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 指南(妊娠糖尿病治疗指南)
甜蜜的负担:妊娠期糖尿病控糖实战指南
亲爱的准妈妈们,当你满怀期待地孕育新生命,却突然在产检时被贴上“糖妈妈”的标签,那份紧张与无措,我懂。妊娠期糖尿病(GDM)绝非洪水猛兽,但科学管理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为了你此刻的平安,更是为了宝宝一生的健康起点。作为内分泌科医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真正管用的饮食控糖和用药策略。
一、 餐桌上的智慧:吃对,血糖稳
核心原则是:总量控制、均衡营养、少食多餐、低升糖指数(GI)优先。
“化整为零”巧分餐:告别一日三大餐!改为 “三餐三点”(早、中、晚三正餐 上午、下午、睡前三次加餐)。这能避免餐后血糖像过山车一样飙升,同时预防下一餐前的低血糖。正餐七分饱,加餐“垫一垫”是关键。
碳水选择有讲究:碳水是能量主力,但必须“精挑细选”。
优选复合碳水:全麦面包、燕麦、糙米、藜麦、玉米、薯类(带皮蒸煮更好)、各种杂豆(红豆、绿豆、芸豆)。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消化慢,血糖上升平缓。
严控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糯米制品、含糖糕点、甜饮料。这些“白色陷阱”会让血糖“一飞冲天”。
掌握“份量”艺术:每餐主食量约相当于自己 1个拳头大小的熟米饭或同等量的粗粮/薯类。加餐可选择 1小杯无糖酸奶 几颗坚果,或 1小片全麦面包。
蛋白质是稳定器:每餐都要有!瘦肉(禽肉、鱼肉优先)、鸡蛋、牛奶(选低脂或脱脂)、大豆制品(豆腐、豆浆)是优质来源。它们能增强饱腹感,减缓碳水吸收。
蔬菜是控糖“主力军”:大量吃非淀粉类蔬菜!绿叶菜(菠菜、油菜、生菜)、瓜茄类(黄瓜、番茄、冬瓜、茄子)、菌菇类不限量(烹调少油)。它们体积大、热量低、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矿物质,能有效“占据”胃容量,延缓糖分吸收。进餐顺序有玄机:先吃大量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
水果要“挑”也要“控”:放在 两餐之间作为加餐吃。选择 低GI水果:如苹果、梨、柚子、草莓、蓝莓、樱桃、桃子。避免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芒果、榴莲、香蕉(熟透的)。每次分量约为 自己拳头大小或 一小碗。
脂肪适量且选好:烹饪用油选择 橄榄油、茶籽油、亚麻籽油等健康油脂,避免动物油、棕榈油。坚果虽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 每天一小把(约15-20克)足矣,热量很高。
实用小技巧:
买个厨房秤和分餐盘:初期量化食物有助于建立直观感受。
坚持写饮食日记:记录吃了什么、吃了多少、餐后血糖值(遵医嘱监测),找出适合自己的食物和分量。
随身携带健康加餐:一小盒无糖酸奶、一小袋坚果、一个苹果,避免外出时因饥饿选择不健康食物。
细嚼慢咽:给大脑足够时间接收饱腹信号。
二、 当饮食不够时: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 运动)是基石,但如果严格执行1-2周后,血糖(尤其是空腹和/或餐后血糖)仍不达标,别犹豫,该用药时就用药!硬扛高血糖的风险远大于合理用药。
胰岛素:首选且最安全的武器!
为什么安全?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降糖激素。外源性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不会直接影响胎儿。它直接弥补准妈妈自身胰岛功能的相对不足。
常用类型:
基础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NPH):作用时间长,主要控制空腹和餐前血糖。
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随餐注射,主要控制餐后血糖高峰。方案个性化:医生会根据你的血糖谱(空腹、三餐后血糖值)决定使用哪种或哪几种胰岛素组合,以及起始剂量。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
别怕打针!现代胰岛素笔针头非常细短,疼痛感很轻微。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轮换技巧很重要。
口服降糖药:谨慎选择
二甲双胍:是目前研究相对较多、在某些指南中被列为二线选择的药物(尤其针对胰岛素抵抗明显、拒绝或不适用胰岛素的特定患者)。它能通过胎盘,但大量研究未发现对胎儿有明确致畸性,短期使用相对安全。但其长期安全性数据不如胰岛素充分,且可能增加小于胎龄儿风险。通常不作为首选,使用需严格评估并充分知情同意。
格列本脲(优降糖):部分研究和地区(如美国)会使用。降糖效果强,但有低血糖风险,且能通过胎盘。在我国应用较少,需非常谨慎。
重要提示:绝大多数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和其他新型口服药(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在孕期是禁用的!切勿自行服用孕前使用的降糖药!
用药关键点:
遵医嘱!遵医嘱!遵医嘱!用什么药、用多少、何时用,严格按医生处方。
血糖监测是“眼睛”:用药后更要规律监测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必要时睡前),这是调整方案、确保安全有效的唯一依据。
警惕低血糖:了解低血糖症状(心慌、手抖、出汗、头晕、极度饥饿),随身携带糖果/葡萄糖片以备不时之需。胰岛素和某些口服药可能引起。
产后调整:GDM产妇在产后血糖大多能恢复正常,但需在产后6-12周复查OGTT。胰岛素通常在分娩后或产后不久即可停用。口服药(如二甲双胍)是否继续使用需医生评估。
三、 写在最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糖妈妈”的标签或许带来一时压力,但请相信,每一次认真监测的血糖值,每一餐精心搭配的食物,每一次遵医嘱的注射,都是你为宝宝健康筑起的最坚实堡垒。妊娠期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旅程。积极学习、科学应对、保持乐观心态,与你的产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紧密合作。
母爱无疆,从管理好这一程的血糖开始。你付出的点滴努力,终将化作宝宝健康有力的心跳,和未来阳光下灿烂的笑颜。加油,每一位勇敢的“糖妈妈”!
妊娠时得了糖尿病该如何用药
妊娠糖尿病
孕妇怀孕期间得的糖尿病我们称之为妊娠糖尿病,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妊娠导致的激素和代谢变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而有部分妊娠患者本身胰岛素储备不足,不能通过及时调节体内胰岛素水平来调节血糖水平,从而出现因胰岛素缺乏导致的血糖升高。所以,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补充胰岛素。
由于胰岛素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所以其安全性很好,加之它又是大分子蛋白,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影响,被认为是妊娠期控制血糖的最佳选择。
胰岛素药品的种类很多,可用于孕妇的胰岛素主要包括短效、中效胰岛素,以及由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预混胰岛素(即不同时效的胰岛素混合组成的固定组方制剂,可同时提供餐时胰岛素和基础胰岛素的双时相胰岛素制剂)。
临床可根据用药目的的不同选择胰岛素:
- 基础胰岛素(中、长效):以控制空腹血糖为主。
如:中效人胰岛素(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长效动物胰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
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有利于控制清晨的空腹血糖水平。
- 餐时胰岛素(短效):以控制餐后血糖为主。
包括:短效人胰岛素(又称普通胰岛素或常规胰岛素):在进餐前30-45分钟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 孕妇往往餐后血糖偏高,可在进餐前即刻甚至餐后立即注射短效胰岛素,迅速降低餐后血糖,可以根据进食量随时调整胰岛素的注射剂量。
对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升高者,可在三餐前用短效/速效胰岛素 睡前用中效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应用存在局限性,两个组合胰岛素的剂量、比例相对固定,不利于调整,而孕妇在不同的孕期血糖变化较大,需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故预混胰岛素不作为孕妇用药的常规推荐。
孕妇用药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步调整给药剂量。
- 口服降糖药:由于口服降糖药可引起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症及乳酸酸中毒等风险,国内外指南也不推荐孕期使用口服降糖药,特殊情况下,需评估风险,利大于弊时才可使用。
孕期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h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6.7mmol/L。
总之,妊娠早期胰岛素从小剂量开始,随着孕周的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也相应增加。产妇分娩结束后,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自身胰岛功能逐步恢复正常,这时可停用胰岛素,以免发生低血糖。
科学防控妊娠期糖尿病:医生教你守护母婴双重健康
全民营养周是由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权威机构共同发起的,旨在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营养健康的认识,倡导科学膳食,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全民营养周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健康宣传活动,深受公众欢迎。让我们一起关注营养健康,倡导科学膳食,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只要我们重视它,科学管理它,就能有效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如何诊断妊娠期糖尿病?
诊断方法
我国采用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诊断,孕妇需在空腹、服糖后1小时和2小时分别检测血糖值。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5.1mmol/L
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
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
以上任一指标超标即可诊断为GDM。注意:孕早期单纯空腹血糖≥5.1mmol/L 需随访,不能直接诊断。
分型管理
A1型GDM:经过营养管理和运动指导可将血糖控制理想者,即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就能达标者。
A2型GDM:需结合降糖药物治疗(如胰岛素)才能达标者。
筛查建议
a. 所有孕妇产前检查时可进行空腹或糖化血红蛋白筛查。
b. 具有妊娠糖尿病高危因素:一级亲属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病史、巨大儿分娩史、超重或肥胖、年龄≥35岁、孕早期空腹尿糖反复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不良孕产史、心血管疾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mmol/L和(或)甘油三酯>2.8mmol/L的孕妇,如首次产检血糖正常,也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及早行OGTT。
c. 所有孕妇在孕24~28周进行OGTT筛查。
药物治疗:何时选择?如何选择
胰岛素:首选药物
适用情况:
当妊娠糖尿病孕妇饮食和运动控制1周后,血糖仍不达标(空腹血糖>5.3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或出现饥饿性酮症时,需使用胰岛素。
常用类型:
超短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快速控制餐后血糖。
短效人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需餐前半小时注射。
中效胰岛素(如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持续时间约13-16小时。
长效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稳定基础血糖。
注意事项:
动态监测血糖,避免夜间血糖<3.3mmol/L。
注射部位(腹部、大腿等)需轮换,避免皮下脂肪增生。
二甲双胍:替代选择
适用情况:
胰岛素抵抗严重或无法使用胰岛素的孕妇,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注意事项:
可能通过胎盘,长期对子代的影响尚不明确。
常见副作用:恶心、腹泻,需从小剂量开始。
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或妊娠期高血压患者。
药物治疗后如何管理?
血糖监测
A1型GDM:每周至少测1次全天血糖(空腹 三餐后)。
A2型GDM:每周测2~3次,必要时加测夜间血糖。
目标值:
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
产后管理
产后24小时检测血糖,若异常需转至糖尿病专科。
A2型产妇需持续监测至产后随访。
(内容参考自《中国妊娠期糖尿病母儿共同管理指南(2024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