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是(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

潇洒清风nfub6 0
文章目录:

三级预防的健康管理

三级预防的康复管理是针对疾病或损伤的不同阶段,通过系统性干预措施减少残疾和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核心框架及实施要点如下

一、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阻断致残源头

目标:预防疾病、损伤或发育缺陷的发生,降低原发性残疾风险。实施策略

  1. 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推广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HPV疫苗),预防传染病致残。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通过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如地中海饮食模式)、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职业防护: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粉尘、化学物质暴露;个人使用防护装备(如防尘口罩、护耳器)降低职业病风险。
  2. 优生优育与围产期保健加强遗传咨询、产前检查,预防先天性畸形。推广孕期营养指导,减少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比例。
  3. 环境安全优化公共场所加装扶手、防滑地面,减少跌倒风险。交通法规强化(如酒驾处罚、安全带使用),降低交通事故致残率。

效果:可使残疾发生率降低60%-70%,是成本效益最高的预防阶段。

二、二级预防:早期干预,防止功能恶化

目标:疾病或损伤发生后,通过及时治疗和康复限制残疾进展。实施策略

  1. 早期筛查与诊断定期健康检查:筛查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如乳腺癌钼靶、结直肠癌肠镜)等慢性病。急性事件快速响应: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进行体位管理,预防关节挛缩;心肌梗死患者48小时内开始床旁康复训练。
  2. 多学科协作治疗疼痛管理:采用冷热敷、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避免长期制动导致肌肉萎缩。手术干预:对骨折、关节损伤等及时手术修复,减少后遗症。
  3. 功能维持训练脑卒中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痉挛畸形。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开展呼吸训练,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效果:可使残疾发生率降低10%-20%,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三、三级预防:功能重建,提升生活质量

目标:残疾发生后,通过康复治疗和代偿策略最大限度恢复功能,促进社会参与。实施策略

  1. 综合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如Bobath技术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电刺激疗法促进肌肉收缩。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穿衣、进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增强康复信心。
  2. 辅助器具与环境改造截肢患者装配假肢前进行残肢塑形训练,提高适配性。脊髓损伤患者使用轮椅前完成坐位平衡练习,避免二次损伤。家庭环境改造:加装扶手、坡道,配置防压疮气垫床。
  3. 职业与社会康复职业能力评估与训练:针对工伤患者开展岗位适应性训练,2022年数据显示系统康复可使再就业率达67%。教育康复: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支持,促进认知发展。

效果:可使慢性病致残率下降18%-25%,急诊再入院率减少30%以上,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四、三级预防的协同与全周期管理

  1. 递进式防控链条一级预防为二级、三级预防提供基础(如健康人群筛查出高血压患者后,转入二级预防管理)。二级预防为三级预防提供早期病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发现患者后,立即启动三级预防的并发症防控)。
  2. 多学科团队协作物理治疗师指导关节活动度训练,作业治疗师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心理治疗师提供情绪支持。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如慢性肾病患者低蛋白饮食),促进组织修复。
  3. 政策与社会支持政府完善康复医疗保障体系,将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社区建立康复中心,提供日间照料、技能培训等服务,减轻家庭负担。

糖尿病不及时控制,小心截肢,出现3类症状,可能是糖尿病足

你是否知道,全球每20秒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因足部溃烂面临截肢风险?在中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每年有5.1%的人因糖尿病足截肢,而其中85%的截肢事件直接源于足部溃疡。糖尿病足,这个看似“遥远”的并发症,正在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千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糖尿病足是什么?别以为只是“脚疼”这么简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通俗来说,就是“高血糖 神经病变 血管病变”三重打击下,足部出现的感染、溃疡甚至坏疽。
糖尿病足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病变(感觉迟钝)和血管病变(血液循环差),再加上外伤或感染,最终引发足部组织破坏的综合征。

可怕之处在于

· 早期无症状:很多患者直到脚底出现溃疡或坏疽才察觉问题,但此时病情已不可逆。

· 致残率极高:糖尿病足患者截肢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一旦截肢,预期寿命甚至低于部分癌症患者。

· 经济负担重:治疗费用是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5倍以上,且复发率高达30%-50%。

糖尿病足的“危险信号”:这些症状你中招了吗?

糖尿病足并非突然发作,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以下症状可能是“红色警报”:

1. 神经病变:足部“失灵”了!

· 麻木感:脚像“戴了手套”,感觉迟钝,对疼痛、温度不敏感。

· 刺痛或烧灼感:尤其是夜间,仿佛有蚂蚁在脚上爬。

· 肌肉萎缩:脚趾变形(如鹰爪足),走路姿势异常。

2. 血管病变:足部“缺血”了!

· 皮肤颜色异常:脚部发紫、苍白或发黑,间歇性跛行(走几步就腿疼)。

· 温度变化:脚部冰凉,摸起来比身体其他部位明显低温。

· 伤口难愈合:轻微擦伤或水泡变成深溃疡,愈合时间超过2周。

3. 感染与坏疽:足部“崩溃”了!

· 红肿热痛:局部皮肤红肿、发热,有脓液流出。

· 异味或坏死:伤口出现腐臭味,组织发黑、干瘪。

哪些人最容易“中招”?你可能比你以为的更危险!

糖尿病足并非“老年专属”,以下人群需特别警惕:

1. 高血糖控制不佳者

· 血糖长期高于目标值(空腹>7mmol/L,餐后>11mmol/L),神经和血管损伤加速。

2. 足部畸形或创伤史

· 老茧、鸡眼、旧伤疤是“压力点”,易演变为溃疡。

3. 吸烟者

· 吸烟会加重血管痉挛,下肢血流减少50%以上!

4. 视力差或独居老人

· 看不清脚部变化,或无人提醒足部问题,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5. 赤脚行走或穿不合脚鞋子者

· 农村患者光脚劳作,城市人穿高跟鞋、紧身袜,都可能引发外伤。

糖尿病足的“三级防御”:预防永远大于治疗!

医学界将糖尿病足预防分为三级,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一级防御:从源头掐住“高血糖”!

· 控糖是王道

· 饮食:主食选粗粮(如糙米、燕麦),每日盐<5g,避免甜食和油炸食品。

· 运动:每周3-5次快走,每次30分钟,餐后散步可降低血糖波动。

· 药物: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目标<7%。

二级防御:足部护理的“黄金法则”

· 每天检查双脚

· 用镜子查看足底、趾间是否有水泡、裂口或红肿。

· 检查皮肤温度、颜色,摸足背动脉搏动。

· 科学洗脚

· 水温≤40℃(用手试温),泡脚时间<5分钟,避免泡软皮肤引发感染。

· 用中性肥皂清洁,擦干后涂抹保湿霜(避开趾间)。

· 选对鞋袜

· 鞋子要宽松、透气,鞋底柔软防滑,穿前检查异物。

· 袜子选棉质、无接缝,避免过紧压迫足部。

三级防御:发现问题立刻“刹车”!

· 溃疡处理

· 立即就医,不要自行用药或泡脚。

· 医生会根据感染程度使用抗生素或清创手术。

· 血管评估

· 若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需做下肢动脉超声,必要时进行血管介入治疗。

糖尿病足的“自救指南”:日常细节决定生死!

这些看似“小事”的习惯,其实是保命关键

1. 戒烟!戒烟!戒烟!

· 吸烟会直接导致血管收缩,截肢风险增加3倍!

2. 避免赤脚行走

· 即使在家也要穿拖鞋,防止地板划伤或烫伤。

3. 正确修剪趾甲

· 直剪、平剪,不要剪得太短,避免甲沟炎。

4. 冬季保暖但不“烫脚”

· 用热水袋或电热毯时,温度不能过高,可用厚袜子隔开。

5. 定期足部检查

· 每年1次专业检查,包括神经功能测试(如10g尼龙丝检测)和血管搏动检查。

糖尿病足就像藏在鞋里的"定时炸弹",但90%的悲剧都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避免。

糖尿病足的伤口,哪怕只有针尖大小,也可能毁掉一生。
从今天起,给你的双脚多一点关注,别让“脚”下的隐患毁掉你的幸福生活!

小心胃炎变胃癌!这份早期筛查和预防指南请收

我国最新癌症登记数据显示

胃癌占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

死亡率的第三位

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

胃癌虽然可怕

但它并不是由正常胃黏膜细胞突然变成癌细胞的

在胃癌真正找上门之前

我们的胃其实已经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当检查发现

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千万别不当回事

可能已经处于癌前状态或癌前病变了

1

从胃炎到胃癌只需四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我国胃癌发病率达十万分之三十三,年新发病例近48万,死亡病例超37万。

绝大多数胃癌由慢性胃炎逐步进展而来:

正常胃黏膜转变为胃癌是一个多步骤癌变的进程,典型路径为:

非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

胃癌

这一过程受遗传、环境、饮食等多因素影响,但通过控制环境因素(如改善饮食习惯)、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可有效阻断或逆转癌变进程。

2

胃癌早期识别与筛查策略:

症状预警:非特异性表现需警惕

胃癌常见症状包括体重下降、腹痛、恶心呕吐、黑便等,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

  • 不是所有胃癌患者都会出现上述症状;
  • 而且出现症状时往往已非早期,从癌变到出现症状常需1~2年;
  •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也可引发类似症状。

结论:依赖症状判断胃癌并不可靠,科学筛查才是关键。

科学筛查:高危人群定期胃镜检查

根据《中国胃癌筛查早诊早治指南(2024)》,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建议每5年做一次胃镜:

  • 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癌前疾病;
  • 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
  • 存在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高危因素。

复查提示:

若胃镜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需遵医嘱缩短复查间隔。

胃镜报告解读:关键病理术语解析

胃镜活检报告中的专业术语提示不同阶段病变:

  • 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要提高警惕,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保护能力下降,属癌前状态
  •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转化为肠上皮细胞,细胞分化异常,属癌前状态
  • 异型增生:胃黏膜非浸润性肿瘤性病变,介于正常与胃癌之间,属癌前病变
  •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风险,需遵医嘱积极治疗。

专家提醒:

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正常胃黏膜细胞、癌前病变到浸润性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现癌前病变,不要过分恐慌,但要足够重视,及时干预,减少或阻止其向胃癌进一步发展。

3

高危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

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慢性胃炎迁延不愈,逐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最终可能进展为异型增生及胃癌。

风险数据:感染者胃癌发生风险较常人高3~6倍,但仅1%~2%的感染者最终罹患胃癌。

防治建议:存在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病史或不良饮食习惯的感染者,需及时进行根除治疗。

吸烟与饮酒:

吸烟危害:使胃癌发病风险增加约1.5倍,男性群体尤为显著。

酒精影响:乙醇属于1类致癌物,乙醇及其代谢产物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降低胃部抗癌能力。

防控策略:戒烟限酒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爱吃腌制食品:

致癌成分:腌制食品含大量亚硝酸盐及高浓度盐分,双重损伤胃黏膜。

关联疾病:除胃癌外,还与食管癌、结直肠癌发病密切相关。

饮食建议:减少腌制蔬菜、腌肉制品摄入,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

患有代谢性疾病:

肥胖影响:脂肪组织异常分泌促炎因子,破坏胃部微环境平衡。

糖尿病关联: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氧化应激反应增强,间接促进肿瘤发生。

未来预警:研究预测至2050年,肥胖和糖尿病或将成为仅次于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癌高危因素。

4

科学防控建议

一级预防:

根除幽门螺杆菌、戒烟限酒、低盐饮食、控制体重。

二级预防:

高危人群定期胃镜检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三级预防:

早诊早治,规范治疗提高生存率。

胃炎癌变四步及筛查要点

1.从胃炎到胃癌会经历四个阶段: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2.依赖症状判断胃癌并不可靠,科学筛查才是关键。

3.若胃镜发现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需遵医嘱缩短复查间隔。

4.高危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与饮酒、爱吃腌制食品、患有代谢性疾病。

(来源:CCTV生活圈)

责任编辑:巩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