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穿糖尿病(腰穿测血糖的意义)
腰穿脑脊液的临床意义,一文读懂
元伟哲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2022-09-13 19:41 发表于湖南
4大方面一文总结
临床很多疾病需要依靠腰穿,如脑炎、脑膜炎、低颅压头痛等,掌握脑脊液的临床意义对临床医师非常重要,笔者总结脑脊液相关知识,希望有助于大家更快更准确的定性诊断。
脑脊液压力
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O),随呼吸波动在10mmH2O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mmH2O)。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侧卧位成人正常压力:80-180mmH2O。
颅内压升高:>180 mmH2O,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外伤、颅内感染、脑卒中、静脉窦血栓形成、良性颅内压增高,以及心衰、肝性脑病等。颅内压降低:<80 mmH2O,多见于低颅压、脱水、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脑脊液漏等。
脑脊液常规
1.颜色:正常为无色透明。
红色:三管试验法均匀一致血色:蛛网膜下腔出血;依次变淡:穿刺损伤出血;离心后变无色:新鲜出血或副损伤;变黄色:陈旧性出血。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1.5g/L)而呈黄变症。微绿色: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正常为清澈透明,静止不出现凝块或薄膜。
微混: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混浊: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状:结核性脑膜炎;凝块:化脓性脑膜炎;薄膜:结核性脑膜炎。
3.细胞数:正常白细胞数为(0-5)x106/L。
白细胞增加:见于脑脊髓膜和脑实质的炎性病变;白细胞轻中度增加,且以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性脑炎;白细胞明显增加,且以中性粒核细胞为主: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大量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加为主: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为主:脑寄生虫感染。
脑脊液生化
1.蛋白质:正常值为0.15-0.45 g/L,儿童为0.20-0.405g/L。
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脑脊液蛋白降低:腰穿或硬膜损伤引起脑脊液丢失、身体极度虚弱和营养不良者。
2.糖:正常值为血糖的1/2-2/3,为2.5-4.4 mmol/L(45-60 mg/dL),<2.25 mmol/L为异常。
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
3.氯化物:正常值120-130 mmol/L,儿童为111-123mmol/L。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明显降低:结核性、细菌性、真菌性脑膜炎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由以结核性脑膜炎最为明显;脑脊液氯化物含量增高:高氯血症者可以增高。
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1.病毒学检测:ELISA方法检查脑脊液病毒抗体,如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新型隐球菌检测:脑脊液墨汁染色( );结核杆菌检测:抗酸染色( )、结核杆菌培养;寄生虫抗体检测;特殊蛋白检测;脑脊液14-3-3蛋白:常见于CJD;脑脊液总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常见于AD。
2.免疫球蛋白
正常脑脊液IgG含量10-40 mg/L,IgA含量1-6 mg/L,IgM含量极微。
IgG增高:多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IgA增高:多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脑血管病;IgM增高: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学脑膜炎、多发性硬化、肿瘤等;IgE增高:多见于脑寄生虫病。
3.特殊抗体
水通道蛋白抗体:视神经脊髓炎;神经节苷脂抗体:格林巴利综合征、神经节苷脂抗体谱系疾病;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如NMDAR受体抗体、抗AMPAR抗体、抗CASPR2抗体、抗GABABR1/2抗体、抗LGI1抗体、抗IgLON5抗体、抗DPPX抗体、抗GAD65抗体等,自身免疫性相关脑炎;副肿瘤相关抗原抗体:如抗Hu抗体、抗Yo抗体、抗Ri抗体、抗PNMA2抗体、抗amphiphysin抗体、抗CV2抗体等,肿瘤相关中枢损害。
4.脑脊液蛋白电泳
脑脊液蛋白增高、前白蛋白比率降低甚至消失:各种类型脑膜炎;α球蛋白增高:多见于颅内感染和肿瘤;β球蛋白增高:多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γ球蛋白增高、总蛋白量正常:多见于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
小结:
脑脊液对于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尤为重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膜癌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淋巴瘤或脑血管病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脑脊液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明确疾病类型,有助于早期诊断,早用药,为患者减少痛苦。
参考文献:[1]张健.脑脊液检查结果的临床解读.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04).[2]赵翠,程国强.新生儿脑脊液检查研究现状及结果解读.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04).
腰穿脑脊液的临床意义,一文读懂
脑脊液检查就像蛛网膜组织活检,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初步诊断,疾病鉴别和病情监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存在两种常用的脑脊液检查方法,一种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脑脊液常规检查,作为传统的脑脊液检查项目﹐其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种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一、适应症和标本采集
1、适应证
1.有脑脊膜刺激症状时可检查脑脊液协助诊断。
2.疑有颅内出血时。
3.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
4.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
要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标本采集
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外将影响检验结果,是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残废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二、检查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1)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的,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沽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无孔不入红色,离心后旧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早性或新鲜出血。
(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陈早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蛋白质量超过1.5 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
(3)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褐色或黑色:常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清晰透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疾病的脑脊液也可呈透明外观。脑脊液中白细胞如超进
300×106/L时可变为混浊;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也可使其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混;而化殡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3.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若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质多于10gL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可见表面有纤维的网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蛛网膜下隙梗时,由于阻塞,远端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 a/L此时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
2、脑脊液生化检查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 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3、酶学与免疫学测定
1.脑脊液酶学测定
[正常参考值]转氨酶(ALT、AST):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2;乳酸脱氢酶(LDH);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10;磷酸肌酸激酶(CPK):低于血清酶活性。
[临床意义]
1. ALT、AST活性增高:常见于脑梗塞、脑萎缩、急性颅脑损伤、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等。
2. LDH活性增高: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瘤及脱髓鞘病等有脑组织坏死时。
3. CPK活性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多发性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肿、脑供血不足及脑肿瘤等。
2.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IgG:10-40mg/L; IgA:O-6mg/L;IgM:0-13mg/L; IgE:极少量。
[临床意义]
1. IgG增高:常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小舞蹈病、神经系统肿瘤。
2.IgA 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
3. IgM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4. IgE增高:常见于脑寄生虫病等。
三、其他测定
1、压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病人取测卧位时测定:成人:0.69-1.97kPa;儿童:0.69-1.96kPa;婴儿:0.29-0.78kPa。
[临床意义]
1.压力增高见于:
(1)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
(⑵)颅内非炎症性病变: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肿瘤、脑脓肿(未破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癫痫大发作、铅中毒性脑病等。
(3)颅外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4)其他因素:咳嗽、喷嚏、压腹、哭泣、深呼吸时等。
2.压力降低见于:
(1)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2)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漏、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持续性脑室引流。
(3)脑脊液分泌减少。
(4)不明原因的颅内压降低(低颅压症候群)。(5)穿刺针头不完全在椎管内。
2、比重测定
[正常参考值]1.005-1.009。
[临床意义〕
脑脊液比重增高常见于脑系炎症、肿瘤、出血性脑病、尿毒症、糖尿病等。
3、酸碱度及气体张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pH: 7.28-7.32;HCO3-: 22mmo1/L;Po2:5.3-5.9KPa;PCO2:5.9-6.7kPa。
[临床意义]
1.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糖尿病昏迷、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pH值常减低。
2.急性脑梗塞时,脑脊液pH值及PO2降低,而乳酸升高,对判断脑缺氧、代谢和脑血流有帮助。
4、色氨酸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均可出现阳性反应。凡外观为无色透明的脑脊液,本试验阳性,则多为结核性脑膜炎。
5、乳酸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0-2.8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乳酸含量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低碳酸血症、脑积水、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脑脓肿、急性脑梗塞、脑死亡等。
6、谷氨酰胺测定
[正常参考值]0.41-1.61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谷氨酰胺增高常见于肝硬化晚期,进入肝昏迷期时可高达3.4mmol/L,出血性脑膜炎患者呈轻度增高。
参考文献:
纪冰,张彩霞,高悦,等. 脑脊液常规检查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对比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22,38(2):280-283.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2.02.024.
刘强,牛晓艳,何学仙,等. 脑脊液常规与细胞学两种方法检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结果的比较[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21(2):102-104,115. DOI:10.3969/j.issn.1006-2963.2014.02.007.
来源:综合整理
编辑:Arzt
仅供学习交流!
入院后持续发热、腰穿结果异常,究竟是什么病?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该如何治疗呢?
一、病例分析
刘某某,男,67岁,职业退休工人,湖南郴州人。因头晕,行走不稳1月,视物成双8天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相关病史。否认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
2018.4.19 突起头晕,行走不稳(无明显视物旋转、耳鸣、恶心呕吐、听力下降等伴发症状)。患者前往当地医院急诊科就诊,进行头颅MRI(平扫 DWI),发现右侧小脑病灶(DWI高信号),结合临床症状,考虑急性脑梗死,给予住院。
住院期间进行了常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排查,无明显阳性发现,给予抗血小板、降脂等常规治疗,患者头晕症状逐渐缓解。2018年4月底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抗血小板、降脂药物。
2018.5.1 突起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持续约30min后缓解。患者再次就诊当地医院门诊,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嘱患者回家继续服用抗血小板及降脂药物。
2018.5.24 突起视物成双。就诊当地医院,给予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一直有发热,咳嗽咳痰,使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欠佳。自起病以来,饮食、睡眠、二便可,体重减轻10余斤。
二、辅助检查
1.体格检查
显示患者血压150/75 mmHg,收缩压偏高。专科检查中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神志嗜睡,出现眼球垂直运动障碍。入院后辅助检查除了高密度脂蛋白为0.77mmol/L 稍高,其它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I:中脑、脑桥、丘脑及颞叶都有多发的异常信号。其中左侧颞叶、右侧丘脑、中脑中部有多发的点状的DWI高信号。
头颅MRA:颅脑血管基本正常,没有看到明显的血管畸形动脉瘤或者血管狭窄。
肺部CT:双下肺纹理稍增多,考虑炎症。
2.入院后腰穿结果
脑脊液白细胞增多,其中以单核细胞为主,葡萄糖明显降低,微量蛋白明显增高,胶体金试验阳性,但是革兰、抗酸、墨汁染色阴性。
3.脑脊液培养结果
看到这里,你的心里是否已经有了答案?该患者到底得了什么病?又该如何治疗呢?
还有更多病例等你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