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2(糖尿病血糖24严重吗)
2型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诊断标准有哪些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有: 1.口渴、咽干:提示血糖升高、血粘度增大。有些人由于口渴中枢不敏感,尽管血糖增高,但无口渴症状。2.疲乏无力:机体细胞内代谢产物堆积,故有严重疲乏无力。3.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则血容量增多,出现血压高。
4.周身发胀:提示血糖降低过快,造成细胞内水肿。5.腹胀便秘:可能是胃肠平滑肌无力、自主神经受损、双胍类药物服用过多。6.头痛头晕:两种情况易发生头痛头晕:血压高和低血糖。7.皮肤脱屑:皮肤干燥、脱屑、奇痒,提示有皮肤症状。8.双足麻木:双足刺痛,继之麻木,似袜套样知觉缺失,提示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发生。
诊断标准有哪些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它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OGTT时二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2型糖尿病能不能逆转,为什么有些人,不服药也能控制血糖?
提起糖尿病,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一种自身代谢紊乱性疾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只要发病了,就需要终生用药控制血糖,才能维持正常生活。但是在实际治疗中,却有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不使用药物也能控制血糖,难道他们的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人体的血糖依靠胰腺中的胰岛细胞产生的胰岛素来调节,所以糖尿病的病因,就是“胰岛素”出现了问题。
1、1型糖尿病:所谓1型糖尿病,指的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也就是说,人体的胰岛细胞出现了问题,不能生产胰岛素了。这时无论用什么药,都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只有补充外源性的胰岛素才可以。
2、2型糖尿病:所谓2型糖尿病,指的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比如人体进食过多的糖和脂肪,食物中的热量太大,胰岛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供不应求”了,血糖就会升高。
其二、是人体中的组织细胞发生了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细胞们的“口粮”,但是由于熬夜、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原因,使细胞们变得“没胃口”了,于是葡萄糖就积存在了血液之中。
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可以看出来,1型糖尿病是胰岛细胞“失灵了”,原因可能是基因缺陷或是其他疾病所致。而我们目前的医学技术,对失灵的细胞还没什么办法,所以只能不断地补充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的正常规律,使人正常的生活。所以,1型糖尿病无法逆转。
而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作”出来的。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表现为过度的肥胖。他们中有很多人的身体里,胰岛素还可以分泌,但是他们要么是“吃得太多”,要么是“动得太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结果就是胰岛素“不够用了”。那想让胰岛素“够用”,让糖尿病逆转,就必须要“少吃”和“多动”了。
华子有一个同学,体重230多斤。因为口渴尿多,去医院验了空腹血糖,结果是15mmol/L,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让他先吃二甲双胍,配合节食和运动。过了小半年后,他跟华子诉苦,他媳妇把他当兔子养,不给吃饱饭不说,还天天出去“遛他”,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虽然他嘴上说着苦,但实际效果好得惊人。他减掉了40斤体重,现在也不吃药了,测量空腹血糖都在5~6mmol/L之间,糖尿病已经逆转了。华子告诉他,饮食控制,让胰岛细胞得到了“休息”,胰岛素供需达到了平衡,增加运动量又让组织细胞恢复了“食欲”,大量消耗葡萄糖,所以他现在不用吃药,血糖也能控制好了。
不过华子发现,只有肥胖的新发2型糖尿病,经过节食和减肥之后,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逆转糖尿病的结果。本身已经很瘦,以及患病较久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就很差。仍然需要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才能控制血糖。
所以说,肥胖者如果发现了血糖升高,在接受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的同时,千万别忽视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有希望摆脱药物,逆转自己的糖尿病。
肥胖者的胰岛功能更容易受损,希望大家不要等到糖尿病找上门来再去治疗。平时就要注意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的体重,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治未病”的预防,要比“治已病”的治疗重要得多。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2型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应该控制到多少?不少人没弄明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怎样算是把糖尿病给控制好了?”这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过,有不少人都只把注意力给放在了“降血糖”上面。他们以为把空腹和餐后血糖值都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这就算是把糖尿病“控制好”了。
但其实,并非如此!糖尿病患者降血糖,并不能只看空腹和餐后血糖值;而除了血糖以外,血压与血脂等关键指标也同样重要!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给大家说一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及血脂,分别需要控制到多少?不少人一直都没有完全弄明白!
血糖 控制标准≠正常范围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究竟应该降到多少,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同的答案。
不过,客观来说,不少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
最典型的一种表现,就是认为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把血糖给降回到“完全正常”才可以。比如,空腹血糖需要降到6.1mmol/L以内,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需要降到7.8mmol/L以内。
但其实,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把血糖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指出: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测手指血糖,只要空腹状态下处于4.4-7.0mmol/L之间,同时,非空腹状态下(餐后各个时间点)小于10.0mmol/L,这就是算是“达标”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血糖的“控制目标”与“正常参考范围”给混为一谈!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很多患者只把注意力给放在了“血糖值”上面,而忽略了,还有比血糖值更为重要的指标,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按照医学指南当中的描述,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最主要”指标。
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它不像空腹或餐后血糖那样,容易受到一些临时性因素的影响。
尽管,“糖化血红蛋白≥6.5%”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只需要控制到“<7.0%”,就算“达标”了。
当然了,按照最新的医学理念,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应该根据个体情况来进行“个性化设定”。
对于一些年龄尚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比较长的患者来说,可以适度把控制目标设定得更为严格一些;
而一些年龄较大、病程很长、合并症很多的患者,控制目标则需要设定得稍微宽松一点。
总而言之,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把血糖降回到完全正常的范围。而除了空腹和餐后血糖值以外,更重要的是看糖化血红蛋白。
血压 不止“<140/9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实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与此同时,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仅仅只是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对于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作用有限!
只有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把血压、血脂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都给控制好,才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在我国,超过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我们就先从血压的控制目标说起。
目前,我国高血压的诊断分界值仍然是“140/90mmHg”。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只用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以内,就可以了。
根据医学指南的推荐,糖尿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一般需要降到130/80mmHg以内。
把血压降得更低,会对这些患者有更好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要发现血压达到或超过140/90mmHg,就应该尽快开始服降压药治疗。
而假如发现,“高压”≥160mmHg或者“低压”≥100mmHg,那么,则应该考虑同时服用至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来进行“联合降压”。
根据《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当中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的时候,“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药物应该优先考虑,其次是“地平类”药物与利尿剂。
不论是冠心病还是脑梗塞,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基础,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其核心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在血管壁当中的“沉积”。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控制也极其重要!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考范围”一般是“<3.4mmol/L”。不过,这一标准并不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按照医学指南的推荐,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该控制到2.6mmol/L以内;
而已经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进一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给降到1.8mmol/L以内。
也就是说,只要得了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至少需要降到2.6mmol/L以内,更严格一些的情况,甚至需要降到比1.8mmol/L还低。
而在降胆固醇药物的选择上,他汀类降脂药是首选。当光用他汀不足以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时,可以另外增加依折麦布或“降脂针”(PCSK9抑制剂)等非他汀类的降胆固醇药物。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听说,吃他汀会影响血糖,那为什么还要让糖尿病患者吃他汀呢?
确实,客观来说,他汀类药物是有可能对少部分用药人群造成血糖代谢方面的影响。
但是,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明确指出:他汀能够给心血管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它对于血糖的不利影响。因此,不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除非出现了无法耐受的副作用,否则,都应该坚持吃他汀!
当然了,临床上,血脂指标很多,虽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的几个指标。
首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这项指标的意义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相反”的。研究认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适度升高,有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医学指南建议,男性患者最好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1.0mmol/L以上,而女性患者最好让它在1.3mmol/L以上。
那么,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的患者来说,应该如何提升这个指标呢?
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特别强调了,应该主要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还有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此外,吃他汀类药物,也可以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而在胆固醇以外,甘油三酯也是一个非常常规且重要的血脂指标。
医学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是把甘油三酯给降到1.7mmol/L以内。
控制甘油三酯,饮食调整与运动锻炼同样是最主要的手段。当然,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同时,也对控制甘油三酯有帮助。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除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与他汀以外,我们很少会使用专门的药物去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者降低甘油三酯。
不过,当甘油三酯水平直接超过5.7mmol/L时,会明显增加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这时候,往往有必要使用专门降甘油三酯的药物,比如贝特类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3,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1,44(1):8-18
4,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年5月 第18卷 第5期
#健康真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