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发展糖尿病(糖尿病如何发展)
糖尿病是如何发展的?6个阶段告诉你糖尿病的发展过程
糖尿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会经历6个阶段分别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前期人群、早期糖尿病、中期糖尿病、晚期糖尿病和终末期糖尿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糖尿病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1、糖尿病高危人群
身体肥胖、年龄超过45岁、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高血压以及高血脂、曾经生过超过8斤以上的宝宝、怀孕时有过血糖异常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每年需做一次血糖检查,积极减肥,避免吃宵夜,减少不必要的应酬,远离高热量食物,每顿饭只吃七分饱即可。
2、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血糖有点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阶段。这类人群需严格做好饮食和运动管理,积极减肥,控制好总热量摄入就能逆转。
3、早期糖尿病
早期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还不错,通过饮食和运动就能控制血糖,或单纯用一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效果好。此阶段胰岛功能损伤并不是很严重,可通过合理的营养治疗、规律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就能逆转。同时保护好胰岛功能,避免让病情恶化。
4、糖尿病中期
糖尿病中期需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糖药物才能控制血糖,血糖还不一定达标。一般患者病史在5~10年,也有一部分患者会有并发症的症状,如手脚麻木、四肢发冷、看东西模糊和尿液中有微量蛋白。在此阶段必须控制好血糖,切不可忽略不管,积极对待并发症症状。
5、糖尿病晚期
当糖尿病达到晚期时胰岛功能差,血糖不容易被控制,或已经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患者的病史超过10年以上,胰岛功能可持续性下降,若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会对全身大小血管带来不同程度损伤。持续性处于高血糖状态,必须依靠胰岛素治疗,同时也会带来多种并发症,如眼底出血、蛋白尿和身体水肿等。在此阶段必须认真控血糖,积极治疗并发症,只要身体有不适感应及时治疗。
6、糖尿病终末期
糖尿病中末期可出现致残性和致死性的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此阶段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嘱咐用药,定期去医院做眼睛、心脏和肾脏、皮肤等检查。
温馨提示
糖尿病发现的越早,其治疗效果越好,特别是早期糖尿病之前,通过控制饮食以及运动的方式,就能让病情逆转,防止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糖尿病发病有三个阶段,针对每阶段做好预防,糖尿病并不可怕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其发生发展中有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仅可以很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管理好血糖,还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实现糖尿病“无害化”。
第一阶段: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发展到糖尿病前期人群(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诱发此阶段进展的主要因素为胰岛素抵抗。
第二阶段:是由糖尿病前期发展到临床糖尿病。
第三阶段:由糖尿病到糖尿病并发症阶段,甚至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何为糖尿病三级预防?即针对以上每个阶段采取有针对性预防,可极大程度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或糖尿病的危害。
虽说糖尿病具有一定遗传倾向性,但不是一定会遗传,后天因素仍然是糖尿病的发病的主要因素,及时关注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措施,可大大避免糖尿病的出现。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①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②女性有妊娠糖尿病病史或巨大儿分娩史;③肥
{!-- PGC_COLUMN --}胖,特别是腹性肥胖;④低出生体重者;⑤静坐的工作方式或体力活动极少;⑥年龄>40岁;⑦高血压病或 心血管病史;⑧血脂异常,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 症;⑨髙尿酸血症等等。
采取措施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愉悦心情、生活规律、定期体检。
糖尿病本身治疗“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该主要学习糖尿控制相关知识) 糖尿病饮食(采取针对性的糖尿病饮食策略,但绝不是“饥饿疗法”) 糖尿病运动(根据自身条件,适量运动) 降糖药物的使用 血糖的监测(做好监测,同时做好记录),五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糖尿病合并症的治疗: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等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早期的慢性并发症通过一些治疗措施往往可以逆转;糖尿病并发症可累计全身,需要多学科医生共同参与。
针对眼睛:糖尿病可致不可逆性失明,采取措施:检查视力及眼底。
针对心脏:控制好血压、血脂,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对怀疑冠心病人群可行冠脉CTA或冠脉造影。
针对肾脏: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采取措施:检测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等)。
针对神经:糖尿病可致神经麻痹,采取措施:检查四肢踺反射、音叉振动觉或尼龙丝触觉检测四肢感觉。
针对下肢及足部:糖尿病病足是非创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采取措施:检查皮肤色泽、有否破溃、溃疡,及时治疗皮肤真菌感染,检查下肢血管如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和有无缺血表现。
做好糖尿病三级预防即对糖尿病发病过程的逐个击破,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解决后续糖尿病的困扰;治疗控制糖尿病,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带来的致残、致死危害,可将糖尿病的危害降到最小化甚至无害化,需要你我共同参与!
这类人,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很容易发展成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高危人群阶段、糖尿病前期阶段、糖尿病阶段。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阶段,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及治疗糖尿病。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糖尿病前期”阶段的自我健康管理。
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之间,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阶段。此阶段人群虽然不算患有糖尿病,也没有明显症状,但提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甚至不少人已经出现心脑血管病变,如果不加干预,很可能最终会进展为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病情发展往往还是可逆的,所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服用药物等方法早期积极干预,可以很大程度上阻止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转变,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及基础,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1. 合理饮食,避免“越吃越坏”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的异常波动与“多吃”有很大关系。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其与“脾瘅”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中说道:“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津液,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过量饮食超出了脾胃的正常运化能力,会诱发胰岛素抵抗,使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从而导致糖尿病前期,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因此,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要控制食量、限制热量及脂肪的摄入,避免营养过剩及肥胖。少吃动物内脏、蛋黄及甜品,远离油炸食物。平时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等,保证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在30g以上。建议遵循以下的饮食搭配原则:
(1)以谷类食物为主
(2)低盐、低糖、低脂肪
(3)辅以高膳食纤维
(4)多样化膳食模式
(5)少佐料,多清煮、清炒(少油)
2. 控制体重,提前预警
肥胖可以作为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的预警。肥胖是目前已知的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可逆转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应使体重至少降低7%或更多,如能达到标准体重更好。有资料显示,若能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0%以上。
标准体重简化计算方法: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减轻体重,还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血脂、血压,从而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
3. 科学运动,降糖减脂
长期、规律、适度地进行有氧运动,能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控制体重的目的。可以选择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跳舞等运动项目,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上,每天晚餐1小时后运动更有效。体弱者开始阶段快步走即可,循序渐进,需注意运动后不要再加餐。
运动强度要合适,运动量太小,起不到作用;运动强度太大,反而会使血糖升高,因为剧烈的运动会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使得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释放出儿茶酚胺等,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导致了血糖的快速升高。
4.中西结合,正确用药
目前,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同时,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前期,中医辨证常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为燥热炽盛、湿热蕴脾证、肝郁气滞证、脾胃壅滞证、痰瘀互结证等,虚证多为脾虚湿盛证、气阴两虚证等。
临床上可用作糖尿病前期干预有效果的西药有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罗格列酮等;常用中药材有黄芪、人参、麦冬、地黄、丹参、山药等;中成药则有金芪降糖片、降糖消脂胶囊等。在选择使用何种药物干预时,应综合考虑,遵从医嘱。
综上所述,持之以恒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阻断糖尿病发展的最佳手段。糖尿病前期人群应重视自身病情,根据医师建议,及早通过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控制逆转病情。切忌放任不管,从而发展成为糖尿病。
内容整理: 朱玲逸 胡润萍 陈燊 阮艳玲
本文作者:张振宇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赵淳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云南省基层名中医;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全科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生物医药研究会常务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慢性、难治性疾病)、高血压、 脑梗塞、脑出血、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心脏支架植入术后、放射性肺炎、肥胖、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带状疱疹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