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飙血(糖尿病人出血如何处理)
贺德志教授:消化道早癌ESD并发症分析
消化界 消化界
2024年12月23日 16:30 北京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和胃癌分别位居我国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和第3位。消化道肿瘤占新增恶性肿瘤病例超过25%,死亡病例超过30%,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十分关键。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早癌的治疗已由外科手术逐渐被内镜下治疗所取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线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造成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本期“消化界”邀请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贺德志教授介绍《消化道早癌ESD并发症分析》。
ESD已成为治疗胃癌、食管癌及结直肠早癌的标准手术方法,并已获得广泛认可,这得益于近20年来的发展。ESD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治愈性切除率均在稳步提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也证实了ESD在治疗消化道早癌方面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一点正逐渐得到更多专家的认同。尽管ESD其发展已有多年,但早期仍伴随着诸多并发症,给临床实践带来挑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常见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狭窄等,以及一些不常见的并发症,已逐渐得到解决或有效控制。
ESD并发出血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时长15:06
出血作为ESD术中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分为术中急性出血和术后迟发性出血。术中出血的发生率较高,据数据显示,其范围在22.6%-90.6%之间。尽管术中出血难以避免,但通常不会引起过度担忧,因为黏膜下剥离或瘤体剥离过程中,尤其是胃食管连接部和贲门胃底等血管丰富区域,难免会遇到血管。若发生小动脉急性大量出血,只要视野未丢失,通过变换患者体位,通常可以进行有效的术中止血。术中急性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冰盐水或加用去甲肾上腺素冲洗手术创面,以及在剥离过程中使用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降低出血风险。保持视野清晰是预防出血的关键,例如,能够辨识出比刀头粗的血管或搏动性血管时,使用刀头电凝止血往往无效,此时需更换止血钳电凝进行预防性止血,以减少出血风险。对于术中切断的小动脉,一旦飙血,应迅速使用电凝钳夹闭进行电凝,确保视野清晰,通常不会出现大问题。
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在3.1%-15.6%之间,尽管发生率较低,但偶尔也会导致半夜紧急胃镜检查。术后迟发性出血有时难以预防,尽管术中处理得当,创面处理良好,仍可能发生。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因素包括切除标本直径>40mm、肿瘤直径>20mm、服用抗栓药物(尤其是>2种抗栓药物)、平坦/凹陷型病变、组织类型为癌、病变位于小弯侧、伴有溃疡、合并心脏病/肝硬化/慢性肾病/血液透析以及操作时间长(>60min)。贺教授也通过两例行ESD术后出血患者的病例处理说明了手术剥离范围较大(>40mm)是ESD术后出血的显著危险因素。
其他常见迟发性出血因素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类固醇和非甾体抗炎药物。慢性肾病长期透析的患者也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操作时间长、病灶大、位置不佳、血管丰富等因素也会增加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上述患者,在处理创面时,应不惜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彻底处理,如喷洒凝血酶或凝胶,术后留置胃管,密切观察随访,以降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
人工溃疡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还包括术中反复电凝止血、凝血功能异常、合并糖尿病。通过建立包括患者和内镜因素的预测出血风险评分体系模型,可以预测胃ESD后的出血倾向;基于该预测模型,内镜医生可以调整治疗计划,如延迟入院或抗栓药物使用安排,用于治疗计划的指导。对于评分高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术前准备,术后更密切的随访以及术后抑酸药的更强应用和黏膜保护剂的联合应用等治疗措施来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
一旦发生术后延迟出血,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电凝钳、硬化剂或金属夹。在谈到二次内镜检查对预防ESD迟发性出血是否有效的问题时,贺教授通过一项纳入441例行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研究进行了解答,二次胃镜检查对延迟出血的发生几乎无作用。对于ESD术后延迟出血需再次内镜止血联合药物治疗,早期迟发性出血即溃疡面尚松软时,可用止血夹或电止血钳止血;晚期迟发性止血即溃疡面基底已纤维化,推荐使用黏膜下注射药物止血;药物止血时术后使用止血药物和足量的质子泵抑制剂(PPI)。
围手术期的用药对于降低出血风险至关重要。胃ESD围手术期用药可以为术者提供最佳的手术操作环境、防治并发症、保障操作安全并促进人工溃疡愈合,用药种类主要包括祛泡剂、黏液祛除剂、解痉药、抑酸药、黏膜保护剂、抗菌药物等。多项权威指南共识推荐PPI用于ESD术后治疗,强效应用PPI使PH值维持到中性环境,能够减少出血的发生,并且提高溃疡的愈合。对于伴有高危因素的ESD/EMR患者建议可酌情增加PPI用量、延长疗程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于伴有多个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延长其住院时间,伴有人工溃疡范围大、术中反复电凝止血、凝血功能异常、糖尿病的患者,建议至少接受8周的PPI治疗,并可酌情增加PPI用量或应用抑酸效果更强的P-CAB类药物、延长疗程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药物治疗与黏膜保护剂以及PPI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在医源性溃疡的治疗中,需要重视黏膜保护剂的作用,抑酸药物与黏膜保护剂的结合使用,可以产生1 1>2的效果。在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后的治疗中,使用PPI以预防出血并促进人工溃疡愈合,是符合临床指南及规范的。术后4至8周内,推荐正规使用PPI治疗能获得良好效果。此外,结合胃黏膜保护剂的使用,其医源性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PPI。聚普瑞锌是一种兼有外源保护和内源修复双重作用的黏膜保护剂。通过特异性粘附并渗透至损伤部位,可以直接促进创口的愈合,提高IGF、HSP表达促进组织修复。膜稳定、促黏液的作用和抗氧化及炎症可增强黏膜保护,并且可抑制幽门螺杆的菌脲酶活性及增殖,三者协同作用治愈溃疡。在术后患者开始进食时,建议患者口服外源性黏膜保护剂例如凝胶状的黏膜保护剂,以直接覆盖在创面上。在黏膜恢复期,可以使用内源性黏膜保护剂,以直接促进胃黏膜血流量、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促进胃黏膜修复。不推荐胃ESD围手术期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感染风险高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贺教授介绍到,在医源性溃疡的黏膜愈合过程中,期望实现的是组织学上的修复,即通过原始黏膜上皮的替代来完成修复,而非依赖于纤维结缔组织的修复。由于纤维结缔组织内部血管密度不足,其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不及正常黏膜,溃疡易于复发。国内多项研究显示,对于ESD人工溃疡,聚普瑞锌减少基底凸起,联合PPI可加速溃疡愈合,提高愈合质量。在一项涉及163例在接受ESD术后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一组仅接受抑酸药物兰索拉唑治疗,而另一组则同时接受抑酸和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在ESD术后两个月,对患者的溃疡愈合情况进行了内镜下评估,发现组间的差异较为明显。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也比较了ESD术后使用兰索拉唑与兰索拉唑加上聚普瑞锌的效果。两个月后的评估结果显示,单用PPI组溃疡基底凸起的发生率为20.7%,而加用聚普瑞锌后,这一比例降低至1.3%,表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愈合评分方面,联合使用聚普瑞锌的患者也明显优于单用PPI的患者。这些结论均提示,在ESD术后联合使用聚普瑞锌可以显著提高黏膜的愈合质量,从而降低溃疡出血的风险。
常用内镜下止血方法分为机械止血、热凝止血和药物局部注射三种,内镜下止血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推荐对Forrest分级Ia-IIb的出血病变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止血夹机械治疗出血性溃疡可以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因此更适合用于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以及因再出血行内镜下止血的病人,这也得到了ESGE指南推荐。对于出血性溃疡,止血夹优于注射治疗,也推荐单独使用止血夹或联合使用注射与热凝治疗溃疡出血。贺教授也特别提到,在纤维化的溃疡基底面释放夹子相对比较困难,因此需要选用夹闭力强的止血夹或电凝钳对吻合口的部位进行止血。
ESD并发穿孔及狭窄的处理
,时长06:24
在ESD术后的并发症中,穿孔位居第二。实际上,某些穿孔是手术过程中必须主动实施的。例如,当楔形瘤体深入腹腔和浆膜层时,若不通过穿孔剥离,便无法彻底移除瘤体。因为临床上拥有多样化的夹子,包括大夹和小夹。在使用一个大夹固定后,再用小夹闭合穿孔处,以确保手术的完整性。而对于十二指肠球降交界腺瘤EMR术后穿孔的荷包缝合术止血夹应用及结肠息肉ESD术后穿孔止血夹夹闭问题,贺教授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三种ESD术后主要并发症为狭窄。就胃部而言,狭窄并不构成严重威胁。然而,若发生在贲门、胃底或幽门前区,狭窄可能导致某些功能障碍,例如吞咽困难或胃排空受阻。食管环周或累及范围>75%管周的食管早期病变行ESD术后狭窄风险可达到88%-100%。ESD术后狭窄主要是与损伤引起的深层溃疡和炎症诱发的胶原纤维形成、星形肌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平滑肌细胞纤维转化有关。其切除病变的范围和深度是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子。
食管环周黏膜剥离技术,尽管在技术层面并无难题,但普遍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抵触。原因在于,完成该手术后,患者需经历十次甚至更多次的扩张治疗,这不仅令患者不满,也给医生带来了重复劳动的困扰。因此,即便内镜剥离技术可行,对于某些食管全环周早期癌症,医生们仍倾向于将其交由外科处理。众所周知,食管环周黏膜剥离后易发生狭窄,但若保留四分之一的黏膜,则可避免此并发症。贺教授介绍了他独到的经验:在黏膜桥消失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构建新的黏膜桥,通过从其他部位移植正常黏膜,从而达到预防狭窄的目的。并提到《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近环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观察》一文已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包括激素和抗生素的应用等,感兴趣的同道可以参考。
总结
内镜技术从早期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膜下肿瘤挖除术(ESE)、内镜下经隧道切除术(STER)、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再到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当前内镜技术的应用已从黏膜层拓展至浆膜层。对于腹腔纵膈内的肿物,通过自然腔道进行切除已成为国内广泛实施的手术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器械的持续发展,内镜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大,越来越多曾经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处理的病例,现在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替代治疗。此外,内镜治疗具有费用较低、创伤较小的优势,因此,它不仅代表了目前治疗的趋势,而且预示着未来治疗将更加倾向于微创化,以实现有效的治疗效果。
爱国情 奋斗者|安阳援疆医疗队队员张海霞:巴里坤草原上的一抹彩霞
▲哈萨克族病人给张海霞(中)送锦旗 (资料图片)
4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医院,前来采访援疆医疗队的记者碰到了该医院妇产科主任曹艳云。热情的曹主任快人快语:“你们那儿来援疆的张老师医疗水平很高,对我们帮助太大了。要是哪天在医院看不见她,我心里就空落落的,觉得没底。”曹主任口里的张老师,就是我市援疆医疗队队员、市妇幼保健院病理产科主治医师张海霞。
2018年7月,海霞看到我市动员医疗人员援疆的消息后,立即主动报名参加,成为赴巴里坤县的一名援疆医疗队员。临出发前,她新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她写道:“能够成为援疆人,投身援疆大业,我感到自豪。”
▲张海霞(中)传授技术(资料图片)
2018年8月,海霞和我市援疆医疗队队员们飞越3000公里,满怀豪情地抵达巴里坤县。新鲜劲儿还没过,巴里坤的美景还没来得及看,当地恶劣的气候就开始考验他们了。当地气候干燥,喝多少水都不起作用。去了才三四天,海霞好几次早上被鼻子痒醒,伸手一摸,原来是鼻子出血了。海霞告诉记者:“刚来的那段时间,我口腔溃疡就没好过,口唇干裂、鼻子出血,整夜失眠都是常事。”
当地人说,巴里坤就两个季节,七八两个月是夏季,剩下的都是冬季。9月,安阳爱美的女孩儿还穿着裙子,巴里坤人已经开始穿羽绒服了。海霞积极参加自治区组织的“民族一家亲”活动,与大泉湾村刘忠老汉家结成亲戚,每个月都要去他们家住上两天。海霞还清楚地记得头一次去亲戚家住的情形。那天下着大雪,路上的雪没过了小腿,气温低到摄氏零下三十五六度,晚上冻得穿着衣服、抱着被子也睡不着。就这样,海霞依然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巴里坤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极端寒冷的天气把海霞的腿都冻伤了,上楼、下楼都疼得受不了。不到半年时间,本就身形瘦削的海霞比来的时候瘦了6公斤。
经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海霞迅速投入工作当中。
▲ 张海霞在手术中(资料图片)
巴里坤地广人稀,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农牧民看病要冒着严寒长途跋涉,非常不容易。另外,巴里坤气候严寒,饮食结构不合理、重油重盐,以食肉为主,再加上哈萨克族患者保健意识差,孕产妇很少进行孕期检查,使得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重症高危孕产妇十分常见,大出血、难产、产道裂伤、新生儿窒息等急诊随时出现,风险大,责任大,难度大,压力更大。这使得从事病理产科专业的海霞大有作为,一到任就得以大显身手。
去年11月1日,海霞正在病房检查病人,突然听到产房紧急呼叫。她赶到产房,眼前的场面可以用惨烈两个字形容:哈萨克族产妇哈米扎·夏依扎躺在血泊中,血浸透了产床流到了地上,目测出血至少1200毫升。哈米扎面色苍白,已出现休克症状。哈米扎37岁了,只有1.5米高,身形瘦小,但胎儿偏大,哈萨克族妇女崇尚自然分娩,她坚决不做剖宫产,这就给妇产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好容易孩子生出来了,又出现了产后出血。海霞仔细检查,发现哈米扎·夏依扎的宫颈10点处裂伤直达阴道穹窿,裂伤处血管正往外飙血。由于破裂太深,缝合起来相当麻烦。在安阳市妇幼保健院练就的扎实基本功,使得海霞在面对这种棘手情况时仍能从容应对。很快给病人缝合完毕,血止住了,同时给予促进宫缩、纠正休克等一系列抢救,病人很快转危为安,生命体征逐渐好转,大家长出了一口气。一周后,哈米扎出院,专门来到医生办公室和海霞来了一个拥抱,送了一大袋水果还有锦旗向海霞表示感谢。海霞说:“感受到哈萨克族人的淳朴,更坚定了我继续为病人好好服务的决心。”
▲ 张海霞与产妇合影(资料图片)
3月17日,海霞早早来到医院,给前置胎盘的产妇李晓莹做手术。以前,像前置胎盘这样的病人,巴里坤县医院根本治不了,只能转院去哈密市的医院,路程遥远,病人花费也高。这次李晓莹听说医院有援疆专家,就选择留在县医院。手术刚开始比较顺利,胎盘娩出后,出现了最担心的大出血。子宫不收缩,胎盘剥离面广泛渗血,瞬间失血量达1000毫升。巴里坤县医院山高路远,转诊困难,血源紧缺,再大的手术也只能提供300毫升血。针对这个前置胎盘病人,海霞等人预先做了充足的准备,把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千里迢迢支援的宫纱提前进行了消毒。宫腔填纱术,这个在安阳的医院每天进行的手术,在巴里坤县医院还属空白。海霞熟练地填了宫纱,出血止住了,提前准备好的药和预案都起到了良好效果。经过有条不紊的抢救,病人情况逐渐好转,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李晓莹出院时高兴地说:“有了援疆专家,疑难大病都可以在家门口治了,既方便又省钱,真正解决了我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来到巴里坤后,海霞坚持每周一在专家门诊,其他时间在病房或做手术。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遇到疑难病人、急诊手术,海霞总是随叫随到。她每天在门诊、病房、手术室忙碌,还收了陈惠君和马春莲两个徒弟,她们都是勤奋好学的人。海霞就想,一定好好带她们,把自己的技术都教给她们,给巴里坤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半年多来,海霞一方面通过每天临床查房、讲座,将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规范传给徒弟,另一方面组织典型病例、疑难病例讨论,同时在手术中手把手教授手术技巧。目前,她带教的医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高危妊娠的动态管理,掌握了中央性前置胎盘、子痫、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的规范诊治和手术技能。
巴里坤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群众居住分散,基础卫生设施薄弱。为了解决巴里坤农牧民看病难问题,海霞和我市援疆医疗队队员在援疆前方指挥部的组织下,经常利用节假日下乡义诊。从顶着烈日到冒着严寒,海霞的足迹遍布团结村、海子沿村、卡子湖村等20多个贫困乡村,每到一处送医、送药、送温暖,广受农牧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海霞的名字本来寓意是海边的彩霞,来到天山脚下、巴里坤草原,这片彩霞依然绽放着绚丽的色彩。
●援疆感言
平凡的人生因援疆而不同
□张海霞
2018年8月25日,作为安阳援疆医疗技术人员,我带着组织的信任、医院的重托,跨越3000公里,从中原大地来到边陲小县巴里坤,开启了援疆生涯。这里极度干旱、寒冷的自然环境,导致我口唇干裂、鼻子出血,整夜失眠,饮食不习惯导致我的体重直线下降。科里的哈族同事知道后给我带来哈族特色食品,有的哈族同事邀请我去家里做客……援疆前指的关爱,当地群众的淳朴,同事的关心,深深感动着我,使我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
巴里坤气候严寒,饮食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哈族患者保健意识差,孕产妇很少进行孕期检查,使得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等重症高危孕产妇十分常见,大出血、难产、产道裂伤、新生儿窒息等急诊随时出现。只要有疑难病人、手术、抢救,我随叫随到,夜间出诊更是家常便饭。风险大,责任大,难度大,压力更大。但能为巴里坤妇女健康尽自己绵薄之力,虽苦犹甜。
巴里坤地域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基础卫生设施薄弱。为了解决巴里坤农牧民看病难,我们援疆医疗队经常利用节假日下乡义诊,从顶着烈日到冒着严寒,足迹遍布20个贫困乡村,每到一处,送医、送药、送温暖,广受农牧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作为援疆人,为自己能够投身援疆大业而自豪。天山脚下,留下我奋斗的身影;巴里坤草原上,有我救治的母亲和孩童。
平凡的人生因援疆而不同!
原标题:巴里坤草原上的一抹彩霞
——记我市援疆医疗队队员、市妇幼保健院病理产科主治医师张海霞(爱国情 奋斗者)
(安报融媒记者 李剑波 王涛 郭晓东)
曲“镜”通“优”,消化内镜的跨界秀开启!期待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一根细长、灵活的管子,前端装有摄像头和光源,通过自然腔道进入消化道。微探头中也有“大世界”,“火眼金睛”揪病变,让医生直接看到胃肠道,分析病变情况。
小切口、大功能,消化内镜有乾坤,内镜技术正在颠覆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和消化道肿瘤筛查的传统格局。消化内镜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胃肠镜检查,转变为全消化道,多手段的检查以及更加重要的内镜下微创治疗。
而今,内镜正在变得越来越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除了能解除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紧箍咒”,在消化道早癌治疗上也颇有建树,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治疗等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运用高清、甚至将来应用三维、AI辅助的内镜设备,对消化道疾病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窥镜诊治部主任徐雷鸣教授透露,新华医院重点开展的技术包括: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早诊早治;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微创治疗;
胃肠道术后ERCP诊治;
内痔内镜下微创治疗;
小儿消化道疾病内镜下诊治等。
今年,新华医院的内窥镜诊治部正在打开消化新“镜”界,在技术、服务、跨学科合作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的提升和突破。
消化内镜的跨界秀也正在新华医院开启!
用内镜治疗糖尿病?是真的!专家们正在探索在新型内镜技术——电穿孔再细胞化治疗(ReCETTM)的帮助下,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上的突破,希望帮助到糖尿病患者,摆脱胰岛素,改善血糖控制和整体代谢健康。
在内镜下减重?也将有无限可能。内镜袖状胃成形术有望作为一种代谢和减重外科手术的“平替”出现,新华医院内窥镜诊治部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新华医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医院,拥有多个优势学科和特色专科。内窥镜诊治部也在尝试和多学科专家联手,在更多的疾病上进行突破:
新华医院内窥镜诊治部也在与儿消化营养科及儿普外科合作的众多婴幼儿内镜下疑难微创治疗,与普外科合作的消化道改道术后小肠镜辅助下疑难ERCP治疗等。
在内镜诊疗操作流程全新升级,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从患者挂号、检查到治疗,随访,全程提供细致入微的优质医疗服务,确保患者在医院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只要是内镜能触及的范围,就是内镜治疗的阵地、内镜科研的领域。
期待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作为学科科主任徐雷鸣教授的擅长与特点又如何?
徐雷鸣
现任新华医院内窥镜诊治部主任、兼任消化内科副主任
“镜”艺求精,他为消化疾病患者撑起生命的晴空。
保持一颗“佛心”, “以人为本”,这是新华医院内窥镜诊治部当家人徐雷鸣的初心。
徐雷鸣从2001年开始成为一名专职内镜医生以后,在此后“镜”艺求精近十年的时间里,担负了新华医院所有急诊胃、肠镜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无数次深更半夜的急诊抢救,也为消化疾病患者撑起生命的晴空。
在徐雷鸣看来,急诊胃、肠镜操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同时需要的是体力和那一份奉献的精神。
让徐雷鸣最记忆深刻的是十年前接诊的一位外地医院转诊23岁女性病人。这位女病人因为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次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危及生命。经过内镜下序贯治疗及多年随访,奇迹出现了,这位女病人完全康复,现在可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还有一位男病人,反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到新华医院胃镜检查后发现胃体大弯有小血管飙血。幸亏,徐雷鸣内镜下,用止血夹止血成果。一个月后,复查发现抽血处小溃疡,活检确诊胃癌。徐雷鸣和普外科张勇主任一起双镜联合微创切除病灶,让这位患者获得新生。而今,这位病人每年都会到新华医院来找徐雷鸣复查内镜,他们已不仅仅是医患,更成为了朋友。
要做一名好医生,尤其是一名专职内镜医生,就要有扎实的内镜操作功力。所谓“刀不磨不快,人不激不奋”。即使在担任了科室行政职务和大量社会学会职务后,徐雷鸣教授还在坚守在内镜室,他依然是每天最早到达科室,保持着平均每年内镜诊治操作近3000例。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徐雷鸣认为,作为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教会患者如何预防疾病,让他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认为现在做医生的价值已经从原先单一的治病救人,转变为更广泛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不仅要在医学领域不断深耕,提升治疗技术,还要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事务,传播健康知识,提高人们从治病转为防病,治病两者合二为一的意识。”
信息来源:新华医院内窥镜诊治部
搜索
门诊预约请点击链接
☞:内窥镜诊治部门诊
☞:消化内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