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要禁烟(糖尿病绝对不能抽烟吗)
烟民请注意,控烟行动要来了!国家已出手→
来源:央视财经
我国近日出台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专项行动包括:健康知识普及、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等。
01
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维护健康需要掌握健康知识。
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
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鼓励各级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02
实施合理膳食行动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
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聚焦食堂、餐厅等场所,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
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
03
实施全民健身行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
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
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04
实施控烟行动
吸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推动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
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完善卷烟包装烟草危害警示内容和形式。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05
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
06
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障。
向公众、家庭、单位(企业)普及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防护和应对知识。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07
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孕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是生命的起点。
针对婚前、孕前、孕期、儿童等阶段特点,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促进生殖健康,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
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8/10万及以下和12/10万及以下。
08
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中小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
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进行考试考查,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09
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倡导健康工作方式,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完善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体系。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
到2022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
10
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老年人健康快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
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11
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
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12
实施癌症防治行动
癌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
提升中西部地区及基层癌症诊疗能力。加强癌症防治科技攻关。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审评审批。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13
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
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
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
14
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
我国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提示居民关注血糖水平,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15
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
传染病和地方病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讲究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充分认识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
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强化寄生虫病、饮水型燃煤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氟骨症等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
到2022年和203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预防疾病,
健康生活!
健康科普①丨糖尿病饮食 学好三个三
为进一步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邯郸市第二医院策划推出《健康科普》专栏,带你走进健康科普课堂,解锁更多健康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今天,邯郸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副护士长杜宁宁为大家讲解糖尿病饮食,学好三个三。
糖尿病的危害是很大的,糖尿病的初期我们的身体会给我们哪些信号呢?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其中包括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不明原因的下降。此外如果出现了视物模糊、四肢乏力、肢体麻木、伤口不愈合这种情况,我们也要警惕了,这时我们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
糖尿病饮食学好三个三
1、三多
多饮水:增加水分补充,防止脱水,特别是老年患者,有助于避免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多饮水可促进排尿,减少尿路感染。多饮水可使血粘度下降,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同时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便秘;
多膳食纤维:即纤维素高的食品,如蔬菜等,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加快食物通过胃肠道减少吸收,可以避免引起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多补钙:一般人每天都需要补钙,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并发骨质疏松、可多食硬壳类海产品、大豆等。
2、三少
少甜:宜食低糖及低血糖指数的饮食。
少盐:即低盐饮食。因为高盐会增加淀粉酶的释放,促进淀粉向糖的转化,加重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一天不超过3g;饮食上可以选择口味重的食物代替少盐的食物,如洋葱、西红柿等;尽量减少熟吃,以改善口感,减少对生活带来的不便。。
少油:即低脂饮食。如油炸食品、动物油脂制作的食物等。高油脂饮食往往富含高热量、高能量,如果长期摄入过多的油脂,就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高油脂饮食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减少油脂的摄入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3、三禁
禁辣: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因为辣椒属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刺激人体胃黏膜,出现肠道不适的症状,糖尿病人吃后可能会引起血糖波动,不利于糖尿病的调理和治疗。
禁烟: 糖尿病患者禁烟的原因主要包括:稳定血糖: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刺激肾上腺素分泌,降低胰岛素作用,导致血糖升高;降低视网膜病变风险:烟草化学物质破坏血管内皮,增加视网膜病变风险;减少糖尿病足风险:烟草刺激血管收缩,加重微血管病变,可能导致糖尿病足。
禁酒: 禁酒有助于控制血糖波动:禁酒有助于控制一定热量的摄入,控制血糖波动,大大降低糖尿病引起的继发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低血糖等。
希望大家做到以上三个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糖尿病发作。
血糖高,患上糖尿病,还能碰烟酒吗,是否会影响病情?
李大爷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多年来一直都在积极接受治疗,但是同时李大爷又是烟民,时不时地喜欢和老伙计小酌两杯,近期,李大爷的血糖升高了很多,医生要求他禁烟、戒酒,但李大爷认为没有关系,自己都抽了那么多年烟了,都没事。但还是在医生和家人的监督下,进行禁烟、戒酒。
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为什么要禁烟禁酒呢?
其实在医学上来讲,并没有什么是有比较绝对的说法,只是说,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想要很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对身体造成的伤害,那么最好就是要做到禁烟、禁酒,因为长期吸烟和喝酒是会对糖尿病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
吸烟对身体的影响有哪些?
首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长期吸烟的话,香烟中的上百种的有害物质进入到人体内,不仅会使人体的机体负担加重,而且这些物质在血管上沉积,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而烟中所含的烟碱还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受到刺激,从而让交感神经一直保持兴奋状态,这种情况会造成血糖水平不稳定,比如说心跳速度会加快,血压水平也容易发生波动。
其次,经常吸烟的人们,会导致大量的尼古丁进入人体,不仅会使人体的正常代谢受阻,而且还会使胰岛素抵抗问题严重。因此,在临床上,一般长期吸烟的人群,血糖控制是很难的。
再者,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管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常吸烟的话,会容易导致血管内沉积的垃圾增多,也会使血液发生黏稠,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血糖高的人们,最好要做到远离香烟。
喝酒对身体的影响有哪些?
众所周知,糖尿病这种病目前是没有办法能够彻底治愈的,而且它的并发症有很多,比如说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这都是与人体内血糖水平长期不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长期饮酒是不利于血糖水平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并发症的危险,所以喝酒对于人们的身体也会有很大的危害。
第一,人们长期摄入大量酒精,会对人体的血糖代谢造成影响,特别是在没有进食之前,喝酒的话会使胰岛素细胞受到刺激,从而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也会加速人体内的血糖代谢,会增加患低血糖的风险,低血糖对健康而言,同样是不利的。因为低血糖可能会导致人们出现浑身无力、出虚汗、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休克等情况,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因此,在日常饮酒的时候一定不要过量,而且不要没有进食前就饮酒。
第二,而且饮酒极易造成血糖水平不稳定,而且很可能还会造成血脂水平异常。因为饮酒不仅会给肝脏造成负担之后,导致脂肪不能及时消化,在体内发生堆积,出现体重超标的情况。
而且还会导致血脂上升,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要远离酒精。
总而言之,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抽烟喝酒,因为烟酒不仅会使人体的代谢器官受到障碍,而且很容易诱发一些肝脏疾病。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的做到禁烟、戒酒,即使做不到,也一定要学会节制,要定期地去医院检查心脑血管以及血糖的变化情况,尽量的保持血糖水平稳定,改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抽烟、喝酒给健康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