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脑垂体(糖尿病脑垂体瘤是好事还是恶性)

人与医学 0
文章目录:

一名患者长达十年的糖尿病“不治自愈”,原来是因为垂体出了问题

导读: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精密联系的机器,也许某些部件在特定的条件下突然好转,却并非一定是件好事,更多的需要全面综合的检查,否则将“坏事”当成“好事”,延误了治疗就麻烦了-----童医生

糖尿病是我国老百姓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俗称“消渴症”,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导致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影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比较痛苦和麻烦,因为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该病是无法做到完全根治,所以人们就认为这就意味着一旦得了糖尿病就必须严格的服药来控制血糖了。

血糖高的人不能多吃的食物

其实不是的,因为大多数人的血糖是可以通过单纯依靠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就可以保证在正常范围的,但是这个说着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所以大多数的人想血糖正常只能吃降糖药或者是注射胰岛素。

某中学的张老师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不过张老师的自律能力不错,在患糖尿病的十几年中,无论是饮食还是运动都能够严格的按照医生的要求来,所以血糖一直控制的不错。

大家都佩服张老师的毅力,但张老师却内心有苦不能说,真的是有什么,千万别有病,尤其是被称为“穷”病的糖尿病------是什么好吃的也不能吃啊。

于是乎,对于张老师来说,如果能够治愈糖尿病,那真是做梦都想的愿望。

还别说,在前几日,张老师的这个愿望似乎突然实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不久前,张老师发现自己的测的血糖总是偏低,还有心慌、出汗、饥饿感的感觉,自己上网一查认为这个症状和低血糖很像。

于是就觉得,是不是自己的降糖药吃多了,所以就将降糖药给停了,还别说,药停了,这个不适的症状也消失了,张老师开始那是一个高兴啊。

可是这种“舒适”的状态没持续几天,张老师就发现自己似乎没精神了,不仅不爱说话了,就连饭都不爱吃了,她的爱人感觉自己的妻子好像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的一点都像过去那个爱说话的人。

更奇怪的是,张老师感觉自己好像很怕冷了,明明是初夏了还是觉得冷,甚至要穿隆冬的棉衣也不暖和,这个脸也有些浮肿。

张老师的丈夫认为这里面有问题,于是连忙带张老师去医院进行检测,结果果然查出了问题,在张老师的脑垂体里面有一个梗塞灶,导致张老师体内的激素水平全面下降,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Houssay综合征”。

垂体

所谓的“Houssay综合征”,又称“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就是指糖尿病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所导致的一种代谢异常综合征。

换句话说,张老师的这种情况可以算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

我们都清楚糖尿病本身并不厉害,厉害甚至是要命的就是这些并发症。

就像张老师这样的,由于长期的血糖高,导致垂体及周围的微血管病变,从而出现垂体梗死,进而引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导致升血糖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不足,最终使张老师表现为“血糖正常”的假象。

既然确定了疾病,知道了其原因和原理,于是主治医师对张老师进行了有效治疗,通过给予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2~3周后张老师的畏寒、纳差、嗜睡、浮肿等症状明显改善。

当然了,与之对应的是,张老师的血糖也恢复到过去的水平,又不得不开始进行控糖的治疗,但总体上要比三个周前的状态好太多了。

糖尿病及并发症

最后,童医生想说的是,如果患糖尿病多年,血糖突然正常或者变低,未必是好事,有可能是体内的激素分泌出现了问题,就像“Houssay综合征”这种,诊断确诊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未必清楚。

总之,无论是什么情况,一旦身体的状态和以往的情况出现比较大的改变,并且持续超过一个周没有好转的,千万不要拖,一定要抓紧进行正规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容易发生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七年糖尿病不见好 原来是脑垂体瘤在作祟

东北网健康频道消息 (通讯员 徐劲松 董宇翔) 近日,一名自称糖尿病七年且血糖怎么控制都控制不好的高血糖患者来到了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内分泌科就诊,经医生仔细检查发现,原来导致该患者一直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脑部长了一个垂体瘤,在脑外科微创手术的配合下,该患者的垂体瘤被成功摘除,目前在完全停用降糖药的情况下,该患者血糖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据南岗院区内分泌科主任冯琨介绍,患者王某为中年女性,自称糖尿病已经七年,未进行过系统治疗,药物控制血糖效果一直不好,此次入院就是为了想找到自己糖尿病的原因,并加以治疗。经查体发现,王某血糖确实较高,空腹血糖8.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8mmol/L,同时伴高血压和高血脂,而且王某体态偏胖,面部痤疮明显,头发稀疏,月经不规律。

为彻底找到王某血糖一直较高的原因,冯琨主任对王某病情进行了仔细分析和多种考虑,如王某是否还存在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像多囊卵巢综合症、库欣综合征、单纯性肥胖等。经全面检查,王某的性腺功能正常,妇科彩超未见异常,但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及脑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分泌激素(ACTH)都高于正常,看来王某的病因可能就来自肾上腺或脑垂体。

范围缩小后,冯琨主任为王某做了进一步的针对性检查,皮质醇昼夜节律、小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最终,根据检查结果,考虑是垂体瘤,而患者最后的垂体核磁共振结果也明确了垂体瘤的存在。至此,王某被冯琨主任明确诊断为库欣综合征及垂体微腺瘤。在脑外科进行完垂体瘤微创摘除手术后,王某完全康复了,血糖也恢复了正常

据冯琨主任介绍,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同时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多种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等都有可能引起继发性糖尿病,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其中王某所得的库欣综合征是由于垂体瘤分泌过量的促肾上腺分泌激素所引起的皮质醇增多症。起病大多缓慢,主要临床表现为1、脂代谢紊乱: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2、糖代谢紊乱:约半数患者有糖耐量减低,20%为显性糖尿病。3、蛋白质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加速,合成减少,皮肤菲薄,紫纹。4、高血压和低血钾等。此外,肾上腺雄性激素产生过多,还可导致痤疮增多,女子多毛,脱发等。

冯琨主任表示,针对库欣综合征,内分泌功能检查表现为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异常,影像检查可见垂体瘤或蝶鞍扩大。治疗以经鼻经蝶窦垂体瘤摘除术为主,术后应进行甲状腺、性腺、肾上腺三系功能检测,防止术后出现腺体功能减低。

冯琨主任最后建议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月经不规律、痤疮、脱发等常见问题,都可能由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其中肾上腺、性腺、甲状腺乃至脑垂体疾病均可引发。所以广大患者不要忽视身边的常见疾病,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得到正确的诊治。

糖尿病“冷知识”:司马相如为史载患病第一人,胰岛素挽救无数人

胰岛素大大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仅能延长患者生命,而且能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能够让糖尿病患者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胰岛素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作者:左永波

司马相如患消渴症

史载得糖尿病第一人

最早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文献记载着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古印度人发现如果谁的小便会招来蜂拥而上的蚂蚁,谁就肯定患上了这种疾病。希腊医生亚的阿勒特奥斯把这种主要症状为“排泄多且甜的尿液”的疾病命名为糖尿病。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黄帝内经》记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古代中医把以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小便频数、身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辨治论述宏富。东汉名医张机就在《金匮要略》中对糖尿病症状写下诸多描述;医圣张仲景留下了不少简单实用的方剂,由于疗效突出,流传至今,现在临床仍广为使用,其中,白虎人参汤和肾气丸就是其中的代表处方。东汉张仲景、唐朝孙思邈、隋末唐初的《古今录验方》对糖尿病也有记录。此外,金朝李东垣、清朝叶天士等在治疗消渴症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才子佳人千古韵事家喻户晓,一曲《凤求凰》传颂至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这说明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症。司马相如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确认为得了糖尿病的人。

历史上还有位皇帝也有糖尿病。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每天“口干舌燥,要饮水数升,排尿数升,渐渐形枯骨立,于是下旨诏太医诊治,结果一个个有去无回,都被隋炀帝斩了。”隋炀帝的种种迹象都与糖尿病症状无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

胰岛素上市

挽救无数患者生命

糖尿病与胰脏的关联关系在19世纪末才得到确认。

1888年,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瘘管手术研究了食物与消化液之间的关系,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

此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开始了新课题:胰岛所分泌的激素究竟是什么?又将如何提取这种神秘的激素?

1920年10月30日,加拿大医生班廷在一所医学院备课的时候读到一份病例报告说,一个病人的胰脏导管被结石堵塞之后,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缩了,可是胰岛细胞却依然存活良好。这次偶然的阅读给班廷带来了启发:模仿结石阻塞的状况,把狗的胰脏导管用手术结扎,等消化腺萎缩之后,再提取神秘激素。

班廷找到多伦多大学的糖尿病权威麦克劳德教授。在麦克劳德教授支持下,班廷艰苦的试验取得了进展,提取出了神秘激素。这种神秘激素注射到狗身上,使狗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班廷将这种神秘物质取名为“岛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胰岛素”。这种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胰岛素能否用在人的身上呢?班廷和助手贝斯特两人在自己身上注射了牛胰岛素,完成了人体实验,确定牛胰岛素应用在人体是安全的。

1922年2月8日,班廷医学院的一位同学利斯特患上了糖尿病,并迅速恶化,生命垂危之际,利斯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班廷的实验室,请求在自己身体上试用仍在试验阶段的牛胰岛素。贝斯特为他注射了牛胰岛素,奇迹发生了,仅几分钟的工夫,他表示说自己感觉好多了;又过一会儿,乔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觉得自己的脑子如此清醒,两腿也不再沉重了……

麦克劳德教授闻讯调动自己的全部资源,投入了胰岛素实验的后续工作。

为了解决量产与杂质的问题,他们与美国的药厂合作,成功地从屠宰场取得的动物胰脏中,分离出足以提供全球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岛素。

1923年胰岛素作为商品上市,当年有近8000名医师对25000多名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该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胰岛素已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使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美国一位著名的糖尿病学家说:“1897年,1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30岁和50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8年。而到了1945年,10岁、30岁和50岁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却可继续生活45年、30.5年和15.9年。”

值得一说的是,班廷和麦克劳德将胰岛素的专利以一元钱的价格转交给了多伦多大学,用最伟大的“奉献”精神给自己的功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现年61岁,他已经与糖尿病斗争了20多年。

胰岛素不断发展

四次与诺奖“结缘”

胰岛素的发现过程中四次与诺贝尔奖“结缘”: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获得1904年诺贝尔奖;加拿大医生班廷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人取得成功,获得1923年诺贝尔奖;阿根廷医学家豪赛发现脑垂体对胰腺分泌胰岛素有重要影响,获得1947年诺贝尔奖;英国化学家桑格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使胰岛素成为第一种被人类弄清楚化学结构的蛋白质,并有可能人工合成胰岛素,他获得1958年诺贝尔奖。

在班廷发明胰岛素的制备方法作为一项新技术被制药公司引进后,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开始了工业化生产之路。

但工业化的路并不平坦,1000克动物胰腺仅仅可以提纯出100-200毫克的胰岛素,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解析了牛胰岛素的结构,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架构的道路。这无疑为人工合成胰岛素指明了方向。

1958年12月,中国科学家选择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高难课题。最终,历时6年9个月的曲折努力,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人工全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11月,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以简报发布。1966年4月《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第6卷第2期全文发表。1966年4月,中国科学家在华沙欧洲生化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科技工作者人工化学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就轰动了全世界,因为它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来临。

1978年,美国的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携带人胰岛素基因的质粒导入酵母菌,生产出了和人胰岛素的序列完全相同的胰岛素产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的出现意味着动物胰岛素产品的时代已然过去。相比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低血糖发生次数减少,血糖控制达标时间缩短,胰岛素日均使用量减少。

胰岛素发明近100年来,给药的方式一直是注射,口服和吸入胰岛素成为当代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目标。吸入剂型是把胰岛素制备成非常细的粉末,再利用特殊装置吸到肺中,2006年曾经在美国短暂上市使用,但由于接受程度低以及罹患肺部疾病的风险,于2008年退出了市场。口服胰岛素最大的挑战是口服胰岛素的利用度仅仅是注射方式的1%,换言之,如果口服,就要使用注射胰岛素剂量的100倍,口服胰岛素也做不到像注射胰岛素那样的精细调节。

有此一说

杜甫患了糖尿病吗?

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从开始的抒写个人的情感到反映人民的疾苦,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被世代中国人所铭记。然而,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自身也颠沛流离,罹患糖尿病以致在59岁便英年早逝。

杜甫现存的1400余首诗作中,140多处都记载了杜甫患病的疾苦。诗歌从症状、治疗和并发症都有记载。

公元766年,他在54岁时写下《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长卿病,肺枯竭太甚”,此处的长卿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杜甫的诗中还记载了自己的症状,如“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病身虚俊味,何幸饫儿童”“病渴身何在,春生力更无”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履”“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等,这些都具体描写了他的症状,包括口渴,多饮,食欲不佳,乏力疲惫乃至糖尿病的晚期小血管病变对视力,听力的影响。这些症状给杜甫身心带来莫大痛苦,“多病沉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登高》中悲鸣“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关于疾病描述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驱竖子摘苍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具有发汗止痛,祛风除湿的效用,杜甫让儿子采摘,用于祛除疾患。而诗人吟咏最多、最详细,给他带来最多痛苦的疾病是消渴症,他描写自己患病的诗句,如严重口渴,多饮消瘦,疲乏无力,视力听力障碍,这些都是糖尿病引起的症状和远期并发症。

前沿新知

智能手机远程治疗糖尿病

中国与瑞士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集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智能诊疗新系统,通过动物实验首次实现用智能手机超远程调控治疗糖尿病。

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负责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海峰介绍,他们首先人工设计合成一种定制化细胞,能在远红光照射下分泌降血糖药物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然后,结合合成生物学与光遗传学多种技术,设计开发了由血糖仪、智能控制器和智能手机三部分组成的诊疗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小鼠的血糖值由血糖仪读取获得后,通过蓝牙等方式传送至智能手机进行分析,当血糖值高于预先设定安全血糖阈值时,智能手机将给类似智能家居设备的智能控制器发送命令,后者将通过电磁场作用打开预先移植在小鼠体内含有定制化细胞的水凝胶LED(发光二极管),定制化细胞在远红光照射下产生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从而达到维持血糖稳定的目的。该治疗方法降血糖见效非常快,糖尿病小鼠只需要远红光照射1至2小时,血糖值就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美国怀俄明大学教授马克·戈梅利斯基在同期杂志配发的评论中说,这项工作“让我们兴奋地一瞥未来基于智能细胞的治疗”,届时我们也许将看到大街上的人戴着时尚LED腕带,这些腕带能在智能手机的控制下照射植入人体的细胞,从而释放治疗药物。

数据调查

全球患者4.25亿

2017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通过在各国纪念性建筑上点亮蓝色灯光,唤起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新华社资料图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出版的糖尿病地图集第8版估计,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14亿,相当于全世界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全球共4.25亿)来自中国。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营养变化、肥胖症流行和体力活动少。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上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高达11.6%和50.1%,且仍呈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并发症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已居于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2017年,全球约400万人死于糖尿病,占全球死因的10.7%;而这一年,中国有超过84万患者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其中33.8%的年龄小于60岁。为了应对糖尿病,全球每年投入超过8270亿美元。中国政府每年投入近250亿美元用于糖尿病管理,占医疗总支出的13%。

大开眼界

人工合成胰岛素纪念邮票发行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该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为1.2元。邮票整体设计体现出科学的严谨性,主体图案为显微镜下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背景为胰岛素分子的一级结构图、实验用具和发表的论文首页。画面简洁朴素,直观地展现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