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腿皮肤(糖尿病腿皮肤溃烂)
糖尿病人下肢有这些信号要注意得了神经病变,防治方法给您了!
糖尿病已经悄然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慢病,慢慢的到来,让人防不胜防,但了糖尿病的人,首先的问题就是防并发症,怎么防呢?当然就要提前了解相关知识,今天我们讲一讲糖尿病人周围神经病并的预防知识!
今年59岁的李先生,糖尿病史10余年,期间一直口服二甲双胍治疗,两年前出现双下肢麻、凉、痛,他一直没有太在意,血糖也控制的忽高忽低,半年前症状加重,最后因一次剪指甲而引发了感染,导致了足足大面积溃烂,成了糖尿病足病。
一、糖尿病人为何会出现双下肢麻凉痛?
首先要提醒广大糖尿病友,如果已出现肢麻凉痛,就要注意了这就是所说的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为什么会有这种症状发生呢?因为在身体的表层皮肤,充满着神经末梢的感应器,如触觉、温度、痛感等外来的刺激,就会由神经网络把信号传到大脑来诠释。如果把神经比喻成一条电线,那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常是外层的电线皮破损。这时候就会出现异常的神经感觉,典型的症状是四肢远端的麻木、疼痛、发凉和感觉异!
当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光会让下肢受损,严重者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还可出现体温调节、泌汗异常及神经内分泌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受损神经类型,糖尿病神经病变通常分为四类:
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损伤影响周围神经的感知能力,如温度觉和触觉。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会影响手臂、手、腿、足和足趾,造成疼痛或失去知觉。这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
近端神经病变:神经损伤导致髋部、大腿、骨盆和臀部疼痛。肌无力和腿部疼痛也是近端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
局部神经病变:对某一特定神经或神经群的损伤。局部神经病变通常会导致强烈的、突然的肌无力、疼痛和感觉丧失。
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一系列关键的人体机能,如心脏和呼吸频率、胃肠活动、性功能和血压。很多自主神经病变患者无法感知其血糖下降至危险的低水平。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了还能治好吗?
糖尿病人如果出现早期的下肢发麻或发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治疗,就能逆转,但治疗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疗程,如果不及时治疗,一不小心碰破了,就引发足病了,这样不但治起来费事,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截肢的风险。
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因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
营养神经:常用药有甲钴胺等。
抗氧化应激 :如α-硫辛酸等
改善微循环 :常用药如胰激肽原酶、前列腺素E1、己酮可可碱、山莨菪碱、西洛他唑、活血化瘀类中药等。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等。
2、对症止痛治疗 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米替林等。
3、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中药汤剂、针灸、中药熏洗等治疗。
4、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或者采用动脉微灌注直治,这两种治疗目前效果最好,见效也最快。
三、得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饮食怎么吃?
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一环,得了糖尿病或相关并发症后,更要加强饮食管理,在饮食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以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为原则,主食以疏糖营养馒头为主,副食肉、蛋、奶、油要适量,一日1个鸡蛋、半斤牛奶(脱脂)、100克瘦肉、各种蔬菜500克,烹调食物油25克,以保证机体营养供;
糖尿病人除了饮食,还要注意三餐后的运动,以步行为主,餐后行走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四、糖尿病友得了神经病变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降糖药:无论使用胰岛素还是其它药物治疗,稳定性和监测对保证药物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减少饮酒:酒精会导致血糖波动,且常常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还含有可导致超重的无营养热量。
如有必要需减肥:超重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还会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概率。
选择健康脂肪:坚果、豆类、植物油、低脂乳制品、瘦肉和家禽产品所含的脂肪可被人体加工、利用和清除。人工或添加脂肪,通常被称为反式脂肪,会被人体储存而非利用,通常会导致高胆固醇和体重增加。
避免摄入过多糖:高度精炼或加工的糖如含高浓度葡萄糖或果糖的甜味剂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和下降。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是合理控制血糖并防止进一步神经损伤的关键。
治疗其他并发症:影响血糖、血压和血流或神经控制的健康状况如心脏、肝脏和肾脏疾病,均可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概率。
运动:规律运动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降低胆固醇,改善肌肉效率和耐力,改善血流。建议每周运动150分钟,最好分为5个30分钟来实施。
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要怎么预防?
因此我们糖尿病患者应加倍重视,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理想的范围,同时保证血脂、血压等指标达标,从而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应该在保持上述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达标的情况下,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理应用药物治疗。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糖尿病来临 腿脚会出现3种异常
随着如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压力的增大,患上各种各样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较为典型的营养过剩疾病,该病虽然可以控制,但是大多数患者都需终身用药治疗。
糖尿病早期时,很多人都察觉不到,其实糖尿病在来临之前,就给身体发出多种信号了,只不过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些信号症状;这些信号症状在腿脚等处表现较为明显。糖尿病者腿脚会有哪些异常症状呢?
1.腿脚冰冷
人体内的血液是无时无刻不在流动的,通过心脏的跳动,会使血液流动到身体各个组织跟器官,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与营养物质。
不过若是患上该病,导致血糖过高,那么就会造成血液黏稠,影响血循环。
而腿脚又处于循环的最末端,当这些地方的血循环变慢时,就会导致腿脚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跟氧气,然后出现冰冷的症状。若是腿脚冰冷的症状频繁出现,那么就要重视起来了。
2.腿脚皮肤发干发痒
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过高时,就会导致血液过于黏稠,影响血液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中的毛细血管容易收缩,致使皮肤出现缺水、发干的症状。
当然除了发干症状外,患者还会有发痒症状。若是患者体内的血糖不降下来,这种症状就会持续很久。
3.腿脚浮肿
糖尿病者会因体内过高的血糖,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液循环流动的速度变慢,影响废物跟垃圾的排出,然后导致废物跟垃圾在腿脚等处大量堆积,出现水肿的症状。
另外,因为腿脚处于肢体的最末端,所以这种症状也极为明显。
上述就是糖尿病者血糖过高时,腿脚可能会出现的三种异常症状。了解这些症状,可方便大家提前做好预防,及时发现治疗。
那么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1.健康饮食
大多数的糖尿病者都存在一定的饮食误区,总认为吃一些甜度不是很高的食品,就能够稳定好血糖。
其实生活中一些食物吃起来不是很甜,但是升糖的指数却非常高,如包子、馒头、米饭等主食。
这些主食里面的淀粉量特别高,容易在体内转换成葡萄糖,升高体内的含糖量。因此,糖尿病者平时需健康饮食,减少主食的摄入,多吃些蔬菜。
2.多喝水多运动
多喝水可以稀释患者体内的血浓度,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帮助稳定血糖指数。
另外,若是在水中放入一些能稳定血糖的花草茶,如甘草、苦丁、枇杷叶等,也是能很好地促进新陈代谢,稳定血糖的。
而运动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毒素跟垃圾的排出,然后缓解糖尿病症状。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知道,糖尿病早期并不是不痛不痒的,患上该病的人腿脚会有浮肿、皮肤发痒发干、冰凉等异常症状。
发现这些异常症状时,患者需及时进行降糖治疗。治疗后,患者也需健康饮食,多喝水,多运动。同时,做好日常病情监测,每天多次测量血糖的水平。 (医说健康)
来源: 东南早报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小腿皮肤容易变黑?有这几个原因
不论糖尿病患者的病程长短,许多患者会注意到自己的小腿,尤其是小腿前部肤色有所改变,甚至有些患者会发现整个的小腿,甚至大腿某些部位会出现一些皮肤色素的沉着,呈现黑色、棕色或褐色,肤色的改变也没有引起患者不适,但有些患者还是不禁会问:这是什么?和糖尿病有关系吗?这对我的健康是不是会造成什么影响?我该怎样去处理?现在我们就来将一讲这个问题。
糖尿病患者小腿变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下面几种原因:
(1)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患者会患有皮肤瘙痒症。皮肤瘙痒曾经被认为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特征,其原因在于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可以损害神经系统,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瘙痒,患者会忍不住去抓挠瘙痒处,致使皮肤局部微小的损伤,皮肤局部反复的破损再修复,破损再修复可导致局部的色素沉着,表现为皮肤发黑。
(2)糖尿病患者的局部皮肤也存在高糖状态。大多数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中都需要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皮肤局部的高糖状态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同时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使皮肤的感觉下降,容易损伤,使皮肤的屏蔽作用的受损,为外源微生物进入皮肤提供了条件。高糖状态下患者局部皮肤的伤口修复能力下降,局部损伤后伤口的反复破损、愈合会造成色素的沉着。
(3)糖尿病患者常年处于高血糖状态,还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等疾病;有些患者还伴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导致全身中等及大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的管腔狭窄,集体局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减少,造成拒不计提的缺血供氧,导致皮肤色泽的改变。
(4)糖尿病性皮肤病。这种皮肤的病变,大多数出现于小腿前方的皮肤,偶见于前臂。患者常在被虫咬、烫伤或碰撞等轻微的损伤后发病,也可没有任何诱因。这一冰壁多数不会有太多不适的症状,容易被患者忽略,不经过特殊处理也会自我愈合,但是局部皮肤会出现萎缩和色素沉着。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所导致的小腿皮肤色泽的改变,都代表患者的血糖控制欠佳,这不仅是一种不好看的局部外观问题,更是可能出现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警示。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患者应及时就诊于内分泌科和皮肤科,进行糖尿病诊疗方案的调节及局部的治疗,积极控制血糖,避免局部皮肤受损的因素,皮肤受损后有效处理皮肤损伤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