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夜生活(糖尿病可以夜睡吗?)
苹果可以预防糖尿病,平安夜糖友如何正确吃?
平安夜了,在这时很多朋友都会送苹果表示送平安,同时在平安夜时会吃苹果,象征着如意、健康、快乐!那对于糖豆们能吃苹果吗,该如何吃才能使血糖君也听话呢?
苹果的营养价值
1、苹果含有果胶,能促进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代谢,降低胆固醉水平,帮助体内多余的脂肪排出,能有效防治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
2、苹果中含有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有良好的抗氧化功效,能帮助消除人体中的自由基和铅、汞等有毒重金属元素,改善呼吸系统和肺部功能,帮助防治糖尿病并发肺部疾病
苹果预防糖尿病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对20万人的糖尿病发病状况和饮食习惯进行了长达24年的跟踪研究。
这些参与者登记加入了三项大规模研究计划,并填写了关于摄取特定食物的频率、种类和数量的问卷式调查。
在研究开始时,他们都未患糖尿病,在研究期间,共有1.26万人被诊断出这种疾病。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每周至少吃5个苹果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吃苹果者低23%。
研究显示:苹果含有丰富的铬 , 能提高糖尿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 苹果酸可以稳定血糖 , 预防老年性糖尿病。
苹果富含天然化合物类黄酮——一种强力抗氧化剂,它存在于水果、蔬菜和谷物中,有研究已经证实,类黄酮对人体健康有益,可降低患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
研究人员认为,尽管果糖会快速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升高,但水果中的纤维和果胶都对人体健康有益。
另外,喝果汁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人们应选择吃新鲜水果而不是喝果汁。
食用苹果小技巧
苹果每百克热量为52千卡,每天宜食100~200克。食用时间注意是在两餐中间和临睡前一小时,不要在正餐或离正餐太近。小贴士:
1、由于苹果中含有果胶,进入人体后,容易与胃酸混合,从而增加胃的负担,所以,并发胃部疾病的糖友最好不宜空腹吃苹果。
2、吃苹果时一定要细嚼慢咽,这样才有利于人体对苹果中的营养成分的吸收,才容易被人体消化,起到降血糖、防疾病的作用。
3、苹果、胡萝卜搭配同食,容易诱发甲状腺肿,降低彼此的营养价值。
引用文献: 河北医科大学 孟祥涛《苹果树枝多酚类成分降血糖功效研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患者经常起夜也是病,学会这些应对方法,让您睡个踏实觉
糖尿病患者经常起夜,很多时候就是夜尿增多,医学上是指夜尿量超过白天尿量或者夜尿持续超过750毫升,或者是夜间排尿次数和尿量明显增多,尿量也超过全天总尿量的一半。
正常人晚餐后一般饮水少,不进食,入睡后体内代谢率低,血流缓慢,经过肾小管的原尿可充分回吸收,故夜尿显著少于白天尿量。
但糖尿病患者,排除生理性因素外,夜尿增多并不如此简单。
糖尿病患者经常起夜与这4种因素有关,如何应对你得知道。
原因一:高血糖引起的高渗性利尿
我们经常俗称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这里的多尿是由于血糖浓度的增高,导致原尿中糖浓度很高,以至于肾小球没能力将其全部重吸收入血,从而尿液中渗透压增高,水分自然也会被渗透吸入,导致糖尿病患者多尿。
在这里提醒大家,属于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若出现多尿,应立即至医院筛查糖尿病。
若是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此时,你应立即测血糖,若血糖>13.9mmol/L,伴或不伴有乏力、口干、多饮等症状,你都应立即至医院就诊,警惕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原因二:糖尿病性肾病
我们知道,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病变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高糖、炎症、氧化应激因素等使肾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肾脏排泄代谢废物和维持机体钠、钾、钙等电解质的稳定及酸碱平衡的功能下降。
当肾脏功能病变到一定程度时,导致肾脏不能在白天将体内代谢产物完全排出,需要夜间继续排泄,以致夜尿增多,这通常发生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如果一旦尿中有大量蛋白尿,就提示肾小管结构已严重遭到破坏,再不及时就诊,很快进入晚期,此时,血液净化也未必能帮你解决肾脏问题。
因此,每3个月1次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很必要,病史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肌酐清除率一定要查。
原因三:糖尿病性泌尿系感染
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常见于这几类患者:
1.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患者。
由于血和尿中葡萄糖含量较高,而葡萄糖是细菌的主要营养物质,为细菌的繁衍提供了绝好的环境。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降低,白细胞吞噬功能、趋化功能、游走功能及杀菌功能均低于正常人,较正常人更容易受细菌的感染。
2.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且高龄段人群。
老年女性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女性泌尿生殖道pH值降低,泌尿道黏膜变薄,易发生尿路感染;老年男性前列腺病包括前列腺增生、细菌性前列腺炎明显增多,致尿液引流不畅,残余尿增多,细菌易逆行进入膀胱而致病。
病程较长的患者由于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形成糖尿病性神经性膀胱,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可在 90%以上。
3.合并糖尿病肾病者。
糖尿病肾病患者较合并其他并发症者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可能是由于蛋白从尿中排出,使血清蛋白水平降低,抵抗力下降,部分患者肾功能受损,尿量减少,通过排尿对细菌的冲刷作用减弱有关。
另外,女性患者尿道短而宽,较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在临床上,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更多,即没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但经尿液的化验检查提示的确是患了泌尿系感染。
提醒大家,无症状可能与糖尿病病程长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使尿道局部敏感性、刺激性减低有关,也可能与老年人反应迟钝、多种疾病症状重叠,以及高血糖、多尿掩盖了膀胱刺激症状有关。
因此,血糖平稳、安全达标,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也可减少尿路感染带给我们的困扰。
原因四:伴发心功能不全
特别是合并有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等造成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下降,导致心功能不全时,夜间平卧后回心血量增多,肾血流量亦随之增加,尿量亦增加。
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及时筛查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强烈强调需绝对戒烟,血压、血脂、血糖、尿酸控制达标,已经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绝不能随意停药,即使没有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情况下,也要将尿酸降至正常,并注意坚持长期检查。
其他原因
其他非糖尿病性相关引起的夜尿增多,如合并尿路结石、神经性尿频、尿崩症、其他原因导致膀胱容量减少等也会造成夜尿增多的情况。
防治夜尿增多的方法
1.适时调节生活压力及不良情绪,避免夜间紧张、焦虑。
2.保持外阴清洁、勤洗澡、勤换内裤。
3.长期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尿酸指标等正常。
4.若有糖尿病肾病,定期至医院就诊,根据医生意见长期口服相关药物,避免发展到终末期肾病。
5.若有心功能不全症状,随时关注身体有无浮肿、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有上述症状,及时至医院就诊。
6.每3个月1次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很必要;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一定要查肌酐清除率,必要时肾脏穿刺活检等。
7.合并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患者,注意无症状性尿路感染。
8.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不止关注前列腺增生问题,其他引起夜尿增多的疾病也要警惕。
9.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时,特别是糖尿病肾病患者,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肾毒性小的抗生素,切忌自行随意口服。
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夜尿增多的原因及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持控糖的好习惯对糖友有很多益处,希望你每夜好眠、每天开心健康!
作者:沐欣欣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