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胸痛么(糖尿病引起胸疼)
糖友旅游途中胸痛查出急性心梗,高温天里“三高”人群更需警惕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3日讯 在旅游途中,一名女子突感胸口疼痛,返回武汉后就医查出急性心梗,好在治疗及时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市民陈女士现年42岁,有糖尿病病史,血脂也有些高。前段时间,她和亲友一起前往省外旅游。就在行程即将结束前,陈女士感觉胸口有些隐隐作痛。直到返程路上,胸痛胸闷的症状开始加重。她没敢耽搁,返回武汉后随即来到武汉市第四医院就诊。
在医院常青院区心血管内科,详细检查发现,陈女士心脏冠状动脉出现了三支病变,其中前降支出现了闭合,心衰指数也几乎“爆表”,情况相当危急。随后,医护团队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IABP)的支持下,为患者进行了介入手术,将闭塞的血管及时开通。再辅以抗心衰等治疗,患者的心脏功能最终得以恢复。
武汉市第四医院常青院区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刘晓刚介绍说,夏季高温天气下人体血管扩张,出汗增多,血液黏稠度变高,心脏的负担也会增加,容易引发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相关检查还发现,陈女士的血糖和血脂一直控制得也不太好,加上旅途的劳累,这都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刘晓刚还提到,过去一般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男性要高于女性,女性通常也集中在绝经期之后的年龄段。但从最近的情况看,科室已经收治了多位女性患者,而且年纪都不大。他也提醒广大市民,无论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胸痛胸闷等症状都要提高警惕。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更要控制好相关的指标,并注意防暑和补水。(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武欣迎 杨京)
【编辑:余丽娜】
有糖尿病的人偶尔胸口疼,是心绞痛吗?心绞痛离心肌梗塞有多远?
【专业医生天天与您说健康】
张先生有糖尿病多年,最近一段时间偶尔会感觉胸口有时轻时重的疼痛感,很是担心是不是心绞痛。他想知道如果是心绞痛会不会有更严重的后果?如何知道是不是心绞痛?心绞痛离心肌梗塞有多远?
【医生评析】这是一个值得有糖尿病的人密切关注的问题,遇到胸口疼痛的问题时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心绞痛,可以先从两个方面来做自我判断:
第一,检点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 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
- 空腹血糖偏高,≥7.0 mmol/L
- 血压偏高,≥140/90 mmHg
- 总胆固醇偏高,≥5.0 mmol/L
- 超重或肥胖,BMI ≥25 kg/m2
- 吸烟及饮酒
- 缺乏体育锻炼
第二,判断一下胸痛的位置、性质及持续时间等
心绞痛的疼痛多大胸骨后或左前胸,不会是点痛,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会感觉有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绞痛、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一般3-5分钟即会逐渐消失,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发作时间不固定,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也可能一日内多次发作。
综上所述,有糖尿病的人发生胸痛时与上述多种情况符合的越多,发生心绞痛的可能性越大,就应当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需要知道的是:心绞痛只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症状表现,发生原因是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心绞痛实际上是冠心病发作的一种表现。
而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的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冠心病与心肌梗塞是同一种病因导致的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如何理解呢?
冠心病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有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阻碍血流,心肌细胞对缺氧又极其敏感,任何引起心肌耗氧量加的因素比如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都可因缺氧而引发疼痛,这就是心绞痛,心绞痛虽然让人感觉很恐惧,但并不会有生命危险。
但如果是冠状动脉上的斑块发生了破裂,其中的粥状脂质物暴露在血液中,引来大量血小板聚集便形成了血栓,血栓会立即堵塞血管造成血流中断,心肌得不到氧的供应就会发生坏死,此时就发生了心肌梗塞。
由此可见,有糖尿病的人发生胸痛不可掉以轻心,首先要明确发生的是否是心绞痛,其次要明确是否发生了冠心病,最重要的是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因为冠心病离心肌梗塞有多远,谁也无法预料,斑块随时都可发生破裂的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预防,将心肌梗塞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
那么,发生了心绞痛如何诊断是否有了冠心病呢?
- 做心脏彩超检查 通过观察心脏心室壁活动是否存在异常,评估发生冠心病发生的可能性
- 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这项检查可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疑似有心绞痛的人大都需要做。
- 冠状动脉CT检查 可以直接看到冠状动脉是否通畅的情况,称为诊断冠心病的银标准,便对排除冠心病的价值更大。
-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这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在进行这项检查时,如果发现血管有严重狭窄可同时进行支架或球囊扩张等治疗。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原则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除烟酒、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按时作息,长期服用药物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及稳定斑块不破裂、阻止血栓形成等等,一定要按医嘱坚持治疗,以防心肌梗塞发生危及生命。
【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打个赏点击关注吧,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推荐阅读心肌梗塞发生前,你的身体会经历什么变化?发生了该怎么办?
糖尿病出现这两处疼痛,不要大意,很可能是已经出现了并发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有些平淡无奇,但它实际上是一只“沉默的猛兽”。它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你的身体里,一旦爆发,便会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对于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高低似乎是唯一的关注点,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警告:身体的疼痛。尤其是当这两处开始疼痛时,很可能是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警报”:并发症正在悄悄找上门。
第一处疼痛:脚部疼痛——“糖尿病足”的前奏你有多久没有仔细看看自己的脚了?
也许你觉得脚离心脏太远,不值一提,但它却是糖尿病患者最需要关注的地方之一。脚部疼痛,往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第一声“警钟”。
糖尿病足,简单来说,就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损伤和血液循环障碍。血糖高时,血管和神经就像被“糖化”一样,变得脆弱、堵塞,久而久之,脚部的感觉神经会逐渐失灵。
你可能会觉得脚麻木、刺痛,甚至连轻微的伤口都毫无察觉。当这些小伤口因为感染发展成溃疡甚至坏疽时,“糖尿病足”就正式登场了。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60岁的糖尿病患者老张,因为脚底扎了一块小玻璃没及时发现,几天后伤口开始红肿、化脓。他觉得不过是“小伤”,用土方草草涂了点药膏。结果几周后,脚趾开始发黑,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患上了糖尿病足,必须截肢保命。
为什么脚部疼痛不能忽视?脚部疼痛常常是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约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神经病变。而神经病变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让你的脚“失去知觉”,即使严重受伤,你也毫无察觉。
医生建议:
- 每天检查脚部,尤其是脚底和趾缝是否有伤口、红肿或变色。
- 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避免摩擦和压迫。
- 如果脚部疼痛或麻木加重,及时就医,排查神经病变或血管问题。
如果说脚部疼痛是糖尿病的“明枪”,那么胸痛就是它的“暗箭”。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就放松了警惕,但其实糖尿病早已悄悄侵蚀了心血管系统。胸痛,往往是心血管问题的前兆。
糖尿病如何影响心血管?高血糖就像一把“锉刀”,不断侵蚀你的血管内壁,使血管变得又硬又窄,甚至形成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如心梗、心绞痛)的几率是普通人的2-4倍。而胸痛,正是这些疾病的典型信号。
糖尿病患者的胸痛可能表现得并不明显。你可能只是觉得胸口有些闷、肩膀酸痛,甚至只是在运动后觉得疲惫,却不曾想到这是心脏在“抗议”。有些患者甚至根本没有胸痛,直到突发心梗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医生建议:
- 不要忽视胸口的任何不适,尤其是伴随出汗、恶心或呼吸急促时,应立即就医。
- 定期检查血脂、血压和心电图,及早发现潜在风险。
- 控制好血糖的同时,注意改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
脚部和胸口,看似毫无关联,但它们却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灾区”。脚部疼痛意味着外周神经和微血管已经受到损害,而胸痛则提醒你,心脏和大血管的健康也亮起了红灯。
数据告诉我们真相:
- 根据《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300万人死于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
-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截肢后5年的死亡率高达50%。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痛苦和遗憾。而这些本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避免的悲剧,却因为忽视疼痛的信号而悄然发生。
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就像一个“狡猾的对手”,它不会直接把你击倒,而是通过并发症一步步蚕食你的健康。预防并发症,关键在于细节管理。
1.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血糖、血脂、心电图、眼底和神经功能等。问题越早发现,干预效果越好。
2. 控制“三高”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高血压和高血脂,这三者就像“坏兄弟”,共同加速并发症的到来。严格控制血压(<130/80mmHg)和血脂是关键。
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却是保护血管和神经的最有效方法。
4. 关注疼痛信号疼痛是身体的警报器,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任何异常疼痛都需要认真对待,切勿一拖再拖。
结尾: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脚部的刺痛、胸口的闷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不适,但它们背后隐藏的风险却足以改变你的生活轨迹。
当糖尿病对你发出“疼痛”的警告时,请不要大意。保护身体,从现在开始,关注每一个细节,行动起来,剪掉并发症的“引线”。健康的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柳叶刀》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报告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官方数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发布的《糖尿病防治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统计数据