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心理焦虑(糖尿病病人焦虑与什么有关)

每天讲糖 0
文章目录:

约40%的糖尿病患者有焦虑症困扰!焦虑症的原因、症状及应对方法

许多糖尿病患者会感到焦虑,他们可能想知道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

在世界发达国家,糖尿病和焦虑症都是导致失能的主要原因[1]。仅在美国,焦虑症就影响了近4000万成年人。糖尿病也很常见,大约有3030万美国成年人患有糖尿病。2013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群更容易焦虑[2]。本文概述了导致这种联系的原因,还描述了糖尿病和焦虑症的症状以及如何诊断这些症状。

糖尿病是如何引起焦虑症的?

糖尿病患者负责管理自己的血糖水平,并确保血糖保持在健康范围内。这项任务可能具有挑战性和压力。医生会要求糖尿病患者注意自己的血糖水平,并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如:特别注意食物成分、避免食用某些食物、每天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定时注射胰岛素等。

对广泛的挑战进行计划、检查和准备,对于有效管理糖尿病都很重要。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过分担心他们的血糖水平或疾病如何发展,这些担忧可能会引发焦虑症。根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说法,焦虑症是“在真实或想象的情况下过度的担心或恐惧”。另外,糖尿病患者的情感挑战也会引发焦虑症。

研究人员报告,大约40%的糖尿病患者受到焦虑症的影响[2],这一患病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糖尿病患者会发生低血糖或有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而低血糖的一些症状与焦虑症的症状相同。此外,2015年的一项动物研究结果表明,多次低血糖会增加焦虑症的可能性[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低血糖发作会引发生化和代谢变化,从而在生理上影响大脑中处理焦虑症的部分。

症状

糖尿病和焦虑症有几个共同的症状。美国糖尿病协会和美国国立心理健康研究所分别列出了低血糖和焦虑症的以下症状:

感到紧张或烦躁

难以集中注意力

头痛

头晕

疲劳

心跳加速

诊断

医护人员用于诊断糖尿病和焦虑症的方法非常不同。

诊断糖尿病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医生诊断糖尿病使用的是以下1种或多种血液检测方法:

空腹血糖:这项检查要求患者夜间禁食。血糖≥126 mg/dl表明患有糖尿病,100~125 mg/dl表明是糖尿病前期。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项检查反映的是患者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6.5%提示为糖尿病,5.7%~6.4%提示糖尿病前期。

葡萄糖耐量:在这项检查中,患者首先在禁食后和饮用葡萄糖溶液之前检测血糖,饮用该液体后每小时检测1次血糖,持续3小时。2小时血糖≥200 mg/dl提示为糖尿病,140~199 mg/dl则可能为糖尿病前期。

随机血糖:该检查无需禁食,可随时进行。血糖≥200 mg /dl表明患有糖尿病。

诊断焦虑症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有焦虑症,就应该去看医生。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填写一份问卷,询问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症状。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将患者转诊至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处进行心理健康筛查。这些心理健康专家能够对患者进行更详细的评估。

治疗糖尿病和焦虑症

患有糖尿病和焦虑症的人必须学会区分对糖尿病管理的理性担忧和非理性思考。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是与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制定糖尿病治疗计划。该计划应包括:

营养指导

监测行为

药物使用

必要时提供减肥建议和运动目标

情感支持

对于患有焦虑症的人来说,有许多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可能会建议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

个人心理咨询

团体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或其他特定治疗技术

药物

改变生活方式

补充和替代的医疗保健行为,如瑜伽和冥想

糖尿病和焦虑症并存会造成身体和情感问题的恶性循环。然而,学会控制焦虑症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能够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某些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焦虑症或两者都有好处。这些包括:

规律和积极的运动

遵循均衡和健康的饮食

建立并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

花时间和精力与家人和朋友联系

减少咖啡因摄入

限制或避免饮酒

避免使用兴奋剂

总结

糖尿病和焦虑症是两种严重且常见的疾病,它们有一些相同症状。糖尿病患者患焦虑症的风险增加,因为他们可能会经历过度的恐惧和担忧,担心糖尿病的管理和可能的进展。对糖尿病症状本身的担忧也会引发焦虑症。焦虑症反过来会影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能力。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开始出现焦虑症状,就应该去看医生。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应对糖尿病和焦虑症的症状。某些生活方式改变也可能有助于管理这两种情况。

参考文献:

1. Bădescu SV, et al. J Med Life. 2016; 9(2): 120-125.

2. Smith KJ, et al. J Psychosom Res. 2013; 74(2): 89-99.

3. McNay E.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15; 6: 175.

转自《国际糖尿病》

糖尿病为何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障碍,解决办法有哪些?医生讲清楚

张医生前一段时间睡眠质量非常的差,一个晚上睡不了几个小时,原因很简单,因为科室要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查,对于科室来说,这次检查有点像高考,是决定未来命运的一次大考,怎么可能不担心。还好,检查顺利结束,虽然还没有出结果,但是,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来检查的老师给出了不错的评价。

原以为,检查过后,张医生的睡眠会有所改善,但事实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睡眠质量虽然好了一些,却也没有彻底改善,为此,张医生还请教了一位心理学的老师,她给张医生的答案是,我的身体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要想彻底调整过来,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这个答案虽然有点差强人意,却也不是不可接受,张医生就尝试一些办法去慢慢调整。心理医生给出的诊断是轻度焦虑。像张医生这种问题其实在人群中并不少见,现在,大家身处的是一个非常内卷的社会,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焦虑,所以,对于朋友们来说,释放压力对身体健康还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没什么,但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朋友来说,就需要更加注意了。

因为与普通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焦虑更为常见,统计数据表明,糖尿病病人抑郁焦虑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 2 倍。约 1/4 的糖尿病朋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 。有的医生甚至认为,2型糖尿病和抑郁焦虑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会加重抑郁焦虑的发生,而抑郁焦虑又会反过来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女性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或产后糖尿病患者也是抑郁焦虑发生的高危人群。此外,糖尿病发病年龄、并发症、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及社会经济地位均与抑郁焦虑的发生相关。

更让人感到担心的是,很多医务工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关注程度不够,处理也很不及时。张医生之所以会关注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多年以前,张医生的一位亲属就患有糖尿病,他本来是一位非常开朗的男士,得知自己患病后,也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改变,他依旧是人群中的开心果。

突然有一天,他对我说,他现在可能有点心理问题,老是不往好处想。当时我还很年轻,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只是稍微的安慰了他一下,万万没想到的,2个月后,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回想起来,他和张医生的那次交流,可能就是一种求救,但张医生并没有及时发现,导致了灾难的发生。从那以后,张医生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有的朋友无法理解,为何糖尿病会引发焦虑和抑郁呢?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引起糖尿病患者焦虑的常见因素有很多,包括对高血糖 、未达降糖目标、胰岛素注射或针头恐惧症、血液恐惧症、低血糖恐惧,以及对发生并发症的担忧等 。

除抑郁焦虑外,一些其他心理行为障碍,比如认知障碍 、人格改变、饮食习惯改变、睡眠障碍 、性功能障碍等,也常见于糖尿病病人 。很多患病的朋友存在超过1种精神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往往比较隐秘,非专业人员很难发现这种改变。即使是发现了,很多朋友也不重视这些问题。

不重视并不代表它的危害不大,有证据表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糖尿病朋友如果合并抑郁,可使生活质量降低,自我护理能力降低,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增加,甚至会使死亡率增加3倍。同时,这种问题还会使病人的支出显著增加。使生活和疾病管理变得更为复杂。这就有点让人难理解了,为何会导致这么多的不良后果呢?主要原因有3个:

(1)严重的焦虑表现与低血糖症状有很大重叠,都会表现出心慌,无力,甚至大汗,使糖尿病朋友难以区分焦虑症状和需要即刻治疗的低血糖症状;

(2)确诊糖尿病后,对于注射和抽血的焦虑,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使病人达到特定的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3)对低血糖的恐惧,可能是糖尿病朋友焦虑障碍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会导致患病的朋友刻意将血糖水平维持在目标值以上的水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把抑郁焦虑的问题处理好,糖尿病的治疗会面临重重阻碍,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应对呢?朋友们需要知道的是,心理健康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部分,尽早发现和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及早摆脱不良心理、恢复自信,不但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了解我们的对手,并知道打败它的好处,对于每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朋友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在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朋友中,有高达45%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严重的心理困扰没有被发现,这就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朋友没有受到应有的照顾 。据估计,仅有约1/3的糖尿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病人得到了诊断和治疗。也就是说,即使诊断明确了,仍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没有得到治疗。面对这一局面,我们该怎么办呢?张医生给出4点意见。

(1)心理状态的评估应始终贯穿糖尿病的治疗:这是一种快速、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患病的朋友判断自身的感受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2)糖尿病管理团队成员最好有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加盟,以便提供更为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 。

(3)当患病朋友自己或家人发现,病人有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药物成瘾、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时,应及时去精神科医师那里就诊 。

(4)必要时,选择一些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朋友们要知道,抑郁焦虑这些心理问题,同样是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并发症,必要时,是需要使用一定的药物进行治疗的。

只要做好这4方面的工作,心理问题就可以远离患病的朋友,幸福美满的过完这一生,并不是奢望。反之,如果我们讳疾忌医,不敢坦然面对,未来的结局不会好到哪去。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咱们下次再见。

#头条首发大赛##我在岛屿读书##冬日生活记录#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6大心理疗法

糖尿病的心理问题属于人们比较隐秘的内心活动,一旦在糖尿病的心理问题开始对患者引起影响,其影响过程是持久的,不易发现的,所引起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下面谈谈初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糖尿病患者会遇到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因否认而漠视疾病:糖尿病是一个缓慢进展性疾病,攻克该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逆转。可是许多患者在早期检出时不引起重视,认为自己能吃能喝哪会有病?根本听不进医生和亲人的劝言,继续久坐少动、贪吃、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不愿意接受治疗也不定期到医院复查结果导致了疾病快速和加剧发展。

2、因恐惧后果而担忧焦虑:许多患者接受自己是糖尿病的同时,一些不良的坏情绪如担忧焦虑自责和恐惧后果等常常伴随患者,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这主要是因为对糖尿病“无知”而造成的,虽然糖尿病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且一旦确诊逆转疾病的可能性小并且常须终生吃药,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出现在所难免。但是目前对糖尿病的认识早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对其危害的控制完全可以通过医患合作,家庭及社会的支持达到糖尿病患者象正常人一样健康和寿终正寝状态。所以,初患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多学习糖尿病知识,多去看医生,多和医生交流自己碰到和疑惑的问题,并且把医生的要求记下来反复实践并记下心得以便每次和医生交流都有针对性而受益。许多患者不学习或到处求“医”,道听途说,看到某些糖尿病患者没有正规治疗而造成的痛苦局面就联想到自己将来,从而产生自责内疚和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是一定要及早给予重视的。

3、因“好面子”而不规范治疗: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需要规范地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才能保持血糖稳定,这势必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关系。如果患者讲面子,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病情以取得周围亲朋好友的支持及理解,则肯定会影响血糖的稳定和控制。如果患者不愿意让身边的人知道,那么一方面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实际帮助,另一方面压抑和担忧等不良情绪更容易困扰自己,久而久之还会形成心理障碍怪圈,患成抑郁症。

4、因太多“麻烦”而丧失生活热情: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对于患者来讲,涉及的第一问题就是如何吃饭。特别是面临想吃而不敢或不能吃时,患者的“痛苦滋味”只有自己才能切身体会。许多患者就诊时常常情绪低落,唉声叹气,自觉活的没有意思。糖尿病患者要克服这种心理,不要把治疗糖尿病的一些手段和方法看成“额外负担”,要把观念转变一下。虽然糖尿病这个帽子摘不掉,但我们可以摸清它的脾气与它和平共处,让它不危害我们,是完全可行的。所以糖尿病初期患者更加要树立生活热情,因为你的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5、因过于“谨慎严格”而紧张焦虑:一些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因性格因素经常为了遵循作息制度而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稍有改变如果影响了血糖又会内疚自责,长此以往是绝对不利于血糖控制的。因为压力的增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功能的紊乱,肯定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据研究: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的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而导致糖尿病。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不但不良情绪可能诱发糖尿病,心理因素对其发展、预后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患者在进行“五架马车”治病的同时,必须注意心理调节,要掌握好度,这样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糖尿病需要清楚的几大心理疗法

1 认知疗法

通过健康教育,让病人了解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诱发原因、病程转归和治疗要点等,同时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和防治疾病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支持性心理疗法

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听取病人倾诉,耐心启发病人,在取得病人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鼓励和疏导病人,减轻其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3 非指导性疗法

营造真诚和接纳的环境,不断加深患者对自身的认识,使之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钻牛角尖,不患得患失,对待疾病有“既来之则安之”的良好心理状态。

4 精神宣泄法

通过向亲人或朋友倾诉、赋诗作文、歌唱、哭泣、放声大喊等各种方式释放心中的大喜大悲,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5 兴趣怡情法

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奋笔挥毫,或泼墨丹青,或弈棋对垒,或结伴旅游,或饲养宠物,通过各种兴趣爱好调节生活,陶冶性情,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6 音乐疗法

研究发现,音乐具有明显改善病人情绪,消除外界应激所导致的精神紧张,调节内分泌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根据病人年龄、病情和心情选择不同的音乐,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保健作用。比如当糖尿病人精神不振或心情低落时,听听贝多芬充满英雄气概的第九交响曲,他们可以从中找到心理认同与升华,获得健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