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双高(糖尿病双c治疗)

看看新闻 0
文章目录:

破局血糖“双高”难题 糖尿病创新药开出全市首方

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3.7%。其中,不少患者都存在空腹和餐后血糖"双高"的情况。在既往的治疗方案中,无论是口服药治疗,还是注射胰岛素,往往很难同时兼顾空腹和餐后两种状态下的血糖值。不过这两天,一款治疗糖尿病的创新药赛益宁,在本市开出了首张处方,给糖友控血糖提供了新方案。

患糖尿病近三年的姚女士,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复诊时,医生为她调整了诊疗方案,开出了创新降糖药赛益宁的上海首张处方。赛益宁是一款复方制剂,一天只需要打一次,可同时治疗患者胰岛素和肠促胰素缺乏症,改善血糖控制。

得益于国家医改政策对创新药物的加速推动,赛益宁自今年1月获批后,仅用了4个月,便完成了过去注射剂产品需要平均耗时近一年才能完成的生产及上市全流程。目前,该药已经放行到医院药房、双通道药房等全国各个患者终端。接下来,研发生产企业将加大药品的布局以及后续医保的谈判工作。

(编辑:张博忺)

创新药赛益宁上海医院落地 “双高”糖友有望实现血糖“优质达标”

赛益宁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达标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邹大进教授供图

中新网上海5月23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23日获悉,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开出赛益宁,即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I)/(II),上海首张处方。该药适用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控制。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主任医师邹大进教授23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既往治疗方案仅针对部分糖尿病患者的单一发病病因,难以有效解决“双高”(空腹和餐后血糖均高)问题。比如:胰岛素注射仅针对胰岛素缺乏人群,无法兼顾缺乏肠促胰素的患者。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赛益宁在甘精胰岛素平稳控制空腹血糖的基础上,通过补相关肠促胰素,根据进餐时的血糖升高程度相应地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延缓胃排空,控制食欲,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这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达标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得益于国家医改政策对创新药物的加速推动,自今年1月获批后,赛益宁仅用了4个月时间便完成了过去注射剂产品需要平均耗时近一年才能完成的生产及上市全流程。中国糖尿病患者有了能兼顾降糖疗效、降低低血糖风险和治疗不增重的全新治疗选择,有望在血糖管理“安全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优质达标”。邹大进直言,创新药不断被加速引进,中国糖尿病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患糖尿病近三年的姚女士(化名)空腹和餐后血糖指标严重超标,曾经使用口服药治疗,但效果不理想。目前,姚女士正采用胰岛素治疗方案,对于上班族来说,早晚两次颇有不便。此番在医生的诊疗方案调整下,拿到了创新降糖药赛益宁。 姚女士对记者表示:“ 现在一天只需要打一次,对于患者来说,能管理好血糖又非常便利,减少了扎针的痛苦,挺好的。”

空腹和餐后血糖“双高”现象易引发各类糖尿病并发症。邹大进教授解释,人体血糖水平犹如大海:空腹血糖是海平面,餐后血糖是海浪波峰。血糖波动就是海浪大小。当人体的血糖水平面不断升高,波峰也 “水涨船高”,人体的各个器官不仅长期浸泡在“糖海”中,还要受到大浪的冲击,并发症由此产生。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高,以及血糖不平稳产生的波动会对血管壁造成很大的伤害。血管内壁就好比长城,长期血糖波动不断冲击血管内壁,导致作为保护层的内壁一块一块剥落,“城墙”一旦失守,血管就无法被保护。长此以往,患者可能会发生视网膜、肾脏等微血管并发症,更会引发像卒中、心梗等大血管病并发症。(完)

别被骗了,糖尿病只要不出现这五种表现,疾病就不严重!

文 | 刻度健康

编辑 | 刻度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时间就会闪现几个关键词:“血糖高”“不能吃甜的”“很严重”。还有些人会直接联想到“瘫痪”“截肢”“失明”这些恐怖画面。一听到自己血糖偏高,顿时吓得连水果都不敢碰,仿佛多吃一口就会送命。

但!是!真的没那么吓人!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糖尿病到底什么情况下才算“严重”?只要不出现这五种表现,你大可以松口气,安心吃口苹果(当然,还是要适量)。

1. 血糖像过山车?小心了!

先科普一下,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其实就像一个脾气温和的朋友,平稳得很。空腹血糖一般在 3.9-6.1 mmol/L,饭后也不会超过 7.8 mmol/L。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呢?有时候像坐了高铁,嗖地冲上去;有时候又像掉进山谷,饿得头晕眼花。血糖波动幅度太大,不仅会让身体不适,还会让你的血管“受不了”。

科学研究表明,血糖大起大落就像往玻璃上反复泼热水和冷水,时间长了,玻璃裂了,血管也“裂”了——这就是动脉硬化、心梗、脑卒中的前奏。如果你的血糖控制得还算平稳,那恭喜你,目前糖尿病还算“听话”。

如何判断?
如果你早晨起床测空腹血糖在 4.4-7.0 mmol/L 之间,饭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 10 mmol/L,那说明你和糖尿病的“战斗”暂时打成了平手。

2. 手脚麻、腿肿、眼睛花?可能是并发症来敲门了

糖尿病的真正杀手并不是“血糖高”,而是它的“狐朋狗友”——并发症!这些“损友”会偷偷摸摸伤害你的身体,比如:

  • 糖尿病眼病:视网膜血管受损,可能导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看看远处的广告牌,字是不是模糊得像被抹了油?这可不是老花眼那么简单。
  • 糖尿病神经病变:手脚麻木、刺痛,严重时甚至会失去知觉。脚踩钉子了都没感觉,这绝对不是你“忍耐力强”的表现。
  •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升高,腿脚浮肿。肾脏每天像个“滤水器”一样工作,糖尿病却偷偷给它加班加点,时间一长,肾脏就累瘫了。

如果你目前没有这些症状,那说明你的糖尿病还算“老实”。但一旦发现自己手脚不对劲、视力变差,就得赶紧去医院看看。

3. 血压、血脂双高?危险加倍!

糖尿病本身就像一个“麻烦制造者”,如果再搭配高血压、高血脂,那可真是“火上浇油”。有数据显示,大约 70% 的糖尿病患者 都有高血压,而高血脂患者更是多到数不过来。

高血糖会让血液变得“黏糊糊”,再加上高血压让血管壁受压,高血脂又在血管里堆积“垃圾”,三者联手,直接把血管堵得死死的,心梗、脑卒中几率直线上升。

所以,如果你的血压和血脂都控制得不错,那糖尿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但如果你“三高”齐全,那可要小心了,必须全方位管理!

4. 体重暴跌?别高兴得太早!

有些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体重突然下降,还暗自窃喜:哎呀,终于瘦了!但别高兴得太早,这有可能是大事不妙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下降可能是因为身体“燃烧脂肪”的速度过快,这是胰岛素严重不足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脂肪燃烧是减重的好事,但如果是因为身体“耗不起”而燃烧,那就像是拆房子取暖——短期看着暖和,房子却塌了。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体重明显下降,那一定要警惕,及时去医院检查。

5. 伤口久不愈合?别忽视!

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往往比普通人差。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变差、免疫力下降。一个小小的伤口,普通人几天就好,而糖尿病患者可能拖上几个月甚至恶化成感染,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如果你平时磕磕碰碰,伤口都能很快愈合,那说明你的糖尿病还没“坏到骨子里”。但如果发现伤口总是愈合得特别慢,那就得提高警惕了。

如何让糖尿病“乖乖听话”?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还有一个疑问:糖尿病到底能不能治好?答案很遗憾,目前糖尿病不能完全治愈,但它可以被很好地控制,让你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就在于:吃、动、药、查

  • :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吃甜的,而是要学会“按量分配”。比如水果可以吃,但最好在两餐之间,且每次不超过 200 克。
  • :适量运动。快走、游泳、打太极都可以,但别突然搞高强度锻炼,身体可能受不了。
  • :按时服药。医生开的药不是“装饰品”,一定要按时按量服用,别听信偏方。
  • :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都需要定期监测,别等症状出现了才去医院,到那时可能已经晚了。
结尾彩蛋:糖尿病患者的“长寿秘诀”

其实,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生活习惯调整得好,反而比普通人活得更健康、更长寿!为什么?因为他们吃得更健康、运动更规律、检查更勤快,身体问题往往能早发现、早治疗。

所以,各位“被糖盯上”的朋友们,别把糖尿病当成世界末日,只要不出现以上五种表现,糖尿病就不算严重。而你的任务,就是好好管理血糖,让它永远别变得“严重”!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每天多一杯水、少一勺糖的积累。别让你的身体等太久!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Diabetes Care.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