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六管糖尿病(糖尿六厂)

奇妙的本草 0
文章目录:

抽血能查什么病?为什么一抽就好几管,剩下的会用来干嘛?

“39.3°,待会儿缴费去做个抽血化验哈。“,阿方又发烧了,一个月来第三次发烧,看着手上前几天还没散去的淤青,阿方有些肉疼。

“怎么又要抽血?就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开点药不就行了,抽血的作用就是为了给你们冲业绩吗?”阿方小声地嘀咕着。

其实,很多人对于血常规检查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解,对于很多疾病来说,不检查是很难确诊的,而无法确定是哪一种疾病,也就无法对症用药。今天小妙就对做血常规时大家易产生的疑惑做个讲解。

体检时,抽血的作用是什么

大多数人去医院看病往往需要经过抽血检查这一步骤,护士通常会从我们身体抽取一管2~3ml的血液,抽取那么多的血液是为了方便检验科中的各个小部门选择血液中的不同成分进行检测和复查。如果抽取的血量过少容易导致检测结果误差较大,无法反映身体的真实情况。

血液主要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大成分,血细胞和血浆里又含有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其他重要成分。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就会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产生影响,所以即使是疾病初期,身体没有出现异常症状,通过血常规检查也能检测出人体罹患的疾病。

一. 肝功能异常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主要负责人体的代谢功能。如果肝功能发生病变,各种肝脏成分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干细胞减少会使白蛋白数量下降;1%的干细胞出现坏死,会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一倍。

二. 糖尿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反映血糖各成分的变化,若符合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7.0mmol,非空腹状态下糖化血红蛋白值高于6.5%等条件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三. 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通常会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症或是合并两种症状。如果抽血检查发现血浆胆固醇总量超过6.2mmol/L以及血浆甘油三脂高于2.3mmol/L便可认定为高脂血症。

四. 血友病

血友病的主要病症是凝血时间较长,轻微创伤就会导致出血,甚至没有明显的外伤也会自发出血。血友病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中大多通过遗传的途径传播,因而抽血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血友病。

此外,血常规检查还能检测出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通过血液传染病毒的疾病以及可以作为恶性肿瘤检查的辅助手段

抽血时,会不会有一管肉在针头里?

不少人看见针头直接刺进皮肤的情景就油然而生一种恐惧心理,甚至有人认为抽血的针头会存留一管肉。

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因为针头呈楔形并且是一个斜切面,尖端两边的钢针会直接把肉分开 。而且皮肤的皮下脂肪有一定的韧度,肌肉组织等结构也有较高的韧度和强度。

当针穿过皮肤的皮下脂肪,进入肌肉组织时,不会将肌肉变成“豆腐渣”刺入针管内。此外,针头的内径过小以及针头里的空气和肌肉中的压力容易形成压力差,不可能存留呈固体或半固体的肌肉。

总而言之,抽血的针头不会出现一管肉的情况,否则药物就无法注射进去了。

抽血时手臂为什么会有淤青?

抽血时手臂出现淤青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出现淤青和抽血时屈起手臂这个动作有关。手臂屈起时容易阻止肘部静脉的血液回流,肘部静脉的血管内压随之增大,从而导致血液从血管针眼中渗出,造成皮下淤血。

皮下淤血情况就是人们常常看到的抽血部位淤青。所以抽血过程中和按压针眼时最好平放手臂,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静脉抽血之后按压血管产生的压力,还能避免血管针眼渗出血液。

那么多人抽血,抽出来的血去哪里了?

我们都知道抽血是为了检查身体的具体情况,但是很多人会有疑问抽取的血液最终都去了哪里。其实在医院抽取的血液一般是直接送到检验部门检测,若患者的检查结果出现明显异常,医生还需要用剩余的血液进行复查。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剩余的血液通常会被医院保存起来,过一段时间进行集中销毁。

抽血检查只是一种辅助的检查方式,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身体的状况,早发现疾病就可以早医治,提高治愈率。但是常规的抽血检查只能检测出一部分隐发疾病,如果身体出现其他异常情况,还需要借助更多的检查手段来诊治。

#39健康超能团# #清风计划#

参考文献:

[1] 《知道 | 体检抽血为什么要抽那么多?》. 知乎日报 . 2018-09-03

[2] 《【百科】打针抽血会不会有肉进入针管里?》. 壹品健康 . 2019-11-14

[3] 《为啥抽血后手臂上会青一块?》. 基层检验网 . 2020-12-16

[4] 《抽血检查能查出什么疾病?(上)》. 兰世亭 . 2019-03-1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在瘦身男女撑起的千亿市场,keep们必有一战

撰文/ 《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赵雨潼

编辑/ 董雨晴

主打家庭健身场景的线上产品Keep,不仅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大规模的用户活跃度增长,还在线下开出了实体店Keepland;主打互联网模式、一年内完成3轮融资的乐刻运动,在2021年朝着全国1000家店面的目标冲刺;瞄准健身智能化、掀起“百镜大战”的智能健身镜品牌FITURE,已经将一面镜子卖出了8000元的高价。在年轻人的健康与身材焦虑之下,一个千亿规模市场正在悄然爆发。

点进豆瓣“减肥疯人院”小组,有超过17万人正“为减肥而发疯”。而在小红书搜索“减肥”,会出现超过1000万篇笔记,从运动打卡到饮食记录,从好物推荐到经历回顾,字字句句都是对甩掉脂肪的渴望。

尤其是春节假期结束后,在“每逢佳节胖三斤”这句魔咒的驱使下,过节期间无节制暴饮暴食所获得的快乐,全部转化成了看见体重秤数字时的痛苦——一个节下来,重了可不止三斤。

何以解忧?唯有六字箴言:管住嘴,迈开腿。

于是,有人开始认真计算自己摄入食物的卡路里,有人在开工首日下班后一头冲进了健身房,有人重新下载了健身App并计划跟练,也有人决定先把装备升级——健身镜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绝非偶然现象,在个人对体重和身材的关注背后,是近年来持续高涨的全民健身热潮和疫情背景下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2021年,《“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与《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相继出台,某种程度上也为健身行业的迅速发展与探索尝试奠定了基础。

然而,现实中的问题永远比设想的多,对包括线下健身房、健身App、健身产品等在内的健身行业而言,拉新容易,保证留存和复购却是实实在在的难题,其未来“钱”景不只与用户的自律牢牢绑定,更需要清晰且明确的发展规划。

节后先忙着减肥

“早上跳绳2000个;晚上半小时腹部训练,一套天鹅臂。”刚从瑜伽垫上气喘吁吁地爬起来,刘思然就翻出了日程记录本,刷刷两行字写完,再心满意足地在前面的方框里各打上一个勾。

这是她开启“减肥计划”的第五天。大年初六,也就是春节假期最后一天的晚上,她站在体重秤上,看着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字,整个人陷入了沉默。尽管一直以来,她都是朋友们眼中的“微胖女孩”,也并不为自己的身材感到焦虑,但直面体重增加带来的冲击依然是巨大的——当“70.1kg”映入眼帘,这个身高163cm的女孩还是“有点emo(指负面情绪)了”。

烤肉、火锅、甜点、奶茶......来不及追究这七天以及更早的过去,到底谁才是导致她体重猛涨的罪魁祸首,刘思然只知道,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减肥。毕竟立春已过,春天到了,夏天还会远吗?“二月不减肥,三月徒伤悲”,为了能穿上漂亮的裙子,必须把藏在羽绒服下的脂肪统统清理掉。

办公室里,还有好几位同事的想法与她不谋而合。于是,开工第一天,属于他们的减肥小组正式成立,当日的集体活动是饭后散步,一行人在办公园区内走了两大圈。从第二天起,他们将运动项目改为了乒乓球,因为这项运动不仅上手容易,活动量又更大。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也是她所在公司健身房所有项目中最容易抢到的一个。自打节后归来,公司健身房就一直处于火爆的程度。

和刘思然一样,鞠猫猫也在春节假期结束后踏上了减肥之路。为此,她重拾了许久没打开过的健身App Keep,计划使用哑铃和弹力带等辅助工具,目标是塑形。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鞠猫猫算是对自己狠得下心的。运动之外,她还参加了一家综合性医院的减肥试验项目,在抽了六管血化验、手握电极杆站上体脂秤、戴着连有管线的呼吸面罩平躺检查十几分钟后,她拿到了医生开出的初诊方案——从能吃什么到不能吃什么,从什么时候吃到应该怎么吃,精确至几点几分,以及几克和几毫升。

分离乳清蛋白粉、深海鱼油胶囊、二甲双胍(实际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善存......从医院出来,鞠猫猫在手机备忘录里敲出了一张长长的待购买清单,而在物资准备的过程中,她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饮食——比如告别在外用餐,晚饭只吃一小盒轻食。然而,这并不足以使她支撑到入睡。临近夜里11点,饥肠辘辘的鞠猫猫给朋友发了一条微信诉苦:“我好饿,我陷入了吃饭焦虑。”

比起鞠猫猫所遵循的精密且苛刻的营养学减肥法,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更热衷于通过运动与体重烦恼挥手再见。无论是健身房、体育馆等线下场所,又或是健身App、健身视频等线上方案,均各有拥趸,备受欢迎。

正月初四下午,已经休息了一周的严俊昊就收到了教练发来的消息,问他准备何时前往健身房继续锻炼。“教练一是觉得年后健身的人会比较多,二是也想让我早点行动起来,健身这件事,中断太久不止是很容易懈怠,肌肉耐力也会下降。”而他所在的健身微信群凭借聊天记录印证了健身房的人气,上一条是一位用户正感慨“今天晚上的团课都爆满了”,下面紧跟着就冒出来一句“看来过年大家都吃了不少,一开门全来了”。

至于Keep等健身App,不只“召回”了类似鞠猫猫的老用户,还吸引了一批初入该领域的新用户,季意园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此前她倾向于根据B站健身UP主的视频进行间歇性打卡,这次则希望尝试一下Keep的自选课程。“上面的动作示范和讲解比较详细,而且比自行按照视频练习更具备系统性和参考性,数据一目了然,能够敦促我更自律一些。”

健身撑起的千亿新市场

由于经常网购,季意园加入了不少淘宝店铺组织的用户微信群,群聊内容既覆盖催促上新、闲置交易等本就与店铺商品相关的话题,也涉及诸如好物交流、减肥健身一类的消费日常。

在季意园的印象里,其中一家女装店铺的微信群十分活跃,经常有用户询问店主何时上架速干短袖、瑜伽裤等运动服装,一些昵称熟悉的用户不仅会交流健身心得,还不吝于分享减肥食谱。最近,就连店主也在群内发言:“又想穿裙子了,这几天还是得坚持运动,发完货马上去健身房打卡一下。”

上海体育学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健身趋势》报告中提及,减重运动已成为成年男性与成年女性健身需求的主导因素。这背后,一方面是潜在的身材焦虑,另一方面是对健康的向往与追求。

鞠猫猫自称“连续减肥(失败)者”,一时兴起却极难坚持,“像烟民戒烟段子说的那样”。大学时期,受益于饭菜难吃的食堂和当时红极一时的“郑多燕小红帽减肥操”,她甩掉了十斤体重。初入职场,微薄的薪水也促使她克制住了对美食的期盼——那是她为数不多的减肥成功经历。

在随后的几年里,鞠猫猫报名了1200元六节的蛙泳课,也曾经试图通过轻断食进行改善。然而,前者甫一为她带来“水里很好玩”的奇妙体验,游泳馆改造和疫情便接踵而至;后者直接把她送去了急诊,因为当天只吃了一块未添加酱料的三明治,她被诊断为“饥饿性酮症(节食导致的酮体增多,超出人体代谢能力,可能会导致酸中毒)”,连续四小时内挂了四包水的惨痛教训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她再也不敢不吃晚饭了。

真正使得鞠猫猫下定决心减肥的是去年的体检报告,结果与建议中的“脂肪肝”三个字让她感到心慌。“对现在的我来说,胖意味着不健康,所以我才拥有了减肥动力。目前还算可逆,如果拖到糖尿病的情况,那得错过多少好吃的啊!”

健身行业从业者杜炜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介绍,疫情以来全民健身的热情愈发高涨,除此之外,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高压职场环境和“加班猝死”等事件的频发,也令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健身一族”。“没有人会不在乎自己的身体,所以健身行业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是肯定的。”

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文件中明确提到,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与此同时,还将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作为推进全民健身的阵地之一,健身行业无疑成为了新的沃土。据《体育大生意》报道,2021年国内健身行业共发生20起融资事件,其中包括新式健身房4起、智能健身品牌10起、轻食代餐产品6起,尽管在数量上基本与前一年持平,但在10起超亿元融资事件的带动下,整体融资规模更胜一筹。

市场认可和资本关注进一步助推了健身行业的火热,明星公司由此突出重围,一场新的战争也在打响。

主打家庭健身场景、在年初迎来F轮融资并实现估值翻倍的Keep,不仅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大规模的用户活跃度增长,也推出了线下实体店Keepland;主打互联网模式、2021年完成3轮融资的乐刻运动,为了实现去健身像去便利店一样便捷的目标,在过去一年里大规模扩店,朝着全国1000家店面的目标继续进发。以及瞄准健身智能化、进而掀起“百镜大战”的智能健身镜品牌FITURE,已经将一面镜子卖出了8000元的高价。

在年轻人的健康与身材焦虑之下,一个千亿规模市场正在悄然爆发。

还有一战

不到半年,肖晶晶已经为减肥健身花费了近2万元,“基本上交给健身房和瑜伽馆了”。一直以来,她都深受梨型身材和走路崴脚的困扰,恰好去年家附近新开了一家乐刻健身门店,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先办了一张季卡。

在肖晶晶看来,这家乐刻的优点是距离近、时间自由、教练专业,最关键的是性价比高。趁着去年双11活动,她一鼓作气升级成了年卡,年卡费用只需要不到两千元,买了年卡平时有70%的团课就是免费的,器材和跑步机也能免费用。如果有进一步的塑形需求可以上私教课,教练1对1指导,“加上私教费用,一共也就花了1万多元。”

有氧训练的团课人气居高不下,往往需要掐着点约课,一旦满员,肖晶晶只好退而求其次,转向跑步机和其他器械。李丹阳并不会遇到这种情况,她在一家小型健身私教工作室跟随私教巩固练习,一周三次,每节课400元,贵是贵了点,重在效果显著。和许久不见的发小约饭,对方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又瘦了!”

李丹阳回忆,2019年至今,教练的课时费涨了几十元,私教工作室的人却有增无减。不过,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观察,坚持下来的始终是那些相熟的面孔。

事实上,这是以乐刻等为代表的平价健身房,乃至私教工作室等中高端健身房均需要面对的问题——获客,以及提升客单价。

对于平价健身房来说,其所面临的目标客群是具有一般健身需求的用户,为实现高密度覆盖,其门店多数毗邻居民区和写字楼,店面面积和专业人员配置都较传统健身房有所收缩,甚至无法洗澡,也舍弃了游泳池等项目。

在这个赛道内,已经有超级猩猩、shape、Keepland、乐刻等多家企业入局厮杀,用户已经不够分了。且随着同类竞争者的增加,除了价格战和用户黏性之间的平衡外,服务质量与用户数量的矛盾在未来也是一大挑战。

试想下,拥挤的健身房内全是满身是汗的彪形大汉,又有几个姑娘愿意走进这样的健身房呢?但往往姑娘却是真心愿意为健身花费高昂费用的群体。

私教工作室倒是受操作经验和价格限制,吸纳了更多高净值的专业级用户,却也为其拉新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门槛,难以获得普通用户的青睐。

何况,还有始终在开疆拓土的Keep等线上健身App。截至2021年3月,Keep平台宣称共有约3亿用户,日活跃用户数量超600万。疫情期间,在居家健身热潮的驱动下,其日下载量实现了478%的大幅增长。

但杜炜认为,Keep在使用上不像线下健身房一样具备直截了当的引导,这导致部分用户难以正确发力,跟练后出现膝盖积液、脚踝扭伤等症状,入门体验大打折扣。而对Keep的三大营收来源——健身产品、广告及其他、会员及付费内容而言,保证用户留存才是讲好一切故事的核心。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健身本质还是一个内容服务行业,具体到智能健身镜赛道也是如此。季意园在社交平台上多次刷到过与之有关的推荐,她对其动作识别捕捉并实时纠错的功能很感兴趣,“就是准确度似乎没有那么高,而且过于昂贵”。

抛开短时间内无法一步到位的技术升级,为了提升复购率,智能健身镜的竞争壁垒唯有从内容角度发力,但这也是线下健身房和健身App的优势所在。“和Keep相比,智能健身镜等于智商税。”杜炜说道。

但这并不妨碍当下智能健身镜受到追捧,换句话说,健身方式的革新为众多健身行业的玩家创造了新的增量。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智能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到约820亿元。只是,未来前景想象空间的推高,亟需将当下的症结逐一击破。毕竟,健身也好,减肥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一项与自律有关的生意,不管用户如何决策,终究是“管住嘴,迈开腿”。

(文中刘思然、鞠猫猫、严俊昊、季意园、杜炜、肖晶晶、李丹阳均为化名。)

定了 | 事关天津近1400万人看病的大事!

提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救治管理水平,在医疗资源扩容方面重点推动11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打造“3 1 N”精品家庭医生团队,探索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慢病多病共管模式,推进血液、肿瘤、移植、神外、中医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打造高峰学科……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我市2024年卫生健康工作会上获悉的。

图为医生检查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2024年,市卫生健康委将着力五个下功夫抓重点,不断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优化公立医院管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强健康获得感、安全感。

图为肿瘤医院互联网医院。

1

坚定不移深化医改

在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统筹推进各类医联体建设。明确各级医院在医联体中的功能定位,探索推动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医联体模式协同发展,加快滨海新区、河北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和涉农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人员下沉为核心,通过医联体牵头医院人员派驻、专科共建、临床带教等方式深化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统筹建设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做实医联体人员、技术、服务、管理下沉。

探索专病连续诊疗新机制。发挥市级医院专科优势,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专病早诊、早治分级诊疗路径与全病程管理工作模式,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在专病筛查与防、治、康、管方面的功能定位,推广特色诊疗技术,提高专病诊疗水平。

优化支持保障政策。持续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开展按人头总额付费改革,落实以健康管理为导向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医联体内部处方流动、药品共享和配送机制,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完善“三医”联动内外工作机制。发挥“三医”联动牵头作用,针对药品集采、价格调整、薪酬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对外统一、对内统筹的协同机制。

2

坚定不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持续加强医院管理上下功夫

“六管”推进医院要素管理。管机构,推进医疗机构落实执业管理有关要求,强化民营医院规范管理;管人员,规范医务人员管理,提升依法执业意识;管行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推进临床路径应用管理,加强临床用药、检查行为规范性评价;管技术,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管质量,持续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体系;管药事,做好驻科药学服务试点工作,持续加强重点药物的临床监测与管理。

提升医院诊疗能力。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建设,推动市级医学中心和市级区域医疗中心遴选和建设;持续推进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落实见效;构建高质量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进“1 6”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做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中毒等六大中心;提升血液供应保障能力。

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完善多学科诊疗(MDT)制度,推进日间医疗服务,推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增加康复医疗服务供给;开展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强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拓展延伸护理服务领域,创新护理服务模式。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协同推进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项目(二期)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目(静海院区)2个国家级医学中心项目建设。重点推动11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实现市人民医院扩建三期等3个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医大总医院新建门急诊综合楼等2个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市第三中心医院(东丽院区)新址、市口腔医院、医大二院扩建三期等6个在建项目进度。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快推动市急救中心、市疾控中心、市妇儿中心、第二人民医院等9个储备和谋划项目。全力支持各区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力争滨海新区肿瘤医院二期等5个项目竣工,西青医院二期等2个项目开工,加快宁河区医院等7个在建项目进度。

3

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在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上下功夫

优化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布局。制定“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达到推荐标准机构比例和质量;探索推进区域医疗次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

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持续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促进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全面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建立以区带镇、以镇带村帮扶机制;深化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区招镇用”“镇聘村用”,开展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全专结合”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坚持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诊疗服务与发展特色专科融合推进;创建国家星级糖尿病规范化门诊,做强胸痛救治单元、社区疼痛门诊等特色服务,提高儿科等专科诊疗水平,探索基层卒中和创伤救治单元建设。

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加强与民政部门联动,强化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能力建设,发挥好在传染病防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协同作用。

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面,实现覆盖率提高3%以上。探索开展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及住院患者签约服务,加快推动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强化家庭医生密切联系签约居民机制,定期向签约居民发送健康提示。推动各区因地制宜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鼓励药师加入团队指导合理用药,优化慢性病长期处方、转诊等服务。

推进数字健共体建设。深化数字健共体“云服务”、“云药房”等平台服务内涵建设,优化云平台服务功能,增加居家医疗服务供给量。强化“互联网 ”药品保障,扩大基层慢病用药保障品规,满足居民慢病多样化用药需求。

4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在发挥天津中医优势上下功夫

发挥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引领作用。推动中医一附院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市南开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滨海新区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推进南开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

均衡布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均衡布局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等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10个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和20个天津市中医药重点学科。加强中西医协同,建设28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和市级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

满足群众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继续实施“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业(夜)诊行动”;完善中医治未病中心和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开展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试点工作;加快中医医疗集群建设,构建24个中医专科联盟。

强化中医药科技人才支撑。加快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系统布局,提升中医药研究机构科研水平。实施津沽中医药人才系统培育工程,培养中医药杰出人才、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基层人才。组建名医团队,建设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5

稳步推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医防协同上下功夫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核心职能高效运行。推进疾控体系改革任务落实落地;调整完善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统筹联动;加强区级疾控重点工作绩效考核,健全疾控机构人员激励机制;强化医防协同体系机制,落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处(科)室规范化要求,细化医疗机构传染病责任工作清单。

筑牢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实施疾控机构分领域首席专家制度,加强预防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开展跨学科、跨单位科研合作与应用技术开发。加快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启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项目,推进我市生物安全防护三级(P3)实验室建设。

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水平。统筹做好新冠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完善多部门、多渠道、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优化监测、预警、决策、处置、评估全链条响应体系,抓实国家传染病应急队伍和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建设。

巩固重大传染病防控效果。高质量推进艾滋病防治质量年和第五轮示范区建设、遏制耐药结核病防治行动、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等工作,推进“无结核社区”“无结核校园”建设。实施免疫规划服务与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进预防接种智能化建设,巩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95%以上。

强化食品安全高标准保障。高标准落实国家和我市各类食品安全监测任务,完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直报系统,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加强重大慢性病综合管理。实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专项防治行动,落实慢性病筛查项目,促进医防有效融合。积极发展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果。做好慢性病危险因素和发病监测,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做好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和抑郁症筛查,会同教育部门推广中小学生心理守门人项目。推动区属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

编辑 | 韩振

来源 | 天津日报

原标题:《定了 | 事关天津近1400万人看病的大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