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护理专家(糖尿病护理专家门诊看什么)
- 1、“组团式”援藏人物志 | 杨晓平:优质护理,让群众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
- 2、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
- 3、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家人得了糖尿病,我们要做到这些事
“组团式”援藏人物志 | 杨晓平:优质护理,让群众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
杨晓平
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一病房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在藏职务: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援藏时间:2023年7月-2024年8月
跨越山海,西上高原,杨晓平对西藏医疗工作的特点和挑战有了直观体会。高原缺氧、低压、干燥、寒冷、辐射强,患者的症状更严重、感受更痛苦、恢复更慢,因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更加多样化。杨晓平意识到,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对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快健康西藏建设至关重要。援藏这一年,她从持续加强专科建设、努力培养人才队伍、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学科辐射等多个方面,全力推动工作开展。
专科护士培养是提升护理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在了解评估当地临床需求后,杨晓平增设了管路护理专科小组,制定要求、规范标准,指导当地青年护理骨干德吉央宗开展管路护理相关泌尿系感染的调研,该项目也获得了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为满足伤口造口、PICC、腹膜透析等多样化护理需求,杨晓平牵头筹开了多个护理专科门诊,进一步将专科护理服务延伸至门急诊、血液净化中心、手术室、导管室等非住院部门,推动优质护理资源覆盖全院。
为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杨晓平合理规划2023年新入职的52名护士和28名在职护士岗位,补足科室人力,优化人力资源。根据医院护理队伍建设需要,组织开展总护士长和护士长竞聘工作,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干部队伍走上新的岗位。
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工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对专业帮扶的需要同样热切。杨晓平一直记得一位来自阿里地区噶尔县的急诊专科护士学员的感言,“工作近十年,因为很少遇到特殊情况,我的专业知识已忘得差不多了。当救护车闪着蓝灯疾驰入院,面对需要抢救的车祸患者,我竟有些慌乱。”在西藏护理学会的支持下,杨晓平牵头组织了急诊急救、妇产科、缓和医疗方向的三场护理新进展培训班,邀请相关专家到“家门口”授课指导,将最新的护理专业知识传递到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学员们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培训机会,积极完成第一次动脉血气穿刺、第一次CPR操作考试、第一次专业PPT的制作……援藏,不仅全力帮助受援单位,也引领着整个西藏地区的护理专业发展。
借助协和“大后方”的鼎力支持,杨晓平组织了4次“协和-西藏手拉手”远程培训系列微课堂,邀请到10余家医院的500余位同行,就静脉治疗、妇科围术期护理、糖尿病足护理、疼痛护理进行经验交流,拟定高原特色护理规范。这些课程犹如星星之火,不断提升着西藏护理队伍的专业能力,也让护理服务更优质、更贴心。
在雪域高原,杨晓平始终贯彻落实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持续优化护理服务,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厚植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护理文化,全力推动藏区妇产科护理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
内容资料来源:
[1]郝莉,郑鑫,袁媛,等.我国糖尿病患者营养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天津护理,2024,32(04):450-455.
[2]高子淇,高玲玲,郭晓迪,等.基于CiteSpace国内外糖尿病前期护理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循证护理,2024,10(14):2544-2554.
[3]杨蓓,叶红芳,相卢伟,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护理学报,2024,31(13):18-23.
在糖尿病防治的道路上,有一位医者,他辛勤耕耘、不断创新,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与光明。他就是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尊永教授。他曾担任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等职。他长期致力于能量代谢及糖尿病的防治研究,为提高我国糖尿病治疗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52岁的唐梅是一名来自北京的菜市场摊贩,前几年她和丈夫齐心协力经营着摊位,日子过得还不错。可自从儿子上了大学之后,家里的开销一下就大了起来,唐梅夫妻俩为了多挣点钱,常常是市场里最迟收摊的人。
2008年4月3日,这天唐梅在摊位上吆喝着自己的蔬菜,时不时就停下来挠一下自己的胳膊。不知怎的,她最近总觉得身上瘙痒不已,就好像有千万只蚂蚁爬过她的身体一样,让她总忍不住又抓又挠。不一会儿,手臂上全是深浅不一的红色抓痕。一开始,她还以为是皮肤太干燥了导致的,可是涂了身体乳,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过了一周,唐梅身上的瘙痒已经不再局限于手臂、后背、大腿等身体部位了。她的外阴也开始出现瘙痒,外阴皮肤上并没有长疹子或其他不明物,可就是无缘无故的发痒,这可让唐梅吃了不少苦头。于是,她去药店买了一些止痒膏和外阴洗剂,接连用了几天,瘙痒的情况确实有所改善。
2008年6月12日,唐梅丈夫回家做菜了,可在摊位上等待的唐梅早已饿得眼冒金星,只能不停地打电话催促丈夫,没想到丈夫直接回怼她:“早上吃那么多,怎么又饿了?”唐梅哑口无言,因为她最近确实吃得多,饿的快,胃里就像有个填不满的无底洞似的。隔壁摊主见她狼吞虎咽地吃着午饭,便好心提醒道:“我看你最近喝得多、吃得多,还经常往厕所跑,你可要小心糖尿病呀!我丈夫前几年查出糖尿病时,情况也和你现在差不多。”
唐梅听后心里一阵慌乱,虽然知道去医院又要花不少钱,可是身体上的事真是耽误不得。于是第二天一早就去医院挂号检查。医生首先给她测了体重指数,发现她的指数已经达到26.1kg/m2,属于超重。中国成人正常范围为18.5~23.9kg/m2,24.0~27.9kg/m2为超重,≥28.0kg/m2为肥胖。随后又给她开了血糖测定、尿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等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血糖:空腹血糖 11.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6.5 mmol/L。尿糖: 。HbA1c:8.5%。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无明显异常。诊断:2型糖尿病。医生解释道:“根据你的病情来看,除了饮食要注意控糖以外,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给你开了二甲双胍片 ,记得按时按量服用,还有胰岛素皮下注射,这个会根据你的血糖来调整剂量。”
唐梅回到家后牢记医生的叮嘱,每天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降糖药。白糖红糖冰糖这类食物她是碰都不敢碰,生怕自己的血糖升高了。此外,她还开始每天跑步,既减肥又锻炼身体。可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血糖不但没有降下去,反而变得十分不稳定。去医院复查了好几次,医生也只能表示原因还是出在饮食上,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管理措施。
唐梅百思不得其解,可是自己明明已经不碰甜食了呀,没事还经常吃瓜果蔬菜。就在唐梅为此苦恼时,她的儿子告诉她,著名的糖尿病专家刘尊永教授下周将会去他们学校开糖尿病知识座谈会,社会人士也可以去听。唐梅一听,立即表示自己一定要去现场学习一下专家的经验。
毕竟刘尊永教授独创的“糖尿病五架马车”专利,将糖尿病治疗达标率从20%提高至60%至80%,成为业内公认的先行者。他创新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技术“金马车”,在国内引起轰动,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他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主编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三次,成为畅销的科技书籍。他还编著了多部糖尿病自我管理书籍,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防治方法。
不仅如此,刘尊永教授的《唐和健血糖管理方案》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获得了广泛赞誉。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论坛和活动,推广糖尿病的防治新模式。他的事迹和成就在媒体上得到了广泛报道,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糖尿病治疗的代名词。他曾在2004年登上央视新闻网,推广糖尿病综合防治新模式。
在座谈会上,很多像唐梅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向刘尊永表达了自己在控糖方面的困惑,刘尊永教授表示:“糖确实不能多吃,但是也不必要完全不碰,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糖,这3种食物也要注意少吃,不然就算不吃糖,也有极大的可能患上糖尿病...”
酒精类食物
酒精类食物表面上看跟血糖的升高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大量的摄入酒精类食物会抑制肝糖原的生成,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它可以通过储存糖原来降低血糖,或者在需要时分解糖原来升高血糖。酒精可以抑制肝脏生成糖原的能力,导致血液中的糖分不能被有效储存,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其次,酒精还会刺激肝脏糖异生,在酒精代谢过程中,肝脏会优先处理酒精,这会干扰正常的糖代谢过程。为了补充因酒精代谢而消耗的能量,肝脏会增加糖异生的过程,即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酒精可以影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关键激素。此外,酒精还能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即使胰岛素分泌正常,其降糖效果也会减弱。
过量食用酒精类食物会增加皮质醇的分泌,酒精摄入可以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这是一种应激激素,它能够促进糖异生并增加血糖水平。酒精还可能会影响肠道对糖分的吸收,使得更多的糖分进入血液,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高脂肪类食物
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激素,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葡萄糖不能有效地从血液中被转运到细胞内,从而引起血糖水平升高。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胰腺β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功能受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进而影响血糖的调节。
在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过程中还会促进肝脏的糖异生过程,即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这会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导致血糖升高。与此同时,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影响肠道激素的分泌,如降低肠道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水平,而GLP-1是有助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降低血糖。
高碳水类食物
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糖、精制谷物,由于消化吸收快,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血糖生成指数,也称为GI,高GI值的食物会迅速被分解成葡萄糖,导致血糖迅速升高。低GI值的食物则缓慢释放葡萄糖,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如果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使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量适中,血糖水平也可能升高。
(注:《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家人得了糖尿病,我们要做到这些事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号召,助力糖尿病防治行动落地实施,11月12日,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护理专委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改变糖尿病专项基金协办,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在北京举办。
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参与了本次直播。
强化糖尿病患者的家庭照护图为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
赵芳认为,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家庭中,我们要求患者个人做好健康记录,同时引导家人发挥监督、支持作用,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抵抗不良情绪,最终目的是遵从医嘱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赵芳一直推荐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监测日记。它不仅可以记录血糖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医生提供居家自我管理中看不见的问题和误区。
糖尿病是伴随终生的管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经历心理抵抗。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对患者在家的血糖波动、饮食变化以及抗拒用药等情况只能凭借患者含糊的描述来判断。如果患者能够将日记记录详细,哪怕是一次心情不好的药物漏服,都可能会影响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
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多,患者对于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各大医院中糖尿病教育门诊的数量多了起来。 “胰岛素针头不能重复使用”“这几个部位不能再注射了”等患者容易疏忽的问题,常常暴露在门诊之中。
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增加血糖波动,还会导致胰岛素注射剂量增加。
临床中,赵芳曾遇到过一位注射胰岛素9年多却从来没有自我检查过注射部位的患者,90%的病人认为自己采取了注射部位轮换,但实际上仅在同一部位内进行了轮换,同样会出现皮下脂肪增生,仅有10%的病人采取了正确的注射部位轮换。因为有些皮下脂肪增生不易肉眼观察或触诊发现,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判断,而大部分患者仅仅是凭感觉凭记忆。家人要提醒患者一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对于已经发现增生的患者,更要加大检查频率。
此外,针头重复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十分常见。有数据统计,针头重复使用一次,皮下脂肪增生率会提高20%,重复使用6次,会提高70%-75%,如果打一管药用一个针头,意味着皮下脂肪增生率为100%。
编辑/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