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甬证(糖尿病啥证装)
注意!一岁宝宝患上了糖尿病,需要终身服药
在很多人印象里,
糖尿病患者多为成年人。
但近日,浙江宁波市妇儿医院内分泌科
收治了一名刚满1周岁的糖尿病患儿
和一名3年里9次住院抢救的16岁糖尿病患者
1岁婴儿竟得了糖尿病
小龙刚满周岁,前些天出现多饮多尿,喝水量是平时的3倍,小便次数也明显增加。这个现象持续了4天,没引起小龙父母的重视。第5天,小龙不再吃奶,而且频繁呕吐,精神症状也很差,一直想睡觉,叫也叫不醒。
家人吓坏了,赶紧到附近的医院儿科就诊。一查血糖,竟达到了32.5,高出正常范围5倍左右,马上转至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内分泌科诊治。
小龙确诊1型糖尿病,且已经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程度。诊断结果让小龙的父母难以置信:才1岁的宝宝,怎么可能会得糖尿病呢。再说,他们家里都没有人得糖尿病。
经过医务人员精心护理,目前小龙的血糖已逐渐控制在正常的范围。
据丁曙霞主任介绍,1岁的孩子得糖尿病,是因为有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在环境、饮食、疾病等因素的刺激下,易感性被触发而出现症状。
经过及时抢救,小龙的血糖暂时控制住了,可令他父母崩溃的是,从现在开始,小龙就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终身服药。这是很多糖尿病患儿和家庭都难以承受的。
据介绍,小儿糖尿病90%以上都是1型糖尿病,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只能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才能把血糖控制在相对平稳的水平。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劲。胰岛素的量要根据饮食量等因素来控制。打少了,血糖控制不好,打多了,又会出现低血糖。每天要打4针,测4次血糖,有的孩子手指头被扎成了马蜂窝。长期皮下注射,皮肤还会出现局部硬块或者萎缩。
小儿测血糖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还能管着强制注射。年龄大了,孩子会抵触甚至抗拒,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妇儿医院曾收治过好几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学生。他们就是因为害怕同学们异样的眼光,产生抵触情绪,注射胰岛素不规律,结果血糖没控制好,出现酮症酸中毒。
据介绍,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疲倦、恶心、呕吐、极度口渴、尿量显著多于平时;还伴有头晕、头痛、嗜睡、烦躁,呼吸加深加快;有的患者呼出的气体中会带有烂苹果味。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治,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出现脱水甚至休克。
16岁少年3年时间
9次住院抢救
小龙才刚出院没几天,妇儿医院又收治一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儿童。
4月4日下午,小亮被送到医院时,神志已模糊,呼吸急促,病情非常危重,血糖值显示已超过20。医生知道,他又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静脉泵入、生理盐水扩容、心电监护、吸氧……直到第二天凌晨,小亮才脱离危险。
2015年9月,小亮因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到妇儿医院就诊,餐后血糖值20左右,后确诊为1型糖尿病。
当时他只有11岁,住院治疗一星期,血糖浓度平稳后出院回家。医生叮嘱,小儿糖尿病切不可大意,一定要控制饮食,坚持每天4次胰岛素注射和4次血糖监测,血糖控制不好,极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时隔三年后的2018年4月,小亮因呕吐、腹泻送到妇儿医院。急诊发现他当时已神志不清,血糖值到了爆表极限而测不出,赶紧送进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抢救了3天,才脱离危险,转入普通病房,住院半个多月才把血糖控制平稳,出院回家。
令医生没想到,仅过了4个月,小亮又因同样的酮症酸中毒症状送到医院。那以后,小亮就频频因并发症住院抢救。
该院的住院记录显示:2018年住院三次,2019年两次住院,2020年住院三次。每次入院都是同样的原因:酮症酸中毒。住院时间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半个多月。
小亮在抢救中
丁曙霞主任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碰到的最典型病例。母亲王女士也深感无奈,糖尿病彻底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他们的家庭。
王女士夫妻二人做点小本生意,平时就很忙,好在孩子自小懂事,读书不用他们管,成绩还蛮好,有空的时候还在店里帮忙干点杂活。可就在那时,孩子查出了糖尿病。得知需终身注射胰岛素,孩子就像变了个人:沉默寡言,脾气暴躁……
为控制血糖,他们经常提醒,什么东西少吃,什么东西不能喝。刚开始孩子还能听,渐渐地产生了逆反心理,特别是进入青春期,提醒多了他就嫌烦,你说不能吃,不能喝的东西,他却偏偏要吃,而且还猛吃。
特别是胰岛素注射,医嘱每天要打4针,测4次血糖,可他怕同学看到,坚决不肯带到学校,就早晚打两次,血糖怎么能控制得住呢。
医护人员精心照料
受此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三天两头给家里打电话,提醒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他们想将孩子病情告诉老师,但孩子坚决反对。每次老师来电,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复。
成绩不好老师要说,血糖控制不好家里要说,他们也知道,孩子面临的压力有多大。有好多次,说得多了,孩子不开心,就跑了出去。好在他冷静后,自己又回来了。
到现在,他们跟孩子几乎无法交流。想说,又不敢说,担心控制不好情绪,适得其反。期间,她也尝试过给孩子心理咨询,可半途而废。她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小儿糖尿病逐渐增加
近年来,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岁以下儿童糖尿病每年平均递增5%-34%,发病呈低龄化趋势。
据丁曙霞主任介绍,过去20年间,我国15岁以下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增加近4倍。2017年中国儿童糖尿病总患病数已达4.7万人,每年新增患病人数0.6万人,呈明显上升趋势。
糖尿病在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小至新生儿,其中以4-6岁及10-14岁两组年龄多见。
儿童糖尿病与成人不同,成人的糖尿病多数为2型糖尿病,而儿童糖尿病更多为1型糖尿病,典型症状就是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糖尿病的“三多一少”,但事实上,很多儿童糖尿病往往是出现了酮症酸中毒昏迷才被发现。
来源:杭州日报(ID:hangzhoudaily)
综合宁波晚报、甬上客户端
来源: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宁波疾控最新提醒!事关首针接种
7月1日起宁波已恢复接种第一针针对近期第一针的热点问题市疾控中心作了相关解答一起来看▼
01
第一针怎么预约?
大家可以在浙里办或者支付宝扫码进行线上建档预约。
02
我第一针是在外地打的,那我还能在宁波接种第二针吗?
您可以凭第一针的接种记录,主动与接种点联系,按接种点要求提供具体接种信息,并按推荐的时间间隔完成后续剂次的接种。
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现阶段建议用同一生产企业的疫苗产品完成接种。如遇疫苗无法继续供应、受种者异地接种等特殊情况,无法用同一个疫苗产品完成接种时,可采用相同种类的其他生产企业的疫苗产品完成接种。
03
我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可以接种吗?
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以接种疫苗,接种前,受种者要如实向接种医生报告身体健康状况及疾病史、过敏史等。
此外,如果说您的身体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急性期,或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建议您暂缓接种,或者有曾经接种疫苗出现过严重反应的,这种情况也建议暂时不要接种。
04
社区给我发接种短信了,但是我一直没时间去打,我该怎么办?
如您实在没时间,无法按时前往接种点接种,也别太担心,请您在浙里办或支付宝上及时修改接种计划。
当然,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按照通知上的时间、地点及时接种新冠疫苗。
05
如果我现在迫不得已要去云南出差,回来要隔离吗?
具体如下:
①目前,对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姐告国门社区来甬返甬人员实行“14 7”健康管理措施。
②对云南省瑞丽市来甬返甬人员实行“7 7”健康管理措施。即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7天日常健康监测。
③对云南省德宏州来甬返甬人员实行“3 14”健康管理措施。即3天内核酸阴性证明 14天日常健康监测。
温馨提醒
1、天气炎热,室外排队的时候,要做好防晒,注意休息。
2、穿一件宽松好撩袖子的短袖,方便疫苗接种。
3、夏季燥热,在排队打疫苗的过程中要保持平常心,耐心等待,打完之后一定要留观30分钟。
4、打前要多喝水,打后也要多喝水。打完疫苗后,多吃点清热解暑的瓜果或绿豆汤等。
来源宁波疾控 宁波发布
甬籍院士再增2位!宁波目前已有两对“兄弟院士”
视频制作 记者 吴正彬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记者从宁波院士中心了解到,在2021年新增的两院院士中,有两位是甬籍院士,分别为马余强和李骏,两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甬籍院士已达到120位。
【马余强】
马余强,祖籍宁海,1964年11月出生在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理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理学与化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软凝聚态物理领域研究,发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论文两百余篇,包括作为通信联系人身份发表在国际权威综合性刊物如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 以及多次受邀撰写综述性评述发表在Chem Soc Rev、Small、Soft Matter等。
马余强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霍英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重要课题、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合作基金、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多项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马余强的弟弟马余刚已于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马余刚、马余强也成为了我市继杨福家、杨福愉后的第二对兄弟院士。
【李骏】
李骏,出生在上海,籍贯宁波鄞州。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4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双聘教授、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
李骏的研究方向为代数几何,他解决了代数曲面上向量丛模空间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结果被写入教科书,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定理。他关于GW-不变量的代数几何定义(与田刚合作),GW-不变量的退化公式,K3曲面上的有理曲线等重要工作使其成为在代数几何方面有很深造诣的领袖级专家。2001年获世界华人数学家最高奖——晨兴数学奖金奖。
新闻延伸
应汉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在宁波,成长在宁波
除了两位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外,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也有一位院士与宁波有着密切关系,他就是现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的应汉杰。尽管籍贯在江苏,但应汉杰出生在宁波,成长在宁波。
应汉杰是从慈溪市宗汉街道金堂村走出去的一位博士,该村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习氛围相当浓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已经走出了多位名校博士,他们的经历正激励着村里的学子们。
【应汉杰】
应汉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分离工程、酶工程。讲授生物分离工程、药学进展等课程。应汉杰开发了治疗心肌缺血、糖尿病等多个疾病的新药,申请6个专利,获得专利3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论文被SCI收录1篇和EI收录6篇。
应汉杰曾荣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外经贸部优秀技术奖和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第一层次培养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附:甬籍两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
序号
姓名
序号
姓名
1
纪育沣
34
於崇文
2
章名涛
35
陈宜张
3
贝时璋
36
沈珠江
4
李庆逵
37
王阳元
5
童第周
38
吴常信
6
黄亮
39
贺贤土
7
谈家桢
40
朱起鹤
8
任美锷
41
韩启德
9
翁文波
42
洪国藩
10
朱祖祥
43
沈自尹
11
陈中伟
44
戎嘉余
12
鲍文奎
45
余梦伦
13
戴传曾
46
戚正武
14
郑哲敏
47
陈创天
15
路甬祥
48
计亮年
16
陈俊亮
49
章梓雄
17
陈俊勇
50
王正敏
18
石钟慈
51
包为民
19
刘元方
52
陈祖煜
20
李志坚
53
何积丰
21
杨福愉
54
童坦君
22
周毓麟
55
柴之芳
23
颜鸣皋
56
侯凡凡
24
杨雄里
57
郑建华
25
杨福家
58
张明杰
26
陈子元
59
陈恕行
27
白以龙
60
方岱宁
28
孙儒泳
61
景益鹏
29
吴祖泽
62
王建宇
30
应崇福
63
马余刚
31
周兴铭
64
郑志明
32
朱兆良
65
马余强
33
徐祖耀
66
李骏
中国工程院
序号
姓名
序号
姓名
1
郑哲敏
30
徐秉汉
2
路甬祥
31
倪维斗
3
陈俊亮
32
魏正耀
4
朱高峰
33
俞梦孙
5
汪成为
34
谢世楞
6
倪光南
35
庄辉
7
何德全
36
范立础
8
汤德全
37
魏敦山
9
陈敬熊
38
孙忠良
10
郁铭芳
39
徐志磊
11
朱英浩
40
郑颖人
12
毛用泽
41
陈赛娟
13
周永茂
42
闻雪友
14
何友声
43
徐祥德
15
林永年
44
林忠钦
16
翁史烈
45
朱英富
17
阮可强
46
陈剑平
18
袁渭康
47
沈祖尧
19
周光耀
48
徐芑南
20
乐嘉陵
49
陈勇
21
胡思得
50
胡春宏
22
陈亚珠
51
俞建勇
23
沈昌祥
52
陈建峰
24
陆道培
53
陈纯
25
陈毓川
54
郑裕国
26
陈肇元
55
冯煜芳
27
童志鹏
56
郑纬民
28
翁心植
57
黄震
29
余松烈
(注:其中郑哲敏、路甬祥、陈俊亮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
记者 吴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