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了糖尿病(咱俩糖尿病)
患糖尿病10年以上的人都将面临这些可怕结局,再不重视真来不及了
朋友们,我是李医生,致力于用老百姓看得懂的大白话宣传精准健康常识的普通门诊医生,我愿意把我知道的都免费分享给大家,让人生少些遗憾,多些温暖!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期望大家都好健康,好开心 !
今天得给大家说糖尿病,这病看似平平无奇,就像生活里常见的小毛病,可实际上,它是隐藏在健康背后的“冷面杀手”,破坏力惊人!那些跟糖尿病抗争超十年的患者,生活往往被搅得天翻地覆,可好多人对这病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压根没意识到它有多可怕。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没啥大不了,毕竟身边得这病的人好像不少,就习以为常了。但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9年11月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9版)数据一摆出来,保准让你吓一跳!咱国家20到79岁的成年人里,差不多有1.164亿人患有糖尿病,也就是说,每十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正在和糖尿病作斗争。
糖尿病的恐怖远不止于此。2019年,全球约420万成人被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夺去生命,平均每8秒就有一人倒下,生命的消逝如此迅速,让人痛心。更残酷的是,一项大型研究表明,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竟减少了9年!
在中医里,糖尿病叫“消渴症”,老祖宗们早就有研究。《黄帝内经》提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意思是五脏虚弱是发病内因。中医认为,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会导致阴虚燥热,引发糖尿病。这和现代医学对发病机制的看法,在不良生活习惯、体质因素上的观点不谋而合。
高血糖作为糖尿病的典型特征,像一把隐形的利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患者全身器官。一旦血糖失控,各种并发症就像恶魔一样缠上患者,生活瞬间被痛苦填满。就像著名相声大师马季,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1983年还担任第一届春晚总策划,却因糖尿病在2006年永远离开。“肥姐”沈殿霞,长期受糖尿病和高血压困扰,2006年后因健康问题暂停工作,2008年也因病离世。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上世纪90年代患上糖尿病,后来又被心脏病和癌症折磨,2009年1月22日告别了世界。
美国糖尿病学会统计过,病程超三年的糖尿病患者,超46%会出现并发症;病程超五年,这比例飙升到61%以上;患病十年以上,几乎没人能躲过,并发症发生率高达98%。所以,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接下来,咱详细说说糖尿病那些吓人的并发症,看看它们的发病原因和权威数据,让大家清楚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
心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夺命杀手”。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 - 4倍!长期高血糖就像个“破坏分子”,让血管内皮受损,血液里的脂质趁机沉积在血管壁,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像路障一样,让血管变窄,阻碍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就跟着来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糖网”,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国际眼科研究机构统计,糖尿病病程超10年,约5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视网膜病变;病程超15年,发生率高达70%以上;病程超30年,几乎都逃不掉。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视网膜微血管就像被破坏的水管,先是渗漏,接着形成微血管瘤,还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为了“自救”,视网膜会生出不健康的新生血管,但这些血管很脆弱,一破裂出血,就引发了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美国肾脏病学会数据表明,约20% - 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成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持续高血糖让肾脏肾小球像过度运转的机器,处于高滤过、高灌注状态,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最终肾小球硬化。肾脏微血管也会病变,影响正常功能,一旦发展到晚期,肾功能严重衰竭,生命危在旦夕。
糖尿病足同样严重,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报告显示,约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会发生糖尿病足溃疡。高血糖让神经病变,足部感觉迟钝,小伤口都察觉不到,同时血管病变让下肢血管狭窄堵塞,足部血液供应不足,受伤后难以愈合,极易感染,严重时甚至要截肢。
另外,糖尿病还会引发神经病变,高血糖干扰神经细胞代谢,让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血管病变又影响神经供血,导致神经损伤。统计显示,病程10年后,超5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神经病变,患者会感到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而且治疗难度大,预防和控制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糖尿病和它的并发症,咱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很多糖尿病患者平时不注意控制血糖,等身体出问题才着急。其实,身体组织器官受高血糖影响病变时,会提前发出预警信号。
比如,手脚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可能是周围神经病变;全身皮肤及外阴顽固性瘙痒,可能是皮肤病变;口腔烧灼感、黏膜干燥,可能是牙周病;视力模糊、眼底出血,可能是眼病早期;胸闷、憋气、心悸,可能合并冠心病;上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腹泻,可能是消化道病变;尿里泡沫增多及浮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男性性功能障碍,可能是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复诊检查,这是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通过及时检查和治疗,我们才能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家人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别让糖尿病这个“隐形杀手”肆意破坏我们的健康!
!
感谢您的阅读在短视频泛滥的年代,能够安安静静的读一些文字也是难能可贵的,传播健康知识也是积德行善,李医生的科普离不开您的支持,请分享给需要的人,谢谢 !
下面这一张图,快速读懂糖尿病!
我和血糖的 “爱恨情仇”
我和糖尿病 “杠上” 也有好些日子了。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懵圈,这病就像个不速之客,打乱了我原本的生活节奏。不过,咱也不是轻易会被打倒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也算是找到了和血糖 “和谐共处” 的小窍门。
以前我吃饭那叫一个随心所欲,啥好吃吃啥,哪管什么健康不健康。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就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每天准时准点吃饭。早上 7 点到 8 点吃早餐,中午 12 点到 13 点吃午餐,晚上 18 点到 19 点吃晚餐,雷打不动。而且每餐的量都差不多,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暴饮暴食了,不然血糖分分钟就 “造反”。
主食基本都是全麦面包、糙米、燕麦这些粗粮,它们就像是我控糖路上的 “忠诚卫士”。蛋白质就从瘦肉、鱼、蛋和豆制品里获取,妥妥的优质蛋白。吃油也有大学问,我现在都用橄榄油、亚麻籽油这些植物油,动物油和油炸食品基本都被我 “拉黑” 了。每餐还得保证有蔬菜,一天下来怎么也得吃个 500 克左右,而且深色蔬菜得占一半以上。
高糖食物更是我的 “禁区”,糖果、巧克力、蛋糕、甜饮料这些,我都不碰。有时候实在嘴馋想吃甜的,我就会找些低糖或无糖的替代品,比如木糖醇口香糖、无糖酸奶之类的。
以前我可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的 “懒癌晚期患者”。现在为了控糖,我每周至少得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晚饭后我会去溜达 30 - 40 分钟,有时候也会去游泳,每周游个 2 - 3 次,每次游 30 - 45 分钟。运动的时候我还得注意心率,得保持在最大心率(220 - 年龄)的 60% - 70% 。像我 40 岁,运动时心率就得控制在 108 - 126 次 / 分钟左右。
运动前后我都会测血糖。要是运动前血糖低于 5.6mmol/L,我就会先吃点含糖的东西,像一小块饼干或者喝半杯果汁,然后再开始运动。运动完也得测一下,要是血糖低了,就得赶紧补充能量。同时,我还得留意运动后的身体反应,要是出现心慌、头晕、出冷汗这些低血糖症状,就得马上停止运动。
每周测 2 - 3 次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都得测。每个月至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我会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跟医生沟通,让医生帮我调整治疗方案。要是血糖控制得不好,连续几天空腹血糖高于 7.0mmol/L,或者餐后 2 小时血糖高于 10.0mmol/L,我就得赶紧去看医生。
大多数控糖药物都会有副作用,像二甲双胍可能会让肠胃不舒服,出现腹泻、恶心这些症状。阿卡波糖可能会让人腹胀、排气增多。要是出现这些副作用,我就赶紧跟医生说,看看是调整服药时间、剂量,还是直接换药。
休息时,我会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这些方式来缓解压力,让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花 10 - 15 分钟冥想,放松一下身心,这样睡眠质量也能提高,压力对血糖的影响也能减轻。
我成功把烟戒掉了,二手烟也尽量躲得远远的。以前抽烟的时候,总觉得它是我的 “好伙伴”,现在才发现它就是健康的 “大反派”。偶尔在社交场合难免要喝点酒,我一般会挑红酒这种低度酒,毕竟咱是糖尿病患者,可不能掉以轻心。每次喝完酒,我都会赶紧测一下血糖,就怕血糖突然 “闹脾气”,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
和糖尿病斗争的日子虽然不容易,但只要咱掌握了方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把血糖控制得服服帖帖的。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对糖友们有所帮助,大家一起加油,把血糖这个 “小怪兽” 牢牢控制住!
糖尿病人有三坎,挺过就长寿:50岁后别跟自己过不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50岁,真不是个好惹的年纪。有人说,人生过了半百,身体就像台用了多年的老车,零件开始出问题,发动机性能也大不如前。
尤其糖尿病患者,日子过得就像走钢丝,稍不留神,就是个“扑街”的结局。
可问题是,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说白了,糖尿病这个病,没疼没痒的时候最可怕,等到真出事了,往往就是一脚踩进坑里,想回头都难。
今天咱聊聊糖尿病人的“三道坎”,别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这些坎过不去,后果真不是闹着玩的。
第一坎:血糖高低起伏,别拿命开玩笑有人觉得,血糖高点低点没啥大不了的,反正不就是“甜一点”吗?可这事真不是这么简单。血糖长期波动,跟往沸水里扔石头差不多,看着没啥,实际上每一块石头都在往锅里加压,最后锅炸了,谁也别想好过。
误区一:空腹血糖正常就没事
有些人测血糖,只盯着空腹那一项,甚至沾沾自喜:“早上空腹6.5,没毛病啊!”可你知道吗?餐后血糖才是糖尿病的“真面目”。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餐后血糖如果经常超过10mmol/L,哪怕空腹血糖看着正常,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直线上升。就像一条大河,河面风平浪静,可水下早就暗流涌动了。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比单纯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更大。就像吹气球,高一次低一次,气球早晚崩了。高血糖伤内皮细胞,低血糖直接缺氧,时间一长,这条命折腾得跟破布一样。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就指出,血糖波动幅度越大,心梗、中风的风险越高。所以,别只盯着空腹血糖,要学会看全盘数据,别让“隐形杀手”钻了空子。
第二坎:并发症来袭,别等“晚节不保”才后悔糖尿病最可怕的从来不是血糖高,而是它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真等到眼睛看不清、脚烂到截肢,才追悔莫及,那可真是“晚节不保”。
误区二:不痛不痒就没事
有些人觉得,反正我现在啥感觉都没有,应该不会有啥问题。
可糖尿病并发症,偏偏就喜欢“潜伏”。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一点症状都没有,等你发现眼前老是雾蒙蒙的,可能已经进展到不可逆阶段了。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全球1/3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更是个“沉默杀手”,很多人尿蛋白升高好几年,压根没察觉,直到肾功能衰竭,才发现问题。要命的是,这种病一旦发展到晚期,治疗成本高得吓人,还未必能救回来。
“老大哥”提醒:怕啥?定期检查不就结了
每年做个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别嫌麻烦。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功能异常,一查便知。爱惜身体,就别怕花这点钱。别等到截了脚、透了析,你才知道“早知道”三个字多沉。
糖尿病人有两种:一种听医生的,老老实实控糖;另一种跟自己较劲,觉得糖尿病没啥大不了的,该吃吃,该喝喝。后一种人,基本都栽在了第三道坎上。
误区三:只靠吃药控糖
很多人觉得,反正我有药吃,血糖高了就加药,低了就减药,日子照样过得滋润。
可你知道吗?药物再好,也敌不过你自己作死。尤其是吃了降糖药还猛吃高糖高脂食物,这不就是给肠胃和胰岛功能“添堵”吗?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的管理核心是生活方式干预,而不是单靠药物。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睡眠质量,缺一不可。
比如,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优先选择低GI食物(如全谷物、豆类),每天坚持3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这些方式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老大哥”吐槽:别跟嘴过不去
爱吃糖、爱吃肉没错,可糖尿病人就得学会克制。你以为少喝几瓶饮料、少吃几口蛋糕是吃亏了?老兄,这是在给自己续命!
别觉得控制饮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等你血管堵了、肾衰竭了,花几倍的钱治疗,你才知道什么是真亏。
糖尿病人如何挺过这“三坎”血糖管理:学会监测全血糖指标,空腹、餐后、糖化血红蛋白一个都不能少。别让血糖波动成了你的“慢性炸弹”。
定期检查:尤其眼底、肾功能、神经系统,别嫌麻烦,每年至少查一次。不怕早发现,就怕晚救命。
饮食控制:少油少盐少糖,碳水化合物优选低GI食物。别听别人说“吃点没事”,你得对自己负责。
规律运动:别懒!每天坚持30分钟运动,快走、游泳、骑车都行。越早动起来,越晚被生活“动”摇。
心态调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心态崩了。别老觉得自己病了就没救了,管理得当,照样能活得比别人长。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个“慢性杀手”,你得跟它斗智斗勇一辈子。
挺过这三坎,你就能活得轻松点。可真要栽了,那可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是后半辈子都要为你的疏忽买单。
别跟命运赌气,也别跟自己较劲。50岁以后,身体的好坏全看你怎么经营。糖尿病人想长寿,靠的是智慧,而不是侥幸。记住了,命是自己的,别让自己“晚节不保”。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报告2022》
3.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管理标准2023》
4.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