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啊不是(糖尿病不算病)
糖致百病不可信 糖尿病也不是吃糖吃出来的
近年来,糖与健康的话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朋友圈里时常有文章盘点糖的各种危害,说中国人摄入糖太多,导致肥胖、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需要“戒糖”来改善健康状况。其实,“糖致百病”不可信,减糖应科学。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和儿童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不超过25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与此一致,同时倡导大众以科学的膳食知识为指导,合理控制糖的摄入量。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1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数据显示,中国三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摄入9.1克糖,总体来说并不多,远低于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然而,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糖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糖与糖尿病并没有直接关系
很多人认为吃糖对身体有害,甚至还会吃出糖尿病来,这是一个常见误区,糖与糖尿病并没有直接关系。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型糖尿病的患病基因来源于父母双方,以及气候、病毒感染、婴儿期喂养方式这三种因素;二型糖尿病高风险因素主要有家族遗传、年龄增长、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超重、肥胖和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但患有糖尿病的人需要遵医嘱严格控制糖的摄入。
有文章指出糖会导致食道癌、胃癌和乳腺癌等癌症。事实上,癌症是遗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饮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没必要“戒糖”或“断糖”饮食
但有两类人群要注意减糖
任何形式的能量过量摄入均会导致肥胖,单纯把肥胖成因归结到糖身上是不正确的。预防肥胖的关键是保持能量平衡,通过身体活动把多余的能量消耗掉。对于时下流行的“戒糖”或“断糖”饮食,盲目戒糖没必要,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减糖。通常来说,两类人群应注意减少糖的摄入:
第一类是糖尿病人群和血糖长期偏高的人群,虽然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糖尿病患者无法控制血糖,但应控制糖摄入量。
第二类是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过多摄入糖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不利于控制体重,因此这类人群需要减少糖的摄入。
一日三餐的厨房用糖
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
提到“减糖”,人们通常将目光聚焦在预包装食品和饮料上,而烹制一日三餐的厨房则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中国居民每日摄入糖的首要来源是烹调用的食糖(28.2%),第二位是含糖乳制品(24.2%),第三位是焙烤食品(19.9%),第四位是饮料(17.7%)。加之居民在外就餐和外卖频次不断上升,控制家庭、食堂、餐厅厨房中糖的用量至关重要。建议平时在烹饪过程中逐渐减少食糖用量,适应和培养清淡口味,从而减少糖的摄入。
建议每个人从自家厨房开始,逐渐减少添加糖的使用量,培养清淡口味。有减糖需求的公众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品、饮料,保持健康体重,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文/钟凯(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糖是万恶之源吗?糖尿病六问!教你管好“甜蜜的负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
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如果您是一名糖友,如何面对、管理这个“甜蜜负担”呢?本期内容,带您了解~
一问:听说大肚子、小细腿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二问:糖是万恶之源吗?
三问:为什么糖尿病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如此严重的损害?
四问:管理糖尿病的“三条腿”,是哪三条?
五问: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三条腿”如何配合好?
糖尿病患者要做到运动、饮食、药物这三方面的合拍,一个变,另外两个要跟着变。这要靠医生指导和患者自己摸索的经验,每名患者都是不一样的。
运动方面
运动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运动。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运动,更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高强度的运动。因此,不能过度强调运动的效果,盲目运动带来的后果可能弊大于利。
最近,天气变冷,有名糖尿病患者在跳广场舞的时候突发心梗去世了。因此,特别提醒,中等强度的运动不适合有心梗风险的患者。中等强度运动的标准是:运动时出微汗或者运动时心率维持在170-年龄所得的数值,持续30分钟。这就是糖尿病患者每天有效的运动量。如果今天摄入的食物较多,那就多运动一会,一般情况下运动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饮食方面
有的患者会说我多运动了,是不是就可以多吃一点。这是一定的。运动会消耗热量,若不多摄入食物会导致低血糖的出现。
有名患者,血糖控制的很好,严格按照医生为他制定的标准执行。但他有时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有一次他游完泳,没有及时补充能量,发生了低血糖,晕了过去。
总的来说,对于普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的控制饮食。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体型都偏胖,医生会叮嘱其少吃一点。
但对于体型较瘦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我们鼓励患者多吃一些。1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因此在用胰岛素的同时,建议患者多吃。
当然多吃也不是随便吃,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比其他人偏高的食物摄入量。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对于饮食的控制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自身的运动情况来调节。
服药方面
有些患者会自己调节药量,认为自己这顿吃多了就吃药,下顿吃少了就不吃药了。这是不对的,定期服药对血糖的控制非常重要。不规律用药会造成血糖波动,而血糖波动会造成机体器官的损害,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六问:还有哪些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很多人会问,我有糖尿病,我的孩子会不会得糖尿病?
其实,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遗传病,只是有遗传倾向。除遗传因素外,还有以下危险因素。
1
肥胖。
2
上班一坐一整天,下班一躺一整天。
3
年龄超过50岁。
4
巨大儿或出生体重过低。
5
多囊卵巢综合症。
6
妊娠糖尿病。
我国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是2型糖尿病,是由于增龄、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想要远离糖尿病,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多关注自身的情况(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时关注一下自己的血糖)。
转自健康中国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糖致百病不可信 糖尿病也不是吃糖吃出来的
近年来,糖与健康的话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朋友圈里时常有文章盘点糖的各种危害,说中国人摄入糖太多,导致肥胖、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需要“戒糖”来改善健康状况。其实,“糖致百病”不可信,减糖应科学。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和儿童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不超过25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与此一致,同时倡导大众以科学的膳食知识为指导,合理控制糖的摄入量。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1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数据显示,中国三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摄入9.1克糖,总体来说并不多,远低于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然而,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糖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糖与糖尿病并没有直接关系
很多人认为吃糖对身体有害,甚至还会吃出糖尿病来,这是一个常见误区,糖与糖尿病并没有直接关系。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型糖尿病的患病基因来源于父母双方,以及气候、病毒感染、婴儿期喂养方式这三种因素;二型糖尿病高风险因素主要有家族遗传、年龄增长、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超重、肥胖和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但患有糖尿病的人需要遵医嘱严格控制糖的摄入。
有文章指出糖会导致食道癌、胃癌和乳腺癌等癌症。事实上,癌症是遗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饮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没必要“戒糖”或“断糖”饮食但有两类人群要注意减糖
任何形式的能量过量摄入均会导致肥胖,单纯把肥胖成因归结到糖身上是不正确的。预防肥胖的关键是保持能量平衡,通过身体活动把多余的能量消耗掉。对于时下流行的“戒糖”或“断糖”饮食,盲目戒糖没必要,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减糖。通常来说,两类人群应注意减少糖的摄入:
第一类是糖尿病人群和血糖长期偏高的人群,虽然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糖尿病患者无法控制血糖,但应控制糖摄入量。
第二类是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过多摄入糖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不利于控制体重,因此这类人群需要减少糖的摄入。
一日三餐的厨房用糖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
提到“减糖”,人们通常将目光聚焦在预包装食品和饮料上,而烹制一日三餐的厨房则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中国居民每日摄入糖的首要来源是烹调用的食糖(28.2%),第二位是含糖乳制品(24.2%),第三位是焙烤食品(19.9%),第四位是饮料(17.7%)。加之居民在外就餐和外卖频次不断上升,控制家庭、食堂、餐厅厨房中糖的用量至关重要。建议平时在烹饪过程中逐渐减少食糖用量,适应和培养清淡口味,从而减少糖的摄入。
建议每个人从自家厨房开始,逐渐减少添加糖的使用量,培养清淡口味。有减糖需求的公众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品、饮料,保持健康体重,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文/钟凯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