
温馨提示:芝麻酱和虾皮是大家公认的补钙食品。虽然每100克芝麻酱和虾皮分别含钙991毫克和1170毫克,但是要吃100克虾皮或芝麻酱非常难,补钙最好不要完全寄希望于这两种食物。研究证明,喝骨头汤补钙没有科学依据。
补钙不能单打独斗
含钙食物吃了不少,如果不吸收岂不白补了?因此在补钙的同时要减少阻止钙吸收的因素,增加帮助钙吸收的因素。
减少磷的摄入:钙和磷都是制造骨骼的主要原料,过量的磷可与钙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减少机体对钙的吸收。常见的高磷食品包括动物内脏和粗粮。动物内脏尽量少吃或不吃,粗粮的摄入不超过主食摄入量的1/3即可。
蛋白质的摄入量要适当:虽然蛋白质会促进钙质的吸收,但蛋白质在体内不储存,如果摄入大量蛋白质,将会增加尿钙排出,钙的排出就会增加,不利于补钙。一般而 ,1千克体重需要1克蛋白,如果您体重60千克,每天摄入60~80克蛋白质即可。每天1斤奶,1枚鸡蛋,瘦肉加豆腐2两,基本可以满足蛋白质的需求。蛋白质摄入过低又不利于钙质的吸收。
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膳食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目前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国家标准2~3.5倍。
增加维生素D和维生素K的摄入:维生素D和维生素K均有利于钙的吸收。维生素D可以帮助机体吸收食物中的钙,维生素K帮助把机体吸收的钙存放入骨骼中。每天晒太阳30分钟,有助于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K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中,而且颜色越绿,维生素K的含量越多。芥蓝、生菜、甘蓝、卷心菜、芦笋、橄榄油等均有助于补充维生素K。
减少食盐的摄入:英国科学家在对食盐的研究中发现,盐的摄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钙的量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减少盐的摄入量,就能起到增加食物中钙质吸收的作用。这是最经济、实惠的补钙方式,也是对健康最有益的方法。
减少影响钙质吸收的其他因素:植物成分中的植酸盐、不溶性膳食纤维、糖醛酸、藻酸钠和草酸降低钙的吸收。如苋菜含钙359毫克,但含草酸1142毫克,因此可利用钙变为负143毫克;菠菜含钙102毫克,草酸606毫克,可利用钙变为负165毫克。食用这种富含草酸的蔬菜,一定要先焯后炒。对于降低钙质吸收的物质,应尽量避免。
可见,科学补钙是合理营养的重要内容,钙的最佳膳食来源是牛奶、豆制品和蔬菜,在补钙的同时,要减少磷的摄入,合理安排蛋白质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K,避免干扰钙质吸收的因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钙补充剂。
常见食物蛋白质含量(每100克食物)
食物名称 蛋白质含量 牛奶 3克 大米 7~8克 面粉 10~12克 豆腐 12克 鸡蛋 13克 猪肉 15克 虾肉 19克更多内容关注《糖尿病之友》微信公众号:tnbzy2013,欢迎转发收藏,转载需注明出处,未经授权禁止用于商业目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磷有什么变化?
病例介绍
患者,男,23岁,恶心、胸闷4天。
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糖尿病家族史。
查体:身高162 cm,体重95 kg,体型肥胖,嗜睡状态,呼吸深大,皮肤弹性差。
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 6.94,钾2.63 mmol/L,乳酸1.10 mmol/L (1.0-1.7),碳酸氢盐1.4 mmol/L,钾2.7 mmol/L,钠130 mmol/L,氯91.4 mmol/L,磷1.11 mmol/L,葡萄糖20.79 mmol/L,尿常规示葡萄糖4 ,酮体3 。
诊断: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重度)。
入院后给予大量补液、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对症处理后,患者精神状态较前明显改善,但患者仍感胸闷、憋气,复查生化碳酸氢盐17.4 mmol/L、钾 2.21 mmol/L、磷0.12 mmol/L,肌酸激酶正常,考虑合并严重低磷血症,给予静脉补充复合磷酸氢钾,血磷水平逐渐升高,同时逐渐出现肌酸激酶升高,肌酸激酶最高932 U/L,大量补液、纠正低磷血症肌酸激酶逐渐恢复正常。患者复查尿酮体 (-),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1月后停用胰岛素,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达格列净降糖治疗。血糖控制平稳。查IAA、ICA及GAD抗体均(-),诊断2型糖尿病。
问题:
书上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发高磷血症,为什么这例是低磷血症?
病例图片
病例思考
研究发现,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发病时,62.5% 的患者为高磷血症。在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例的血清磷酸盐都有所下降(平均绝对降幅为 1.28 ± 0.77 mmol/L),11%为严重低磷血症(<0.32 mmol/L)。
知识链接
实用内科学第16版第2005页
磷酸盐向细胞外的急性转移是高磷血症的罕见病因,可见于乳酸酸中毒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单独的重度高血糖)。
既往笔记
低磷血症(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
20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