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人为(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出现糖尿和多尿)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糖,还要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上午,“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科普传播活动”在北京举行。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介绍,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

“关注和助力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表示,“应对糖尿病挑战,需要有生活方式的‘药方’,还得有药物的药方,希望科技进步推动药物不断迭代更新,使患者治疗越来越方便,依从性更好、配合度更高,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表示,超重和肥胖是当前驱动新一轮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关研究显示,无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干预,体重下降都能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还可以帮助糖尿病前期患者避免发展为糖尿病,以及帮助糖尿病患者在不吃药、不打针的情况下,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主办方供图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琦教授提醒,单纯关注血糖很难预防和控制好并发症,糖尿病需要综合管理,即关注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管理等。“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还需要保持健康体重。此外,还要关注情绪问题,情绪波动会影响血糖和血压。”

本次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办公室指导,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学术支持,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诺和诺德中国、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蓝角医疗、清城同恒等共同举办。

责编:王真

主编:邱越

校对:谷雨微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糖尿病人出现6种情况,必须马上住院,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王大叔是一个农民,平常以种地为生,由于种的地多,养活老两口绰绰有余。

前段时间王大叔的小腿上出现了一些疤痕,起初以为是种地时不小心划伤所致,也就没放在心上。

可后来,小腿上的疤痕越来越多,王大叔以为是皮肤病,就在儿子的陪伴下到了医院检查。

结果皮肤科医生让他们到内分泌科诊治,最终王大叔小腿上的疤痕被确诊糖尿病并发症。

本来以为是皮肤病,结果却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迹象。如果小腿上出现这种斑,要警惕是糖尿病作祟!

一、小腿上出现这种斑,预示糖尿病并发症已经出现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徐远主任医师表示:一般出现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多数预示着糖尿病已发展到并发症阶段。如果出现了这种色素斑,即便没有确诊糖尿病,也最好测下血糖,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则要警惕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一般没有痛痒感,大小可大可小,数量无法估算,而且患者下肢会有干燥脱屑、皮肤向下凹陷的特点,色素沉着的颜色有深有浅。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和老年斑不同,前者是糖尿病所致,后者是皮肤的脂溢性角化,老年斑一般是凸起或偏平、淡褐色的。

出现胫前色素斑的糖友更容易被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动脉异常、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盯上,心血管危险因素也高,因此如果腿上有这个信号一定要引起重视!

糖尿病患者的腿脚除了可能会出现糖斑之外,还会有腿脚发麻、皮肤瘙痒皲裂及伤口不易愈合等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要及时提高警惕,尽早排查。

二、糖尿病人出现6种情况,建议马上住院治疗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但有些必要的情况下是需要立马住院治疗的。山东济南医院主任医师王建华提醒:糖尿病患者出现这几种情况,要立马住院治疗!

1、血糖居高不下或不稳定的患者

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血糖居高不下或者总是忽高忽低,要尽快住院治疗,通过全面检查、严密监测,找到病因根源对症治疗,已达到血糖的稳定控制。

2、有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

已经出现了糖尿病眼底出血、糖尿病肾病、顽固性腹泻、心血管病变、严重周围神经病变、足部坏疽等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要及时住院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3、出现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

如果已经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及严重的低血糖昏迷现象,那就需要立马住院治疗进行抢救,不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4、应激状态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处于高热、肺结核、尿路感染、严重呼吸道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急状态或围手术期的患者,都应该住院治疗。

5、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无论是I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要住院治疗,看除糖尿病外有无其他并发症。

6、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对于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来说,本身胰岛功能衰竭,口服药效果不佳,最好住院治疗,以更好的监测血糖,控制病情。

三、糖尿病预防胜于治疗,养成健康习惯很重要

据统计,世界上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平均每五秒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

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时间,我国糖尿病患者从9000万增加到了1.4亿,但其中超半数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你以为糖尿病只是慢性病,如果控制不好的话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可以波及全身。

糖尿病一旦引发了眼部视网膜病变就可能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一旦引发了糖尿病肾病,就可能出现肾衰、尿毒症,而危及到心脏和大脑,就可能被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盯上。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蒋永源提醒:糖尿病的预防大于治疗,预防糖尿病要做到下面几点!

1、合理饮食

饮食上要注意健康合理、营养均衡全面,多吃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以更好的控制血糖和体重,预防糖尿病。

2、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补单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还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心态乐观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身体血糖的稳定。

4、定期检查

上了年纪的人可通过定期的检查,来判断血糖水平有无异常,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不要以为糖尿病不可怕,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可能会危害到全身健康。

如果小腿上出现干燥脱屑、皮肤凹陷、大小不一的斑点,要警惕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现象,一定要提高警惕尽快就诊排查,平常更要做好糖尿病的预防。

参考资料:

[1]《【注意】腿脚发出以下5个信号,说明血糖已经超标!》.广东卫生信息.2024-02-21

[2]《你以为看糖尿病就是门诊挂号开药回家?这些情况下还是要住院~》.家庭医生报.2020-08-30

[3]《超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科普中国.2023-12-2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糖尿病患者要关注营养均衡

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有人说,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才会得糖尿病。受此说法影响,不少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不敢吃肉、不敢吃主食、不敢吃水果。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危险的因素——营养不均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营养不良。

国内外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存在营养不良或相关风险的超过60%,非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也高达30%。因此,糖尿病患者要谨防营养不良找上门。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营养不良?

过度限制饮食。由于担心饮食对血糖和体重的影响,不少糖尿病患者会刻意节食,甚至不吃主食。过度限制饮食,身体缺乏能量时,只能通过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脂肪分解就会产生酮体,引起酮症。过度控制饮食(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还会加速骨骼肌的流失,导致肌肉力量不足,合并骨质疏松、平衡力下降和身体虚弱。

胃肠道病变影响吸收。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会出现吞咽不适、腹胀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胃潴留、顽固性呕吐、进食困难,导致消化障碍。肠功能紊乱还可引起慢性腹泻,导致吸收障碍。另外,一些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导致消化道症状或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利用。

运动方法不正确。过度依赖慢跑、暴走等有氧运动,而忽略了抗阻力运动,也就是我们说的“增肌运动”,容易使体重下降过快、肌肉减少。

如何降低营养不良的风险呢?首先,糖友要学会“管住嘴”,而不是“一刀切”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应制定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既达到理想体重,又能满足不同情况下营养需求。

患者可先计算自己每日需要的能量,然后通过合理分配来安排三大主要营养物质的摄入量: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45%至65%,脂肪占总热量的20%至35%,蛋白质占15%至20%。再根据血糖情况进行细微调整:全谷物碳水化合物替换部分精制谷物(粗细粮搭配)有利于血糖控制;低升糖指数/血糖负荷饮食在控制血糖方面更有效,同时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率。

此外,定时定量进餐,遵循汤—蔬菜—肉—主食的顺序进食,有助于更平稳地控制血糖。烹调方法可以多选蒸、煮、炖、汆、拌,避免煎、炸和红烧,这样能减少油脂摄入,更好地控制体重和血糖。还要多吃蔬菜,水果要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常吃鱼、禽、蛋类和适量畜肉类,限制加工肉类摄入,还要限油、限盐,每日烹饪油控制在30克以内(约3小汤勺),食盐少于5克/天(约一啤酒瓶盖)。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适当的运动,有利于控制血糖、控制体重、促进食欲、增加肌肉量。血糖值通常餐后1小时左右达到高峰,此时运动既有利于降糖,也能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好。有氧运动对于改善代谢、减轻体重、改善心肺功能有很大帮助;抗阻训练能很好地锻炼肌肉,有利于储存糖原,更好利用血糖,对长期血糖控制很有帮助。

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150至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至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或者中等强度结合高强度有氧运动。开始进行有氧运动时,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0至15分钟,建议待身体适应后将运动时间提高到每次至少30分钟,每次运动前后进行5至10分钟的热身、整理运动。在运动频次上,每周应保持3至7次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每周至少进行2次,逐渐增加至每周3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医师裴丽娜)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