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龄糖尿病(小儿 糖尿病)
6月龄宝宝确诊糖尿病,这种常见病会遗传吗
【来源:三湘都市报】
三湘都市报11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李雅雯)湖南省儿童医院接诊了一例糖尿病患儿,年龄仅6个月,而她并非该院接诊的最低龄糖尿病患儿。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标准”答案。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这种“甜蜜”疾病再次引起关注。糖尿病是否与遗传有关?肥胖人群是否更容易患病?如何缓解这种疾病的低龄化趋势?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访多个医院,了解更多这个关于“甜蜜”的难题。
6个月婴儿酮症酸中毒,确诊糖尿病
天天(化名)自出生以后,吃得好睡得好,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天使宝宝”。
但她满了6个月后,家人发现孩子有点不太对劲,精神状态不太好,经常会呕吐,而且嗜睡。因为爸爸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家人怀疑天天也有患病的风险,便带着孩子来到湖南省儿童医院,最终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有遗传因素,小龄孩子发病比较多。”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郑曦介绍,天天不是他接诊的最低龄的糖尿病患儿,还有新生儿就被确诊的。
据介绍,糖尿病分为很多种类型,每种糖尿病都有自己的特点。2型糖尿病最常见,占全部糖尿病的80%至90%,多发于中老年人和肥胖者;而1型糖尿病则更“偏爱”青少年儿童,多发于14岁以下孩子。糖尿病和遗传有一定关系,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发病“低龄化”,2型糖尿病患儿大多肥胖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人,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此外,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知晓率仅为36.5%。郑曦透露,对于儿童糖尿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在上升,其患者数已占全部糖尿病患者数的5%,并且每年以近10%的幅度上升。
“除了1型糖尿病的低龄化,2型糖尿病目前也是这个趋势。”郑曦表示,原因与儿童肥胖有很大关系。
为了更多孩子的健康,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14部委联合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将儿童列入重点人群,明确校园内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并避免售卖高糖、高脂食品,控制肥胖等相关危险因素,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
“现况确实让人担忧,以前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都是16、17岁的,现在7岁的都有了。”郑曦表示,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患儿大多是胃口很好、体重控制不住的“小胖墩”。
警惕不良饮食习惯,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1型糖尿病需要终生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运动、调整饮食减肥,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郑曦介绍,很多大人认为糖尿病是成人病,对于孩子发病的症状不太了解,导致不少患儿都是发生了严重的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医。
专家介绍,糖尿病早期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因血糖急剧变化可直接表现为脱水、循环衰竭或昏迷等酮症酸中毒症状。
当孩子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或者不明原因的呕吐、嗜睡、精神萎靡,需要警惕是否患了儿童糖尿病,及时就医。
家长要监督孩子食用少糖、少盐和低脂食品,摄入更多水果和蔬菜,增加运动量。日常饮食上,主食需粗细粮搭配,副食蔬菜种类多样,不要多吃“洋快餐”等高热量食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湖南省儿童医院糖尿病公益活动中,1型糖尿病患儿在接受检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龄越长血糖越难控制,咋办
日前,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内分泌科糖友患教会上,不少老年糖友感叹:“糖龄越长,想控制好血糖就越难,一开始只要调整生活方式就能控制,慢慢地要服药才行,接着药量和种类开始增加,只好打胰岛素,最后各种并发症冒头……”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应对?
患病越久,血糖越难控制
为什么糖龄越长,血糖越难控制?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马瑜瑾说,持续的高血糖水平是始作俑者,它会对胰岛细胞造成“糖毒性”损害。Ⅱ型糖友在发病初期就应严控血糖,减少“糖毒性”,这样后期更容易控制,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马瑜瑾说,很多糖友反映的“降糖药量和种类增加”现象,是药物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很多降糖药是通过刺激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来降糖,如格列美脲,“时间一长,胰岛细胞适应了刺激,必然要加大药量来增强刺激”。
从控制血糖波动着手
“糖龄较长的糖友,若初期血糖没控制好,胰岛素分泌功能已很弱,那就从控制血糖波动着手。”马瑜瑾说,血糖波动比持续高血糖危害更大,就像海啸卷起的海浪和平静的海水的区别。控制血糖波动需糖友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有条件的可选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制订个体化方案“驯服”血糖。若经济条件允许,可选适合的降糖新药,如一周吃一次的曲格列汀,一周打一次的肠促胰素度拉糖肽,不依赖胰岛素就能降糖的SGLT-2抑制剂等。
医生为糖友订立5个好习惯,每天照做稳稳控糖
“想要长期稳稳控糖,保持好习惯至关重要。”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雪峰叮嘱糖友保持5个好习惯。快用手机拍照后保存下来,每天照做吧。
饮食好习惯每天300毫升纯牛奶或酸奶,每周不超过4个鸡蛋;全谷物、杂豆类宜占主食的1/3;蔬菜不仅限于绿色蔬菜,食用种类要丰富;白开水是首选,其次选豆浆,可喝淡茶;少油(每天少于30克)少盐(每天少于6克),能蒸煮不煎炸,不吃加工类肉制品;甜味剂可选木糖醇;先吃蔬菜,再吃肉类、鸡蛋,最后吃主食;吃水果的时间应在两餐间,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
运动好习惯血糖小于5.6毫摩尔/升,先吃点糖再运动;每周运动5至7次,每次30分钟左右,避免连续两天及以上不运动;运动时间放在餐后一小时开始,尤其是晚餐后锻炼值得提倡;随身携带糖块、饼干等小零食,一旦出现低血糖及时处理;运动前热身,运动后可慢跑、拉伸放松;处于急性并发症发病期或治疗期,等治疗结束后再运动。
监测好习惯每3个月测糖化血红蛋白;尽量餐后两小时和睡前测血糖,吃药前测空腹血糖;运动后,等30分钟再测血糖;手指用酒精棉片消毒,待酒精挥发后再采血;手指消毒不要用碘伏,以免影响测量数值;按时记录血糖测量数据,可做成表格记录。
用药好习惯遵医嘱用药,不排斥胰岛素治疗;按医嘱定时用药,不随便停药、换药;注意胰岛素保存,未开封的应储藏在2℃至8℃的冰箱冷藏室内,已开封的可以在30℃以下室温保存;需长期用胰岛素控糖、易反复出现低血糖或饮食不规律的Ⅱ型糖友,可考虑用胰岛素泵;胰岛素注射针头最好一针一换,实际使用中,可1至3天换一次;不同胰岛素注射部位也不同,短效的打腹部,中效的打大腿和臀部,预混的早上打腹部、晚上打大腿和臀部。
复诊好习惯每年体检,特别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筛查;每月或每季度到医院复诊,据病情调药。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不花钱的降糖药物是什么?看这里就知道了
家住石门的刘奶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糖尿病病龄了。不过,刘奶奶的血糖一直都控制得很好,去医院体检,连医生都表扬她简直是糖友们的“榜样”。刘奶奶是不是吃了什么厉害的降血糖药?还是自己有什么独门秘方?一起去了解一下。
“吃的就是医生配的普通降血糖的药,每天打胰岛素,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花钱的降糖药物!”说起自己的抗糖史,刘奶奶起了精神。“牛奶喝纯牛奶、鸡腿清炖、每天公园散步,打太极!”本来,小编倒还真以为有那不花钱的降糖药,却没想到原来是这么调皮的刘奶奶。
我算是看出来了,刘奶奶生活规律,自制力极强,健康的饮食加上合理的药物治疗,才使得糖尿病这只“猛兽”一直“封印”在刘奶奶体内。如何做到既品尝美食,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来看看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朱芳英是怎么说的。
首先一点,不管怎么吃,血糖尽量保持在:空腹7.0mmol/L左右,餐后8.0mmol/L左右。
谷物类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1、谷类、薯类和杂豆,是日常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每天应该吃250~400克;
2、选择多样化,粗细搭配,适量选择全谷类制品;
3、“不吃或少吃主食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4、土豆、山药、红薯、南瓜的食物淀粉含量较高,可以偶尔代替主食。
保证蔬菜的摄入
1、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且多数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
2、每天蔬菜摄入量要达到300~500克;
3、要限制炒菜用的油量,一般每人每天25毫升左右;
4、一个人一年的用油量不超过20斤。
糖友如何吃水果
血糖控制,水果可适当加餐: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病情稳定(不经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情况)
吃水果的最佳时间:两餐之间或者餐后2小时。坊间说法“水果不能立刻在餐后吃,否则会使血糖水平更高”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荤菜
(1)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瘦畜肉或禽肉,鱼类能提供优质蛋白,可适当多吃一些;
(2)动物内脏含胆固醇较高,不宜过多食用;
(3)建议每天吃半个至1个鸡蛋;
(4)乳类宜选择无糖、低脂乳制品,每日保证300克;
(5)对于肾功能好的,大豆类对降低血糖和血脂也有良好的作用,每日推荐量30~50克,也可吃5~10克坚果替代相应的大豆。
油脂类和盐的摄入
1、每日油脂类摄入量应不超过25~30克;
2、在允许范围内尽量选择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葵花籽油、豆油、玉米油、橄榄油、茶油、菜籽油等;
3、应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不要使用动物油、猪油等;
4、警惕看不见的油脂--坚果类要少吃;
5、食盐的摄入量每日不应超过6克。
食物的红绿灯
红灯食物(要避免吃):肥肉、动物内脏、鸡皮、鸭皮、油炸鸡腿、油爆虾等;
黄灯食物(要少吃):坚果类、水果;
绿灯食物(可以多吃):各种绿叶蔬菜,黄瓜、大番茄、水、茶。
运动的注意事项
1、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运动时间30-60分钟;
2、早饭或者晚饭后半小时再运动,不能空腹运动;
3、外出运动时必须携带糖果、饼干;
4、可在运动前后各喝一杯水;
5、不建议进行以下运动:打篮球、跳绳、举重、游泳等;
6、严重糖尿病足、有急性感染、血压未控制、血糖不稳的暂时停止运动;
7、最好在运动前后测一个血糖作对比。
别嫌麻烦,没办法,谁让自己是糖尿病患者,管住嘴,迈开腿,养成习惯了,也就没那么难了。
嘉宾介绍
朱芳英: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